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养元颗粒效果好吗:零吼叫养出100%的好孩子(十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38:24
第十二章 崭新的亲子关系 你阅读本书,是为了转变与孩子的互动关系,建立崭新的亲子关系。而为了让你的家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受用的原则跟大家分享。
要建立崭新的亲子关系,必须控制好自己情绪反应,负起自己为人父母应有的成长责任。这些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可以付诸行动,我们并不是仅仅在等待着关系发生变化!事实上,这得先从改变我们自身开始,而等待别人改变,则极有可能导致我们害怕的那种关系。
一、对改变的抗拒
然而,千万别忘了,所有的改变都会遭受某种形式的抗拒。而你的改变也不例外,即使那是为了让你的家庭进步。
当我们置身于关系之中,就会跟对方产生一种跳舞式的互动。“跳探戈需要两个人。”对于关系,也是这样。每学期初,我太太都会教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部戏剧探讨的是娜拉和托瓦德·海尔茂夫妇俩的婚姻。娜拉是一位行为表现极度不成熟、孩子气、任性的女人。托瓦德则是一位专制而且严苛的丈夫.把他的妻子当成
管制对象.娜拉会偷吃饼干,还会背着托瓦德藏私房钱。托瓦德则只叫娜拉的昵称,而且经常用侮辱性的言词贬低她。当我太太的学生讨论这两个角色时,往往很快就会责怪其中一个人。他们的评论通常是这样的:
“娜拉真的是很讨厌!我受不了她总是绕着屋子跳舞,以为她只有十四岁似的。难怪托瓦德把她当个孩子对待,她就是一个孩子嘛!”
“她不那样才怪!她会有那种行为,就是因为他对待她的方式,他从来没有跟她讨论过任何重要的事情,而且总是叫她‘我的小松鼠’、‘我的宠物,,真恶心。我一点也不怪她自私,他肯定不怎么在乎她。”
嗯,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娜拉和托瓦德是在跳舞——因为他把她当个孩子对待,所以她表现得就像个孩子.也因为她表现得像个孩子,所以他就把她当个孩子对待。讨论究竟是谁先开始这个模式,大概就像讨论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或像是讨论旋转木马里头的第一匹马是哪一只,是找不出结果的。没有人“先开始”,而且这根本就不重要,要紧的是这个模式很牢固。之所以牢固,是因为参与的双方都喜欢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吗?不是,模式牢固是因为人们对其很熟悉。
我们更喜欢处于熟悉的情境里(哪怕是处于痛苦中),也不愿意接纳陌生的东西。模式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其提供了稳定,即使这种稳定是有害的。难怪当有人意图要退出这支舞,想改变模式的时候,就会遇到顽强的抵抗。
我们更喜欢处于熟悉的情境里(哪怕是处于痛苦中),也不愿意接纳陌生的东西。 当你在家里实践“零吼叫教养”时,你的孩子(也许甚至连配偶)将会竭尽全力地引诱你重拾旧舞步。他们并不是有意这么做,那只是他们的一种机械式反应,他们希望事情回到“正轨”,即使原本他们厌恶这条轨道。可是你正在学习让自己成长,当你成长了,就能够应对这些想打败你的负面力量。
最近有一位客户告诉我,在她持续实践“零吼叫教养”一段时间之后,她十三岁的孩子终于受够了。
她吼叫着:“我讨厌你那么平静的样子!”
如果你得到了这种响应,那表示你已经在让家人学习相互尊重,那将创造崭新的互动关系。你必须做的就是继续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自己成长。你将会对自己的能力大为吃惊,不只能改变你自己,而且能经得起任何抗拒。一旦你改变了自己,你也会惊讶地看到你的家庭的转变。
一、难缠的三岁孩子
因为太太要重返职场,史蒂夫一家最近搬迁到另一个州。一家人近来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家里的每个成员似乎都很紧张,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适应新的时间表、新的角色和新的工作。一个星期日的晚上,太太必须加班,因此哄三岁的女儿莎拉睡觉的任务就落在史蒂夫身上了。因为过去几周来的改变,要哄她上床一直都很难。
在收拾客厅里的玩具时,莎拉使用了最拿手的拖延战术,假装太累了,撒娇等。凭着极大的决心,史蒂夫克制了发火的冲动。
当莎拉开始撒野的时候,他平静地问:“你知道如果你再继续这样的话会发生什么事吗?”他们都知道结果会是关禁闭。史蒂夫给了莎拉清楚的选择,不是收拾玩具就是关禁闭。她继续拖延,史蒂夫则平静地拿出了关禁闭坐的椅子放到她的房间里。莎拉还是继续拖延,而史蒂失则断然地让她坐到椅子上。莎拉嚎陶大哭起来,又踢又吼的。史蒂夫提议要坐在她旁边,可是她拒绝了。她坚持不肯收拾玩具,于是史蒂夫又告诉她要进行下一个处分。
这个聪明的孩子知道,她的很多部电影碟片都要被没收一天,所以她跑下椅子,站到电视柜前面,想要保护她的碟片。她摆出一副曲棍球守门员的姿势,试图拦住史蒂夫。在那种情况下,史蒂夫又好气又好笑,但他还是冷静地向莎拉解释,其实她还来得及选择去收拾玩具。在她再度拒绝后,他灵巧地从她身边溜过去,拿走了其中一部电影。
这时候莎拉已经完全歇斯底里了,她抓住碟片,然后扑到沙发上大声吼叫,很显然她是累了,可是仍然拒绝收拾玩具。史蒂失又清楚地复述了一次她的选择,这次她做了一件不一样的事——她说她想念妈妈了。这时史蒂夫面临了极困难的选择,他可以把这句话看做是针对他的控诉,也可以强迫莎拉服从。相反地,他选择把这一刻当做是与孩子更亲近的机会。
史蒂夫挨着莎拉坐了下来,抱着她,为双方创造了一点情绪空间。
莎拉哭了出来,说妈妈不应该在晚上还去上班,天真的太黑了。她想要妈妈回家。
史蒂夫听着女儿的倾诉:“妈妈白天要去上班,可是天黑了她就应该要在家了才对。”最近的变化己经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很疲累。
“是呀,我也想念妈妈。今晚她要加班,那没有关系。不过我也是很想念她。”史蒂夫深有同感地说。
两个人继续抱着又过了一会,直到莎拉开始把自己平静下来,擦去泪水。然后史蒂夫提议要跟她分享一份宵夜并一起聊聊妈妈。他问莎拉最想念妈妈什么,莎拉说她喜欢妈妈在家时,睡觉前会“跟我一起躺在床上”。他们快乐地吃着宵夜,史蒂夫同时把闹钟设好,这样就可以提醒他们两人就寝时间。清理客厅的工作,还等着他们去做呢。
当闹钟响起时,莎拉竟主动说要去收拾玩具呢。她收拾书籍时,史蒂夫则是帮她把牙刷准备好并且夸莎拉收拾好了东西。
一躺在床上,莎拉就要求史蒂夫讲故事,然后他讲了一个他最拿手的故事。莎拉的眼皮开始沉重了,史蒂夫也准备要离开,这时一句特别的邀请又把他给拉了回来:“爸爸,你要跟我躺在一起吗?”
史蒂夫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
他躺着时,莎拉看着他的双眼,说:“我还是很想念妈妈。”
史蒂夫回答说:“我知道,宝贝,我也很想念她。”
然后莎拉以一句我们都渴望听到的话结束了这晚的对话:“爸爸,你可以再靠近一点吗?”他挨近她,并抚摸着她的头发,不一会儿功夫她便人睡了。
当史蒂夫离开房间时,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回报。在这场磨人的战斗中.他不仅完全坚持住立场,而且把战场转变成了温馨的场景。他把棘手的事情转变为成长的机会,而且满意地听到了女儿悦耳的话语:“爸爸.你可以再靠近一点吗?”
三、我们都渴望的改变
史蒂夫听到的那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那正是所有人在人际关系上的渴望。渴望某人真心地请我们再靠近一点,渴望某个人真心实意地想与我们在一起,而不是因为我们的强迫或是央求。即使在童年时期,你就知道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了——渴望有人爱你。还记得你问过爸爸妈妈,为什么他们会爱你吗?你想确认,他们爱你不是因为血缘关系,而是因为你是天生就值得他们爱。你想确认你的爸爸妈妈是真心实意地爱你。
在这世上,所有人都渴望别人出于自主意志的爱。我们渴望与孩子互信尊重,无需我们强迫或者操控他们。我们也渴望拥有互相尊重与自主平等的爱。我们渴望建立这种崭新的亲子关系。
我坚信,无论你的孩子年龄多大,无论你过去犯了什么错误,你都能与孩子建立这种崭新的关系。
当然,要建立这种关系,你必须先放手,那需要勇气。但是必须对孩子的反应放手,必须对孩子的情绪放手,必须对孩子的选择放手。
为了建立这种关系,你必须控制好自己的反应和情绪,你必须作出理智的选择。关键在于,学习承担所有真正属于你的责任。而当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四、这一切皆始于一句话
每一场革命,无论规模大小,总是始于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我并不确定其他人会怎么做,可是这是我打算要做的。”
革命并不是从勇敢地向全天下诏告开始,并不是从一大群人共同的行动开始。彻底的改变,全是从单独个体的坚强意志,安静的声明与悄悄的行动开始。
在参加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及人权运动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位革命家,她只是一位妻子和一位女裁缝。20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曾经有一次,当她被问到关于家乡蒙哥马利郡的氛围时,她回答说事情永远不会改变,因为黑人“永远不会团结”。然而有一天,她却决定不顾黑人软弱的团结力,决定靠自己,去做一件很不样的事。
1955年12月,罗莎·帕克斯下了班之后疲倦地走到公车车站,当公交车停下来时,她跟平常一样从前门上车,付了车费,然后又从公交车上退出来,再从后门——所谓“有色人种”的入口——重新上车。罗莎在第五排,也就是“有色人种”座位区的第一排,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来。
沿着行驶路线停靠了很多站之后,公交车上的座位慢慢坐满了。在罗莎快要到目的地之前,座位全都坐满了。那表示她坐的第五排,连她在内右边坐着两个非裔美国人,走道另一边也坐了两个人。然后,到了下一站,有个白种人从前门上了车。前面四排已经没有位子(全部都被白种人坐了),所以这个男人习惯性地走过去坐在第五排。
当时的隔离法明文规定有色人种不准:一、坐在白种人座位区,二、跟白种人一起坐在“有色人种”座位区,三、隔着中间走道跟白种人坐在同一排。
这意味着,当那位白种人走到已经坐满乘客的第五排想坐下时,根据法律规定,在座的每个黑人都得站起来,站在公交车后面。
这些人当中有三个人站了起来,罗莎·帕克斯很平静地没有动。
罗莎并没有要当一位女英雄的意图,她只是不想继续扮演这个模式中的角色罢了。她不想让出位子,而且绝对不会动摇。事后她说她“感觉到决心像一条毯子一样迎面罩住了我。”她并没有大张旗鼓地示威,也没有发表大胆的言论。根据目击证人的说法,她甚至没有摆出一副不悦的神情甚至皱个眉头。她并没有要求其他人因为她的缘故而
改变,她只不过是拒绝让座。当公交车司机告诉她,说要找警察逮捕她的时候,罗莎·帕克斯以自己的方式说出了那句可以说开启了每一个重大改变的话:“那么你就去做你必须做的事情,但我是不会让步的。”
接下来就是辉煌的历史了。她的审讯与判决让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二十六岁牧师组织了一次为期361天的公交车大罢工,导致当地的交通瘫痪,也创造了一场全国的人权运动。一场真正的革命。
要使我们的生活发生改变,永远都是从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开始。
所有的细小行为累积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互动模式。而改变模式唯一的方法,就是将焦点放在你自己扮演的那个角色上,然后做出些不一样的事。而这正是罗莎·帕克斯做的。她知道若只是等待别人改变、无论是在当权的白人社会或是在为团结挣扎的黑人社会里,她都处于无助的位置。可是如果她自己,无论有没有其他人的合作,做出不一
样的事情,一切都将发生变化。
我们的目标是,终结那些延续数代的有破坏性的关系模式,建立崭新的正面的亲子模式。方法很简单,只需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自己成长。
“我并不确定其他人会怎么做,可是这是我打算要做的。”
现在一切就看你的了

酷爸酷妈要反省的问题:
1.听见“改变”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2.当你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什么抗拒?
3.这个星期开始你打算实践‘零吼叫’的哪一项原则?
4.你想在家中创造什么样的互动关系?请描述每一个关承,为了让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你想要如何改变模式?
5.你想要终止哪一种关系模式?你在那个模式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即使没有其他人的合作,你自己也可以改变
哪一个模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