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永久眉毛怎么洗:湖南醴陵五座唐代寺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23:18

 

刘国强


  醴陵市位于湖南东部,素有“荆楚古邑,湘东名珠”之称。清末以盛产瓷器和鞭炮烟花闻名于世,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美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曾以研制毛泽东、周恩来生活用瓷和邓小平、王震出访国家礼品瓷而蜚声海内外收藏界。
  佛教传入醴陵始于唐代,雪庵禅师为开山初祖。雪庵俗名李琼,豫章(江西)人。居家习禅并精医术,唐贞观年间(627—649)被敕封正一品荣禄大夫,一真明尊大师。奉命从江西前来醴陵选寺址。选定长连冲狮子山建大佛寺,寺高九丈。敕赐三钟七鼓,寺后有七星池、铜钉石等名胜,后寺毁于火而不存。唐代出家为僧限制很严,如不经官府考试合格者,不得剃度。否则,一经告发,即得重罚。考试方法每代不同,唐肃宗乾元元年,通经7 00页者方许剃度。雪庵禅师是受到皇帝器重的一位高僧,奉旨来醴陵选址建寺,誉高任重,是当时醴陵的一件大事。
  雪庵建大佛寺之后,唐代醴陵先后建有寺庵3 6处。经历五代、宋、元等朝代,四百余年间,宋代有所发展。明代建寺庵6 7处。清代除修葺古刹外,另兴建1 9处,寺庵遍及城乡。名门望族争相捐献田租,清乾隆时期为醴陵佛教鼎盛时期。历代共修建293处,清末或毁于兵燹,或失修倒塌,保存良好者不多。民国二十九年(1 9 4 0),仅登记寺庵4 0多处。1990年有白云庵、昌蒲寺等20余处。境内历代所建寺庵中,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至今尚存者唐建有云岩寺、屏山寺、靖兴寺和扬道庵、明兰寺遗址五处,现简述之。
  云岩寺 位于醴陵市贺家桥乡寺冲村。唐大和年间(827—835)为惟严禅师的嗣法弟子昙晟所建。昙晟(786—841)俗姓王,唐钟陵建昌(今江西奉新)人,少年出家,师事百丈怀海禅师20年。因缘不契,由江西百丈山云游至醴陵贺家桥九峰山麓,见此岩陡峭,常有云气蒸郁环绕,即傍岩下面壁坐禅。今寺内辖神殿后石壁,当年是一个崖穴,岩石伸出部分虽已蹦塌,仍存一处凹陷,即昙晟当年坐禅处。昙晟后投澧州药山惟严禅师门下,于言下得法。太和年间(827—835)重至醴陵九峰山,在原坐禅岩旁建茅庵,后为云岩寺,寺冲即由此得名。
  云岩寺宋元间多次扩建,明初维修,明末被毁。清顺治七年(1650)拙斌禅师重建,寺门额、云岩堂额、宝镜亭及众香亭额皆出自拙斌手书。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 715)住持一足禅师继续修复。雍正十三年(1735)又一次维修。现存《醴陵田心刘氏八修宗谱》中附八景图,云岩九峰为一景,从图中可见云岩寺全貌。原寺坐北朝南,山门嵌“云岩寺”石额,砖木结构。山门内左右有钟鼓楼。一进为曹洞祖庭;二进为大雄宝殿,两廊立金刚罗汉;三进为观音堂。寺后另有“十祖洞”。寺东立辖神殿,西有方丈室、知客寮、斋堂、僧舍。寺内还有“千僧锅”、“万人床”、“飞来钟”等古迹,占地约2000平方米。寺旁有盂峰、谷口奇松、西坡神松、九峰五柏、气洞、无住祖师舍利塔、放生池、老龙井等名胜古迹。据民国《醴陵县志》载:昙晟“终老于分宁之云岩,得舍利数百, 以灵骨并舍利各平分其半,谭州、分宁两处建塔焉。”分宁即修水县。据此,云岩寺有两处,一处在江西省修水县境内,寺庙至今仍存在,当地政府并进行了修复。一处即醴陵云岩寺,无住祖师塔建在辖神殿内。现在辖神殿内仍有墓塔,土中埋有石棺,殿后即是古云岩,辖神殿是为了保护墓塔而后加盖的。据县志记载,“清季有恶少倡议拆视(墓塔),斧凿才动,闻雷声促作而止。”但在民国1 6年(1 9 2 7),无住禅师墓塔还是被拆毁,后来才修复。文革中曹洞祖庭及大雄宝殿被拆毁,改建五七林场礼堂,数十块刻有云岩寺史迹资料的石碑被用作基石。
  云岩寺历代高僧辈出。其中有昙晟、野符(明洪武间僧人)、拙斌、一足、德斌禅师等。拙斌于清顺治初入云岩寺,擅长文章诗词。一足,号斯庐,字智子, 明末攸县人。《攸县志》载一足“说法于西郊地藏庵,嗣法百丈涧和尚”,他与康熙年间兴复攸县保宁寺的僧人万峰智韬(衡阳人,俗姓刘)都是师法曹洞宗云门系的同门师兄弟。他在云门寺时,与拙斌合著《语录诗集》,四处募捐重修云岩寺。修寺余款铸千僧锅一口,因一足出力最多,锅边铸一足和尚像以资纪念。陈昌广等辑《渌江诗存》(8册),收录一足禅诗5首。德斌禅师为一足法嗣,续住云岩, 曾作《云岩赋》流传于世。
  昙晟死后谥“无住禅师”,他是我国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奠基人之一。宋宣和五年(1123)日僧永平道元来我国师事曹洞,学成而归,开立日本曹洞宗,成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故云岩寺亦被称为“曹洞祖庭”。1 983年日本驹译大学“佛教史迹参观团”一行14人来到该寺,拜见无住祖师墓塔遗址,看到明代住持野符在谷口所立石刻:“古寺云岩,九峰名山。昙晟宝所,第一禅关”,一再建议当地修复云岩寺,并捐助了少量功德款。1986年,醴陵市政府拨款修复了昙晟舍利塔、观音堂、龙井、放生池等:38株古松依然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被列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将其列为全省重点寺庙。
  屏山寺 位于醴陵王坊乡与江西萍乡接壤之太屏山。据记载为唐贞观十三年(639)始建。唐大将尉迟敬德出检巡案经吴越之地,到达太屏山,见地势险峻,风景优美,乃在太屏山创寺,名为吴越古刹。太屏山又名太平山,主峰海拔615.70米。上有古寨、将军石等胜迹,春秋佳日,游人甚多。寺坐北朝南,由山门、前殿、后殿组成。山门额题“太屏仙山”,前殿门额阴刻“吴楚古刹”。入山门为庭院,立“宁济众宗衣钵塔”花冈岩石碑。前殿供佛祖,后殿供观音等像。砖木石结构,硬山式顶,小青瓦盖面。清代多次毁修。民国五年(1916)曾被北兵焚毁,民国十二年(1923)修复。1950年拆毁后殿。1980年,萍乡、醴陵信士捐资6万元修复。1986年修复古寺期间,在原址地基1.3米深处土层中掘出石碑一块,正面横刻“吴楚古刹碑”,碑额竖刻碑文为“岩岩平山,积石峨峨。远属昆仑,近缀衡庐。南通闽广,北达荆吴。惟山之高,壁立千仞。创建古寺,尉迟敬德,鹿州都督,威振山河,密金不受,公心如山。百战瘢痍,实忠于王,功臣图像,凌阁争光。名胜古迹,风景悠扬,名垂不朽,万古流芳。房玄龄题,大唐贞观十三年己亥冬立。”房玄龄(579—648),唐太宗即位后,多年为宰相。但湖南省文物部门对此碑真伪存疑。考古专家吴铭生等认为,此碑可能是后人仿刻的。故《中国文物地图》湖南分册对此条目编写时作了含糊处理,传说此碑为唐房玄龄题书。1987年屏山寺列为醴陵市文物保护单位。
  靖兴寺 又名净兴寺,位于醴陵市郊渌水西岸的西山,始建于唐。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记,唐大将军李靖曾在西山驻兵,石壁上曾刻有李靖像,西山故又名靖兴山。据唐张说《虬髯传》、民国《醴陵县志》载, 红拂女夜奔李靖,后随李靖征战平桂岭,驻军醴陵,染疾而亡,葬西山。李靖置寺募僧守护,即靖兴寺。沿山径而上,有渌江书院、宋名臣祠、古井洗心泉、红拂墓、金牛洞,马蹄石、五老峰、锯钱石、佛字石、水帘洞等名胜,历为醴陵风景游览区。清道光九年(1829),知县陈心炳迁建渌江书院于靖兴寺右侧,以寺为斋舍,另建新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 6l平方米,前为正厅,后为住房。寺内原有一大铁佛,后移置城隍庙。明代著名道士袁明空,曾住靖兴寺,募资倡修。1984年当地政府拨款修葺靖兴寺,湖南省政协主席程星龄为其题写了寺名。1985年定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扬道庵(遗址) 位于醴陵城北约5公里的烟竹湖。唐会昌大中年间(841—860)由昙晟的法嗣洞山良价(807—869)所建。良价为会稽(今浙江省诸暨县)俞代子。21岁往嵩山受戒,后谒沩山灵祜。据《五灯会元》记载,沩山灵祜建议他参禅云岩昙晟,“此去醴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拔草赡风,必为子之所重……师遂辞沩山,经造云岩。”洞山良价后来成为曹洞宗的开创者,至今,流传海内外的曹洞宗多为洞山良价门下云居道膺(835—902)一支法脉。洞山良价将自己在醴陵所建的寺庙称作“望月禅林”。明嘉靖(1 522—1566)年间,无尘上人本镜禅师重新修葺,将“望月禅林”改名为扬道庵。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法麟禅师主持,重修前后殿宇,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而今殿宇倾圮,只存多处墓塔遗址和佛像石刻残迹,扬道庵现已成为废墟遗址。
  明兰寺(遗址) 位于醴陵市东乡,、与浏阳石霜寺隔山相望,是石霜庆诸(唐禅宗青原系僧人,唐嘉宗敕封为普会禅师,创建湖南浏阳石霜寺。)法嗣九峰道虔创建。庆诸是洞山良价的法孙,云居道膺的法嗣。明嘉靖年间僧人。葺航禅师曾任明兰寺住持,葺航俗姓赵,名太融,广西人。1 7岁在江西出家,为曹洞宗二十九世。明万历十五年(1587)入醴陵,在明兰寺历时38年而使该寺法运中兴,殿堂楼阁,佛相钟鼓,焕然一新。天启四年(1624)圆寂,世寿8 0,建塔于后山摩云峰,今称磨子山。清康熙四十六年(1 707)廖志灏纂《明蓝寺志》载,寺内有泥塑四大金刚,每尊高达7米,形象逼真,相貌威武。现在葺航禅师残碑犹存,寺址己淹没于水库之中。
  参考文献:
  《五灯会元》、民国《醴陵县志0、《攸县志》《醴陵市志》《株洲文史》、《湖南佛教史》《湖南宗教志》、《醴陵文化志》、《王仙区志0、《板杉区志》、《株洲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