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等你:我看过的关于职业规划最好最全面的一篇文章(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4:32

我在这里推荐几个有助于发现你职业兴趣的方法,大家可以有机会尝试一下。

一、工作观察法

1、你对目前的工作哪些方面最满意?哪些方面最不满意?你认为理想的工作是怎样的?

2、你曾经做过的什么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

3、你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哪些你学得很快并且非常有兴趣学?哪些学的很认真但总是很吃力而且掌握不好?

4、记下你的成绩、受到的肯定、觉得有收获、充实的事情。

记录以上的东西,大约3个月或半年左右分析一次,如是几次你就能够逐步的明白你的兴趣所在。即使你没有参加工作,你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类似的资料。

二、羡慕他人的工作

我们都曾经有过羡慕别人工作的经历。在人生的某个特定阶段,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比如我们参加某个培训或者论坛,我们觉得如果我们能够从事那个人的工作该是多么的幸福。有些羡慕只是一个很短暂的念头,很快就消失了;而有些羡慕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徘徊。

当然我们的这种羡慕往往是对我们所理解的被羡慕对象最光鲜的一面的片面理解,当我们理解了那份工作的全部,或许我们并不喜欢很多背后的东西。但是毕竟我们羡慕别人的工作,这种感觉往往是我们自身兴趣的一种投射。一个喜欢IT的人会羡慕比尔.盖茨而不会是周杰伦;一个对管理感兴趣的人会羡慕张瑞敏的工作而不太可能是王朔的工作。所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回忆在过去的某段时间里你曾经对某个工作比较强烈的羡慕经验,从中是否可以体会出你乐意为之奋斗的工作。

三、如果现在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那你最想从事的事情是什么?不要告诉我除了享受你什么要不想干,如果是那样的神仙也拿你没办法。

四、职业生涯兴趣测验

这类的测试又很多,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或者看一下相关的书籍。我也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http://www.psytopic.com/上面有关于职业方面的测评,可以参考一下。几种不同的方法互相印证,基本上能够发现自己大致的兴趣点。我不是很建议单纯的花钱去做测试,一是这样的人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竟然通过上面那么多的方法都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很有功力的顾问或者咨询师很难给你什么比较好的建议,反而会把你搞得很糊涂,还不如找自己周围比较成功的朋友听一下他们的建议。二是职业咨询是个很专业的工作,而有的咨询师本身都没有成功的职业经历,他们只是比你多熟悉一些工具而已,咨询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糊口的工具而已,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有家职业咨询公司竟然把我的帖子改头换面,写成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如此的职业道德和原创精神的缺乏,怎么能够相信他们会对客户负责任,他们的做法也会让职业咨询整个行业蒙羞。万一你找个不称职的咨询师说不定会越帮忙越乱,当然那些真正有功力的咨询师对于你的职业发展还是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的,但无论如何最重的决策人和执行人仍然是你。如果那天我一高兴去做职业咨询,应该是个不错的咨询师(呵呵,自吹一把)。其实来自你这个行业的成功人士的建议更有价值,所以如果有机会,研究一下你所在行业的成功人士的经历或者有机会向他们请教或许能够有所收获。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第一步是要证明你选对了方向-属于你自己的方向。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人都没能选对方向或者说根本没有去选方向。在职业的道路上,你不可能走别人的路取得成功,很多的成功模式本身就不具有可复制性,很多人成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自己的职业道路,你要想成功,也必须为独一无二的你找到适合你的独一无二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只能靠你在工作实践中一步步明晰。 

当你暂时没有目标时,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的意见是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先把所谓的目标放一放,不要为了寻找目标而目标。当你把当下的事情做好的时候,新的机会往往就会浮现出来,他们会把你带向新的目标。

确立自己的事业目标不是劳动竞赛,不要去和别人比,而要立足于自己的现状一点点进步,只要今天的你胜过昨天的你,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进步,你就能一步步逼近自己的目标。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优秀,普通人眼中的千万富翁去和李嘉诚比也只会越比越沮丧。目标是自己的,别人的成功并不能否定你的幸福,和别人比很容易把心态搞坏,凭空多出来那么多敌人,何苦呢。

尽管职业兴趣很重要,但是不要寄希望于一分工作能够符合你的全部兴趣。一个老师,可能很喜欢讲课的感觉但不喜欢研究,他可能也要写几篇论文好混个教授;一个官员,可能很喜欢享受权利,但也要忍受平衡利益的疼苦;一个歌手,可能很享受唱歌的快乐,但恐怕也要配合公司的商业推广;一个高管,可能做起事情来很有成就感,但也要承担非常大的决策压力;一个技术人员,可能很喜欢研究并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但他也要学会和应用部门做好沟通。其实大家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工作,你会喜欢它的全部。能有一个工作你喜欢它的大部分已经是很不错了。对于你所不喜欢的部分,就是为你喜欢的部分所付出的一种代价。就如同我们喜欢自己的爱人,他(她)也有一些缺点让我们觉得不太舒服,但我们知道,爱一个人就要喜欢他的优点也要接受他的缺点。 

中国有句俗话叫“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武?什么叫功?职业的武功怎么练?我高中期间是个武侠迷,对于武功还是做了点了解,我的理解是武指技巧,功指功夫.所谓技巧就是方法,而功夫则是实力。擒拿,格斗,散打都有技巧,但是也要有功夫才能成为高手.假如你有技巧,能够打到对方,但是功夫不够,只相当于轻轻摸一下那么大的劲,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练物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而同样,练功不练武,进步也会缓慢,比如你的力量很大,一拳有千斤之力,但是没有技巧,每次都是打不到敌人,白费力气,结果还是没用。所以说,既要会技巧又要有实力.就是有功夫了,缺一不可。前两年成功学非常的火爆,但是现在江河日下,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只是停留在方法的层面,而且很肤浅。我也注意到成功学的大师大多在除了培训以外的行业没有什么成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让他们获得了成功,而对于学员的帮助非常有限。我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成功学,只是告诉大家,成功学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设定目标其实并不太难,可是要贯彻执行下去就非常难了。去年有本非常火的管理书籍叫《执行力》,提到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获得成功,不是企业的战略出现了问题,而是执行力不足,不能够实现公司预定的战略目标。作者所说的问题,放在职场上也实再恰当不过了。和企业的成功类似,一个人职业上的成功,30%靠战略,50%靠执行力,20%靠运气,不同的人给出的比例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执行力肯定会占到最大的比例。运气没法教也学不会,战略和执行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得到提升,而且上帝在分配运气的时候似乎也很迁就这两方面做的不错的人。我的伯父当年从部队转业没有留在省城而是选择了回镇上的供销社,职业生涯规划属于战略,执行力就是你实现职业目标的能力,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职业规划出了问题,而是执行力出了问题。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我在刚工作的第二年,觉得要学点什么,因为对英语的兴趣,就去报了一个英语本科自考,起初的时候热情很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但两个月之后基本就放弃了;我还报名参加过CPA的考试,书都买好了,报名费也交了,后来却没有坚持下去。直到工作到第四年,意识到在这样下去的话,终会蹉跎岁月,一事无成,才重新树立目标并坚持下来,最终去读研,一点点地沿着自己的职业路径前进,才算是有了一点的进步。

当你有了自己初步的目标以后,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立即让自己行动起来,向着把目标实现的方向拿出具体的行动,可别一拖再拖。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关键是你要不断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结果中又可带出新的行动,把我们带向特定的方向,最后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人生。 

小时候每一次有了一个新的笔记本,总是喜欢在扉页上写点什么激励自己的名言,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之类。有一句“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也是时常会写的,在工作多年后的今天,对于这句话也就有了更深的体会。有志向的人确立目标以后不会轻易的改变,他们会通过实际行动不断优化改进方法,直到实现目标;而没有志向的人却不断改变自己的目标,今天想做职业经理人,明天又想自己去创业,却唯独不肯改进自己的方法,最终导致一事无成,却反过来羡慕别人的幸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却全然没有注意到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比如我们身边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就是不愿意去改进自己的沟通技能,就是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就是邋遢,不愿意改进自己的形象,这样的同志,就是神仙帮你做职业规划,恐怕他自己都会“坚定”地走向职场的地狱而竟然都不知道自己落败的原因。

 

第八章跳槽与职业生涯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现在的社会,为了找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而频繁跳槽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朋友聚会时关于跳槽也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跳槽是件很酷的事情,但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公司工作时间的长短和跳槽的次数相当重要。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多长时间跳一次槽比较合适,但跳槽过频不但容易失去雇主的信任而且更关键的是不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很多人跳来跳去没有越跳越高,反而最后跳入了职场的坟墓;另一种相反的做法是不懂得跳槽,明明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却没有改变的勇气,只能在一次次的抱怨中维持现状。 

有的人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跳槽,不断地跳来跳去,他们的借口是无法了解到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只好换来换去,希望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的人实在非常的悲哀,因为他们不愿投入的去作几乎任何一件事情。记得哪一年的高考题好像是一幅漫画,一个人在挖井,挖了好多口,每次在快要挖出井水的时候就放弃了,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频繁跳槽的人和这个挖井的人很像。其实,频繁跳槽一点都不好玩,这可不像爱迪生做实验,没有失败,即使没有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不可行的方法,至少为后续的试验或者科学家提供了帮助,而我们个人的职业生命很有限,可没有那么多让你试错的机会。 

跳槽的原因不胜杖举,大致可以分为下几类:

一、待遇问题,感到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每次和应聘者交流,几乎没有一个应聘者谈到因为待遇的原因而跳槽;但事实是大部分人选择跳槽都是由于薪金问题。

二、发展问题,感觉当前的工作制约了自己在职业上的发展。具体的情况如公司的盈利状况一直不好,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产生忧虑,感到没有安全感;对自己在公司的职位发展前景不乐观,短期内看不到发展机会,又不愿意耗时间“用青春等明天”,通常的说法就是遭遇职业天花板;再比如感觉自己选错了行业或者职能,希望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三、环境问题,不适应目前工作的环境。具体的表现如认为自己的很多建议想法不被重视,认为公司的运作机制有问题又无力改善,感到自己的才能在这里无法施展;再比如人际关系不尽如人意,无法忍受公司复杂的人事关系。甚至有的人是因为和“苛刻”的上司或者老板关系没有处理好而萌生跳槽的念头。 

没有哪一个单一的因素促使一个人下定跳槽的决心,一般人跳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比如本来薪酬也不是很有竞争力,又遇到了一个工作上配合别扭的上司,再看看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似乎薪酬都比自己高,自然就准备跳槽了。在这里我首先需要提醒的是职业发展本身是一个长跑而不是一个百米赛,短时间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最容易和别人去比,而且心态不好,似乎哪个同学的起薪比自己高了1000元就意味着永远会高过自己,总想着找一份更高薪的工作让同学刮目相看。我的第一份工作分在了一个效益很好的国有企业,按说工资也还可以,但经常和朋友交流时谈到某某的高薪经常会萌生跳槽的冲动,如今十几年过去,发现最初高薪的同学发展的未必有起点低的同学好。起点很重要,但是把握自己发展的方向更重要。 

在每个人工作的早期,入错行或者选错职业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很多人都要工作几年后才能初步具有生涯规划的意识,而在此之前,身边的朋友或者老师未必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是我家在农村的父母最大的期望,为了让我读书他们已经竭尽所能,他们不可能在职业上给我什么有效的指导,外面的职业世界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刚毕业的时候也很少什么所谓的人脉能够在职业发展上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包括老师在内。对于将来的职业只能是自己探索着面对,很多农村出生的大学毕业生都和我差不多。按说城市出身的同学能好一些,他们的父母见多识广,肯定能够给予很多的指导,事实也并非如此。大多数父母也只是凭感觉,某某职业不错,挣钱多又体面,他们在职业发展上的所知所解和我们刚毕业时一样的贫乏。这是因为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一个工作就是为了吃饭的年代,是没有人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而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人们对职业的理解和要求,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已经并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够让身处其中的职业人士拥有那么多动人的机会,却又面临那么多选择的疼苦。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开始在中国的职场流行,它是和需求相伴而生的。 

因此当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入错了行当或者选错了企业的时候,可以考虑跳槽,重新换一个跑道。跳槽本身很正常,但你要认识到最初的莽撞并从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好今后的路。我们的第一份工作往往就如同我们的初恋,尽管那时我们充满了激情但我们确实不懂感情,往往不能修成正果;但它会让我们知道感情的美好并最终寻找到真爱。但一个因为初恋不成功就怀疑感情的人是不可能获得真爱的,就如同一个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不珍惜今后机会的人一样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心态搞坏了。所以我们每一次的跳槽都要像换一个真心想爱的女朋友那样珍惜。 

刚刚参加工作的人跳槽的机率最高,就业第一年连续换二三个单位也不奇怪,之后才能逐渐稳定下来。原因之一我上面已经讲过,那就是是刚出校门对社会和自己的了解不深,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未必适合自己;其次是谈不上什么人生阅历,承受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遇到工作压力,对薪水和职位的失望等等问题缺少化解的方法和技巧。而成熟的员工会尽力去化解各种矛盾,适应压力找可以着力的地方作改善,一点点地拓展自己的职业生存空间,不仅能在工作中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更能够克服困难和障碍逐步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比如学会建议胜过意见的道理,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说服老板采纳自己的建议,学会合作精神,学会和尽量多的人友好相处使自己的工作阻力更少。学会忍耐今天的委屈为明天的发展奠定基础,仅仅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限制而没有慎重思考就离职事实上是一种逃避,是一种软弱的表。因为有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共性,不管在那个企业,都有可能碰到相同的问题——所有的企业都会存在人际上的冲突,都要需要克服的困难。当然我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跳槽,我在后面还会谈到有的时候你必须果断跳槽,只是跳槽应该是一种清醒、理智的选择,仅仅因为不能适应这个环境或者有另一家薪水更高的企业在招手就跳槽都是失败的——尤其对年轻人而言,路还很长,跳槽应当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其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你至少应该有在某一个还不错的公司里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适当地积累起某一领域里的专业知识。一个人不在一个公司里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无法充分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这3年左右的时间是让你获得真正的职业竞争力的阶段。如同我前面所说,职业发展的阶段是有三个层面---“为了生存而就业,为了发展而职业,为了人生价值而事业。”在为了生存而就业的阶段,你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积累获得职业竞争力,从而达到为了发展而职业的层面,再此基础上你再获得行业领导力,才能够最终达到为了人生价值而职业的阶段。而频繁跳槽是很不利于你获得职业竞争力,当你拥有了行业领导力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了。   

对于任何一个不满意目前工作而有跳槽念头的朋友来说,我所建议的第一个做法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当前的工作而不是轻率的作出跳槽的决定。我并不是反对跳槽,而是反对无目的的跳槽或者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过后的跳槽。你最初为什么会选择你目前的工作?你当前的工作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薪酬太低还是发展前景暗淡?是压力太大还是没有兴趣?重新换一份工作能否解决你现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当前工作的好处是你已经认清了问题的全部,如果你愿意认清的话,所以你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解决,去改进;新的工作固然会给你带来新的希望,但它背后的不确定性在你进入之前完全难以预料。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心态,当讨厌一份工作的时候,巴不得尽快逃离,一分钟都不想停留,殊不知新的工作着手以后原来所遇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于是忍受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祭出跳槽的法宝。 

不要把跳槽作为解决职业发展问题的唯一手段。有的人频繁跳槽,美其名曰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其实这个世界上很难存在为你量身定做的平台,更多的时候,成功的职场人士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和公司共同打造这个平台。工作不顺利跳槽;和同事关系不和睦跳槽;工资不理想跳槽;不喜欢当前的工作跳槽……有的人工作发展上遇到什么不顺的情况就采取这种手段,而不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者说即使找原因,也很少从自身的方面来考虑。然而工作不顺利,可能是你的能力需要提高;和同事关系不和睦,可能是你的人际沟通能力需要加强;工资不理想可能是因为你的业绩不够好;不喜欢当前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地付出所以没有体会出工作的乐趣。这些问题不解决,你跳到哪里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结果。当你和其他人一起被拥堵在“瓶颈”里的时候,只能说明你还不够优秀,不足以脱颖而出,跳槽很难解决你是否优秀的问题。因此当你真的决定要跳槽之前,要好好总结一下自己在目前公司的工作是否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方面,自己去努力了,改进了,你可能就能够在当前的工作上获得职业生涯的进步。哪怕真的要重打锣鼓另开张,搞清楚这些问题,至少也可以在下一家公司里能够避免。 

跳槽不是“转学”而是“升学”,跳槽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利于自己的职业增值,尽可能减少同水平跳槽。所谓同水平跳槽就是新的工作和你原来的工作基本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既没有让你增加多少的薪水,也没有让你去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新的工作并没有让你从原来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提升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你只是换了一个学校而已,甚至连这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也是差不多的,职业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并没有本质上的提高。正应为如此,转学不可能带来待遇方面的本质提高。 

人才具有自己的市场价值。同样的一个人在人才市场上会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价值,不同的公司所给的价钱肯定会围绕着这个价值波动,而且这个波动的幅度一般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放在相对长的一个时间里来考量更是如此。这里,你需要应该明白的一个职业道理是:在职业价值没有本质提高的情况下,你的职场价格只能是现在的这个水平。对于这种情况下的跳槽,如果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条件以便进一步地提高职业技能,那么跳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么,“转学”就只会浪费时间,从而延迟而不是加速职业人下一个职业目标的实现。这种不是升学而是转学性质的跳槽意义并不是很大,我个人的意见是不鼓励,我建议要大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当你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了本质上的提高时就会发现:有很多既稳定待遇又高的职位在供你选择。当然,我这么说的前提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完全公平的前提下,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的多,永远不要单纯为了薪水而跳槽,哪怕你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当你想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要对两份工作所能提供给你的总体价值进行比较。薪酬是这个总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是唯一组成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包括个人所能获得的发展机会、工作的适应性等很多方面的内容。个人的发展机会是其中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40岁之前的职场中人,因为它意味着你未来的薪酬。 

不同职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行政该开始的起薪并不低,但发展后劲不足;财务会随着你经验和技能的增加收入稳步增长;有的职业明显是吃青春饭的,比如模特、空姐和某些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公务员的收入刚开始不算高,也要用心去揣摩所谓的潜规则,难以尽情展示你的个性和激情,但一旦当了一个小官或者有了一点实权,其收入(往往主要是某种类型的收入,地球人都知道)就会出现跳跃式的增长;而像律师、医生等的发展曲线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型,所谓越老越值钱,刚开始的几年是技能和经验包括个人品牌的积累阶段,一旦你的个人品牌获得客户的认可,收入会越来越可观。如果进了这样的行当,刚开始你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对那些挣快钱的职业作无谓的羡慕,这就像企业的投资,有的项目投资少,见效快,但不见得长久;有的投资大,见效慢,但一旦开始收获,那就有着稳定可观的收益。 

职业发展过程中,职场人士需要通过个人职业能力、资源、素养等的不断提升来使自己增值,由此而构建和延续个人职业品牌。这就意味着,界定一次跳槽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新的岗位是否表明自身职业价值的提升、新的平台能否为自身职业价值的增值提供保障。 

如果你真的认为目前的公司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帮助不大,那么你应该去寻找下一个能让你长期发展的公司,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够为你描绘出职业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线,是向更高层级的跃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动。 

很多人在面对职业中的挫折时会说,挫折是一种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挫折到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能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那经历只能是经历,只有战胜了挫折,总结了经验,这个经历才是财富,才能职业生涯步步高。 

如果你真的认为目前的公司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帮助不大,那么你应该去寻找下一个能让你长期发展的公司,成功地跳槽一定能够为你描绘出职业生涯管理的上升曲线,是向更高层级的跃升而不是同水平的移动。 

很多人在面对职业中的挫折时会说,挫折是一种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挫折到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能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反思,那经历只能是经历,只有战胜了挫折,总结了经验,这个经历才是财富,才能职业生涯步步高。 

但也不是说我们就非得从一而终,与频繁跳槽者不同的是,有的人却很少跳槽,即使出现了属于自己的跳槽机会也没有识别出来。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你可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归属意识,很难放弃过去。我个人的意见是要忠于职业而不是忠于企业,这点和你的职业化行为本身并不矛盾,对于你的雇主,工作的每一天你都应全力以赴,为公司创造价值,但当企业的环境影响你的职业发展或者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时你要考虑行动。优秀的企业会考虑员工的生涯发展,当员工个人的生涯规划和企业为你设定的生涯规划最大程度的重叠时,对企业和个人都是最有利的。但有时候二者会出现冲突,即使是最优秀最人性化的企业也不可能完全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完全寄托于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时候,你要忠于自己的生涯规划而不是过于迁就企业为你设定的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必要的时候跳槽还真是一个必须的手段,跳槽把握的好,会丰富我们的职业经历,拓宽我们的职业视野,实现我们职业生涯的增值。应该跳槽的时候不跳槽反而也会消耗我们的职业生命。 

在很多人工作的初期,跳槽的频率比较高。很多人跳槽是因为第一份工作的盲目性。当时选择的时候他们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或者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询问,抑或是因为经济的压力等等。但当他们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工作本身的新鲜感开始消退,新的尴尬却浮上心头,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喜欢自己当前的工作。如同我前面讲的,他们最初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或者说对自己将来的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就作出了选择。他们的工作与他们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不符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目前的工作很新鲜,毕竟这是一份工作,有事情做总比无所事事好,至少我积累了工作经验。但是真正入行之后,发现自己坐这样的工作并没有内在的动力。一个常有的例子是因为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人选择去做老师,依据是老师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每年有较长的假期,可以有外快等等。但是真正喜欢老师这一行的人应该是能够从对学生的教导、帮助和指引中获得成就感。随着对走上社会的新鲜感的消失,大家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变得越来越现实,对自己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想换一个更适合自己愿望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此种情况下,跳槽几乎是必由之路。 

以下是我能够想起来的有必要跳槽的几种情形,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跳槽甚至也未必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可以先尝试内部的岗位转换或者和你的上司共同探讨职业发展的困惑,如果你的上司值得信任并愿意为你提供建议的话。我所列的几种情况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有必要跳槽的情形,比如你上班的时间太远,比如你家庭的原因等等,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具体的分析,我所列的情况更具有举例的性质。 

1、如果你在目前的公司已经缺少发展空间,欲更上层楼,则需等待很久的时间时可以考虑是否要换一家公司。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如果没有新的业务拓展,则很难创造出新的机会;如果企业论资排辈现象在严重一些的话,你升迁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如果你和你的上司年龄很接近,又会进一步降低你的机会。而那些蓬勃发展的公司,不断地在新的业务线新的地域创造新的升迁机会,它能够让你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果实。在我们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最理想的当然是我们和公司一起成长,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运营越来越健康,我们的责任越来越重,职位越来越高,回报也越来越高;次之的是公司发展一般但是你个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你的职位得到提升,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最差的就是公司没有起色,自己也没有起色,与其半死不活得混日子不如早谋出路。 

2、如果你觉得在目前的公司继续工作下去技能上很难有提高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要跳槽了。因为你的技能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未来的成长,如果你的技能停滞了,意味着你预期的薪水增加机会不大,所以要考虑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提高。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下咱们做一个稍微深度的分析。 

在我们的职业经历中,我们的职业技能,知识、观念等会有一个内在的变化曲线,它们构成我们的内职业生涯;同时,显性得来看我们的毕业学校、工作单位、工作职位乃至工作内容等等也有一个外在的变化曲线,它们沟成了我们的外职业生涯。说白了,外职业生涯就是你简历上体现出来的内容,内职业生涯就是你的简历内容下面所隐藏的你真正的技能、知识和观念的变化。研究一下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它们就像我凭着死记硬背就能靠高分但现在忘得一干二净的政治当中所描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样。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总结如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2、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地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为生产力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所以,我套用一下,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如下:

第一,内职业生涯决定外职业生涯

1、内职业生涯的状况(包括内职业生涯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状况、性质和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决定外在。

2、内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决定外职业生涯的变革。当一个人的内职业生涯获得了突破的时候,外职业生涯的突破就之日可待了。

第二,外职业生涯对内职业生涯能动地反作用

1、当外职业生涯同内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如一个人当了主管或者经理,如果他有相应的素质,自然而然会逐步的提高自己的内在职业生涯,不断在这个职位上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丰富人脉,从而促进内职业生涯的有效发展,反过来向更高层次的外职业生涯迈进。

2、当外职业生涯不适合内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被安插到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或者这个岗位和自己的能力不匹配,他技能的提高是很难的。

外职业生涯一定要适应内职业生涯的性质,这是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外职业生涯先进与否,必须以内职业生涯标准来判断,研究外职业生涯归根结底是为内职业生涯服务的,脱离内职业生涯来研究外职业生涯,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套用这段文字的时候,好几次我都乐了呵呵) 

如上关于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很好的解释了现在职场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所谓总经理的收入还没有人家一个普通的sales收入多,为什么有的人迟迟不能升职?为什么有的博士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有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收入还不如某些普通院校的学生?为什么有人考研后并没有为就业增加太多的砝码?其实,了解了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我们今后的职业决策就变得简单了不少,那就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能够促进你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不断促进你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于内外职业生涯的辩证逻辑关系还可以做很多的发挥,时间关系,我先暂时写这么多,后边有时间咱再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大家也可以发挥聪明才智进行相应的发挥从而丰富这一“理论”的内容。 

如果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恰当时候舒心,说明你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刚刚可以把工作做好;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较多时烦心,这时候你感到工作没有挑战性,也不太会尽心工作,容易出现不认真负责的现象,觉得大材小用,心里难以不平衡;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太多时要变心,你感到在这里受到压抑,根本无法发挥你的能力,你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所以你就会有跳槽的念头。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适度超前你会有工作的动力;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较多你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就如同你本来能举100斤的东西,现在让你举120斤,你肯定会感觉比较吃力;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太多时有毁灭力,就如同你能举100斤,忽然让你举500斤,可能会把你给压趴下。 

正是基于此,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套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要以内职业生涯建设为主,以外职业生涯建设为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在这个原则下,充满希望、富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之路才能形成,否则好似“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关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成为“有才华的穷人,”郁郁而不得志;如果过于关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出现“官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象,职业的危机就潜伏在你盛名的光环之下,随时都会出现。 

4、如果你的公司在竞争中落后,而你又无力促使公司迎头赶上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公司的战略、团队的执行能力、外部的市场环境等等很多的因素,往往个人的努力只能促进局部的改善而不能决定最终战局的胜负,常让人产生“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之感。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半死不活、比如某些民营企业的突然休克,这不是你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而此时最好的选择往往是跳槽,重新换一个更能够发挥你作用的平台。

5、如果公司的改组或变动使你的前程计划受到阻碍时。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很可能你从主战场被边缘化,这种例子屡屡出现。如果你实在不能通过内部转岗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或许跳槽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手段。 

6、如果你有更高的眼界与新的理想时。山东有个乡土作家,好像叫刘什么,有句话,“有的楼,小时候看着高,长大了未必这么看。”随着你阅历和眼界的开阔,你原来觉得很好的工作未必能够满足你的发展需要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李佳明和曾子墨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包括用友的王文京、零点的袁岳,他们起初的平台都非常好,李佳明是从中央台出国留学,曾子墨是从国外的投行到了凤凰卫视,王文京和袁岳都是从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角色下海创业。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转换都是因为自己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新的理想。事实上,职业的发展如同我们走楼梯,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职业之路自然是海阔天空。 

往往成功人士的跳槽不是在职业的最低潮而往往是职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时候开始转换跑道,他们能够提前避免职业危机的来临,其实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研判职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促使你的职业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而阻止不利事情的发生。风险相对比较小的是职业过程中的“T”型发展,指“T”字从下往上写,意思是说在职业发展的最初,先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做深,写好那一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再写那一横,培养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使自己具备成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更换工作需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宁可冒点风险早作改变,也比踌躇不定好,以免错失良机。当你真的决定跳槽了,那就尽快进行相应的准备。成功的跳槽至少需要2-3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不要把跳槽仅仅当成换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要把它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这样的契机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评估。 

现在是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不小心进入了一家不地道的公司完全可以随时走人。从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往往伴随着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所以应聘一家公司的时侯,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让用人单位对你满意,你也要好好的评估你的雇主。在你欲加盟一家公司前,下点力气对你未来雇主的风格进行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要考虑企业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吻合。总的来说,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更具体的论述,大型企业相对比较安全,职位不会老是变化。。。)而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对自己有利的关键标准就是能否对你的内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你可以通过公司的网站,行业内的相关报道,你面试时所接触的公司的人员,甚至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朋友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这家公司是否符合你的职业目标。一般中低职位的人在面试的时候一味的等待面试者发问,很少主动利用机会去观察和了解目标公司的相关情况,实在是有些浪费机会。一般来说,经过前期的深入了解,入职后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更可以充分利用实习或者试用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如果和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太大的差异,也好尽快地修正或调整。 

即使已经下定决心从公司离职,也要体面地撤退,为原来的公司留下一份人情和好印象。我们骑驴找马,但也不能虐待驴,最关键的你要骑上头能让你找到千里马的驴。等你找到了新的雇主,得意之余,千万别忘了和当前的公司进行比较好的工作交接。有的人比较情绪化,工作不交接,甩手走人或者把公司的重要资源带走,据为己有,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但是不职业,简直算的上愚蠢。一是你往往是在行业内的公司就业,这个圈子很小,极端的行为往往容易在圈子里传开;其次是除非你一直作低端的职位或者一直在比较滥的公司,比较正规的公司在重要的岗位都会做背景调查,如果了解到你有这样的经历的话对于你将来的发展很不利。退一万步来讲,当前的公司毕竟是你职业旅程上的一个站点,毕竟你曾经满怀希望的加入这个团队,体面地离去对大家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