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取环多久:周永生:国有病谁买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53:28

周永生:国有病,谁买单!>

作者:何青青 2009-11-15 19:48:26 发表于:博客中国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衰朽不堪,动乱频仍,将亡而欲兴的国度;近代的世界是一个风云激荡,列强并起,欲治而更乱的世界。在这样一个盛衰枯荣变幻莫测的沧桑时代,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还有东方的大和民族等,一个个的民族拔地崛起。兴盛之时,光耀四方,夺人眼目,各自大有兼并世界,统领寰宇的气势;而就在同时,印第安、印度、华夏、奥斯曼等一个个古老民族却不断萎靡,任人宰割,甚至趋于解体,消亡……。曾经因五千年悠久文明而自豪的的中国也在这出大合唱中登台亮相,不过,我们的这出戏却是“回看血泪相和流”。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的崛起?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的衰亡?同一个世界,为什么有不同的结局?这样重大、而有些沉闷的话题,在全世界,已经被无数的仁人志士、政治领袖、社会精英和研究学者所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推敲,得出了无数的认识和结论,其中不乏先贤的智慧和惊人判断。1873年3月,俾斯麦对日本赴欧美考察团谈话时表示:“方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彼此全系表面文章,实用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此之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改变,若与己不利,则翻然诉诸武力,故无常规也。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尽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簸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主。是以(普鲁士)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愿。”这段谈话反映了俾斯麦的观点,认为“实力”带来了国家盛衰强弱的差别,弱肉强食才是其真谛,“实力”决定了一切。那么,如何提高本国的实力?在这里俾斯麦没有更详细地阐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关于民族、国家的兴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殇殇,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什么是世界潮流?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没有更具体的说法,但是,按照孙中山的所为,“世界潮流”,无疑是“革命”、“共和”、“民主”、“民权”、“民生”等制度上的所指和思想。


  本书的作者正是抓住了“实力”和“制度”这两个基本视点,以晚清政权、大英帝国和明治政府三方在近代国内新旧两种势力的博杀,决定了在国际上厮杀的结果为素材,展开了一个波澜壮阔,盛衰成败只在顷刻之间的悲壮历史画卷。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既重视现实的实力,又透过三个国家在现实中政治权力的运用、政治活动的展开,和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折射出政治制度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用和影响——先进制度体系对落后的制度体系具有绝对的优势。也可以这样说:“先进让落后怎么样,落后就得怎么样”。鸦片战争中,大英帝国为什么全面胜利?中国为什么全面失败?仅仅是远道而来的6000-7000人,就使东方的老大帝国一败如水……。而当时的大清拥有90万常备军。就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GDP而言,大清也是世界强国,绝不是我们习惯思维中的所谓“积贫积弱”。那么,大清为什么一触即溃?作者以轻松的笔调,亦庄亦谐,甚至,有点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那段风云变幻的沉重历史。英国工业革命、宪政改革成就了它的强大。其中,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辉煌成果,已经使大清帝国同英吉利的对峙,变成了腐朽与强大的对峙,落后与进步的对峙,过去与现在、未来的对峙。为什么一个历史上曾经强大无比的东方帝国沦落到这样一个凄惨的境地?为什么那样一个以海盗式掠夺为起家资本的叢尔小国,竟然目中无人,最终视我大清为无物?一切的一切,制度所然!


  英国之所以能够强盛,之所以能够人尽其才,之所以能够有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等等,皆源于英国近代革命以后所建立起来的先进的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这个先进的制度发挥了下层市民阶级的能量,限制了过去可以为所欲为的王权,人民从专制的暴政下被彻底解放出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地发挥他们的才干,享用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而这个制度,无论是在政策选择上,对立党派的公开议会辩论,还是在发明创造上,保护、鼓励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制度等等,都能使这个国家的政府最终做出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选择,也能够使她的人民发挥出他们最大的热情、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作者也没有忘记揭示制度背后的因素——文化的作用。在这种用意之下,作者又引入了近代的日本与清朝这样一个对比素材。同样是东方的帝国体制,同样是东方落伍于时代进步的国家,同样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体系,为什么日本出现了明治维新,而使自己的国家日益走向强盛,从被“征服”状态中走向征服“别国”的道路?而我们大清,就是我们的“先人”,一个曾经的老大帝国却堕入了步步挨打,步步讨饶的境地?因为中国只是对西洋先进的“器物”和科学技术进行简单模仿,根本不从制度上、文化上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作者不仅从制度、人才学识、和放眼世界的主动性这样一些元素来探索,而且,试图挖掘儒家思想体制、传统道德,对近代中国带来的强大阻滞因素。可以肯定,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


  但是,作者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就在于维新志士和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彻底抛弃了儒家的思想文化,而完全追随于先进的西方。书中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民族虚无好”,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体系。这不能不说,作者从对近代西方制度和文化先进性的盛赞,贬抑东方制度、文化的腐朽和失败,这样一个看似比较中正、公允的立场,而走向了一个批判的极端——贬抑、甚至彻底否定东方文化的积极性。日本近代的确有很多完全抛弃固有文化,彻底追随西方的思想和主张,但是,日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法制和政治制度的同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抛弃她的传统文化。所谓彻底改造日本,抛弃日本传统,如书中提到的所谓日本人甚至要娶西方女人,改良日本人种等等的想法,都不同程度地陷于破产。在完全西化的“鹿鸣馆”时期的外交失败以后,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开始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日本在引进西方法治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德治的思想;日本在推行四民平等、废除华族制度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忠君”“爱国”的宣传,大层面上的礼教制度和传统意识还依然如故地沿袭,甚至,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因此,明治维新的成功,本质上是日西结合,嫁接而优生的成功。尤其是在这种嫁接中,大量地吸取了实力至上,弱肉强食的西方社会达尔文思想,而抛弃了东方儒家文明中对外也要施以仁政,万邦和谐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使自己的国家逐渐走上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之路,最后,深陷战争泥潭,“东条英机”等一班人马自己也归于覆灭的凄惨境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制度的确存在着保守、封闭性的一面。可以说,在洋务运动前的中国,一向以自己为世界中心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在近代以前,这种观念本质上也并非错误,而比较符合当时东亚、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和中国周边其他地区的实际。但是,到了近代以后,由于以工业物质文明为基础、以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为先导的西方崇尚实力、滥用强权的国家的崛起,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大力推崇的,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体系,他们对以清国为代表的东方封建农业文明体系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打击,这样作者是否滑入颂扬“侵略有理”的法西斯主义的怪圈呢?这还需要广大读者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当时的清廷主流意识形态、清朝的统治者过分地强调了儒家文化中墨守不变的一面,而忽略了儒家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的警惕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在一方的安定统治和深宫内院的享受中,失去了儒家思想中与时俱进,穷则思变和深刻的学习精神。所以说,清朝的失败、乃至最后灭亡,不是儒家思想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败,而是清朝统治者享受、惰性和故步自封、专制统治的失败。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很多大家、巨匠和旗手们也没有清醒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晚清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没有能够像明治维新下级武士那样,推动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们所尊奉的传统文化,而在于长期严酷的文字狱的镇压。


  在这种长期、严酷的专制压迫中,晚清的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勇气,而将大量的精力、甚至整个人生,投入到了对经典的考据和脱离社会现实的纯学问中,以至于以考据和注释古文、经典为主要学问的乾嘉学派兴起。知识分子成为“文字的玩伴”,使乾嘉学派蔚然成风,历久不衰。正像作者书中所提到的,视西方先进器物为“奇技淫巧”、“坏人心术”,要用“《红楼梦》这株大毒草去抵御和报复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简直令人笑掉大牙!以现代社会的视角看,作为最宝贵的国家栋梁、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却都变成了精于蛀书的书虫。这种情况造成了中国晚清社会的沉沉死寂,使中国的晚清社会无法出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生机勃勃的变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清朝的一些知识精英来说,始终是望梅止渴。即使到了清朝将亡的末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忧国忧民,忠勇不二的知识分子,为力挽狂澜于即倒,扶持大厦之将倾,而不顾个人安危挺身变法,护国,但是,已经腐坏之至的清王朝,并没有将他们看做是自己命运的希望,而是高举起杀戮的屠刀,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政策。如此,清王朝的最后覆灭,就已经不可避免,而只能认为是其自身因素的必然结果,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结果,符合传统文化中佛家认识事物的因果铁律——因果不空。这种因果,本质上,同样是专制王朝造就的罪孽,而不是传统文化之过。


  西方列强带来的这种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世界性的扩张和征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不可捧得过高,吹得过分。近代以来,以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为先导,产生了以先进生产力为特征、具有强大征服性的工业及其制度和文化——工业文明。在这种物质和社会经济体制下,促使资产阶级为了利润,而奔走于世界各地,征服各个不能与之配合、协调的落后民族和国家。就当时来看,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世界性的扩张和征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工业文明带来物质产品的丰饶,人类生活的富裕和便利,也不可否定。时代发展到今天,工业文明尽管仍然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余地,但是,它所带来的危害却日益显露,深刻的威胁,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已经高悬于人类的头顶。只是人类自身还沉醉于表面的繁华,没有察觉吞噬的暗流正在一刻不停地积聚、涌动。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工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人类的身体内部前所未有的改变等等……。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不远的将来,工业文明必将要穷途末路,不得不面临转型的危机。否则,必将使人类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工业文明依靠强大的生产力,对自然的大规模掠夺,对人类体力和智力接近穷尽地压榨。一方面,它使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被日益卷入越来越快节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物质的生活日益丰富,但是,人类的幸福感却日趋减少。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在强大的生产力面前,被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破坏。地球整体气温日益暖化,南北两极、青藏高原和世界各地高原、高山的冰川在大规模融化,由于人类的工业生产、现代化的生活活动,带来的气候、地质、水源枯竭等的自然灾害日益频繁……。人类自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空前危机。由于农药、化肥、大规模的工业污染等等的环境污染,破坏了地球生物链的自然循环体系。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粮食、空气每天都受到化学物品的污染,被污染的地球生物链开始了难以逆转的恶性循环。成年男性精子含量迅速减少,人类的繁殖能力日益降低。根据国际和国内医学界的抽样检测,男性精子的含量,20世纪50年代时,平均精子数量达到13000万个/毫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个数量降低到了平均8000万个/毫升,2000年,则进一步下降到了平均5000万个/毫升。从浙江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人类精子库对捐献者精子的初步筛选结果来看,也能够验证这样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10个捐精者中有7-8人合格。到了90年代,合格者只达半数,而目前的合格率则降低到了10%左右。是何种原因导致男性精子的质量逐年下降?毫无疑问,这和水源、粮食、蔬菜、肉类食物、水果、蛋类、空气等等,这样一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大生物链循环体系的严重污染有关,和人类日益紧张的快节奏生活有关。因此,国际上有医学界人士认为,500年以后人类将丧失自然生育的能力。所以,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富足和文明,对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利益来说,很可能带有饮鸩止渴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做出深刻的反思。


  而内敛、自省,以道德为旗帜,以善良、仁政、正义、礼教、智勇、忠信、和谐、廉耻等原则至上,辅之以法律规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其精神实质,是否就属于“封建文化”的范畴呢?是否需要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予以否定呢?笔者以为,它们很可能是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指路明灯。因此,正像本书作者所反思的那样,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我们既需要实力,又需要实力背后、能够发挥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制度,更需要制度背后更深层次、更高品位的文化建设。我们需要重新反思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工业文明、西方的体制和我们自身的制度与文化。许多圆满的答案,还有待读者朋友自身的进一步探索。


  我相信,这本书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达,正事戏说的手法,和作者前卫的思想,都能够引发和调动读者的浓厚兴趣,也能够引起读者对中国历史问题和人类现实社会的有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