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变吃什么药好:寒信峡(杨救贫)风水“千古之谜”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8:01

寒信峡(杨救贫)风水“千古之谜”初探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据《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杨筠松乃断发径仑,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系杨救贫先生是也。”杨救贫到虔州后(赣州),长期活动在于都、兴国、赣县等地,寒信峡就是来往于于都至兴国(三僚)水路必径之处。在古时候,寒信峡属“于邑北乡崇贤里乐口坊”现在的宽田杨公坝、段屋寒信村、明清杨公照碑树立地车溪河边村(在该村的狗肠坑的明代刘氏祖墓碑文上就明确记载狗肠坑又叫药口)也属之。杨救贫对寒信峡的地理风水是相当熟悉,以至死后葬于寒信峡药口(又名乐口或跃口),即梅江入寒信峡转弯口,上接宽田杨公坝,下连段屋寒信村,旁为车溪河边村。并留下《偈语》昭示后人,为寒信峡这块风水宝地留下了“千古之谜”。因此,笔者就杨救贫在寒信峡留下的谜团作点初探,望能对风水文化研究探讨有所帮助。

 

初探之一:《生死之谜》

 

杨救贫为赣派风水地理祖师,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勘舆术著作,其术流传广泛,而且辐射海外,但对杨救贫生、卒、葬地专家学者著述纷芸。杨救贫生活于唐朝晚期,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七载:“筠松,不见于史传”。说明直到清代都没发现杨救贫的传记。对于一个时逾千年又缺乏史料的人,要确切了解掌握其生、卒等具体情况是相当困难的,事实上民间的传说以及风水地理书籍中记载杨救贫的生卒时间各承其说。笔都根据有关资料一一承列,并作点初浅探讨以供专家学者参考。

 


   江西于都县寒信峡 

——据王学伟著《杨救贫的传说》载:“杨救贫,原名杨筠松,字叔茂,生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1]

——据李灵著《关于杨救贫》载:“杨救贫出生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7年),杨救贫被人毒害致死,享年六十七岁”。[2]另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称“杨筠松,名益,赣州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时”。

——又据李灵著《杨救贫传奇》载:“杨救贫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唐天裕三年(公元906年)九月,杨救贫是遭人暗算,中毒身亡,享年七十二岁”。[3]

——据管让仍《大唐国师杨筠松—救贫风水传奇》载:“杨救贫,出生时间为唐武宗辛酉年(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八月十六日,卒于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终年六十九岁”。[4]

——据韩振飞、姚莲红著《浅谈杨筠松及赣派风水术》载:“杨筠松生于大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时,寿六十七岁”。其援引兴国三僚曾廖二姓家谱。[1]

 

  

 江西于都县段屋乡寒信古村

 

根据以上种种生卒时间可以分析:

 

第一、杨救贫生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卒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4年)的说法,杨救贫的寿年应为七十岁,但他因黄巢之乱(公元881年元月)而弃官进入赣南;而其卒于884年,那么杨救贫在赣南时间为三年,短短三年时间,在赣南何以广纳贤徒,著书立说,建立赣派风水术,何以称其长期寓居江西,因此,该生卒时间,笔者认为不可为信。

第二、李灵著《关于杨救贫》称其“卒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7年)”,这里明显存在笔误,唐光化三年应为公元900年,公元907年应为唐天裕4年(丁卯年),同时,该文作者后来又著《杨救贫传奇》一书所载杨救贫的生卒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管让礻著《大唐国师杨筠松—救贫风水传奇》中载其出生时间是引王德循著《地理真传》卒时是援引术家的《勘舆札记》:“是时,杨公先师六十九岁”,以此推定杨救贫卒于唐天裕六年(公元909年),其卒时值得考究,同时,公元909年也应为后梁开平三年(己巳年)。[2]

第三,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称杨救贫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又据三僚曾廖二姓家谱称杨救贫生于大唐太和甲寅(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时。虽然年份不一,但出生月日时一致,杨救贫的生日为三月初八日,其可信度较高,因为兴国三僚是杨救贫与其徒曾文辶卜地开基,曾廖二姓先后从于都、宁都移居兴国三僚,而且曾、廖二姓自开基以来一直居住该地没有迁移,其留下的族谱所载,杨救贫出生时间可靠度较大。

第四、从以上生卒时间分析,杨救贫寿年应为六十七岁至七十二岁。其出生年份以公元834年(唐大和八年甲寅年)与公元841年(唐会昌元年辛酉年)争论较大,如果杨救贫出生在公元834年,那么其入赣年龄为四十七岁;如果杨救贫出生在841年,那么其入赣年龄为四十岁。另外,据有关杨救贫生平资料考证,完全记录其去世时间只发现在三僚曾、廖二姓家谱中有记载为“昭宗光化三年二月初九日卯时,寿六十七岁”,即为公元900年;如杨救贫出生在公元841年,那么杨救贫寿年为五十九岁,难以为信;如出生在公元834年,那么杨救贫入赣二十多年的传说也值得怀疑。

对于杨救贫的生卒时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还待于进一步考究。

——杨救贫的死因及葬地

对于杨救贫的死因也有不同传说,一是因年老病卒,更多的民间传说是杨救贫为卢光稠谋地因酒后失言,中毒而死。

《赣州府志》云:“窦州杨筠松……,卒于虔,葬于都药口坝”,又据《于都县志》(同治十八年版)云:“唐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太守叶梦熊竖碑表之”。[3]又云“杨筠松卒于药口(跃口)其徒曾文辶即于坝上择地葬之,因名杨公坝。”[4]又据《于都县地名志》载:“杨公坝原名芒筒坝,为缅怀杨氏怜贫恤苦,乐善好施的美德,后人将其改为“杨公坝”,今属于都县宽田乡,亦即于都车溪黄沙村出土杨筠松明清碑记处的河对面。[5]对此,《管氏族谱》也载:“筠松杨公实卒于此,称此地曰“杨公坝”,盖地以人传也。[6]

时过境迁,梅江改道,杨救贫墓早已游入河底,不知去处。明万历七年,太守叶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从今河头村急转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又名老鼠搬仓),正对着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另外,清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二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救贫,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应手,并立碑纪念。现二块碑石存于于都县博物馆,(具体见姚莲红所著《唐国师杨筠松碑记考略》发表于《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85页),在原立碑处于都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建了一块杨救贫纪念碑。

杨救贫墓址,具体地址有不同的传说,有的说是杨救贫在生前自己选址择定,其徒葬之。有的说是在寒信峡药口死后,其徒弟曾文辶就近择址而葬。其具体墓址有的说是在杨公坝(即梅江东岸)河边,有的说是在立牌处(即梅江西岸)河边。对于墓的朝向,象形也有记载:“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地肖龙形”.[1]另说:“葬犀牛下海形”。[2]

从以上著述分析,杨救贫确实葬于寒信峡药口,至于其它一些说法,不足为信。其具体墓址、朝向有待风水专家学者进一步考察研究。

初探之二:《板凳定向之谜》

 

在寒信峡药口,即今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屋背岭下,矗立着一座占地约二千平方米,气势宏伟的管氏宗祠,因传说是杨救贫亲自勘定方位,且流传着传奇色彩而闻名海内外,至今也经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风水学者专家到杨公村管氏宗祠参观考察。

   

江西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管氏祠堂

 

管氏宗祠临近梅江,祠前筑有围墙,门楼向北。祠堂大门前的狮子院里蹲着一对石狮,祠堂前栋开了三条门,中大门顶上镶着一块长方形红条石,刻着“管氏宗祠”四个大字。从大门走进祠内,一进门便是午台,午台前面有个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一座供观众看戏的走马楼。中进的大厅,左设“藏经所”,右设“试卜轩”,都为办学而设,在中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继述堂”的大匾。后进是祖宗堂,神龛上摆放管氏历代祖先的神牌。祖宗堂前面还有两个小祠,左廊厅为“尚羲祠”为纪念杨救贫而设,现祠内设有杨救贫雕像,并立有“敕封金紫光禄大夫杨公筠松先师神位”的神牌,还设有供桌、香炉等敬神用具。右廊厅为“崇功祠”为修祠有功的仲清所设。祖宗堂后面还有一栋横屋,分上下二层,供外来人祭祀或演戏的在此歇宿。

该宗祠不仅规模之大,设计之巧,装饰之美,最特别是在祠内建祠,而且是另设别姓人的神位,享受族人的祭拜,是极为少见的。

原来祠堂是经风水祖师杨救贫指点朝向建造的,而且留下“板登定向”建祠的传说。

古时候,管姓人迁居芒筒坝后,逐渐兴旺起来,姓事活动,越来越多,于是姓中族绅聚众商议,决定建一座管氏宗祠,因是全姓大事,千秋伟业,务必选吉日择地,要请一个有名的风水地理先生来择址定向。当时,杨救贫住在兴国的三僚,做风水地理很有名气,所以管姓人派人请他到芒筒坝选址建祠堂,杨救贫到了以后,对该地进行了勘察,觉得只有河边(现祠堂所在地)是块佳地,对祠堂做什么方位,什么时候动工等有关事项交待后离开了,并表示动工之日,一定早来。

到了动工吉日,杨救贫早早来到工地,见管姓头人还没来工地,只有民工忙着做工,他顺势拉来一张板凳面朝梅江坐下,一边观察对岸山峦龙脉的走势,一边调整所坐板凳的位置方向,直到认为心满意足后,才静下心来休息。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头人来,工地上的人见他穿着平常也没理睬他,受到冷落,他内心极为不快,也没打招呼就往回走。管姓头人在家等杨救贫,直到快到吉时了,还没见人,到工地去看,一问才知道刚才来的那个人就是杨救贫,就派人去追,追上后,向杨救贫赔礼,并请他回来,杨救贫说:“走到这里我就不回去了,你们按照我刚才坐的那张板凳的方向去落基就可以了。管姓人按照板凳的方向将祠堂建起来了。后来,杨救贫路过去踏看,发现与他定的方位有偏差,但祠堂已建好,而且方位有促管姓人丁兴旺,也没有多说,只是感到很内疚,很不安。后来因祠堂位于梅江河边,屡遭水患,因是土木结构,曾先后冲倒过几次,修复过几次,最后一次冲毁仅存基址,管姓人也感灰心。后来,管姓族绅仲清,因杨救贫送梦要他牵头将祠堂重修,因水患,大家议后,决定在原址按原方位建祠,用石料修建管氏宗祠,自康熙丙戌始,戊子年全面竣工,这就是我们现见到的祠堂。管氏人为了纪念杨救贫,在祠堂内设其神位。而且在祠堂中厅墙上还可看到写了一首诗,曰:“板凳定向显灵通,人丁兴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犹在,芒筒坝人称杨公”。

以上有关传说内容在《管氏族谱》中也有记载,到底杨救贫选定的祠堂朝向是什么方位,板凳定向给我们留下了谜,谜底是什么,有待风水学者专家考究。

 

初探之三:《偈语之谜》

 

杨救贫久居于都、兴国等地,游遍赣南的名山大川,踏勘、择定了难以数计的佳壤吉穴。在往兴国的水路必经之处寒信峡,他经常路过此处,寒信峡山青水秀,龙脉厚重,他对该处的风水地理一定做了祥细的勘察,寒信峡(嶂)是一块风水宝地,以致后来他死后葬在寒信峡药口,相传在他死前还念念不忘留下四句偈语:[1]

“头顶八字水,脚踏寒信嶂。那个做得到,代代出丞相。”

以上偈语明确点出了寒信嶂内或附近有一处佳xue,谁葬中了该xue,就可代代出丞相。

对于偈语,有人提出偈语的真伪。一是关于丞相的官职,在历代有不同的称呼,有人说,在唐末没有直称丞相的官职,据《历代职官表》记载“唐宋时期也把同平章事(官职)以丞相为一般称呼”[2]。笔者认为,在偈语中最后一句意思就是能出大官要员(朝庭重臣),且不以此辨别偈语真伪。二是杨救贫当时看出了能“代代出丞相”的好地方又不指点给人葬墓呢?另外,杨救贫有“福人葬福地”的思想,不可强求,因此,也不能随便指给哪个人去葬宝地。再说,偈语是他临终前对徒弟说的,其本意就欲留后人去寻找。

对于偈语核心是前两句。“八字水”指那里,“寒信嶂”又是从何方脚踏,就是这二句,让多少风水名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但仍困惑不解。“寒信嶂”东为寨面村,南靠寒信村,西傍寒信峡,北是杨公坝,其峰峦层层叠叠,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围绕寒信嶂西北面,有二个大的“八字水”,一个是以黄沙为八字头的黄沙至寒信村,黄沙至河头的梅水,一个是以河头为八字头的河头至黄沙,河头至高陂头的梅江和寨面江。另外在寒信嶂边,深沟纵横,终年细流,像八字水的就难以计数。“脚踏寒信嶂”其方向是从上或下踏呢?还是从左到右踏的?具体踏的位置又在哪里?也就是朝向、xue位在哪里?

为寻找这一“代代出丞相”的风水宝地,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地理名家、风水术大师,来过这里,以求此xue。到目前,寒信嶂周边也没出现过什么大官要员,也没有听说过谁确切找到了此xue。至今还是一个谜。  ( 肖紫雷 )

参考文献:

 

--------------------------------------------------------------------------------

[1] 王学伟《杨救贫的传说》,《于都文史资料》1994年第五辑:第101页。

[2] 李灵《关于杨救贫》,《于都文史资料》1994年第五辑第53—54页。

[3] 李灵《杨救贫传奇》,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

[4] 管让《大唐国师杨筠松—救贫风水传奇》香港聚贤馆文化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第10—16页。

[5] 韩振飞、姚莲红《浅谈杨筠松及赣派风水术》,《赣文化研究》1997年7月总第4期,第299—300页。

[6] 《中国历史纪年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2077页。

[7] 《于都县志》同治版,卷十二,茔墓。

[8] 《于都县地名志》1985年版。

[9] 《于都县志》.1990年版. 第516页。

[10] 《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 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