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医院用安思利普吗:论绍兴方言在中国古典诗词朗诵中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9:52
  【摘 要】各地方言是祖国文化的一部份,通过举例论述了绍兴方言在中国古典诗词朗诵中的作用,把它合理地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音律之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绍兴方言 诗词朗诵 古典诗词
  
  根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语言的分区,绍兴方言属于吴语方言五个片中的太湖片方言(吴语的主要方言地区可分为太湖片、台州片、瓯江片、处衢片和婺州片五个片。方言区的北部,又称为北部吴语。太湖片地域范围最广,位于吴语方言区的北部,又称北语吴语。它的地域范围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全市和浙江北部这些区域。现在的整个绍兴市属于整个太湖片方言区。)。吴语的底层是古百越语,古吴语可以追溯到秦代,南北朝时期成书的《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吴语在那时就大致定型,到了宋朝吴语地域分布已经和现在差不多了。因此以绍兴方言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可谓是中国诸多方言中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古代的声调系统和许多中古时期的古音。充分挖掘绍兴方言这种优势,把它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词讲授过程中用绍兴方言来吟诵,能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音律之美,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沈约“四声说”的提出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李延寿在《南史·陆厥传》传中记载“约(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一词制韵”。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提到宫与羽,低与昂,浮声和切响,轻与重的时候,都运用了相对的两个概念,简单地说是扬与抑,其实就是平仄。沈约提出“四声说”,并区分平仄两类的“四声二元化”对后世的诗词创作影响深远。魏晋的永明体诗、唐诗、宋词的创作中,讲究平仄格律都建立在沈约的“四声”和“四声两元化”理论基础之上。
  但倘若在诗词讲授过程中,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朗诵就不能很好地体味建立在平仄之上的诗词韵律之美。因为现在全国推广的普通话是在北方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音调系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普通话音调系统中沈约四声中的“入声”是没有的。入声在北方官话的语音发展过程中,自元朝始就渐渐地消亡,入声字被分解到其他的声部中去了。现在把普通话的声调四声转化成诗词的平仄声时,一般都是把阴平、阳平归类为平声,而把上声、去声划到仄声。这种不根据历史语音发展规律的划分方法,难免会有削足适履的后果。许多原来古代的入声字错误地被划入到了平声,产生了平仄错位的现象。这种平仄错位在普通话声调转化成平仄声时大量存在,这就造成了许多诗词吟诵时有不符合平仄格律的麻烦。对生长在北方方言区的同学这种障碍是无法跨越。而对绍兴方言区同学来说就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绍兴方言的声调系统现在仍然保存着南朝沈约的“平、上、去、入”四声。因此在用绍兴方言吟诵时,能直觉地判断出诗词的平仄。绍兴方言的优势还不止于保留了沈约的四声系统,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绍兴方言中许多字的发音与普通话大不相同,重要的原因是绍兴方言中仍残留有中古时期古音的痕迹,这对我们辨识出诗词中具体所押之韵特别有帮助。下面我们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绍兴方言在宋词教学中的作用详作探讨。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用字是壁[bì]、雪[xuě]、杰[jié]、灭[miè]、发[fā]、月[yuè]。([]里的为普通话拼音注音)。在用普通话吟诵时,“壁”、“灭”、“月”的音都是去声,而“雪”是上声,这些字按普通话平仄分类原则可归类于仄声;但“杰”是阳平,“发”是阴平都应归类于平声,这就不合《念奴娇》词牌所要求的入声押韵的规律。而且由于历史语音的发展,现在这些字的韵母读音都变得各不相同,学生在用普通话吟诵时很难辨识出《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押的韵母是什么。而这首词在用绍兴方言吟诵时入声押韵和辨识所押之韵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些字在绍兴方言发音中读壁[piet],雪[siuet],杰[tsiet],灭[miet],发[piwet],月[yiet](由于方言发音无法用拼音注音,[]采用的是国际音标注音法),这些字在绍兴方言中都保留了中古时期的发音,都读入声,且韵母的主要元音是相同的,都有[e]音,因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完全符合仄声押同韵的规则。   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少人认为它不太符合词法格律。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有人把它误认为是苏轼没有在句末仄声押同韵。其实不然,苏轼不遵守词法格律是对他选用的韵部不当而言的,[e]韵发音后面一般跟有[t]清辅音送气而出声,中国古代认为泄气则虚,而虚与阴相联系。因此押[e]这个韵部在词中一般都是婉约派风格的作品,主要传达的是女子哀婉的闺怨幽情。元音[e]跟着后面的[t]在诗词吟唱中,会造成言辞凝噎、声音轻忽的效果,用我们现在时尚的网络用语就是声音有点发“嗲”,因此适宜由妙龄少女来吟唱。现在教参中经常引用这段话,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传统解读认为这段话非常形象地区分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其实不然,这段话的含意颇为微妙,对“婉约派”和“豪放派”形象区分的理解只探查了苏轼《赤壁怀古》中表现的是“豪放派”的意象和感情,而忽略了从用韵上深究幕士话中隐含之义。苏轼的《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用的都是[e]韵,而[e]韵被公认为轻忽之韵,幕士隐含之义是学士词犹如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对用韵上的偏误已成为共识,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所押之韵上我们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念奴娇·赤壁怀古》平仄押韵上所含的各种体味,用普通话吟诵是无法体察到的,只有尚保存着中古声调系统和语音特征的绍兴方言才能辨析其中三昧。因此在语文的古典诗词讲授过程中运用绍兴方言进行吟诵能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诗词艺术的美,而且也能使诗词讲授颇具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我们绍兴方言的感情,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鉴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