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亿分贝在人间:音乐 情感 感悟 联想——《月光曲》(第二课时)评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6:23

音乐  情感  感悟  联想

 ——《月光曲》(第二课时)评课

 

《月光曲》文词优美,感情细腻,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距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在这节课上,李教师的几点做法值得借鉴。

音乐

从课前李老师有音乐导入,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语如音符,拨动心弦。导语:同学们,艺术能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能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过渡语:是啊,面对双目失明的少女,面对这位虽然残疾却深爱音乐的姑娘,贝多芬仿佛找到了音乐上的知音。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了月光曲,了解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动听的音乐,还有他卓越的才华和善良的爱心啊。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九段,铭记他创造的月光曲吧!

情感

双线共行,情情共鸣。今天听到的虽然是第二课时,但我们很容易回顾出第一课时的情形,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教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问题的预设,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

释放情感,强化朗读。李老师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感悟

心灵对话,促进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在教学中李老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当问到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弹琴时是怎样想,听到贝多芬弹琴后又是怎样想的时候,学生就主动地举手发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李老师就顺势引导学生扩更深层次思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地对话,不断地思考,就促进了学生的感悟。

联想

重视想象,激活潜能。在教学中李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想象。提问:兄妹俩从月光曲中看到了大海,我们能够从中听到什么呢?一起来听一听月光曲,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李老师把“音乐、联想、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学生对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来自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声中领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联想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和情感的理解。整个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着审美的乐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