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亚z17mini拍照如何:在中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必然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36:10

在中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必然的?

作者: 来源: 时间:  

2010年中国各地食品安全以不同的形式亮起红灯。一次又一次,每一次报道都引起民众震惊。人们要问: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政府对食品安全控制没有效果?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食品安全和农业问题多年的研究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倒认为,在中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必然的,理由如下: 

首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使得当今中国成为一个信仰缺乏、高度机会主义的社会。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重实利少信仰的民族,近百年的风雨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冲击之后,使得这个民族变得更是机会主义。每个人都在利用身边的机会发财致富,地沟油、红心鸭蛋、“一滴香”等等也有了层出不穷的动力。食品安全问题在此可看作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一个方面。

其次,中国政府一家超大,民间信任机制难以发育起来,中国缺乏食品安全的社会自治制度。在中国,超强的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公共符号(包括各种认证机构等)和经济资源,解构了民间的社会结构和信任机制,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以不同的形式依附于政府机构,许多分散的“原子式”个人与一个超强的政府互动。独立的公民社会组织难以得到机会发展。政府的强大必然意味着民间社会的弱小,而民间社会恰恰是维持社会诚信的基石。

亚当?斯密说过,凡是商业发达的社会,诚信度更高。社会的诚信不可能靠政府一家建立起来,而是要靠无数、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包括经济与非经济组织)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来共同维持。这些社会网络相互之间拥有社会、经济多重联系,他们在频繁的相互交往之中不经意之间便收集了对方的诚信信息,拥有更多的本地知识,他们的言行更让对方在意,社会自治的成本最低。政府只是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最后的依靠(形象地说是露出冰山的一角)。世界上没有一个食品安全搞得好的社会是靠强大的政府维持的,也没有一个食品安全控制好的国家的社会自治体系和诚信体系不好。但是,在中国监管食品安全,政府一家独大。更何况,政府自身的诚信也远非令人满意。

第三,政府的权力缺乏监督和制衡,监管体制不合理,执法机构行政不作为,政府的监管体制形同虚设。中国社会是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作为从事食品监管的政府官员,主要是对上面负责,缺乏来自民众的约束。上级官员如何能够了解实际情况?当然是等到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新闻曝光才知道,而这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而在平时,政府的食品监管只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看上去是多部门共同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权力、资源来了争着要,出了问题互相推诿,老百姓戏称为“八个部门管不住一头猪”。

第四,广大食品生产者的生活境况决定了其生产食品的安全程度。人人都谴责无良的牟利者,但当他们靠微薄的收入维持艰难的生活,当他们在肮脏龌龊的农村环境或者城市边缘度日,他们难以觉察他们的操作有多么不当。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被轻视、被忽视的人群,没有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一分一角对于他们的生活亦是那么重要。当可以节约少量的成本,或者减少损失的时候,不难想象,他们为何使用违禁农药和过量抗生素?

第五,小农的生产方式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而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阻碍了土地的流动和规模化经营。中国是一个由小农组成的社会。小农没有能力同时也不愿意学习使用先进的技术,也没有激励使其重视自己产品信誉,大量分散的小农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使用了各种补贴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农民保有土地,现有的分散经营则不可能得到改善。没有适度规模的大农场,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实在是成本过高。

第六,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压制,降低了食品生产的利润空间,促进了非法牟利的动机。食品安全问题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问题。讲信用是需要获得报偿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要给与安全食品生产者一个溢价(premium price)作为奖赏,而一般的市场价格成为一个“威胁点”。食品生产者如果讲信用就可以获得一个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一旦发现有不诚信的行为,便会跌落到市场中去。这样食品生产者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生产安全的食品。但是,中国政府违背市场原则,人为地压低农产品价格,这固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在这样的价格下,社会又可以买到什么?在当前的农产品价格下,农户们缺乏动力为人们生产安全的农产品。

第七,过度粮食自给的国策导致了集约化生产技术的使用,加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中国人多地少,同时,中国又要追求粮食安全,这种资源结构必然导致所谓的“集约型技术”进步,大量地施用农药和化肥,既污染环境,又污染食品,其结果是以牺牲可持续性来换取眼前的产量,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的提高。

第八,高速的工业化和放任自流的环境污染,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越是以河流为水源的城市,其自来水的质量越差。同时,中国的废旧电池基本没有回收,土壤的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污染严重,中国的相当部分农田已经不再适合食物生产。

以上就是笔者所理解的阻碍食品安全的八大力量。在这些力量的支配下,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一个均衡。表面上看,罪魁祸首是企业或者生产者,真正的原因在于政府和制度。作为理性的人,在上述的约束下,选择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必然的。

基于以上的逻辑,笔者有以下几个有待检验的命题:

1)越是环境依赖性的食品不合格率越高。大米的不合格率应该高于小麦,因为前者生长在夏季,需要使用农药和灌溉水。类似地,莲藕、鱼(特别是商业化养殖的鱼)必然是不合格的。因为基本上是污水种植和养殖。

2)越是诚信依赖性的食品,不合格率越高。造假的收益越高,造假越容易,造假越不容易发现,造假的可能性越大。按照这一逻辑,夏季蔬菜、高价蔬菜、低价但需求量大的蔬菜、商业化养殖的猪和鸡产品等食品的,不合格率高,养殖业产品的不合格率高于种植业产品。加工程度高的食品的不合格率高于加工程度低的食品,蛋白质类食品的不合格率高于淀粉类食品。

3)越是分散生产的食品和价格控制的食品的不合格率越高。

4)有没有政府的监管,对于食品安全质量没有影响。这可以通过调查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蔬菜、猪肉、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来检验。一般地,大城市的监管体系更庞大而复杂。 

5)凡是使用山区水库为水源的城市自来水质量较高的(如西安、北京),而使用河流做为水源的城市(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郑州、开封等)的自来水质量不合格。

6)“吃倒人”的事件几乎不会发生,因为这不是生产者所愿意看到的。偶尔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检测者或者生产者“不小心”、“控制失误”所致。

综合上述的趋势,甚至可以大胆地假设,中国人群摄入能量的30%以上,摄入蛋白质总量的50%以上、饮用水的50%可能都不符合公示的质量标准。如果销毁这些食品,中国的老百姓到底吃什么?喝什么?实际上,中国不可能严格地执行质量标准。中国不具有生产安全食品的自然资源、社会制度和文化资源。当前,政府和生产者之间维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关键是不要“吃倒人”。维持这一均衡的策略是,政府“相机执法”,不时地对市场加以抽查,处分少数生产者,以便警告其他的生产者,不至于做得“太过分”。 更重要的是,其实,消费者也在潜意识知道和接受了这种“低质量均衡”。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一些超市处理三聚氰胺奶粉,还有消费者抢购的情形,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种可悲的无奈。

在这样的逻辑下,笔者看不到中国食品安全的希望,也不会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感到诧异。

写完本文,给一个同事,他提了两点意见,觉得很有意思,所以附在后面:

1、 中国如何才能从现在的这样一个均衡??民族文化、社会政治体制与组织形式、人口特征到食品不安全??演变到另一个均衡,即食品安全的均衡?也就是我们要发动改革的话,激励兼容的启动点在哪里?我们的民族文化(机会主义)如何才能促使多样性的NGO组织生成?现在互联网的兴起及信息传播的快捷超出了政府的掌控,公共信息符号的塑造会由此发生变革吗?

2、 前一段时间,许多超市便借助政策利好,压缩流通渠道,建立了从生产基地直到超市的扁平化渠道。武汉的中百仓储其实从前年开始便如此做了,只是过去的一个季度才开始显现成本和销售两端都有优势。所以,一体化的大型经济组织实际上已经正在演变生成,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似乎正在逐步改进。

作者:周德翼,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联系邮箱:deyizhouc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