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鸭子让路故事视频: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及规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4:39
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及规范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20:10      2006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象四川卷的《乡村的瓦》、北京卷的《给“书虫”当夫人》、全国I卷《阳光的香味》、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江西卷《秋光里黄金树》、辽宁卷《杨柳》、安徽卷《行吟阁遐想》、山东卷《文赤壁》、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福建卷《泪与笑》等都是如此。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分类进行思路探析:
一、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命题特点]
     所谓的名词术语及概念无非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及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高考原题]
2006年重庆卷第17题
     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解题思路]
     由文章的题目“说村落”可知,“村落”是作者着意表达的物象,是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语,要结合全文进行理解。由文章的首句“村落的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文眼句推断,除“居住的地方”这一物质意义外,“村落”还应有精神上的价值,筛选文章第2至4段可知“村落”是诗意与温馨、愁苦与艰辛的共存体,还包括最后两段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参考答案:农民的居住地,诗意与温馨,愁苦与艰苦,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二、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命题特点]
    所谓关键性语句即内容上的文章不同层次的中心句,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常常有这样几种: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能帮助考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对于此类题,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高考原题]
     2006年山东卷第17题
     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主要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文意,经过一定的分析理解加以整合,不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题干中的“反而”一词暗示了“主观情绪”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无辜获罪被贬的失意、郁闷、愤慨,一是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下豁达开朗的胸襟。概括“客观环境”,从“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容易找到答案,切不可漏掉了社会人文环境,即“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参考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三、信息筛选整合性试题思路
     [命题特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原题]
      2006年安徽卷第15题
      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及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关键在于理解“相感”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加深的历时过程。本题信息集中在第三至六自然段,分别从“少年时代”的喜欢而不懂真谛,“青年时代”聆听教诲加深理解,而“五年前的初春”我终于“相感”,领悟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及九死不悔的精神。本题参考答案: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
              四、归纳内容要点类试题思路
             [命题特点]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解决这类试题,应该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操作中,先要找出相关的答题区间,然后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或者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往往是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高考原题]
       2006年山东卷第18题
       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⑴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⑵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轼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具体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关键在于切准信息区域,并将这些内容加以提炼概括整合。
      第一小题,我们从六七两段可归纳出“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四条,从三九两段可提取“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两点。
             第二小题的概括须顺着文段表达的思路来分析综合,将相对抽象的原因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具体的表述。八九两段是提炼答案的答题区间,应抓住相应文段中的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来概括,如第八段中“大起大落……却艰难玉成”“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第九段中“信笔纵情写华章”,我们就可以找到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五、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命题特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解答这类试题,应该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然后再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高考原题]
     2006年辽宁卷第21题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的主旨,需要了解作者借柳言志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抓住杨柳特殊的下垂姿态、高而不忘本、感恩的特点,我们可由此想到人生处世,要具有杨柳的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品质。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六、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命题特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高考原题]
     2006年重庆卷第16题
     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阅读时应注意作者的行文思路方可概括,具体解答时可抓住文中一些表示思路转换的过渡性语句,如“然而,这些好象都不重要……”“你走在山脉上……”,“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连我自己,……”,“我不敢说别人什么……”等,抓住这些特殊语句,文章的思路就明晰了。具体来说,可理解为:引题,由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拓展,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反思,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七、推断和想象性试题思路
    [命题特点]
    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类题目中的推断和想象要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这称为推断要有“理”。
    [高考原题]
    2006年浙江卷第20题
    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
    [解题思路]
    本题带有推断性质,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能力、根据事实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亲切的、歌唱的、轻快的”这应该是生活真实,要把它还原为艺术真实,也就是推断出相应的风格特点,这时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培根的画风为夸张的、批判的、立体的,杜飞的画风为优雅的、歌颂的、平面的。
    八、表达技巧性试题思路
     [命题特点]
     表达技巧,广义地说,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从狭义的方面说,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三方面: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以及人称的变化等。
     3.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等。
     这样的试题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这样几个能级,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答这样的试题主要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对表达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高考原题]
     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类,再结合全文来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这叫白描(或细节描写)。还有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这属于拟人化的描写。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的特点就是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九、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命题特点]
      审美鉴赏性试题,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在选定的评论角度对作品作出的观点和看法,阅读者的看法也就是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这类题型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高考原题]
     2006年湖南卷第20题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从谋篇布局的技巧来看,我们可以思考:选材前伸后延,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剪裁别具匠心;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
      从联想的巧妙运用来看,我们可以思考: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故事”。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从景物描写的特色来看,我们可以思考:移步换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有了上面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我们还需要注意把握解题的规范:
     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整合出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3、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
     作者: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