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64个反射区:48.谁是中医之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50:06
48.谁是中医之父

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可以上推至一万五千年以上,大约接近有两万年的光景;比较有影像的开端便是始自黄帝——原始公社时期(黄帝至禹)。当时人类面临瘟疫、饥饿和灾难不断,黄与帝只能各顾自己族下,忙着用各自的方法解救百姓的疾病与苦难。神农是与黄帝同一时代的人,年龄比黄与帝都小,传说中神农尝遍了天下的药草,最后死在了断肠草上,但传说有讹,事实情况相反,神农实际上也精于解毒,知道何种草药能制克断肠草,天下也只有神农敢尝此草,除他再无人敢试。

神农一次尝草药中毒后,想找黄与帝给自己治病,就在出发前交给弟子一丸药,嘱咐:如果到第99天时还没人能够救他,就把这丸药塞入其口中。——神农其实完全有能力解救自己,此番的目的不过是要试探一下黄与帝的真实医疗水平。

神农于是找到黄与帝,向两人求救。这兄弟俩心下知晓自身都有不足,便商议各自按照所长实施治疗。兄在初期使用内脏返毒法,共用了50天解决了一半问题,神农可以从躺卧状态坐起来了,接下来的50天是弟施用经络疗法治疗,神农最后能够站了起来。黄与帝于是都知道了自己的实际不足,神农认为这兄弟俩的医术如果能够合在一起,就比较完满了。

到了第99天时,神农的弟子前来,黄与帝经询问方才明白,原来神农此来之前已有所治疗交待,还是神农比两人技高一筹。。从上古当时三人的切磋交流结果看,似乎神农的技艺要棋高一招。

黄与帝是兄弟两人而并非一人,这在文字出现以前的传说中就有了分歧,后来被普遍视作一人;黄是兄、帝是弟,黄研究医学注重的是五脏六腑,而帝研究医学,讲求的是经络,即经脉与络脉;黄与帝的认识合在一起,便是医学之祖(《黄帝内经》)。汉民族医学始自于上古黄与帝,兼之同时代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此后便是洪荒年代;由于黄与帝的启蒙,才使文明出现,驱走蒙昧,人们战胜和度过了洪荒时期——中原汉人是第一个“站立”于大地之上的主人,可以说,有了黄、帝、神农和月亮教(鸟与鄂鱼),人们才开始进入新石器氏族时期,并且到了夏商周,开始有了社会。

 

汤药从神农氏以后出现和应用起来,后世在神农所掌握的基础上又发现了许多药材,并延续发展起来。中药的起源是基于相生相克的原理而来,凡事都有其相克的对立面,古人的词汇就是“阴”与“阳”,其中的制衡就是“化解”;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这样的对立统一,在自然界中更是无处不在。

早期固体剂型的形成源自于炼丹实践,道家的一大分支崇尚成仙得道,于是炼丹成为主要的手段和方式,中国的炼丹术可以算作是人类的化学始祖;彼时,凡中药便也都做成丹和丸,以后发现用蜂蜜做为粘合剂,能将药剂保存的时间延长,蜜丸遂成为中药的主要剂型;可是时间一长,蜂蜜制作的丹丸也会变质,于是人们就干脆用泥将药丸全部包裹起来,但是这样终归还是不济;再以后,人们又发现了整块的石蜡材料,便采回挖出凹洞,放置药丸,外面用泥土封好保存;偶然间石蜡被天火燃溶启发了古人,于是蜡模出现,中药可以被十分密闭地封存于其中,中药丸剂的制备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通常采药者对脉能够准确把拔,描述也基本正确,识别草药富有经验,但是是不会看病下药的;而医者则围绕于人的生理病理、分析诊断和下药,对草药的识别、鉴定、采摘、炮制、储藏等无法精通。这些缺憾除了缺乏实践的机会之外,也受制于人的脑力、精力等因素。有些讲究的药物需要采回立即使用,过了期限就会失效;有的草药摘回,则需放上3-5年后才能发挥药效;雪莲与何首乌算是好药,可如果单独使用,则与萝卜无异,只有在配上某些药物之后,才会生有药力。中医的采药、制药、诊病、配药以及治疗是完整的一套链条,有关键性的心法贯穿其中,不能割裂开来。只是由于个体的脑力、精力及实践范围等有限,无法全部精通掌握,所以形成围绕中医和围绕中药的两个主体来。

有效的方剂重在头两付药上,能够直接使毒素排下,第三剂的目的则是将前两付的药味中和、排解掉,这并非是说第三剂方子没有它用,只是它能使毒素排下的药力有限,大约只及之前的三分之一罢了;第四付方剂又能将第三付中的药味中和、排解掉,同时排下约四分之一程度的毒素来……这样做的结果,既使使用现代手段,也很难判断出究竟是何种药物、何种成份在真正发挥功效;待第五付方剂用上之后,前面的四付药性痕迹便被一抹而去,再投第六、第七、第八付药剂照样有效;这也是方剂中的秘密难以探查的一个原因所在——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兜兜转转呢?说起来也是由于至圣先师历经坎坷、受到欺蒙太多的缘故;于是开给患者的方剂都是明的,一般是第三剂和第四、第五剂,而实质性的头两付,是谁也看不到的。

方剂药物,不论是十二味还是七味,哪怕只是一味,煎药时讲究的也是哪味先下、哪味后下的次序,什么时间下、什么时间好,什么时间段上能发挥出最大的药力,以及哪两味药物之间存在相互抵消作用,要在什么时间上中和等等,这其中保有一套完整的口诀,对火候、入药先后等问题的掌握就在那里。现今,传统中医都倾向于大方子,有时甚至将六七十味药物汇聚在一起,其实早就令药力相互消解了,药罐中只剩药渣,而少有药质。

基于保守和其它原因,古人将十分药力的方剂加入三分解药,改为只下七分了;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多卖药材,增加利润——可是本来一付药就见效的方子,入了解药,功效自然要大打折扣,到头来也就形成了古医籍记载与讲述,与真传所言相去甚众的状况。

 

黄、帝、神农等人的医学探索实是以内功为手段深入下去的!那些生命内查揭示出的人体生理和病理,构成了早期的内经内容;但当时发现的只是子午经络范畴,所以这些先祖留下的医学经验的代表《黄帝内经》,述及的内容是较为浅显的;当时的圣贤们也并非完全不知深理,而是有所保留。今人看到的《黄帝内经》,实际只有其中两篇是真正的内经原文。这两篇文字,不能仅仅被从字意上踯躅理解,它的韵律,可能更需要唱着去诵读和琢磨,才能体会出原意。在这两篇基础之上,世儒逐渐增加篇章,形成后代们看到的多种版本的《内经》;到了清朝,又从大内传出并引起重视。

《内经经义》中提到:《内经》所引用的古代医书达到二十余种,如《黄帝内经》18卷、《黄帝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扁鹊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白氏外经》36卷、《旁篇》25卷、《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等多部。内经及内经之前的上述更古老的医学典籍,虽为不同作者而书,却都发端自一个更加原始的源头——那是远古传承下来的生命图锦,成就时间十分遥远,如果给以一个现代名称的话,叫做“人体穴位运行指南”会比较贴切;基于这份特殊的遗产,古学者们各自深深地研究领悟了一番,撰写了那些比《内经》还要古老的医学典籍……而那份一枝独秀引导着夏商周医学研究思想的生命图锦,毫无疑问,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医之父!

 

只有象黄、帝、神农这样天赋秉异之人,且不惧怕死亡,才可以深入人体,探究领悟生命的奥秘——这些研究在今天看来似乎十分难以理解,根源主要还是在于思维的迥异上!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以及其它新石器和铜石并用期的古代文化遗迹中,有大量精美的玉器现世,现代学者们对其制作毫无例外地感到困惑,虽有种种解释,但均背离了核心真实——其实古人仅仅采用了化解的原理,就让玉器的琢磨工作易如削切豆腐!现代人头脑中只有以硬制硬,完全猜不透了老祖宗的精华所在,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古人将人体生命的主干核心解析到穴位;穴位间的运行从头部百会穴开始,却不以常理直线行进,而是呈三角轨迹或是连带运动,多以3个穴点主管一个命门,也有4个或5个掌控一个命门的——命门分主五官、四肢、血液、神经的运动等全部细致具体的生理项目……传统中医对“命门”的理解离题千里,到今日仍旧纷纷扰扰没个众家信服之解,实在是因其所欠非微。

运行中的穴位,全天24小时可生出9个点的变化;当某个穴位占位后,在中央震八方,即在八个方位处有所影响;而当针刺时,一般容易刺偏,这就又多出一个,合即9点。主要穴位男性有361个,女性则为360个;男体以阳刚之气为主,走的线路多呈角形,女体则为阴柔之气,线路以圆滑之轨居多。气血按轨道24小时运行不息,分别呈现出日、月、星辰不同的景象。

不知道人体穴位的运行规律,就谈不上能够真正的治病,所有的手段便只能是做了表面文章;正由于这一关键所在,历史上才有扁鹊治病,随心下药,华佗动手,斧锯皆能的神奇(非今日的斧锯);所有这一切,皆于程序之中分行,井然有序,前后不乱。扁鹊的治疗方法运用了200年左右时间,华佗的方法,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运用了40余年;扁鹊、华佗、翁纯鹤等人都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的文字。而传统中医再也没能突破这些前人的成就,甚至再也无法触及到曾经的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