皮肤屏障修复乳多少钱:香港:自由开放,治学胜地—走近国学大师饶宗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22:52
 

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90高龄了,又是家住校外,但每个月仍要坚持来学术馆三趟,进行研究工作。 中新社发 谭达明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香港五月十日电题:“香港:自由开放,治学胜地”——走近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中新社记者 邓卓明

  回归以来,香港“舞照跳,马照跑”,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现时,香港仍保持着独特开放的社会环境,学术研究高度自由,绝少受到外来干扰。

  在香港即将迎来回归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不时流露出喜悦的心情。

  回归以来,香港社会保持着安定的局面,人们崇尚自由、兼容并蓄的开放风气,丝毫没有改变。在饶公看来,这些宝贵的外部环境,对知识分子的学术自由,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正是高度的学术自由,使饶公在学术上保持退而不休的热情,激励着他在传承、丰富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饶宗颐先生,是中国当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长期潜心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等多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在七十多年的学术探索中,天赋异禀的饶公孜孜不倦,收获颇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年逾九旬的他,至今在学术与艺术上仍勤耕不辍,迭有开创,其独特生命精神,足可光照世人。

  由于前一段时间身体欠安,饶公目前仍处于恢复阶段,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九十高龄的饶公对记者说,“现在,身体慢慢好些了,我每天坚持练写书法,作为调养自己的健身之道。另外,有时候还整理一些旧作,做些学术研究工作。”

  饶宗颐学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尽管九十高龄了,又是家住校外,但饶公每个月仍要坚持来学术馆三趟,进行研究工作。

  采访中,谈及香港回归祖国十年,对年轻人的国民教育与身份认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争劝人心回归”仍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人心回归要慢慢来,毕竟香港以前受英国的影响较深。”但饶公同时指出,“这需要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多做些功夫。”

  饶公认为,香港尽管有重商主义的传统,很早的时候就是中外交流之地,中西文化在此碰撞激烈,但要推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存在什么大的难度。早期香港属于广东管辖,香港过去有着沉甸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在此出土的李郑屋汉墓,已经证明它拥有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饶公说,人类要学会自我反省,社会不要相互争斗,应谋求共同发展。“‘天人合一’,从积极的观点来看,还不如‘互益、互惠’,所以,我主张‘天人互益’,一切事业以益人而不损人为原则。”

  饶公回忆说,有一次去泰山旅行,看见了《金刚经》,自己在摩崖石刻旁照了一张像,觉得自己好渺小,“当时我就发愿,回去后一定要创作大型《心经》书法。”后来,饶公提出创意,在香港大屿山建造“心经简林”。这一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木刻《心经》,成为他赠予香港市民的一项书法杰作,“希望大家能从中体会《心经》的智慧,使心境变得宁静,让香港社会变得和谐、安宁。”

  早就听闻饶公酷爱荷花,对荷花情有独钟。“荷花高雅、洁净,是花中君子。”学术馆里,就有饶公创作的荷花图。“您是如何保持自己自由、独立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去开阔自己的思维及眼界,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记者问道。

  “争取自我精神,排除外来干扰。减少交际、应酬,留下时间,多些潜心做学问。”饶公说。

  回归以来,香港基本保持着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这种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香港成为“不慕物欲、甘于孤独、潜心学术”治学者的宝地。“我很幸运,能在香港做学问。”尽管曾游学海外,但饶公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在香港进行。天时、地利与人和,造就了这位领百年风骚的著名国学大师。

  饶公的学术、艺术成就,也成为香港的骄傲。为此,香港特区政府二000年为饶公颁授最高荣誉的“大紫荆勋章”。

  十年转眼而过,回想起香港回归时的情形,饶公说:“那天,我的心情也很激动啊,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记忆中,他也有参加一些庆祝活动。此时,饶公好像突然记起什么似的,叫身边的工作人员拿来一本书,里面收录了他的一篇文章《宋王台赋》。

  “这篇文章是我来香港之后不久写的,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吧。”那时正在香港大学任教的他,一次去参观宋王台,让他感慨万千,“台空名在”,物是人非,香港已非当年的香港,只可惜已成殖民地。于是,饶公有感而发,奋笔疾书,文章一挥而就。

  饶公翻开书本,找到《宋王台赋》,让记者感受一下他当年的心情。的确,字里行间散发出浓郁的爱国之情。看得出来,那时的饶公就期盼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见大师前,记者就心存犹豫,面对学术泰斗,如何完成此次采访。好在,与饶公一席之谈,如坐春风。他的言语中自然流露出的超凡脱俗精神气韵,让人感觉到,这位博学鸿儒是多么地和蔼、可亲与可敬。

  临别之际,记者笑问,“香港还会出现像您这样的国学大师吗?”这位被誉为“东方学林巨擘”的长者,谦逊地答道,“肯定会的,肯定会的1

  大师辈出,民族幸甚。饶公的言语,似乎寄托着他的厚望:愿中华文化能在这里,永远薪火相传,旺盛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