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睡眠软件安全吗:通讯:一字不识的袁吉芳与他苦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4:13
来源:中新文化 时间:2011年11月22日 17:03    分享:

袁吉芳在白云庵教学生唱“巴山背二歌” 图片系袁吉芳女儿提供 摄

  中新网南江11月22日电 题:一字不识的袁吉芳与他苦苦守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冯亚涛

  “耶嘿,我久不唱歌,耶,忘了歌 ,那我久不撑船,哪贤友儿,忘了河,秀才提笔忘了字,燕儿含泥忘了窝……”四川南江县乐坝镇,远远地就听到从半山腰寺庙白云庵里传来高亢绵远的歌声,待记者爬上庙宇,看到一群人正对着远处的光雾山忘情地高歌,在他们中间,记者很容易地就锁定了一位面色红润、声如洪钟的老人,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人袁吉芳。

  四川东北部巴中山区以前交通闭塞,人们把那些用人力背运货物的人称为“背老二”或“背二哥”,他们在背运途中倚着打杵歇气唱山歌,于是便有了“巴山背二歌”,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袁吉芳虽已年过六旬,但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更像个四十几岁的壮汉。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一字不识,但却能唱几百首“巴山背二歌”,还能即兴编词编曲,并称有机会要和台湾的张帝一比高下,村民戏称之为“歌疯子”。

  袁吉芳从小就受父亲的熏陶唱山歌。由于家里贫穷,他十几岁开始了“背二哥”的生活,在秀美的大巴山区陡峭的羊肠山道上,淌着汗背着货艰难前行,累了,将背篓底向打杵子上一放,两腿叉开朝地面一蹬,吼一曲巴山背二歌,胸中压抑的气流喷薄而出,高亢的歌声在山巅之间迂回荡漾。就这样唱歌成了袁吉芳的生活的必需品,虽然早不当“背二哥”了,但唱山歌这爱好却愈发浓烈。

  直到2007年他参加南江县首届民歌大赛荣获冠军后,一字不识的袁吉芳当起了老师,教唱巴山背二歌。由于没有资金支持,袁吉芳把教学地点安在了半山腰上的寺庙白云庵。刚开始慕名找他来学歌人很多,从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没钱他就自己往里贴,学员一起凑,但好景不长,学生逐步减少,尤其是年轻人。

  袁吉芳的行为也曾一度遭到家人的不理解,“子女呢认为你什么都不干,又没有经济效益,这么搞的结果,自己的生活都保不住,你还搞什么。我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块文化如果变成了泥土,那永远也挖不出来,所以我宁愿,我和我老婆离婚都行,不在一起都行。”袁吉芳突然提高了嗓门。

  为了“巴山背二歌”的传承,袁吉芳也在有意培养自己的两个外孙,但每次都是在他的哄骗下两个孩子才开口唱上几句。“说实在话,要不硬是这样哄着他们唱,我自己都要流泪了,这不等于要绝迹了嘛,那就要绝迹了。”袁吉芳哽咽了,“我就想反正我这块文化,我永远不会丢,只要我有一口气,我有两条腿走路,我必须要把它传承下去。”他坚定的说。

  目前,袁吉芳希望除了能带着自己的学生去展演外,更想走进高等学校,让年轻人能够了解、学习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

  天色渐暗,初冬的光雾山更加的雾色朦胧,袁吉芳抱着两个外孙唱起了歌,“正月新年倒好耍,柳啊柳连柳;二月黄花正发芽,红花柳连海棠花;三月清明坟上挂,柳啊柳连柳;四月田间早秧插,红花柳连海棠花……”他们高亢的歌声飘荡在大巴山区秀美的群峰间,绵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