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telin维生素d的用量:乡村纪实系列之我记忆中的酒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3:19

乡村纪实系列之我记忆中的酒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0-13 13:52:03 / 个人分类:散文随笔

查看( 183 ) / 评论( 5 ) / 评分( 0 / 0 )

乡村纪实系列之我记忆中的酒坊

一定是身体里缺少抵御酒精侵略的细胞,经常在外边应酬的我居然不善饮酒,这是许多同我初次接触的人都不愿相信的。但不善饮并不等于不懂酒,对酒,我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别说随口就能说出那些名牌酒,就是酒的来历,历史上善饮的那些大家也多少能说出一二,最让朋友们惊讶的是,我居然能讲出蒸馏制酒的步骤,为啥有这功夫?这得益于我年少时曾到村里的酒坊里看见过烧酒制麯的过程。

我们小村的村东是大队部,队部前边有几家队办企业:有冬天为去拉林河沿儿拉沙子而挂马掌,夏天制造镰刀、锄头、犁铧的铁匠炉;有人工为马、驴、牛、猪授精的配种站;有生产农民建房用的灰瓦窑;有秋冬才开业的粉坊和酒厂。看烧酒刚开始是在无意中被动的:我们几个小伙伴是在去粉坊准备吃“粉耗子”时,路过酒坊偶尔看见的,看见之后,我的好奇心就上来了,放学后或星期天有事没事时就总往哪里跑。

“粉耗子”是咋产生的呢?先介绍一下制作粉条儿的流程:先将收上来的马铃薯剔除烂的和杂质,用水反复冲洗干净,然后粉碎、打浆、过滤、沉淀提取淀粉。接着按比例用温水将淀粉调成稀浆,再用滚烫的开水从中间猛倒入大桶内,迅速用木棒或打芡机按顺时方向搅动,直到搅成有很大粘性的团即成芡。再加一些明矾或强面筋粉后,开始漏条。漏条时,要先在锅内加水至九成满,煮沸,调好高度距离,然后往沸水锅里漏粉,边漏边往外捞,锅内的水必须要始终保持在头次出条时的水位,并将温度控制在微开程度。这边漏,那边的工人就要及时将漏入沸水锅里的粉条,轻轻捞出放入冷水糟内,搭在棍上,架在搭好的晾晒房内阴干12小时,以增强其韧性。然后移到日光下晾晒,微干时,收敛成堆,去掉条棍,使其干燥并打捆包装。

知道了粉条儿是咋做的,我们就明白了粉耗子是咋出来的了,在制作粉条儿的过程中,接粉的稍有疏忽,就会使正淌着的热粉儿打结而变成粉包,也有淀粉抱团儿没搅开,或有干粉疙瘩,当然也有在漏粉刚开始和结束时因力道掌握得不好,都会产生这种粉团儿、粉块儿,因其形状多似老鼠,工人们便称之为“粉耗子”。这东西若是放上葱花、盐等调料一拌,非常好吃。

实际上,这种粉耗子不是经常有,而且有也不是随便给人吃的,尤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所以你要极富耐心的等待,还要会来事儿,多帮漏粉的师傅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嘴再甜点儿,叔叔、大爷不停滴叫,这样,待工人们休息时,你才能和工人们一起大快朵颐。所以,为了饱这个口福,就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或一定的时间来等待。于是,在等待的间隙,我们就会去看造酒师傅酿酒制麯子的过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创其法,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洌,盖酒露也”。看来,古人酿酒的工艺一直没有突破,因为我所见到的村中小酒坊酿酒的过程就是这个样子的。

酿酒,首先要制造发酵的酒麯子。《北山酒经》中说:“造酒最在浆,浆不酸不可酿酒。”这说明酿酒是先制好酸浆,用以保护酵母菌和调节发酵的作用。我记得,我们村先后请过几个造酒的师傅,不知他们这些人是不是一个师傅教的,他们制麯的方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将面粉、大米、苹果等原料加入适量的水,搅碎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这些做法,我是听造酒师傅介绍而没亲眼见到,因为他们不让我们看,说是要真空消毒,不能有别的杂菌污染。所以,不但我们小孩子见不到,就是大人,包括村领导也见不到。我当时想:还不就是不想露手艺,怕别人学了去。猫教老虎还保留上树这最后一招哩,因为,当时在所有有技术的手艺人群里都流行这样一句话:“教会个徒弟就饿死个师傅。”但现在,随着到各工厂采访、参观,知道细菌是无孔不入的,我觉得他们说的真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可以能直接进去用肉眼直观甚至可以用手摸的地方是麯子房。其实,这个地方也是严禁别人进入的,但因为我好奇心强,加之父亲在村子里比较受村人的尊敬,我也就有了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特权。这个屋里是非常热的,气温多在50度左右。在这密闭的麯子房内,我看到两面墙边都是一溜儿的木架子,架子上放着用塑料布遮盖着的木托盘,每个托盘里都放有用师傅秘密制造的原始麯菌而搅拌的酒麯坯子,我看了一下,原料大多是玉米面、高粱面等。每个托盘上都插有温度计,是为了控制温度,麯房的窗户每昼夜要定时关闭或开启,随着温度的起落,热凉升降幅度就会变化。我查了一下有关烧酒的材料,资料上介绍说:“小热大凉,能适合于多数中温性微生物生长,其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最高。”记得造酒师傅介绍说,为啥小綇酒喝了不上头,就是因为这是纯粮食酒,是在恒温这个环境里微生物开始繁殖,并散发热量的缘故,这也是制造各种香型酒的关键所在。什么窖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等,除了窖香型是在酒窖里发酵外,其余的就都是在麯子房里的温度和做麯子原料所决定的。大致可分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而我们东北地区大多数以中温曲为主,这个温度能生产清香型白酒,代表温度为50℃以下,其特点是清香纯正。

原始麯子饼发酵后,将粉碎的玉米棒、高粱等原料加些这长着长毛的麯子弄碎搅拌均匀,然后放在用水泥砌就的槽子里继续发酵(也有用大缸的,但缸没槽子大,装的多。即或使乡村的小酒坊,每个酒坊也都有四、五个长三米、宽一米、半两米深的大槽子)。大约一周后,待槽子里的原料发酵得差不多时,就该开始烧酒了——

烧酒这天是很热闹的,尤其是第一次出酒那天,要放鞭炮,还要杀猪、上香搞个祭拜仪式。十几名工人寒冬腊月的居然都脱得只剩下小背心裤衩,挥动大板锨,将已发酵好的原料边抖动边往已烧热的大锅里填,这个大锅比生产队做饭的大锅还大,直径约有两米。锅上还要用水泥砖等砌高一米多,然后上边还要累积往上摞和锅直径一样的铝圈儿,大锅里煮得是热气腾腾,酒的香味儿早就已经弥漫四周了,待这一水泥窖里的原料全都填到煮沸的大锅里后,锅上该上盖儿了,这个锅盖可有讲究,是铝的,有口往出淌酒,还要有冷凝部分,因为大锅里煮沸的水蒸气在这个密封的大锅盖里,被上边不断加注的冷水一刺激,就变成酒了。其实,这就是蒸馏器,书面语叫甑,烧酒师傅管这叫“天锅”,但这个天锅是凸形穹状顶的,这边边煮,那边就冷却,于是铝锅的出口处就开始淌酒了。

烧酒时候应该注意装“天锅”的技巧,因为蒸馏设施,蒸汽等都会影响蒸馏的效果。装天锅要等水沸后再边穿汽边上料,均匀地松撒薄散,并疏松透气,要做到不压气,不跑气。接酒时则要掐头去尾,因为酒头刚一淌出来,有70——90度的酒精纯度,这其实就是酒精。烧酒的行话叫:“中火下酒,大火追尾。”具体指的是啥,师傅不说,咱也不好瞎揣测。

记得在1990年,我给一家酒厂写他们酒来历的电视剧,到曾经被日本前首相田中角先生来我国访问时,曾向周恩来总理推荐过的花园酒生产地——黑龙江省双城县花园村去体验生活时,就曾在他们的酒厂品尝过这个酒头,(可惜的是,这个剧本最终因资金问题而没有投拍,后来被我改成《大金公主》变成电影文学剧本了,不知哪个慧眼识珠的企业家能有魄力,最终启用这个剧本,给他们的酒企业造势。)这个酒头刚喝到嘴里时,并不觉得辣,只是感到像是有一小团小火球儿,没有刻意的咽,他自己就跑到肚子里去了,而且是迅速跑动,如冲锋一般,没有阻拦,长驱直入,沁脾入肺,冲进腹中,就像是一道火线,刷地一下,直插到底。宋代杨万里的“新酒歌”说:“初愁酒带官壶味,一杯径到天地外。忽然王山倒瓮边,只觉剑鋩割肠里。度撰酒法不是侬,此法来自太虚中。酒经一卷偶拾得,一洗万古甜酒空。酒徒若要尝侬酒,先挽天河濯渠手。却来举杯一中之,换君仙骨君不知。”他的“只觉剑铓割肠里”和我的感觉真是一样:酒虽然颜然清澈,芳香四溢,但酒性浓烈,火烧火燎,润肚腹,通七窍,五脏六腑都跟着受刑啊。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提正处时,宴请朋友,因为高兴,一顿居然喝了3两一杯的白酒12杯,相当于3斤多酒。2005年我们一起去外县采风,当地接待很热情,而且将他们县据说是最能喝的政协主席请来陪我们,这个年富力强的政协主席可能是真的有点酒量,想方设法地劝我们喝,而且他带头干杯,熟悉东北喝酒的人都知道,东北在接待客人时,很少有用酒盅的,大多是用3两一杯的玻璃缸来盛酒。在场面上很是吓人,这也是国内风传东北人能喝的主要原因。其实,那就是吓人的,正常的人如果能喝完这一杯酒都已经晕晕呼呼的了。相反,我倒觉得河南人很能喝,因为他们那里劝酒,必须要主人先干杯,然后再让客人喝。试想:一圈儿下来,就按六个人计算,一盅7钱,那也是3两多啊!

这个政协主席可能是想给我们来个下马威,免得自己被动,没接待好客人自己先嘴倒了,尴尬不说,也没礼貌啊。于是,他说完致酒词后,就一仰脖,连干了三杯52度差不多有1斤的名牌白酒,这一举动已是彻底地将我们震住了,虽说先干为敬吧,但也没有这么祸害人的啊!于是大家纷纷翘起大拇指赞赏他。他也洋洋自得地端着空杯挑衅着说:“我已连干3杯,体现了我们县里的诚意,各位领导都是省里大地方来的,到我们这小屯子总得给我们点面子吧。”

带队采风的领导已被他震住了,我等不会喝的原本不想往前凑热闹,可听他这么一叫号,我受不了就低声对挨着我坐的朋友说:“大哥,该你上了,震震他。”俺这大哥也听话,在征得带队的领导同意后,他站了起来说:“本来我今天身体不好,感冒不想喝酒了,可见主席这么热情,不喝实在是愧对你们的热情,好吧,我陪你3杯!”于是,也连续干了3杯。清完被后他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回敬主先生3杯吧。”于是喊服务员倒酒,头不抬、眼不眨地又将3杯白酒倒进了肚里,喝得所有人都惊诧得瞪大眼睛,大气不出,只顾看他自己在表演:他喝酒的方式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是扔缸,一口一杯,就像喝啤酒一样,完全区别于别人的细呷慢饮,若用一个词还表现,那就是“灌”,用这个字是非常准确和传神的。

3杯一灌完,那政协主席当时就傻眼了,连连告饶,于是,我将他连喝3斤多的经历抛给大家。这一来,以后的宴会,再也没人来拼酒了。他有一个理论,他说:“我从来不喝慢酒,只会干杯。为啥?你细呷慢饮,喝一口,身体吸收一口,用不了几口,你身体承受不住了,那就醉了。而我一口一杯,迅速下咽,酒在胃里不存,直接就干到大肠和膀胱,随后就排出体外,所以,我才能喝。”

话扯远了,继续说烧酒:酒淌完后,锅里剩下的就是酒糟,可以喂猪。淌出来的酒,则需要勾兑。按照领导的指示,造酒师傅将酒勾兑成60度、50度、40度等不同规格的酒然后出售。这是地道的清香型白酒,其特点是:清、正、甜、净、长,清字当头,净字到底。老百姓称之为“小綇酒”也就是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先生当年说的相声里提到了“一元康夫”,为啥这样叫,是因为他物美价廉,每斤只卖一元钱。别看它便宜,但该酒是纯粮食酒,又是地道的麯子发酵而酿,这酒是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爽口而不腻口,口味幽雅、浓郁醇和、甘冽沁润、细腻、丰满、绵延。真正是入口绵,落口甜,香气清正,尾净余香。如果灌瓶装箱,打广告炒作一下,那肯定能卖上好价钱。现在市场上卖的那些所谓的名牌酒,有很多就是生产厂家开车下乡到农村小酒坊收购后,回到厂里自己勾兑再灌瓶装箱推向市场的。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于是,民间就传说酒所谓起源是上天造的酒,也有说是仪狄造的酒,但更多的老百姓都相信是杜康造的酒。

且不说有“杜康造酒刘伶醉“之说,也不说魏武帝曹操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但说民间流传最广的: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说的是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看到没?由一点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所得作契机,便启发了创造发明之灵感,这是多么地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啊!

去陕西旅游时,当地接待的朋友介绍说:位于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交接处白水县,出过造字的仓颉、善制瓷器的雷祥、纸张发明者蔡伦、酿酒大师杜康这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创始人的“四大贤人”。相传杜康是该县康家卫人,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距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大沟,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水,四面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而我们黑龙江也有这样的神井所在,这就是坐落在拉林河边上的,当年金人完颜阿骨打的女儿完颜兀鲁小姐后花园的所在地,这口井的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清甜甘冽。当地人说,此井的水刚打上来测一下酒精度,有2度酒精含量。关于此井的来历,感兴趣的读者可看我的剧本《大金公主》,收录在我的文集《风流村》。

民间更有“杜康造酒子造醋“之说:相传杜康发明了酒后,他的儿子黑塔也帮助父亲酿酒、泡酒糟。有天皇帝派钦差找他去造酒,他不在家,他夫人就让儿子黑塔去应差。临出门,母亲让他把家中的酒麯带上。到了京城,皇帝看黑塔年幼不顶事,就把他轰走了。黑塔只得浪游回家,半路上想起了身上带的酒麯已发酵变成了酒糟,就想扔掉,可又有些舍不得,便模仿他父亲造酒的方法,泡进大缸里。一天,黑塔梦见一老者给他托梦:“黑塔、黑塔,你泡在大缸里的酒糟已泡了21天,今天下午酉时,你打开,会有调味儿的琼浆造出。”他醒来后,到酉时打开缸真的就闻到一股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儿的香味,一尝还酸中带甜。因为是二十一天酉时造出的,于是就起名叫“醋”。便乐颠颠地跑回去告诉父亲,于是老百姓到处传:“杜康造酒子造醋”。

说起喝酒,那真是无法说清,不管你是不是会喝酒,几乎都和酒有不解之缘,但最值得一提的,我想除了民间传说的刘伶外,再让所有人翘指赞叹那就是李白和曹操了。

虽然,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能写出“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浪漫主义诗句,以及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狂放不羁,但若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劝酒歌”——《将进酒》相比,还是顿感逊色的。

《将进酒》是我最喜欢的一受古诗,它笔酣墨饱,狂放抒情,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看到没?该诗节奏疾徐尽变,显见诗人醉态迷离之下的那种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用乐观好强的口吻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如此自信,简直就是诗人豪迈的人生价值宣言!

而魏武帝曹操更胜一筹,面对萧瑟秋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之情调,酒后纵意宕开如椽巨笔,将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的空蒙浑融,廓落无垠和雄奇壮丽来和他的胸襟相比,居然豪迈地喊出“天下归心”这震铄古今的口号,其诗作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将大海的辽阔壮美、汹涌澎湃、浩淼接天的气势和威力全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境界,这种格调,彰显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辽阔胸怀。从而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踌躇满志、虚怀若谷、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在他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是那样的渺小,任由他那辽阔如大海一样的心胸来自由吐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别看该诗语言质朴,但立意深远,气势恢弘,情感充沛。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就如同醊饮了美酒一样醇厚可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用这两首诗歌来结束本文,不是在游离主题,而是觉得面对美酒我们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活在昨天的人是迷惑,活在明天的人则等待,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才最踏实。所以,我们必须要笑对人生,无论怎样,都要积极向上,都要激昂慷慨,如果真的被忧郁和不快长久地填满心窝。那就喝酒吧,来他个一醉方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