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nature rewade:拒绝“强迫症市场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8:34

限购令,是最近一年多因楼市调控而火起来的热词,但在限购令颁布一年多后的今天,我们回头看看,会发现:本来作为一种对特殊情况的特殊应对,却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了。

从楼市限购,到车市限购(摇号),再到火车票针对时段或车次的限购,甚至最近温总理去北航和学生聊物价,引发网民热议的“五毛钱鸡蛋”,竟然背后也是学校限购的结果,根本就不是正常的物价,而是个人造价格,甚至其他不少学校也不是这样的价格。更可笑的是,连一些商家搞的活动,有的也开始以“限购令”的字样示人。

不是说限购就不应该,在市场失灵的个别地方和个别时候,限购有其存在的必然。但限购之危险,在于其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官方的“常规”思维和“常规”手段,而中国老百姓也越来越视其为自然,无形中助长了限购文化的蔓延。

要知道,限购本来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临时行为。但限购后面加上个“令”字,却立刻变得趾高气扬、威风八面了。

 

限购文化是一种侵权文化

但,也正是限购后面的这个令字,道出了限购的本质:原本就是个行政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其滋生的是权力经济,而非用经济杠杆来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的市场思维。

可是,为什么限购文化在中国会很快地渗透开来呢?不仅官方时常愿意采用,而且老百姓也比较容易接受。这是因为我们本来就不缺限购文化的土壤: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管理里,强调义务要远多于权利,对义务的强调几乎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而对权利的强调,却是需要“后天”习得的。

在这个基础上,由“不限”到“限”的过程中,公民的一部分权利才会那么容易地不加商量地被剥夺掉。而用所谓“限购令”剥夺掉消费者一部分权利,也常常成为一些行业调控,甚至一些商家都愿意凑热闹而采用的选项。

 

让“限购”的头低下来!

想起北宋时期的一个经济案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对现在的很多经济现象绝对有借鉴意义。据说当时有次赶上大旱,许多州县粮食紧缺,于是各地官方开始严控粮食供应——也可以理解为开始限购(与现在很多行业的情况是不是很相似?),尤其对民怨沸腾的涨价行为严厉打击。

看起来这是个官方正常的反应(用现在的话说,在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能),但这时,有一个州的太守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对价格进行管制。一开始,州里粮价飙升,远高于其他州,很多人对这位太守恨得真是咬牙切齿,一时间这位官员臭名远扬。

但此事传开后,形势很快逆转,各地粮商迅速调转车头,赶往这个不管制价格的州。很快这个州的粮价成了整场大旱中最早降下来的,创造了奇迹。

限购是一种直线思维,而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系统思考、辩证“施治”。要放在现在,完全可以说,这位太守用好了价格这个指挥棒,没有因为限购而让市场价格机制失灵。

而如今限购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蔓延,绝对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越发纵容了行政权力理直气壮向市场活动伸手。因此,我们既要有限购,又要有对限购之限,让限购永远是慎重的、低着头的姿态。

否则,我们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得了强迫症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