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减肥图片:黑白交响曲——介绍亚当斯大师的一些作品的拍摄和制作思路 - 色影无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52:10
 

色影无忌 (http://www.xitek.com/)
------ 黑白摄影 (http://www.xitek.com/forum/forumdisplay.php?forumid=40)
------------ 黑白交响曲——介绍亚当斯大师的一些作品的拍摄和制作思路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54379)

此主题共有 2 页: 1    2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02:07

 

本贴的主帖讨论了亚当斯的《月升》。原题目《暗房交响曲——介绍《月升》的版本变化兼论作品后期制作的重要性》。这部分是本人的原创感受。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144贴- 176贴,逐步转贴一些亚当斯本人对自己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拍摄/制作过程的介绍。因此改为现在的题目。这些内容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的《亚当斯: 40幅作品的诞生》一书。该书翻译水平极佳,可惜多年未能再版。在此转贴其中的一小部分,供大家学习交流之用。正如西方的俗语所说,我们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车轮,向先人学习,可能是最快的进步的方式。从大师的自述中,我们可以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

著名的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名言“拍摄是谱曲,暗房是演奏”这句话,估计涉猎摄影的色友大多都有耳闻,但是究竟暗房水平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作品的水平,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清晰的概念。今天,兄弟不才,班门弄斧,通过亚当斯大师自己的一幅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月升》在其艺术生涯中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的演化,谈谈我自己对这一论断的理解,全当是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讨论,算我来起个头。

首先,亚当斯当时这句话,是在黑白摄影的历史阶段的前提下讲的。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并不过时。这不仅是因为黑白摄影,仍然作为摄影的一个门类,特别是一个可以说是很阳春白雪的门类仍在生机勃勃;更多的是,即便是在当今的数码时代,后期的制作仍然是一张好照片出彩的必经之路:即,在拍摄时期运用技术手法多多保留影像信息,在后期处理期间再根据作者的意图对这些信息进行表现和再现。黑白摄影也好,数码摄影也好,仍然是完全一样的思路。黑白摄影的区域曝光法和数码摄影使用RAW格式都是为了尽量保留原始信息,拍出来的照片如果不加修饰直接观看一样很可能不是最佳的效果。可以说,传统暗房技术和PS仅仅是手段不同,目的是一样的。(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16707,英雄所见略同)

本人由于水平所限,在这里仅仅肤浅地谈谈俺对传统黑白暗房技艺的一些理解。关于PS的技术、技巧和数码照片的处理理论,这里不做讨论。

我尝试黑白摄影以来,也注意搜集了一些资料。可惜的是,关于传统的暗房技艺,绝大多数教材仅仅是对技术部分浅尝辄止,对如何成就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的思路,很少提及。幸运的是,我周围有不少黑白摄影的同好,看看他们的作品,让我从技术上和感性上都对好的黑白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利用工作机会访美期间,俺又特地去慕名拜访了约塞米蒂山谷中的亚当斯博物馆,有幸参加了每周只有4人参与的小型亚当斯原作展示会。并借此机会,购买了不少亚当斯作品的画册和书籍,通过不断的拜读,思考和比较。终于初步理解了为什么亚当斯要说暗房技艺是成就黑白艺术作品的最重要阶段。这些亚当斯的作品集里面,有的特意对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比较 (Ansel Adams at 100),让我不仅对亚当斯老先生的摄影功力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初步明白了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的基本制作思路。

本来早想把我的一些收获整理成文章和大家分享,但是一来没有时间,二来怕扫描印刷品网上传播引起版权问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今天偶然间重新访问了"亚当斯@100"这个网站(http://www.sfmoma.org/adams/content_web.html) ,正好发现了我需要利用的作品的案例,因此欣然提笔,和大家在此共同讨论。本文涉及的图片材料,引自该网站,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patrickblee@yahoo.com)

废话少说,我们来谈谈月升。我们常看到的《月升》的版本。已经被无数教材,文章和网站引用。

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次回顾当时的拍摄过程:(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198888)

引用:
中文原文在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的《亚当斯: 40幅作品的诞生》一书中

月出(1941 年摄于新墨西哥州埃尔南德兹)

  这张照片的拍摄--- 它无疑是我的最受人们欢迎的一张照片--- 可以说是机遇和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我当时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象;当按下快门时,似乎已经有了满意的预感。当时我们乘车沿着离埃斯派诺拉不远的公路行驶,我向左边看了一眼,发现了一种极不寻常的景色--- 一幅无法估量的照片!我几乎把汽车开进沟里,然后急急忙忙地架好我的8x10 相机。我一面急忙调整镜头,一面高声叫我的同伴把器材从车上取下来。我对好了我所希望的清晰影象,然而当安好雷登15 滤镜(绿色)和暗盒后背之后,却找不到测光表。当时的形势是十分紧迫的:低垂的太阳已经移近挂在西边天际的云彩的边缘,阴影不久就会使地上的白十字架模糊不清。

  我当时无法知道被摄体的亮度值,我承认,我当时曾想到用括弧曝光法进行几次曝光,这时我突然记起月亮的亮度---250 烛光/ 每平方英尺。利用曝光公式,我把这个亮度值列入七区,因此60 烛光 / 每平方英尺就落在5 区,使用曝光因数为3

  由于当我按下快门时认识到我拍到一张不寻常的需要复制底片的照片,因此我迅速翻转暗盒,但是我拉出插版时,阳光已经从白十字架上消失了;我晚了几秒种!这张唯一的底片就突然变得十分珍贵了。当它安全地进入我在旧金山的暗室,我再三考虑了水浴方法和天空部分可能出现斑点的危险,因为照片要放在没有搅动的水里。我决定使用稀释的D-23 显影,并且连续显影10 次,水洗10 次。每次显影30 秒,水洗两分钟。由于显影10 次,水洗10 次,我最低限度地消除了天空可能出现的的密度不匀的现象。

白十字架正处在阳光的边缘,并且相当“安全”;有阴影的前景亮度很低。假如我知道它的亮度的话,我至少会增加百分之五十的曝光(半个区域的曝光)。我可能随后在显影时控制月亮的色值,前景的密度会稍微增加一点--- 而且是值得那样做的。

  这张底片很难印相,几年以后,我决定使前景加厚,以增加反差。我首先对底片重新定影并水洗,然后用柯达IN-5 加厚剂的稀释液来处理影象的低反差部分。我把云彩以下部分浸放在稀释液里大约一分钟后在捞出来,然后水洗,这样反复进行了10 次,我才取得看来很好的密度。印相后来是比较容易的,虽然它仍然是相当难于应付的问题。

  天空中少数部位有明亮的云彩,月亮下面的云彩非常明亮(是月亮亮度的二、三倍)。我对前景到照片底部这部分略微加光。然后我沿着山脉的轮廓加光,不断地移动遮光板。此外我把遮光板远离相纸,以便在它的阴影上产生半阴影;这样防止出现遮挡和加光的痕迹,否则那样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我还对月亮到白云下部以及比较明亮的呈水平的天空部分略微加光。我然后从月亮上部到影象撒谎能够部这部分上下移动遮光板予以加光。用这张我确实喜欢的底片很难制作出几张相同的照片出来。原因是相纸不一样,影调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密度变化等。肯定可以说,没有绝对完全一样的照片。这张照片与我拍摄的其他任何照片相比无疑引起了更多的评论,表明内容和效果非同一般。我确信,这个影象单就题材本身来讲就会引起普遍兴趣。



我第一次看到月升的时候,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美了,太神奇了”。图片所表现的静谧的气氛所带来的美感是语言无法表达的。看到了上述的拍摄描述,我本来以为可以从中看出来一些可以学习的线索,但是我反而越琢磨越糊涂,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怎么会看起来是这个样子,美则美矣,但是到底是怎么拍的?真是让我不得其解。后来,我有机会在购买的印刷品上看到了月升的中期版本,加上我粗浅的暗房经验,我终于可以猜出来原底的直印效果的大概,想象出亚当斯制作这张照片的原始思路。直到最后,我发现了亚当斯100这个网站,我才通过网站的介绍,印证了我当初的猜想是基本正确的。

现在我们来一张一张看看,分析一下。

晚期版本(1972年):



亚当斯晚年精湛的暗房技艺使得他的后期暗房技巧完美的融合到了作品的意境当中,天衣无缝,图片中没有任何信息明显地提示读者(或者说有经验的暗房师)作者使用了哪些暗房技术。安乡静谧的乡间风光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亚当斯的作品怎么样?绝了!怎么做的?看不出来!


早期版本 (1948年)



这个我们倒是看出一点东西来了!我们可以注意到明显地天空的上半部被加光的痕迹,这种对天空进行加光的手法是最常用的暗房技巧之一,为亚当斯在该版本的制作中所使用。天空的加深,平衡了图片下部地面的深色区域。让整个片子看起来更稳重美观。根据天空下部的色调,我们可以想象出如果是底片直放的话,天空一定是很亮的灰色。着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天空是加暗的。同时,在月亮附近的一条云彩还被保留了。但是,我个人以为,这条云彩的保留扰乱的天空的宁静感。

现在我们可以说点什么了。我们对比一下这两幅作品。在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天空,包括上述这条云彩被整体加光变黑了。天空呈现出一片安详宁静的气氛。月亮在天空中一枝独秀,晶莹剔透,十分抢眼。同时,下部的地面深色部分晚期比早期曝光时间更长,呼应了晚期版本中颜色更深的天空,而村庄的这一条,稍稍进行了遮挡,比48年的版本稍亮,反差也略大,因此让村庄从下部的一片灰暗中跳了出来,整体画面更加有纵深和立体感。天空下部的云彩,后期作品通过加光增加了层次感,使得天空的整体感觉更加神秘。而48年的版本,仅仅对底片下部的地面作了整体的加光,目的是显示出来地面景物的层次,比起晚期的版本来,村庄(或者应该是墓地)没有凸现出来立体感不强。

最巧妙的是,天空中那本来多余的一条云彩。晚期版本中没有全部通过加光完全抹去,而是隐隐保留了最右面的一条,略微可以在天空中看出一点痕迹。这样,这一小条云彩的淡迹就冲破了整个上部全黑的天空的死气,使得它变得沉静而不沉闷。

最后我们再来看原底的直印效果,这是1995年,大师去世之后。后人用月升的底片直接印象的照片。



我们可以看出,即便亚当斯对胶片进行了局部加厚等调整,如果没有相当精细的暗房制作方案的设计,这幅照片就是一幅反差很大的顶多算较好的风景照片而已,距离旷世杰作的效果还差的很远。我们同时也发现,原来照片的上部还有一些更多的扰乱视线的云彩,这在亚当斯的早期版本中已经被通过加光的手法简化掉了。当时亚当斯可能认为天空已经被大大简化,效果已经得到显著改观,因此就此住手了,因此保留了中间的一道云彩。而到了晚期,他觉得中间那条云彩也可以割舍掉,并且整个天空的加深更能凸现安宁的氛围。细看,月亮的亮度,在前后期的版本中也都通过遮挡得到突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天边的云彩,如果没有加光,简直就是一片死白,缺乏应有的层次感。

可见,亚当斯说的完全是肺腑之言。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必须要经过暗房的高超“演奏”过程,才能以完美的面目示人。这幅月升的作品的不同版本的效果的变迁,也展示了大师的制作思路的变化和暗房功力、艺术素养的逐步加深。


再看亚当斯这幅作品,1978年版明显比1949年版强很多。地面的灰度层次;水中倒影的细节都得到改善;山坡的质感得到加强;天空的压暗让整个作品更加稳重;画面的整体感得到大大提高。

1949年版



1978年版



总而言之,摄影师是跟作品离不开的。想了解和学习摄影大师,就必须多看大师的作品。这里提供的连接,都是网上的图片。如果看到高质量的印刷品或者原作,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


最后,在结束本文之前,不得不提一下近期出版的一部好书,我国著名的黑白暗房师张左先生写的《解读黑白潜影--暗房师的制作思考》。张左的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暗房制作技艺(不是技术或者技巧)的进阶指南。该书提供了大量的黑白作品的制作分析,是提高黑白摄影暗房技艺的难得学习素材。这本书不是说的怎么拍照片,而是怎么做暗房。按照亚当斯的谱曲-演奏说,这是一本演奏技艺指南。这本书所阐述的,不是如何实现暗房技术,而是如何运用这些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黑白照片。正好比,庖丁和屠夫都有刀,庖丁NB在于知道怎么用刀而不是他的刀口比一般卖肉的快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左这本书是一本教你宰牛的书,而不是磨刀的书。月升的晚期版本,暗房技巧完全融合在作品的意境中,毫无破绽。而这个把一张普通的底片升华为绝代佳作的能力,完全都属于暗房艺术的范畴。这些技巧和思路,也就是张左这本书里所要传达的信息。我建议有工夫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




一孔之见,敬请拍砖。

==========================
本贴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qiaokeli 编辑于 2007-07-24 12:30]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02:09

 

晚期作品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02:09

 

早期作品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02:09

 

底片直印


fotobug 发表于 2006-03-13 06:14

 

好文。完全同意楼主的观点。

黑白暗房后期的手段太强大,经常甚至是决定性、颠覆性的,玩黑白如果不体验这个力量,始终是遗憾。

俺曾暗自惦量过,俺在野外拍的片子,在扩印时,90%以上需要人为改变影调,平衡画面,只有在棚拍的片子,极少改动调子,但这些片子在决定调性时,仍然是非常主观的决定,选用不同纸会导致高反差或者低反差完全不同趣味的两张片子,后期的魅力是无穷的。。。。。


liangtuo 发表于 2006-03-13 06:21

 

玩着,呵呵,只能自己偷乐。


deadhead 发表于 2006-03-13 09:20

 

我对他后期的那张感觉不是那么超越前期做的片子.也许是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心态,年轻来得丰富,老年来得空寂些.如果观者的年龄不同,也许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经验.是否经典,跟自己的感觉对的上号才行.


照文三 发表于 2006-03-13 13:25

 

qiaokeli兄,好文。月升是亚当斯的代表作,百看不厌。尤其是他后期的版本更有力度。对比韦斯顿,我觉得亚当斯的东西更宏大。这些大师的作品不断激励人们在无彩的世界里寻求。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15:16

 

引用:
原文由 照文三 发表
qiaokeli兄,好文。月升是亚当斯的代表作,百看不厌。尤其是他后期的版本更有力度。对比韦斯顿,我觉得亚当斯的东西更宏大。这些大师的作品不断激励人们在无彩的世界里寻求。


您说得很对。他的很多晚期的作品,都更显成熟。再比如这幅。
1949年版。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15:17

 

1978年版。


公款徐霞客 发表于 2006-03-13 15:41

 

大师关于摄影的两个要素自己的论述为“区域曝光法”和“想象”。显然大师晚期的想象比早年要丰富。正是大师坚持的区域曝光法保留了最多的细节影纹,使日后的想象得以重现。


二维瞬间 发表于 2006-03-13 16:26

 

好贴!
原来国内的书对暗房制作这一部分少有提及,除了国内摄影以前普遍对后期制作没有足够的重视,也不排除一些好的暗房师,对这方面技术的保守。现在进入数码时代了,后期制作这个环节是没法不被重视了。我个人认为,黑白摄影的暗房制作还是有不少东西是没法被现在的PS替代的。
张左的那本书我看了,感觉是好书。敢于把多年经验拿出来,本来就是很可敬的!


fotobug 发表于 2006-03-13 16:51

 

引用:
原文由 二维瞬间 发表
我个人认为,黑白摄影的暗房制作还是有不少东西是没法被现在的PS替代的。


一个人的想象力,这是唯一无法PS的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17:11

 

引用:
原文由 fotobug 发表
一个人的想象力,这是唯一无法PS的


同意. 摄影当中学习大师的思想,观摩大师的作品,就好像学习书法的时候读帖一样很有必要。俺觉得尤其是黑白摄影更应如此。

[qiaokeli 编辑于 2006-03-13 17:12]

 


鱼出没 发表于 2006-03-13 17:22

 

你这篇文章写得太好啦,只会烧器材的屋脊是看不懂的,他们也不会来看,我来顶你


小罗 发表于 2006-03-13 17:24

 

好贴,羡慕qiaokeli兄能够直接看到原作,据我的老师说,那种震撼没有看过的人难以想象,而要想做好黑白照片,这种经历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一种激励,让自己知道黑白照片能够达到怎样的艺术高度,自己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向艺术更靠近一点点。
我在万得看过亚当斯的底片,他的学生放大的作品,8X10英寸,3500元一张,确实是极品,不过因为已经有人订购了,所以也不好拿着不放手的细看,惊鸿一瞥,已经是很让人心潮澎湃了。
看了qiaokeli兄的帖子,一时感慨,不知所云。

BTW,qiaokeli兄不用太担心版权问题,用于教育目的或者非盈利目的,注明出处的部分引用别人著作的行为不构成侵犯著作权,我原来是出版行业的,著作权法还是有所了解的,呵呵!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17:59

 

引用:
原文由 小罗 发表
好贴,羡慕qiaokeli兄能够直接看到原作,据我的老师说,那种震撼没有看过的人难以想象,而要想做好黑白照片,这种经历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一种激励,让自己知道黑白照片能够达到怎样的艺术高度,自己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向艺术更靠近一点点。
我在万得看过亚当斯的底片,他的学生放大的作品,8X10英寸,3500元一张,确实是极品,不过因为已经有人订购了,所以也不好拿着不放手的细看,惊鸿一瞥,已经是很让人心潮澎湃了。
看了qiaokeli兄的帖子,一时感慨,不知所云。

BTW,qiaokeli兄不用太担心版权问题,用于教育目的或者非盈利目的,注明出处的部分引用别人著作的行为不构成侵犯著作权,我原来是出版行业的,著作权法还是有所了解的,呵呵!


阿兰罗斯手工制作的Special Edition的作品只有这24幅,万德的肯定也是那边带回来的。我在优胜美地的亚当斯画廊的商店购物的时候,当时也是看得我口水一地,逡巡多时,恋恋不舍。。后来还是忍住了,把钱都买了印刷品,毕竟多看大师的作品对我这个后进的学生更加重要。现在想想有点儿后悔。也许下次去的时候买两幅。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18:01

 

24幅special edition目录。每幅175美元。


fotobug 发表于 2006-03-13 18:10

 

$175?真不算贵,应该下手

在UCSD的Campus Fair看到有位老兄在卖照片,清一色黑白,画幅格式各异,尺寸也多,从10多美刀到200多美刀都有,相比之下,大师的作品才175,真的便宜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3 18:22

 

引用:
原文由 fotobug 发表
$175?真不算贵,应该下手

在UCSD的Campus Fair看到有位老兄在卖照片,清一色黑白,画幅格式各异,尺寸也多,从10多美刀到200多美刀都有,相比之下,大师的作品才175,真的便宜


阿兰罗斯做的其实也很棒,但这就是师傅和徒弟区别阿。我在亚当斯画廊也见到其他一些摄影师的作品,也有数千美元的,当然这对我来说就只能看看了。

 


熟练工人 发表于 2006-03-13 21:26

 


老辣 发表于 2006-03-13 21:32

 

之所以“反转片直放照片”和“黑白反转”会濒临灭绝,盖因这两种技法是“只谱曲,不演奏”。

PS也好,暗房特技也罢,不过工具耳,能不能善用工具,关键是“后面那个头”。


shutter3 发表于 2006-03-13 22:22

 

我更喜欢原底直放的效果。
原底的视觉中心在远处的云,灰色天空,近处的云上。有一种透过近处的东西看很远地方的感觉,空间更强烈。

晚期作品,强调近景,后边的是漂亮的背景,层次不是很丰富,没有真实的视觉感,右上方那灰色的云的消失,使天空的空间感削弱很多。


daliansong 发表于 2006-03-13 22:35

 

以前看过一本1996年出版的有关暗房制作的书。很有启发。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
是英文原版的,不知道是否有中文翻译版。

<>
by Larry Bartlett, Jon Tarrant
Publisher: Pixel Press (October 1996)
Language: English
ISBN: 1883403391

http://www.amazon.com/gp/reader/1883403391/ref=sib_dp_pt/002-2190811-7668803#reader-page


FCFAN 发表于 2006-03-13 22:47

 

好帖!再一次证明了:PS是硬道理,摄影大师出自PS技巧。不是说拍摄本身不重要,可是对比“月升”的原片和作品终稿,不得不赞叹暗房加工“化平淡为神奇”的功用。

区别只是:亚当斯当年只能靠化学PS,而现在则还可以用电脑PS。 当然,论品位和效果还是化学PS好。


gio33 发表于 2006-03-13 22:50

 

qiaokeli大,好文,

偶以为,暗房有的时候也和心境,心态有极大关系,

不同的时期出来的片子还是很不相同的。


小罗 发表于 2006-03-14 12:11

 

万得带回国内价格翻了一倍都不止啊,如果175美元,真应该托朋友帮忙带回来两幅,挂在家里时时瞻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己。
不知是否先入为主,我还是喜欢《月升》晚年版本,一种厚重,一种大气,有时候不能简单地用层次多少、影调丰富与否等相对死板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一幅艺术作品,艺无定法,艺术是应该超越技巧而存在的。大家公认亚当斯的徒弟塞克斯顿的暗房技术超越了师傅,但是大家也都公认塞克斯顿的作品与师傅比在艺术水准上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月升》这幅照片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那种宁静、悠远的境界在直接印样的作品中是丝毫看不出来的。


fotobug 发表于 2006-03-14 12:58

 

对比“麦金利山”的1948版和1978版,可以看到1978版的雪山边沿有烧片的痕迹,如果不对比,就不会注意。俺很喜欢烧片,看了这样的片子,只怕以后烧得会更狠

黑白很唯心,恐怕也在于后期的调整,尽量让影像向自已心目中的理想靠近,结果却又是润物细无声。。。。。。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4 13:45

 

引用:
原文由 小罗 发表
万得带回国内价格翻了一倍都不止啊,如果175美元,真应该托朋友帮忙带回来两幅,挂在家里时时瞻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己。
不知是否先入为主,我还是喜欢《月升》晚年版本,一种厚重,一种大气,有时候不能简单地用层次多少、影调丰富与否等相对死板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一幅艺术作品,艺无定法,艺术是应该超越技巧而存在的。大家公认亚当斯的徒弟塞克斯顿的暗房技术超越了师傅,但是大家也都公认塞克斯顿的作品与师傅比在艺术水准上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月升》这幅照片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那种宁静、悠远的境界在直接印样的作品中是丝毫看不出来的。


说晚期版本影调不丰富是纯粹的瞎说,网上的小图根本不说明问题,俺也是没办法,只好引用这几幅小图,试想,原底都有8x10英寸大,这几幅小图都不如原底1/4大,还是在显示器上看,能看见什么啊?也就是示意图而已,示意一下效果的变化还凑合,根据这个评片就是扯淡了。

俺这里有亚当斯基金唯一授权出版商Little Brown and Company出版的24寸带钢印的Poster, 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也能看得比一般的书上和网上的效果强百倍。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其实比较合算的方式是邮购他们每年出版的挂历,因为印刷数量大,因此很便宜,但是印刷质量是一样的。你挂着当月历用也可以,裱起来效果更好。我就这么干,不到20美刀弄一本高质量的大幅面亚当斯作品也挺值的。现在买因为过期了几个月就更便宜。

引用:
原文由 fotobug 发表
对比“麦金利山”的1948版和1978版,可以看到1978版的雪山边沿有烧片的痕迹,如果不对比,就不会注意。俺很喜欢烧片,看了这样的片子,只怕以后烧得会更狠

黑白很唯心,恐怕也在于后期的调整,尽量让影像向自已心目中的理想靠近,结果却又是润物细无声。。。。。。


俺也认为,不会烧片就不算会玩儿暗房,片子烧得天衣无缝才是高手。麦金里山早期版本上轻下重,暗部死黑,俺猜想当时亚当斯年轻时忙于拍片,暗房里就没什么时间多琢磨,后来年纪大了出不去了,在屋里把底片拿出来仔细推敲才有了后来的做法。这也难怪,亚当斯直接印相就出来好片的底片可能就无数(24张special edition全部都是直印的片子,需要暗房加工的一概没有,这也是对原作的尊重,因为手法一上来,就很难说是谁的片子了,这从另一个角度更说明暗房对最后的片子效果的影响之重),他年轻的时候估计根本没兴趣挽救或者推敲一些需要大量时间去做的片子。包括月升早期版本的做法说实话都是很程式化的,这个意义上讲甚至可算是有些草率。

[qiaokeli 编辑于 2006-03-14 13:51]

 


照文三 发表于 2006-03-14 14:19

 

刚刚开始学习黑白的时候一般会遵从最亮和最暗,过渡层次的细腻都保留。从技术角度,这是对的,而且底片上要尽可能多地保留细节。到了出片,完全按照你要表现的感觉来做,这样在细节上就会有所取舍。看他早期的月升之前,我还不知道底片原来是上明下暗,放出了片子就把上部烧暗,损失一些云彩的细节,但把当时宁静的感觉体现出来了。(当时也许并不宁静,但画面给你宁静的感觉)。所以,好的片子会传达出当时的声音,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看到不少从技术角度近乎完美的片子,高光,暗部,层次都有,片子灰得十分漂亮,但看完了就忘了。就是因为没有表现出感觉。可以说,技术本身已经不容易,但手再好使,脑子没用足,也出不来好片。
再有,我觉得PS可以比传统暗房能更容易获得很多效果。质感是另一回事,看你喜欢什么样的片子了。


shutter3 发表于 2006-03-14 14:32

 

原片有点发灰,影调上并不完美,但现实感强。
晚期作品,黑白分明,漂亮,但空间感,现实感弱。


小罗 发表于 2006-03-14 14:34

 

楼主提到的Poster和挂历能有什么方式买到吗?心向往之!


fotobug 发表于 2006-03-14 14:49

 

引用:
原文由 shutter3 发表
晚期作品,黑白分明,漂亮,但空间感,现实感弱。


黑白风光片,超现实是境界。

去年春天到亚当斯曾经拍摄过的Sequoia NP走了一圈,尽管天气不错,但怎么也找不到亚当斯照片的感觉,一声长叹,小虫和大师之间的物理距离可以缩短,但技术距离却是永远无法缩短的。。。。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4 14:56

 

引用:
原文由 小罗 发表
楼主提到的Poster和挂历能有什么方式买到吗?心向往之!


http://www.anseladams.com 邮购,可以邮寄到任何地方.邮费不同而已.

 


小罗 发表于 2006-03-14 14:57

 

引用:
原文由 fotobug 发表

去年春天到亚当斯曾经拍摄过的Sequoia NP走了一圈,尽管天气不错,但怎么也找不到亚当斯照片的感觉,一声长叹,小虫和大师之间的物理距离可以缩短,但技术距离却是永远无法缩短的。。。。


同感,普通摄影人能做的大概也就是忠实地记录,只有大师能够看到并且再造一个他想象中的世界,可能还不仅仅是技术差距,还有一种观念上、境界上的差距。在数码时代,摄影的工具效能越来越凸现,艺术感则相应的被削弱了。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4 15:00

 

引用:
原文由 shutter3 发表
原片有点发灰,影调上并不完美,但现实感强。


黑白不是用来写实的,就好像水墨画不是用来写实的一样。写实可以用工笔画,或者彩色摄影。

引用:
原文由 shutter3 发表
晚期作品,。。。空间感弱。


不敢苟同。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4 15:03

 

引用:
原文由 小罗 发表
在数码时代,摄影的工具效能越来越凸现,艺术感则相应的被削弱了。


因人而异而已。即便是黑白摄影也有很多流派,布列松的纪实就和亚当斯的唯美完全不同的风格。

 


shutter3 发表于 2006-03-14 15:14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黑白不是用来写实的,就好像水墨画不是用来写实的一样。写实可以用工笔画,或者彩色摄影。

黑白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吧。
我觉得晚期作品空间感弱,主要就是由于上面的那一大团云没了造成。当然,各人会有不同感觉。

 


形形色色 发表于 2006-03-14 15:30

 

好贴!


小罗 发表于 2006-03-14 15:33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因人而异而已。即便是黑白摄影也有很多流派,布列松的纪实就和亚当斯的唯美完全不同的风格。


一个问题讨论一下:
我觉得亚当斯的叫做黑白摄影没有问题,因为黑白既是他的形式,也是他的内容,他的唯美是完全基于黑白的唯美,在彩色领域,晚年亚当斯也曾经尝试,但发现是另外完全不同的领域,于是知难而退。
而布列松的纪实只是用黑白胶片作为工具,他没有选择彩色胶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代和技术的限制,而且他那些题材用彩色来表现也未尝不可,他本人也从来不做暗房,只是把胶卷交给他信任的极少数的几个暗房师傅。
所以从分类上说,我觉得布列松只是纪实摄影,不应当算作黑白摄影范畴,是不能跟亚当斯并列为黑白流派的,就好比我们不能说卡帕是黑白摄影的战地流派一样。

 


无文凭兮无职称 发表于 2006-03-14 17:53

 

好贴!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4 19:20

 

引用:
原文由 小罗 发表


一个问题讨论一下:
我觉得亚当斯的叫做黑白摄影没有问题,因为黑白既是他的形式,也是他的内容,他的唯美是完全基于黑白的唯美,在彩色领域,晚年亚当斯也曾经尝试,但发现是另外完全不同的领域,于是知难而退。
而布列松的纪实只是用黑白胶片作为工具,他没有选择彩色胶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代和技术的限制,而且他那些题材用彩色来表现也未尝不可,他本人也从来不做暗房,只是把胶卷交给他信任的极少数的几个暗房师傅。
所以从分类上说,我觉得布列松只是纪实摄影,不应当算作黑白摄影范畴,是不能跟亚当斯并列为黑白流派的,就好比我们不能说卡帕是黑白摄影的战地流派一样。


你说的完全对。材料相同,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都是毛笔字,记账的也有,书法的也有,家信的也有,告黑状的也有。大不同。亚当斯是唯美一族的,暗房技术好似齐白石的用墨,必须讲究,而且形式可以多样;布列松来讲,暗房就是洗相片的,用不着玩儿花活,暗房对他来讲我看就好比是作家的打字机的色带而已。呵呵呵。。。说的也许有点夸张。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4 19:27

 

引用:
原文由 shutter3 发表

黑白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吧。
我觉得晚期作品空间感弱,主要就是由于上面的那一大团云没了造成。当然,各人会有不同感觉。


黑白写实写意皆可,完全同意。

晚期版本通过对村庄一线的加光,实际上使得立体感和纵深感都得到大大的加强。关于这个问题,有机会大家面对大一点儿的版本一起讨论吧。

 


练哥 发表于 2006-03-14 19:57

 

布列松来讲,暗房就是洗相片的,用不着玩儿花活,暗房对他来讲我看就好比是作家的打字机的色带而已。
-----------------------------------------------------------------------------

好象哪里介绍过,布列松是只管按快门,后期基本上是较给暗房师处理。并由于“决定性瞬间”的原因,常常暴光不足、过暴、构图欠缺而使暗房师头痛不已。

感动Qiaokeli对亚当斯作品的介绍,我也一直推崇他的技术和作品。前段时间还与亚当斯
画廊联系,想购买“月升”poster,可惜不知credit card怎样付款,还未成交。Qiaokeli指导一下?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4 21:48

 

引用:
原文由 练哥 发表
布列松来讲,暗房就是洗相片的,用不着玩儿花活,暗房对他来讲我看就好比是作家的打字机的色带而已。
-----------------------------------------------------------------------------

好象哪里介绍过,布列松是只管按快门,后期基本上是较给暗房师处理。并由于“决定性瞬间”的原因,常常暴光不足、过暴、构图欠缺而使暗房师头痛不已。

感动Qiaokeli对亚当斯作品的介绍,我也一直推崇他的技术和作品。前段时间还与亚当斯
画廊联系,想购买“月升”poster,可惜不知credit card怎样付款,还未成交。Qiaokeli指导一下?


如果是普通的信用卡付款很简单,告诉他们卡号就可以。有的网站也可以让你自己操作输入。信用卡除了16位标准号码之外。还有一个3位的校验码。这个一定要注意保密!!!因为掌握了这19位号码就可以随时网上付款。一定要小心。

亚当斯画廊的邮费标准注意了吗?0-300美金都是90美元的邮费。仅仅买一张poster,,可能不划算哦。一帮人合买一些好象更好些。或者寄到美国的朋友处,回国的时候带回来最好。

 


练哥 发表于 2006-03-14 22:32

 

引用:
亚当斯画廊的邮费标准注意了吗?0-300美金都是90美元的邮费。仅仅买一张poster,,可能不划算哦。一帮人合买一些好象更好些。或者寄到美国的朋友处,回国的时候带回来最好。

呵呵,还真没注意到,谢谢提醒。吆喝一声,有合买的吗?凑上10来个不久便宜了吗!

 


daliansong 发表于 2006-03-15 00:15

 

qiaokeli兄的猛帖不能不顶。暗房后期制作是黑白出片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可轻视!

正好手头有几本亚当斯的英文原著,翻了翻,感觉好像对于理解亚当斯的“月升”有点用处。赫赫。请拿砖来。。。。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让我们不厌其烦地再次回顾当时的拍摄过程:

……..我把库克镜头的前后组互相调换,将23英寸的镜片置于前面,并在光圈后面加一个雷登No.15深黄色滤光镜。……


上面的翻译好像来自这里:
I had to exchange the front and back elements of my Cooke lens, attaching the 23-inch element on front, with a glass G filter (#15) behind the shutter. (P127)[1]

从上面的叙述中,好像应该理解为亚当斯把镜头的前后组换了个位置,并使用了前后两组镜头组成的复合焦距。当时亚当斯使用的是库克Cooke Series XV Triple Convertible镜头。按常理,长焦距镜头组应该放在快门的前面,为什么还要互换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请看原文接下来的的话:
I focused and composed the image rapidly at fully aperture, but I knew that because of the focus-shift of the single lens component, I had to advance the focus about 3/32 inch when I used f32. (P127)[1]
原来,亚当斯只用了镜头的一组,并在另外的一组的位置加了一黄镜(来消除单组镜头固有的误差),而不是用了前后两组镜头组成的复合焦距。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库克镜头(Cooke Series XV Triple Convertible)镜头的焦距长度(如下英文所说):前组26。5英寸,后组19英寸,复合焦距12。25英寸。
Cooke Series XV Triple Convertible
Ansel Adams shot many of his most famous images using a Cooke Series XV Triple Convertible lens made in the 1940s, as documented in his book Examples: The Making of 40 Photographs. The lens provides three separate focal lengths that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as a triplet, or the front and rear components can be used separately as individual lenses. All three combinations cover 8x10 at infinity. The combinations are 12.25 inch, 312mm, f/6.8. Back: 19 inch, 483mm, f/12.5. Front: 26.50 inch, 673mm, f/16.
资料来源:
http://www.f32.net/Services/Equipment/Lenses/cooke.php

由上可见,库克镜头(Cooke Series XV Triple Convertible)镜头里根本没有亚当斯所说的23英寸的镜头组。

哈哈,问题出来了。如果亚当斯真的把“前后组换了个位置”,那么他用的应该是19英寸的镜头,而不是所说的“23英寸”的镜头组。如果他没有把“前后组换了个位置”,只是取下后组并安上虑镜,那么他用的是26。5英寸的镜头。这一细节恐怕亚当斯本人或者亚当斯画廊也搞没搞清楚了吧?还有,如果单独使用Convertible镜头的一组,镜头应该放在快门的后面,虑镜放在快门的前面。看来大师也在“乱用”镜头?嗬嗬。(俺对这镜头理解的不深,这段可能是在瞎说。)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拍了一张之后,我飞快地将8英寸X10英寸的底片盒翻转过来再拍一张,因为我隐约知道我拍到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照片,而重要的照片却最容易出意外或是受损。就在拍完的刹那间,太阳已经偏离了墓园的十字架,那神奇的一刻从此一去不返。


从上面的叙述中看,好像是亚当斯当时拍了两张底片。
而实际上,他只拍了一张底片。另外一张还没来得及拍,太阳的光线就消失了。原文如下:

After the first exposure I quickly reversed the 8x10 film holder to make a duplicate negative, for I instinctively knew I had visualized one of those very important images that seem prone to accident or physical defect, but as I pulled out the slid the sunlight left the crosses and magical moment was gone forever. (P273)[2]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亚当斯晚年精湛的暗房技艺使得他的后期暗房技巧完美的融合到了作品的意境当中,天衣无缝,图片中没有任何信息明显地提示读者(或者说有经验的暗房师)作者使用了哪些暗房技术。….

……我们同时也发现,原来照片的上部还有一些更多的扰乱视线的云彩,这在亚当斯的早期版本中已经被通过加光的手法简化掉了。当时亚当斯可能认为天空已经被大大简化,效果已经得到显著改观,因此就此住手了,因此保留了中间的一道云彩。而到了晚期,他觉得中间那条云彩也可以割舍掉,并且整个天空的加深更能凸现安宁的氛围。….


有可能,我们理解的是“亚当斯晚年精湛的暗房技艺使得他的后期暗房技巧完美的融合到了作品的意境当中”。
但是,看看《亚当斯回忆录》上关于这方面的说法:“在开始的数年里,当我在印制月升时候,我特意在天空的上部保留了一丝云,尽管我当时看到天空是很黑的,几乎没有什么云。当我在70年代以后的印制中,再现了我当时看到的景象。这种景象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原文如下)

During my first years of printing, the Moonrise negative, I allowed some random clouds in the upper sky area to show, although I had visualized the sky in very deep values and almost cloudles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70’s that I achieved a print equal to the original visualization that I still vividly recall. (P274)[2]

另外,关于作品的拍摄年代连亚当斯本人也记不清楚了。他在《亚当斯回忆录》说到:“历年来的作品中标注的拍摄年代有1941,1942,1943和1944年。。。。后来(应该是写回忆录的时候)Beaumont Newhall找了个天文学家,Dr. David Elmore用计算机算出来准确的拍摄时间是:1941年10月31日下午四点到四点零五分之间。”(原文如下)

To the despair of biographers and historians, and with my usual mistreatment of chronology, I misdated the making of Moonrise for many years, variously labeling it 1941, 1942, 1943 and 1944. The true date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because Beaumont Newhall had been more bothered than I by my lack of precise dating. He asked a friend and astronomer, Dr. David Elmore, if a computer could be used to solve the mystery of the Moonrise. …..Moonrise had been made at between 4:00 and 4:05PM, October 31, 1941. It is too bad I can never date so exactly my thousands of moonrise pictures! (P274)[2]


注释:
1. A. Adams, The Negative. The New Ansel Adams Photography Series / Book 2. 1981: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 A. Adams, Ansel Adms--An Autobiography. 1986,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liangtuo 发表于 2006-03-15 00:20

 

引用:
原文由 练哥 发表


呵呵,还真没注意到,谢谢提醒。吆喝一声,有合买的吗?凑上10来个不久便宜了吗!


运放大好的照片,包装很讲究的。90美元大部分都是这上面,也许会钉个木头箱子中间把片子夹上给你。应该是装裱好的。团购好像省不了什么邮费~~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5 01:31

 

daliansong 兄,您的补充含金量超高啊,钦佩钦佩。

引用:
原文由 daliansong 发表
I focused and composed the image rapidly at fully aperture, but I knew that because of the focus-shift of the single lens component, I had to advance the focus about 3/32 inch when I used f32. (P127)[1]
原来,亚当斯只用了镜头的一组,并在另外的一组的位置加了一黄镜(来消除单组镜头固有的误差),而不是用了前后两组镜头组成的复合焦距。



从您引用的原文看,聚焦平面的漂移是由于采用单组镜片并收缩光圈引起的。黄镜为什么加并没有说明,不过,也许正是这片黄镜,使得原本不明显的云彩凸现了出来。

另外“I had to exchange the front and back elements of my Cooke lens, attaching the 23-inch element on front, with a glass G filter (#15) behind the shutter. (P127)[1]”这句话,看得我也有点儿糊涂。不过镜头更换的结果是清晰的,一组23英寸焦距的前组和一片黄镜在后组位置。我怀疑亚当斯用的不是您所说的这一款头,或者更可能的是,是这个镜头,但是把原来这个头上的前后组都拿掉了,然后另外拿了一个23英寸的前组放在前组的位置上,拿了一个黄镜放在后组的位置上。要知道cooke有很多不同款式的镜头,但是可能用的都是一个规格的快门,也许用了另外一款镜头的23英寸前组到原来这个镜头的快门上,也未可知。

当然,用什么镜头不是很重要(当然对那个推算拍摄日期的天文学家可能很重要),对我们来说,还是分析照片的制作过程更有意义。

我突然觉得咱们这个讨论有点儿像红学家考据红楼梦了。呵呵呵。。。

[qiaokeli 编辑于 2006-03-15 01:32]

 


daliansong 发表于 2006-03-15 02:39

 

Convertible镜头在使用一组镜片时,焦点或随着光圈的变化而漂移。所以在使用时,经常是在工作光圈下重新对焦。亚当斯当时就是这样做的。

下面讲了在使用镜头的一组时(前组或后组),在黑白摄影中用黄镜来提高成像质量"improve image quality"。"也许正是这片黄镜,使得原本不明显的云彩凸现了出来。"
Convertible Lenses
At one time, many large format lenses were convertibles. These lenses were attractive because they are, essentially, two or more lenses in one. Removing the front element of the lens increases the focal length. With a triple convertible, rearranging the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manufacturer's design gives the photographer three different focal lengths.

Without going into great detail regarding these interesting lenses,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re are compromises with these designs. While the shorter focal length is usually a good lens, "converting" it generally is considered to reduce image quality. One way to improve image quality when using black and white film with a "converted" lens is to use a yellow filter.

Many photographers feel that these older convertible lenses are greatly inferior to today's excellent range of single focal length view camera lense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undeniable that many outstanding photographs were made with convertibles. Some of Ansel Adams' classic photographs, including "Moonrise," Hernandez New Mexico, "Clearing Winter Storm," Yosemite National Park, "Aspens," Northern New Mexico, and "Mount Williamson" from Manzanar, California were all taken with a Cooke Series XV triple convertible lens. (We should all be similarly hampered by such inadequate equipment!)

http://www.largeformatphotography.info/lenses-primer/

***********************
这里讲了在使用单组镜时,镜片组要放在快门的后面(尤其是在彩色摄影中)来减少“zero power ”。

It occurred to us that it should be a simple matter to design a cell of null power to place in front of the shutter with sufficient corrections of opposite power to the single cell placed behind the shutter so that one can use color film.

http://www.wisner.com/Page15.html

在往远了说,早在100多年前,Zeiss的Convertible Protar 或(Protar VII)的产品目录中就明确指出在使用单组镜时,镜片组要放在光圈的后面。

[daliansong 编辑于 2006-03-15 02:44]

[2006-03-15 12:54 补充如下]

赫赫,忘了说了,Convertible镜头在国内还像叫“双焦头”,“三焦头”或“多焦头”。


照文三 发表于 2006-03-15 10:22

 

哈哈,真成了红楼研究了。
原文说,当他抽出片盒的遮光板准备拍第二张时,月亮的位置已经变了。。。。


jpgpolo 发表于 2006-03-15 12:46

 

好贴,不论是楼主的文还是楼下的回复,都让我学到很多。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5 13:11

 

放在快门前后的不同,应该就是方向正反的差异。俺见过海鸥4的镜片装反了的效果,拍出来的照片四周一塌糊涂。估计convertable 镜头的设计有点类似现在的2x, 1.4x 之类的原理,画质的损失是难免的,好在是大底片,即便是放大到24寸如何?也就是不到3倍的线长度,相当于傻瓜机的破镜头拍135底片然后用5寸片看,细节还是很锐利哦。现在总的来讲估计镜头的价格比以前相对便宜了,用这种镜头的人也少了。以前谁有个双反就算很不错了,向亚当斯这样的有这么多重武器的,估计就算是富翁了。亚当斯早年拉着一个小驴子拍片,后来是那辆著名的加了顶棚的车。要是当年有碳素的三角架,估计节约的重量就可以多带两个镜头了。厚厚厚。。。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5 13:15

 

引用:
原文由 照文三 发表
哈哈,真成了红楼研究了。
原文说,当他抽出片盒的遮光板准备拍第二张时,月亮的位置已经变了。。。。

既然是红楼考据,就考据一把。“。。。。, but as I pulled out the slid the sunlight left the crosses and magical moment was gone forever. (P273)[2]” 不是月亮,而是太阳。应该是太阳下落,阳光已经无法照到地面墓地上的十字架了。呵呵呵。。老兄看文章草率了啊。

[qiaokeli 编辑于 2006-03-15 13:16]

 


照文三 发表于 2006-03-15 14:02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既然是红楼考据,就考据一把。“。。。。, but as I pulled out the slid the sunlight left the crosses and magical moment was gone forever. (P273)[2]” 不是月亮,而是太阳。应该是太阳下落,阳光已经无法照到地面墓地上的十字架了。呵呵呵。。老兄看文章草率了啊。

[qiaokeli 编辑于 2006-03-15 13:16]


哈哈,把日光看成了月光。不过我的确没有注意当时是在日落前后。看他晚期放的月升,还以为是在夜晚拍的,十字架上的光亮也以为是月光。可见后期制作完全可以颠倒片子的初始内容。都批判数码作假,亚当斯用传统暗房也作了一把假,呵呵。

 


自由浪人 发表于 2006-03-15 15:48

 

这个帖子起的好,够味.够毒!月升的复制版我有一张,确实是百看不厌越看就越有味道,获取一张优秀底片是后期创作的基础。

文三兄:不是冤家不聚头啊,在这又碰到你了,咱们一起吸毒。


daliansong 发表于 2006-03-16 02:50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亚当斯这样的有这么多重武器的,估计就算是富翁了。亚当斯早年拉着一个小驴子拍片,后来是那辆著名的加了顶棚的车。要是当年有碳素的三角架,估计节约的重量就可以多带两个镜头了。厚厚厚。。。


亚当斯武器的重量。哈哈。

 


cutter 发表于 2006-03-16 04:42

 

生命不止,学习不息~~


塔可 发表于 2006-03-16 05:12

 

麦金里山晚期的那个版本确实漂亮,吼吼,怎么有种金属感。


dayimage 发表于 2006-03-16 05:29

 

坦率的说,看了以后,更让我感到了数字暗房的方便性。底片电分然后PS曲线一拉立刻就成。

在数字暗房的方便,易用的帮助下,前期拍摄的“决定性的瞬间”我认为更加重要了。一张没有意义和想法的底片,再好的暗房也给不了他灵魂


cutter 发表于 2006-03-16 05:30

 

也许黑白的意义不在于内容,而在于这种形式的工艺制作,不列松玩内容,亚当斯玩的才是工艺,艺术到底是什么?思想还是形式?这让我想起了所谓的行为艺术,呵呵,不过不管是什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或者置疑是一样的,当你看到亚当斯的黑白,一般都会是一个字,美,那么这就够了,我想这就是我理解的亚当斯的黑白~

那么因为这些我们在争论有关暗房与ps什么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本身已经停滞在工艺阶段的讨论,我认为更需要讨论的是,到底是需要思想还是形式的问题,呵呵~~

胡说几句~~有啥尽管扔砖过来,哈哈

[cutter 编辑于 2006-03-16 05:35]


照文三 发表于 2006-03-16 11:13

 

我的传统暗房技术只是初级,所以当然倾向数码暗房。很多效果可以先在监视器上看到,满意后再出片。用最新的墨水在粗面纸上打印的最大密度据说可以达到2.3。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6 11:50

 

引用:
原文由 dayimage 发表
坦率的说,看了以后,更让我感到了数字暗房的方便性。底片电分然后PS曲线一拉立刻就成。

在数字暗房的方便,易用的帮助下,前期拍摄的“决定性的瞬间”我认为更加重要了。一张没有意义和想法的底片,再好的暗房也给不了他灵魂


俺也很喜欢数字暗房,唯一可惜的是,数字暗房出片的时候比较困难,而且最终效果很难和传统的黑白片相比。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6 11:52

 

引用:
原文由 照文三 发表
我的传统暗房技术只是初级,所以当然倾向数码暗房。很多效果可以先在监视器上看到,满意后再出片。用最新的墨水在粗面纸上打印的最大密度据说可以达到2.3。


有机会我很想瞻仰一下目前最好的黑白打印效果.

 


练哥 发表于 2006-03-16 12:59

 

同意Cutter在60楼的意见。亚当斯的一些风光片还是有相当的内容,不仅是形式上的美,只不过内容上见仁见智罢了。纵观历史上的大片,无不是在内容上或者形式上的一方面达到相当的高度,只不过内容和形式这个天平的两端有高有低,不可能出现像中国教科书上的“高度统一”。如果那样,平庸无疑。


照文三 发表于 2006-03-16 13:15

 

引用:
原文由 qiaokeli 发表


有机会我很想瞻仰一下目前最好的黑白打印效果.


当然没问题,只不过我没有好片子。目前我只用增强粗面纸能出效果不错的片子,美术纸还没掌握。至于是否是最好效果,我也不敢说。呵呵。

 


阿斗的故事 发表于 2006-03-16 13:28

 

晚期更强调大阶调对比比较“响亮”,更符合"听感"合适的中低节拍和高音部的对比。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早期调性更软,后期痕迹弱,相对平淡和平和。

各有利弊,当然后期绝对更讨好众人而已。我现在对晚期的调性是表示怀疑的,至少不能平静的说话,不是万能药。


天天不发言 发表于 2006-03-16 14:26

 

说点儿土话。

看来看去,黑白片子必须要黑,大部分都是黑,再有那么一点点白和灰。

那就基本OK.

你要能在黑的里面再搞出点层次,你就离大师很近很近了。

切记切记,白和灰只是点缀。


rajiao 发表于 2006-03-16 14:37

 

拍到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光强调拍,那只是拍出相机厂家性格,光做,那是在涂鸦。


cutter 发表于 2006-03-16 14:41

 

其实成为大师不难,就是你的技艺超群,做过几十个手工手表(皮鞋)之后,你也炉火纯青,你也是瑞士(意大利)的手工工艺大师,但是成为让人尊敬的大师却很难,让你的手表(皮鞋)后面有个故事,再让每个手表(皮鞋)都有个故事,再让每个手表(皮鞋)后面有个动人的故事,也许这才是一步步的去接近真正含义的艺术大师~~不然只是个作表匠人(鞋匠)而已


照文三 发表于 2006-03-16 14:44

 

引用:
原文由 天天不发言 发表
说点儿土话。

看来看去,黑白片子必须要黑,大部分都是黑,再有那么一点点白和灰。

那就基本OK.

你要能在黑的里面再搞出点层次,你就离大师很近很近了。

切记切记,白和灰只是点缀。


国外某大师的名言:“黑色是最美丽的。”其实,也有的片子满是白色,只有一点点黑和灰。

 


小枪手 发表于 2006-03-19 10:57

 

很有建设性和研讨性,收益不浅,请楼主继续发表专题研讨.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19 18:58

 

引用:
原文由 小枪手 发表
很有建设性和研讨性,收益不浅,请楼主继续发表专题研讨.


谢谢。我已经江郎才尽了。再发就成了写书了。我就不发表在这里,而是拿去发表赚钱了。呵呵呵。。

 


xyzlshsh 发表于 2006-03-20 13:23

 

好贴!!
暗室制作这一块,原先想放弃的,因为现在用PS处理起来也非常方便.
看了上面的帖子改变了想法,还是老老实实弄暗室,等啥时候自己行动不便了,再坐在电脑前,也还不晚~~~~~


雨刮器 发表于 2006-03-20 15:29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贴子,我一直在看,不敢叽叽喳喳的乱说。


cutter 发表于 2006-03-20 15:49

 

哈哈,论坛就是大家灌水用的吗~~


练哥 发表于 2006-03-20 19:11

 

呵呵,没有对亚当斯poster感兴趣的吗?那位English好点的,和画廊联系以下,问问几张可否一个邮费。组织一下,搞个团购,岂不美哉?!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3-21 16:38

 

引用:
原文由 练哥 发表
呵呵,没有对亚当斯poster感兴趣的吗?那位English好点的,和画廊联系以下,问问几张可否一个邮费。组织一下,搞个团购,岂不美哉?!


0-300美元的购买额都是90美元邮费,应该能买10张左右的poster.

 


Flyblue 发表于 2006-04-01 16:44

 

有这种对比太好了,亚当斯早期同晚期作品影调的不同是他对这张底片理解的不同,后期从美学角度来看,好于早期作品.谈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感觉亚当斯晚年对"黑"的运用更加娴熟,片子更有力度,曾有很多坛子里的黑白高手提出黑白摄影的精髓在于"灰" ,不错,自己也受这种观念影响,但是看过这两组片子前后对比后,思考了很久,也反复对比了经典之作,抛开题材,有一个共同点: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基调,这个基调就是"黑"!
"灰"只能在一幅作品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没有"黑 "做基调,会缺少力度,画过水粉或是油画的朋友可能有过把画面画灰的经历,就是因为太平,没有力度.
"白"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高调片除外)
黑白摄影的精髓还是"黑" "白"


练哥 发表于 2006-04-01 21:37

 

引用:
原文由 Flyblue 发表
有这种对比太好了,亚当斯早期同晚期作品影调的不同是他对这张底片理解的不同,后期从美学角度来看,好于早期作品.谈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感觉亚当斯晚年对"黑"的运用更加娴熟,片子更有力度,曾有很多坛子里的黑白高手提出黑白摄影的精髓在于"灰" ,不错,自己也受这种观念影响,但是看过这两组片子前后对比后,思考了很久,也反复对比了经典之作,抛开题材,有一个共同点: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基调,这个基调就是"黑"!
"灰"只能在一幅作品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没有"黑 "做基调,会缺少力度,画过水粉或是油画的朋友可能有过把画面画灰的经历,就是因为太平,没有力度.
"白"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高调片除外)
黑白摄影的精髓还是"黑" "白"


但没有"黑 "做基调,会缺少力度,这话说的没错。但将灰当成点缀,说的绝对了。仅仅从电脑上看了几幅电子图象,就改变你的观念,这也太容易。

 


Flyblue 发表于 2006-04-02 14:43

 

谢谢练哥兄的批评指正.
当然不会因为仅仅看到两张电子图片就改变自己的观点,其实楼主开此贴的目的就是要引以大家的思考和探讨吧.我并不认为灰仅仅是点缀,也没有这样描述,我也很喜欢用protar等老镜头8X10直接印象所得到的丰富的灰阶,但是以灰为基调的片子缺少力度,往往是形式盖过了内容,看后,印象更多的停留在华丽的灰阶层次上,而弱化了主题,即使是大师们的作品,能称为经典被人们所能记住的,每个人也就是三\五幅作品吧,而这些作品如果细心品评的话,无不是主体鲜明,基调明确.个人观点请拍砖


练哥 发表于 2006-04-02 20:05

 

Flyblue兄客气了,我是瞎说几句。看得出来,你是位勤于思考的人。实际上我也非常赞同你对“黑”的理解,没有黑作基调、缺少丰富影调变化的作品,就我个人来讲也是不喜欢的。同时,丰富的“灰”阶变化,确实是揭示、展现主题对象的最重要的手段,这也与各位追求具有高超表现力镜头的初衷不谋而和。当然,一副成功的照片,不可能包含所有成功的因素,如影调、形式、趣味程度、人物表现力等等;不同的题材要求也不同,不可能也不能够用同一种标准评价,比如亚当斯与布列松。再次胡砍几句,请Flyblue兄指正。


fotobug 发表于 2006-04-02 20:47

 

与Flyblue和练哥有同感。

黑白片子在定调上有很大变数,而且这也极大影响整个片子氛围的走向。俺也认为首先要确定黑白两端,然后再考虑灰的倾向,一张片子如果没一个深黑的基点,感觉就是片子不通透,如果没有白,又有灰雾的嫌疑。。。。。。


成敏 发表于 2006-04-02 21:13

 

引用:
原文由 fotobug 发表
与Flyblue和练哥有同感。

黑白片子在定调上有很大变数,而且这也极大影响整个片子氛围的走向。俺也认为首先要确定黑白两端,然后再考虑灰的倾向,一张片子如果没一个深黑的基点,感觉就是片子不通透,如果没有白,又有灰雾的嫌疑。。。。。。



正所谓“黑的要黑得象团墨、白的要白得象块玉”,一张片子要有两端的基调,灰才会有生气。

 


DeNero 发表于 2006-04-06 23:29

 

受益!学习。

看来黑白片要多看原作。提供一个消息,Edward Weston 原作将于4月18日 - 5月31日在北京西大望路一个影廊展出,电话 85999211,谢小姐。


练哥 发表于 2006-04-06 23:40

 

唉,北京人真有福气,严重羡慕。


DeNero 发表于 2006-04-11 19:38

 

五一可以来呀


阿斗的故事 发表于 2006-04-11 19:56

 

还是坚信一点:不黑不白它也是黑白。

反对教条的黑白公式。


雪影 发表于 2006-04-11 21:10

 

这个要看


fotobug 发表于 2006-04-12 06:52

 

引用:
原文由 阿斗的故事 发表
反对教条的黑白公式。



黑白里最大、最反动的教条是亚当斯的zone system,要反对教条,不反这个说不过去,呵呵~~~~~~~

 


阿斗的故事 发表于 2006-04-12 09:25

 

脚指头有十个,缺一个都不好走……那是有十个脚指头的动物的惯例。

牛蹄子只有有用的两个瓣……可是牛他人家还是一样走。

双色版画两个墨色,或者就是单色的实际效果是3个N个变化,就算要定义每个色,未必就要选最亮和最黑。这个是起码的美术色彩变化,不学习就是反动摄影!反对是门视觉的东西。

可是我们的摄影的同志硬是被牵着鼻子走,以安塞尔。亚当斯为首,说什么十调8调的还嫌少,这是“一个”选择。是一个今天已经变得有点庸俗的选择了。在好吃的东西,被他老人家嘴里嚼成了糊糊,然后再喂到你的嘴里,你在1岁的时候一定没问题。但是你8岁10岁了呢?

难怪人家说搞摄影的没文化,想想和这个关系不大。其实这个也能说明你确实没文化。在深圳的油画的生产“工厂”想必黑白摄影到了这里也一样了吧。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4-12 11:37

 

除了我看不懂的部分,我觉得阿斗兄所言极是。可叹的是向我们这样文化水平尚未提高到一定程度的人,亚当斯的嚼谷喂给我们我们都咽不下去呢,那里敢谈什么庸俗和高雅。我是多么希望我能长到8岁啊。希望阿斗兄能多多为此帖提供丰富的营养,比如“3个N”, “是门视觉”这些个概念我都没有听说过,冒昧讨教,愿闻其详。


岭南墨客 发表于 2006-04-19 19:58

 

以前也沉迷于亚当斯的影调,终于有一天,在小巷口看到一处炭画店的作品后,深深滴打击了俺对偶像滴崇拜,于是4×5封存了起来......
布列松呢,这哥们儿玩的太玄,俺们轻易不敢涉足......
看完《战地摄影师》后,俺滴偶像又变成James Nachtwey鸟,可人家那是玩命呀......
那...那俺该咋办捏???
老子不玩了行不?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4-19 21:02

 

引用:
原文由 岭南墨客 发表
以前也沉迷于亚当斯的影调,终于有一天,在小巷口看到一处炭画店的作品后,深深滴打击了俺对偶像滴崇拜,于是4×5封存了起来......
布列松呢,这哥们儿玩的太玄,俺们轻易不敢涉足......
看完《战地摄影师》后,俺滴偶像又变成James Nachtwey鸟,可人家那是玩命呀......
那...那俺该咋办捏???
老子不玩了行不?


快让我看看那个炭画解解毒吧。

 


shhgl 发表于 2006-04-19 22:27

 

现在的社会,不但是艺术看不懂,语言也越来越眩了。^_^莫测高深啊!


练哥 发表于 2006-04-19 22:50

 

引用:
原文由 岭南墨客 发表
以前也沉迷于亚当斯的影调,终于有一天,在小巷口看到一处炭画店的作品后,深深滴打击了俺对偶像滴崇拜,于是4×5封存了起来......
布列松呢,这哥们儿玩的太玄,俺们轻易不敢涉足......
看完《战地摄影师》后,俺滴偶像又变成James Nachtwey鸟,可人家那是玩命呀......
那...那俺该咋办捏???
老子不玩了行不?


自己玩着喜欢、高兴就行了,非要比较、非要崇拜么?
那些大师们的东东确实好,但丢掉他们也许更好,玩儿自己,按自己的想法胡拍乱照,似懂非懂又豁然开朗,岂不爽哉!君不见凡高生前只值1克郎的向日葵,现在上亿美圆了吗?!

 


HZ202 发表于 2006-04-27 21:33

 

话题有深度,好帖!关注。


盗色留香 发表于 2006-05-04 23:52

 

这篇文章 太好了 !要好好学习中,谢谢楼主 。收藏中


cutter 发表于 2006-05-06 23:08

 

我罐子,还没来都俩月了,发发牢骚,楼主看完,删了,呵呵


qiaokeli 发表于 2006-05-07 00:25

 

引用:
原文由 cutter 发表
我罐子,还没来都俩月了,发发牢骚,楼主看完,删了,呵呵


还没有来?别着急。如果是海陆联运,确实比较慢,我自己有一个也两个多月了,还没到,担心啊。

 


此主题共有 2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