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的英文怎么读:《项脊轩志》过关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57:39
原文和译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项脊轩志》基础过关练习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 
一、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3.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正确的是:                           (      ) 
①日过午/已昏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鸡/栖于厅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⑥.述诸/小妹语  
⑦.然/自后/余多在外 
A. 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⑥       C. ①④⑥⑦       D.①②③④ 
4.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二、阅读题 
(一)阅读以下语段,回答7—10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三五明月之夜,明月半墙           B.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孔子述三五之法,明周公之业          贫者自南海还        
C.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D.名达于缙绅间 
       臧太守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 
8.“垣墙周庭”的意思是“在院子周围砌上墙”,其中作为动词用的词是: (      ) 
A.垣         B.墙           C.垣墙         D.周 
9.本段从             、               、             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作者又具体写出了居室及四周环境的         和         及心情的              。 
10.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突出静的句子是                                         ,以动显静的句子是              
                   ,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 
(二)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1—12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 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室西连于中闺            B.东犬西吠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北救赵而西却秦 
1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迨诸父异爨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三)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3—15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 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3.下边各句中加点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        ) 
③.或凭几学书                  (        )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        )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 
14.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1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四)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6—18题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曰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职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                         (《三国志》) 
16.对此段内容理解全面的一项                                      (      ) 
A.本段主要赞扬了王思引分自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本段主要赞扬了习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无怨言的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习所谓自经子沟读而莫之知也。 
C.本段比较全面写了王思这个人物,一方面,引分自责,另一方面,苛碎无大体。 
D.本段主要写了太祖心胸开阔,能够原谅下臣之过,不加追究。 
17.以下加黑词都是官职升迁的词汇,按升、降、不升不降归为三类,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                                                          (      ) 
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后同时擢为刺史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⑥再迁为太史令⑦初辟司徙府,除左著作郎⑧贺卿得高迁⑨徙齐王信楚王⑩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A.①④⑥⑧⑩/③⑨/②⑤⑦ 
B.①⑥⑧⑩/③⑨/②④⑤⑦ 
C.①⑥④⑧/③⑩/②⑤⑦⑨ 
D.①④⑥⑧⑩/③/②⑤⑦⑨ 
18.解释加黑词的意思 
①.教召主者,将加重辟               (        ) 
②.唇吻翕辟                   (        ) 
③.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        ) 
④.连辟公府,不就                     (        ) 
⑤.秦国辟远                              (        ) 
⑥.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              (        ) 


《项脊轩志》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B    6、D   7、D   8、C    9、窄小、破漏、阴暗    10、突出静的句子是:“庭阶寂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以动衬静的句子是:“万簌有声”“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11、C   12、C  
13、①十五岁   ②女子出嫁回娘家省亲爱   ③写字    ④女子出嫁   ⑤那么   ⑥形式、规制     14、A   15、(略)    16、B。因为习以身代思在前,思引分自责在后。太祖主要赞的是习的义,思的职分。   17、D。“左迁”是贬官,“迁”是升官,“徙”是一般调职,“除”“拜”是授官。    18、①刑法  ②  打开  ③开辟④  征召  ⑤偏僻  ⑥邪僻、淫乱 


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旧时栏(shǔn)           冥然坐(wù)    B.墙周庭(yuán)           先大母也(bēi)    C.余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ōu)             万无声(lài)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美)    B.母立于兹(你的)         顷(音节助词)    C.大女郎也(像)           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余(过问)           逾而宴(厨房)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    )此。妪,先大母婢(    ),乳二世,先妣抚(    )甚厚。    A.已   矣   于   也   彼       B.已   也   于   矣   其    C.已   矣   于   也   之       D.已   也   于   也   之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二、填空题7.《项脊轩志》选自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         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的思想感情。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9.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人炬   ②四海   ③容   ④用心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  ⑥先妣尝至  ⑦室之中   ⑧初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1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持一象笏至    ②妣尝一至                   ④他日汝当用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板外相应答     B.轩东故尝厨    C.庭中始篱           D.余既此志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骊山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之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二世1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一、1.A   2.D   3.D  4.C   5.D   6.C  二、7.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三、9.A   10.C   11.B   12.D   13.B   14.D 

课文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l.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凭学书        几:茶几    B.诸小妹语曰      述:转述    C.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还有    D.今已亭亭如矣    盖:古称伞2.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来          ②吾妻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3.对下列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六年       ②后二年    ③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4.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    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5.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参考答案1.A(书案)  2.B   3.D   4.D(无象征)  5.A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曾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溪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
    注:台--指御史台。橐--袋子。

1.对下列四句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欲开道置县,以乡土。      靖:安定。
B.令老仆蔬自给。           艺:种植。
C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 屈:竭,尽,引伸为结束,完结。
D.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抗:刚正不屈。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甲 ①淳安知县,布袍脱粟
  ②时瑞已嘉兴通判
乙 ①御史诣学宫,吏咸伏谒
   ②而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溪知县霍与瑕
A.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也相同。
B.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也不同。
C.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
D.甲组两加点的字意思相同,乙组两加点的字意思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举乡试,入。     乡试: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考试,叫乡试,考中的叫“贡生”。都:都城。
B.即伏阙上《平黎策》。 伏阙:拜伏在宫门外面,阙即宫门。
C.署南平教谕。        教谕:县学校的学官。
D.供具甚薄。          供具:供设酒席的器具。此外借指供应的物品。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4.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
A.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声张。
B.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准备礼物办宴会招待。
C.刚才胡公巡察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办礼物准备宴会招待。
D.刚才胡公率领所部地区,命令所经过的地方不要办东西准备宴会招待。

5.纳入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
A.交纳到淳安县的钱库,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什么理由治海瑞的罪。
B.把他关进监狱,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怪罪海瑞。
C.交纳到淳安县的钱库,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罪。
D.把他关进监狱,并把这件事以极快的速度告诉宗宪,宗宪没有什么理由治海瑞的罪。

6.①识者壮之。 ②坐谪兴国州判官(    )
A.①认识他的人认为他英勇。 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B.①有见识的人很赞赏海瑞的胆力。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C.①认识他的人很欣赏他的强壮。 ②因为这事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D.①有见识的人很欣赏他的胆力。 ②因受牵连被贬为兴国州通判。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海瑞不事权贵、刚直不阿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2分)
①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②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
③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④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⑤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⑥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A.①②⑤⑥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介绍了海瑞的出身及早年经历,突出其不事权贵的刚直性情。
B.海瑞的生活俭朴,对己严格要求,是其优秀品格的一个方面。
C.海瑞蔑视权贵,也遭到权贵们的迫害,胡宗宪、鄢懋卿对海瑞的排挤就是一个证明。
D.这段文字,对海瑞的出身及早年经历的介绍极其简略,只列举了几件事,但读者对海瑞却有了一个总的印象。 参考答案1.C   2.D   3.B   4.C   5.A    6.D   7.B   8.C  背诵《项脊轩志》,课堂指导十要点  

【内容提要】本文从十个方面谈了课堂教学中,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快速背诵《项脊轩志》的方法,对背诵其它诗文也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课堂背诵  指导要点  

我国明代著名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写家庭琐事的典范散文,它通过有关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简洁生动,记事绘声绘色,项脊轩如在眼前,人物声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见,其文朴实感人,饶有情致和感染力,创造出了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为我国的散文创作开拓了新的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亲切感人了,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我想两节课后,学生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是绝不会成什么问题的。  
果然,两节课下来,绝大多数同学背了下来。  
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此文背下来呢?我是这样进行背诵指导的。  
一、切合实际作引导,引起兴奋点。  
我们常听到有的同学叹道:没有什么重大的题材怎么写得出有分量的好作文呢?我现在就告诉大家,我国明代有位著名文学家,他没有特意去找什么大题材,却把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的琐事写得绘声绘色,真切感人,他的那篇散文也就成了千古美文。这位文学家名叫归有光,他的那篇美文就是《项脊轩志》。  
二、跟读顺口溜,加强意象点。  
一间旧书房,修葺前后不一样;(前后特点,请勾勒出来。)  
一群小鸟儿,胆大包天不怕人;(为何如此胆大?)  
一轮明月亮,照出美景可真靓;(靓景是什么。)  
三个死女人,留下话语活生生;(哪三个女人,她们各自说了什么话?)  
一棵枇杷树,看见树木思故人。(为什么见树思人?)  
三、认真听录音,寻找意象点。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时,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寻找顺口溜中的五个意象点,在自己头脑中烙入印象。  
四、学生再读课文,加深印象点。  
本文借景抒情,睹物抒情,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格调一致,情感惯通,真切感人,若带着感情读课文,必将引起内心的共鸣,留下深刻难忘印象。  
五、概述全文内容,身临情境点。  
旧书房、小鸟活动地、明月照树影、三个死女人所说的话、枇杷树。  
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突出母外的慈爱。  
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突出祖母的殷切希望与切切嘱咐。  
妻子: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回忆新婚生活,诸小妹天真烂漫,沉痛怀念亡妻。  
六、弄清作者思路,理出背诵条理。  
本文的主要思路是:项脊轩修葺的前后变化——过渡段——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叙写自己在轩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补写婚后与妻在轩中生活的往事。  
七、理解喜、悲之情,抓住对比点。  

修葺前:又小又漏又暗。  
修葺后:虽小但不漏不暗。在轩中读书的乐趣。静、雅、趣。  
家庭变迁:叔伯分居,家庭变化,旧居杂乱。乱、俗、衰。  
悼念亡母:母亲曾在轩中关心过女儿。  
怀念祖母:祖母曾在轩中对自己寄托了希望。  

可喜:夫妻生活的和谐幸福。  

可悲:丧妻之后的卧病无聊。  

八、找出主要人物,理出关系点。   
我——老妪(祖母的婢,是线索人物,通过她让我知道了祖母和母亲对我和家庭的殷切期望)——大母(我的祖母)——先妣(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小妹(我妻子的妹妹)。  
九、弄清作者的文学主张,理解本文写作特色。  
归有光是明代中期“唐宋派”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作文要文从字顺,气韵流畅,情感真挚,平易近人。其散文创作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情实感。因此,他的《项脊轩志》一文,也体现了这一特色:  
1、抒情真挚深婉,2、结构形散神聚,一个核心,经纬分明。一个核心:围绕对亲人的绵绵思念;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3、运用生活琐事,细节场面表现人物,把“死人”写活;4、语言朴素清淡,“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十、反复读诵,体味作者真挚情感。  
归有光写《项脊轩志》的目的主要是回忆自己的亲人,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绵绵思念。它借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作者善于运用生活琐事,细节场面表现人物,把“死人”写活。本文随事曲折,不事雕琢,情景俱出,感人肺腑。体会了作者的这一情感对加强记忆十分有利。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背诵指导,效果很不错。于无声处觅深情-----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

    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象别人那样说,有些话干脆就不说。\'这是讲写文章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应有取舍。有些文章,写了许多内容用了许多笔墨,看着却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有些文章,只选了稀稀疏疏的几件小事甚至几句话,读来却情味深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就是后者的典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老屋的变迁,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感情。照理,写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但归有光只选了一二件极细小的事或是极平常的几句话来写。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产生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在于归有光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清袁枚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项脊轩志》中的空白艺术特别表现在回忆与他最亲密的三位女性身上。
  先写母亲。只引了老妪的两句话。一句写母亲生前曾站在某地;一句写母亲隔门询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跳跃性。作者没有主观地站出来,解释母亲生前对儿女是如何地疼爱,只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依据中让读者体味到了母亲生前与\'我\'\'\'老妪\'之间的深情厚意。
  次写祖母。相对其他两位而言,这是作者文字用得最多的一个。但也只回忆了祖母的三句话。三句话包含了祖母对孙儿既疼爱关切又殷切期望的复杂感情,对于担负着 家族命运重任的作者而言,祖母的这番话对他应是深有触动的,但他没有写当时面对祖母时自己是如何回答她的,自己的感想如何。只是在\'瞻顾遗迹\'时,才写出了 自己内心的伤痛,光阴易逝,辜负亲人重托的愧疚心情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写妻子。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作者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但在语言上,归有光仍是用了淡淡的笔触。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俩者何其相似!所记的也是日常生活小景,无需再加叙述,读者自然会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说出来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切而沉痛。这正是作者创作上的高明之处。再写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们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来他的妻子还应向小妹们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就写到这儿,不写了。写出来,就失去了大半的意味,只写半句,反而使闺阁姐妹们的闲话神情鲜明地显映出来。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中国古文中著名的结尾,在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读来令人感伤不已。换了别人,也许还要回忆一番当年妻子在庭中植枇杷之情之景,归有光把这些笔墨全省去了,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
  《项脊轩志》中运用的空白,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自然。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评论,说\'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正因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这些空白,才让读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加入其中,引起我们种种感慨,余韵无穷,使整篇文章的内在情绪得到连贯统一。阅读归有光,还让我想起苏格兰著名作家布朗的文字,同样的平静、干净,同样的运用空白,也同样地感人至深。从现代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归有光确实该算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的一位了。 
《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因为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但只有情而无艺,还不能成为精美的文章。作者归有光的感情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宣泄,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一、细节传情。作者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不是靠空洞的言辞,也不是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语,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二、景物传情。文章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如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三、直呼传情。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文章最后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让感情的潮水尽情放纵奔流。以上所举文字,皆是呼天抢地地直抒胸臆之语,我们读之,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总之,因为作者有真挚的情感,再加上他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这篇文章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一丝一毫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发微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作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更在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正如李准所言,《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  
先是归有光在项脊轩的读书生活。归有光将原本破旧狭小昏暗的项脊轩稍为修葺,并“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然后“借书满架”,整日“偃仰啸歌”。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又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曳的班驳桂影中了。  
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读书轩中已过七年。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须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这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倾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他“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  
《项脊轩志》前一部分写于十八岁,后面的补记于三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又变迁了多少的家事和亲情啊!归有光曾经相濡以漠、相敬如宾的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离世便是十三年中最悲切的一件事。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然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只写了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全可在月夜难眠时尽情倾诉,而此时的树便是妻啊,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  
《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有感于此,笔者写了一幅对联:  
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班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轻轻掩上书卷,依然可以想见几百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而项脊轩就是这亲情的见证,更是这浓浓愁情与思情的见证!  
一丝一毫总关情啊! 

老屋 


我家的老屋随着我儿时记忆的出现而出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梁实秋说,要想一天不得安宁,就去请客;要想一年不得安宁,就去盖房子。而盖那老屋,我却像在过年。 

外地迁来一家姓靳的,和我家做邻居。他们家的大人都会木工,他们架起大木如同大炮,一上一下,操起大锯,“呜……嘶……”地拉起来。后来才知道,他们在做房梁、门窗。木屑堆积一地,空气里有木屑淡淡的香气。我和邻家的孩子在木屑地上跑来跑去,飘洒的木屑有时会迷了我们小眼睛。这多少干扰了我们看盖房子的新奇事:打地基的夯声让我们感到新奇,一块一块往墙头上抛石头、瓦片而上面的人却能稳稳当当地接住,这让我们感到新奇;扎长长的草把(做屋椽)让我们感到新奇……盖房子真的好热闹呀。当然,最让我们感到像新过年的是招待干活人的酒和肉,我们竟然也能吃的。 

那个时代,能住上三间大的砖墙瓦房,连我也感到很自豪呵。房子盖好了,我的小学生活也就开始了。 

我的奶奶留在岸上带着我和哥哥上学。我的父母和姐姐们在湖里捕鱼。 

我能识几个字了。这时,我的七姑妈一家从金湖来看我的奶奶,我又有了过年的感觉。奶奶让我叫一下姑妈、姑夫,我便叫了。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带来的我和年龄相当的那个小孩。他真的不识字。于是,他很羡慕地看我在新房门的背面用粉笔写出他的小名:“大富子”。 

我的奶奶住在西头一间房子里,这里还支着锅。奶奶不让北墙留窗,于是,就没留。烟囱从南窗伸出去,不久,南墙便黑了一片。 

父亲给我的奶奶还有我的外爹打了上好的棺材,油漆发亮,奶奶的那口就放在堂屋。我感到有些恐惧。奶奶却分外高兴,常用手抚摸它,还喃喃自语:“比老头子的好多了,别怪我欺负你呵,是你没有福气呀。”奶奶说,家里有材(财)好。 

我生病了。奶奶用硬币竖投在镜子上,还应着当当声说:“又来麻烦家里人了,是你给我站着。”投几下,钱“果然”站着了。 

这时,奶奶叹口气,搀着我,挎着准备好的小篮子,迈着她的小脚来到庄头烧些纸钱。我病上几天也就好了。 

后来又来了一位表哥,他和我们哥俩住在老屋的东头一间。一天晚上,靳家的猫来到我们房间。表哥悄悄地关上门,上了门栓,我们三人便追着上下乱窜龇牙咧嘴嗷嗷叫的猫打起来,直到将其打昏。 

我们的声音太大了,等猫昏死了,才听到外边的哭喊声:“小牢什子唉,这叫我怎么向靳家人说呀,以后还怎么处庄合邻哟!” 

奶奶一气一急,从此一病不起。 

“人会死的吗?即使是像奶奶这样的好人?”放学到家的时候,我总涌起这样恐惧的念头。 

奶奶却很平静,甚至是期待后将要满足的幸福,她拉着我手说,“不久我就能和你爹爹团聚了”。 

表姑奶在奶奶床边将奶奶的送老衣做好了。“大姐,这件衣服给你穿上,表哥那才叫喜欢呀!我先穿给你看看呵。”表姑奶穿上后,又是跳舞又是唱起戏来,床上的奶奶艰难地笑了,我们也笑了。 

奶奶还是离开了我们。多年后读《庄子》,我总想到奶奶的自然淳朴与对生死的超脱。 

老屋前有四棵杨树(我们叫它钻天杨),间距太小,后来就去掉一棵。父亲给它们的树根施加充足的有机肥料,它们就远远将和它一起种下的其他家的杨树抛在后面。春夏时节,那如山峰一样浓绿远远地指示着老屋的坐标。它们注下的一大片阴凉,召引着庄里人们。 

因为这一片阴凉,我有了对“下放知青”具体印象;也因为这片阴凉,我隐约知道哥哥那代人迷茫、困惑和追求。 

夏夜,在老屋前的杨树下乘凉,人们谈古说今,用蒲扇扑打着蚊子。我躺在凉床上,透过树叶能看看点点星空。 

最终,老屋抛弃了我们。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们抛弃了老屋。 

我到洪泽湖东边的洪泽县上高中了。哥哥成了家,到另外一个地方定居生活。老屋便剩在了原地。 

后来,老屋被卖掉了。当然,卖屋不卖门,门留了下来。再后来,听人说,老屋被拆了,新房东就地盖起了楼房。当然,前后的树都没有了。 

前些年到哥哥家,看到楼房的西室还存放着老屋的大门,背面还有几个清晰的粉笔字。 

它们是“大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