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会在肛门附近吗:记者调查:深圳天价药利润高达9137.5% 医生回扣占药价四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25:49

2011年11月21日  新快报王华平 李咏祁

 
CFP供图
 

天价药调查

  

业内人士披露,新药和特效药最暴利,十几元出厂招标后变成200多元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华平 李咏祁

■采写:新快报记者 郑雁虹 张国锋 李斯璐 李佳文 李咏祁 邹柳洲 陈荣炎 叶毅贤 戴晓晓 李海强 周龙凤

新快报记者经过数日采访调查发现,在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均有售多种央视曝光的天价药,其中一款山东圣鲁制药生产的葡醛酸钠注射液,同厂同规格之下,价格竟是央视曝光价的10倍,利润更高达9137.5%。广州各大医院在售的多种同名药物,也与央视曝光的天价相差无几。据在广东从事多年的一名医药代表告诉记者,事实上,利润更高的是一些拥有专利的“新特药”,往往监管部门制定的招标价就是生产价的数十倍之多。而普通的药物在经过医药公司“公关”定价专家和相关部门之后,也能大大提高药品的招标价,进而牟取暴利。

广州

同名药贵过央视曝光价

根据央视曝光的“天价”利润,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了广州多家三甲大医院。诸如克林霉素磷酸酯粉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是医院的常用普通药物,不少医院的药品目录均有库存。走访过程中,尽管没有发现被曝光的品牌,但拿部分相同药名、相同规格的药物进行对比,广州的价格比央视调查的价格要贵。

以山东罗欣药业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为例,央视曝光的出厂价为1.6元,中标价为14.9元,零售价为17.14元。在广州,记者并未找出相同厂家的产品,但几乎每家医院都有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在海珠区一家省级三甲医院,记者发现产自广州永信药业有限公司、规格为20mg*14/盒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药物每片零售价1.95元,每盒标价为27.26元,比央视曝光的还贵。

另外,央视曝光的山东鲁抗辰欣药业的0.6g克林霉素磷酸酯粉针,出厂价2.7元,中标价23元,零售价26.8元,利润高达892%。记者尽管没发现广州医院有售该牌子的克林霉素磷酸酯粉针,但一款产自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同规格的克林霉素磷酸酯粉针,每支零售价高达26.2元,仅比曝光药品便宜0.6元。

广州医院所售的药物无出厂价对比,暂未能显示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利润差距。记者咨询过多家医院的药房工作人员,对方均表示:“医院采购药物时,一般通过广东'阳光采购’的药物目录选择药物,而该目录上的中标价是全省统一的,医院购进后,在中标价基础上加成15%进行销售,只要不超出政府规定的最高零售价即可,符合相关规定。”

深圳

一注射液是央视曝光价10倍

近日,新快报记者携带央视曝光的天价药名单走访了包括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等数家知名三甲医院,以及三家社区医院。在三甲医院,记者发现了包括“注射用辅酶A”、“葡醛酸钠注射液”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在内的三种的药品,同一厂家同一规格之下,其价格与央视曝光相比差距不大。其中山东圣鲁制药生产的葡醛酸钠注射液,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竟高达7.39元一支,是央视曝光零售价的10倍之多,而其生产价只为0.08元,其利润高达9137.5%。

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快报记者找到了产自天津生物化学制药公司的“注射用辅酶A”,以及产自山东圣鲁制药厂的“葡醛酸钠注射液”,这两种药品就在央视本次曝光的药品行列当中。记者通过该系统查询发现,产自山东圣鲁制药厂的“葡醛酸钠注射液”零售价格为7.39元,与央视曝光的售价相比,价格高出约十倍,利润高达9137.5%,是央视曝光的产自山东鲁抗辰欣药业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2000%利润4倍多!

东莞

称是进口药 价格高10倍

记者走访了东莞市多个医院、药房发现,一种名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以下简称“奥美拉唑”)的产品,存在同厂药品价格不同的现象,有的标榜进口的奥美拉唑与其他同名药品价格相差10余倍。

而在南城区人民医院,新快报记者借胃炎为由让主诊医生开了一瓶国内生产的奥美拉唑(20mg,14粒),价格达到27.30元,是药房价格的210%。记者还来到属民营三甲的东莞康华医院,同样借胃炎请主诊医生开一瓶奥美拉唑,但医生以院内不卖国产品牌药物为由,坚持开了一瓶据称是进口牌子的奥美胶囊(20mg,14粒),价格高达177.16元,是药房购买同类药品的1360%。

在广东省东莞市医药公司,记者发现央视曝光的山东圣鲁制药生产的葡萄酸钠注射液(0.133g:2ml)售价为7元/盒,每盒有10支,折合0.70元/支。据该工作人员现场查询后,该药品东莞中标价为6.43元/盒,折合0.643元/支。而据央视报道,该药品出厂价仅为0.08元/支,中间利润率达700%以上。

广东省东莞市医药公司销售部张女士现场告诉记者,央视曝光的海南通用同盟药业出产的300万单位的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在东莞中标价为17.74元/支,低于央视曝光的价格24.47元。

医药代表

出厂十几元到医院两三百

在央视曝光“天价药”的幕后黑幕之后,新快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医疗机构,据一名从事医药代表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在药品行业,出厂10多元的药品到了医院,往往就能卖两三百元,这已经不是“秘密”。据他表示,最为暴利的还不是普通药品,而是一些新药和特效药。如某个拥有国外专利机构认证的胰岛素注射液,生产价格仅有十几元,但经过招标程序之后,其价格就变成了200多元。

该医药代表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药品要卖高价首先是得将招标价“弄”高,而这个弄高的过程无非就是“公关”,要打通关系。“首先要知道审定招标价的专家是谁,要打通关系。”该人士称,有专利的新特药一般是由厂家直接公关,把招标价弄高之后再给医药公司分销;而一些普通药,则是由生产厂家全权承包给医药公司进行销售。“假如没有专利,大家都能生产,就只能靠关系把中标价抬高一点。每年都有一次定价,定价的专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药品的价格,定价越高,收的好处就会越多!”

据该医药代表称,现在很多的公司都会有的公关团队,为其代理的药品进行公关。一般情况下来产,几毛钱的药是不可能卖到10多元的,除非是他们跟定价的专家特别熟,或者是公关团队特别强大。

医院对中标药采购无法砍价

据了解,2007年,广东省实行在医药采购平台上对入围的药品进行网上采购。由广东省医药平台统一组织专家,投标的药品进行多次竞价、议价后才能入围。2009年起,广东省调整为原则上以两年为一个周期,组织一次药品遴选,各地市医疗机构通过网上统一平台遴选所需药品;为期一年后再进行调整,所有品种重新报名、报价后,组织专家对报价不高于上年入围价(含重点监控品种)的品种进行评定,以投票方式确定是否接受生产商报价,根据票数是否过半决定直接入围还是进入竞价或议价流程。

据悉,每次广东省组织开展药品遴选时,各医疗机构支委会随机抽调内部的专家组成员,通过网上统一平台遴选药品,但只能默认已经经过网上统一平台的中标价,不能再次砍价,对于招标过程各环节的遴选、竞价情况也无从了解。

(新快报)

央视曝光:一款注射液利润高达6500%

天价药调查

央视曝光药品从生产到零售环节的“利益均沾”潜规则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华平 李咏祁

■采写:新快报记者 郑雁虹 张国锋 李斯璐 李佳文 李咏祁 邹柳洲 陈荣炎 叶毅贤 戴晓晓 李海强 周龙凤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整理)

6毛钱的出厂价,经过了各地正规的统一招标之后,最终在医院售价竟然高达12元多,利润超过2000%以上——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连续两期报道了数十种“天价药”,其中有甚者,利润更是高达6500%以上。

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天价”均是经过监管部门制定统一采购的招标价之后,医院加成15%后定出最终售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医药公司、医院、医生,包括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各个环节都是利益均沾,仅回扣就占到利润的70%.

经过层层的监管,药品的统一招标价却仍然可以是生产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之多。据《每周质量报告》称,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的初衷也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结果却被某些利益团体钻了空子,遵循“潜规则”,相互勾结,形成了隐秘的利益链条,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药品价格链:厂家生产药品(成本价)——经过统一招标入围制定招标价——医院加成政策(加成最高15%)制定最后零售价

天价药三大症结: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限价”过高,每年采购部门审定的招标价过高,医院加成15%的价格政策不合理

■惊人天价

数十种药利润超500%

为了进一步弄清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目录药品中标价和实际出厂价之间的差价,央视记者随机挑选了抗菌、消炎、治胃病的20种常用药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最终发现,这些药品进入北京各大医院销售,中间利润都超过500%,其中辅仁药业集团生产的天麻素注射液从出厂到终端,中间利润约1100%;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甲砜霉素胶囊,中间利润超过1100%;扬州市星斗药业生产的0.25克甲砜霉素胶囊中间利润高达1400%以上。

企业 药名 出厂价 中标价 医院零售价 中间利润

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 甲砜霉素肠溶片 2.8 元 26.46 元 30.42 元 986% .

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 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 0.52 元 16 元 18.4 元 3438%

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盐酸奈福泮注射液 0.32 元 18.49 元 21.26 元 6500%

■隐秘黑手

中标价成雾里看花

据悉,央视记者发现,山东鲁抗辰欣药业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其成本价仅为6毛钱,在北京的医院每支售价12.65元,中间利润高达2000%.工作人员称,药价是按照北京市的统一招标价执行的,在统一招标价基础上加成15%,此药在北京中标价是每支11元,加15%就是12.65元。

据了解,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规定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实行竞价采购,价格由当地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这个审定公布的价格叫做中标价。此外,为了保障医院的合理利润,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按目前我国医疗价格政策规定,医院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也就是医院对采购的每一种药都可以加价15%.

据业内人士透露,专家组审定药品中标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药品生产厂家提供的材料。随后央视记者对生产企业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据负责人介绍,他们提供的价格属于商业秘密,不能透露。

■医生回扣

占到中标价40%左右

央视记者在北京找到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销售代理公司——北京紫华康太医药公司。该公司负责人透露,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每支6毛多钱,他们公司以4元钱的价格卖给医药代表,每支赚3元多。但这3元多并没有全部进他们的腰包,其中很大部分是招投标所花的费用。为了能保证药品高价中标,他们必须打通各个环节,这笔费用就是所谓的推广费。他表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高价中标之后,他们还要给医院、医生、医药代表所谓的“返费”,也就是回扣。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卖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11元卖给医院,中间差价7元。这个中间差价就是“返费”。

医药公司的负责人称,这些所谓的“返费”中,医药代表拿走10%左右,其他的都作为回扣给了医院和医生,而这当中开药医生的回扣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一般都要占到药品中标价的40%左右。

■讳莫如深

中标价制定遵循潜规则

业内人士指出,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高的中间利润,关键在于中标价如何确定,药品中标价的制定过程是影响药价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备受社会各界质疑的药品中标价究竟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各地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管理部门,对这个问题都是讳莫如深。据药厂负责人表示,一般情况下,医药代表会拿着药厂的药,报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往投标办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家公司生产的一种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出厂价为7元,而中标价却高达56元,医院零售价是64.4元,中间利润超过了800%.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出厂价只有7元的药,中标价之所以能定到56元,是因为遵循了所谓的“潜规则”。

而这个潜规则是这样定的:医药公司去竞标以后,医药公司要挣多少个点,完了再医院要扣多少个点,给大夫(医生)又多少个(临床)点,最后人家是多少钱,它这是扣点,是八零扣是几零扣都是有算数的,就像一个行业规定似的。

高得离谱

发改委定出“天花板价”

据医药行业业内人士赵连璧表示,在药品中间利润分配过程中,医药代理公司、医院、医生等各个环节的分配比例基本是固定的,只有抬高中标价,从而抬高中间利润,各个环节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这些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同时,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作为物价主管部门的发改委也为每一种药品都制定了最高零售价,并要求根据审定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不得超过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价。央视记者调查中发现,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根据这样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依然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业内专家称,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在业内被称为“天花板价”,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个被称为“天花板价”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与出厂价相比定得更是高得离谱。

        以山东方明药业生产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为例,出厂价为0.32元,最高零售价35.9元。“天花板价”是如何制定的呢?记者多方联系价格主管部门,却同样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成为继中标价之后的又一个巨大问号。  天价药调查:最高利润9137% 医生回扣占药价四成 2011年11月21日  金羊网-羊城晚报
   医院的药为什么这么贵?

  医院的药为什么这么贵? 记者调查揭开药品采购招投标背后“潜规则”

  中标价利益链推高医院药价

  对一些地方的常用药品医院零售价和出厂价之间的巨大差价,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随机选取了20 种药品,用了一年时间调查后却发现, 在一些地方药品集中采购的中标价比实际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倍。这种出厂价只有0.6 元左右的药品。中标价为什么会定得如此离谱? 药品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在一些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中标价和出厂价之间的这部分可观的利润究竟是如何分配的? 这当中还有多少潜规则和不为人知的内幕?

  医院贵药暴利多少?

  出厂到医院零售中间利润几十倍

  在长达一年的调查中记者发现, 记者随机选取了20 种常用药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见表)。

  医药行业业内人士赵连璧透露,这里边的差价,平均在5 倍以上,甚至二三十倍都有。

  业内人士还向记者提供了上百家药厂的上万种药品的出厂价和医院零售价。记者注意到,一些用于治疗肺炎、胃炎和止痛的常用药品, 从出厂到医院零售的中间利润都超过了400%。(见表)后经记者调查核实,业内人士提供的上述价格基本属实。

  医院药品为什么贵?

  药品采购中标价决定药价高低

  按照我国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办法,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实行竞价采购,价格由当地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这个审定公布的价格叫作中标价,而中标价是医院采购药品的最高限价。同时,医院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每一种药都可以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

  业 内人士指出, 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高的中间利润, 关键在于中标价如何确定, 药品中标价的制定过程是影响药价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中标价如何制定?

  一个“潜规则”揭开幕后利益链

  中标价究竟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据一家药厂负责人透露,整个药品投标和定价的工作并不是由药厂来运作的,而是由专业的医药代理公司负责操作。医药代表拿到药厂的药,将药价报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往投标办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这家公司生产的一种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出厂价为7 元,而中标价却高达56 元,医院零售价是64.4 元,中间利润超过了800%。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出厂价只有7 元钱的药,中标价之所以能定到56 元,是因为遵循了所谓的“潜规则”———竞标以后,医药公司要挣多少个点,医院要扣多少个点,给医生多少个点,最后是多少钱,就是一个行业规定似的。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 从出厂的7 元到医院终端的56 元,这中间的49 元跟药厂没有关系,是医药代表、医药公司,还有医院和医生赚了。

  一位从事药品批发行业十余年的业内人士证实了这种利益均沾的模式正是药品招投标过程中的“潜规则”。

  医药行业业内人士赵连璧透露, 一种药招标进入医院以后,每个科室的大夫,或者说药剂科,每个人需要得到多少利润,他觉得适合他胃口的时候,就把这个价格加上去,然后就招标,出来的价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招标价格。

  利益如何层层分配?

  医生拿的回扣占中标价40%

  也就是说,在药品中间利润分配过程中,医药代理公司、医院、医生等各个环节的分配比例基本是固定的,只有抬高中标价,从而抬高中间利润,各个环节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北京紫华康太医药公司负责人举例说,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每支6 角,他们公司以4 元的价格卖给医药代表, 每支赚3 元。但这3 元并没有全部进他们自己的腰包,其中很大部分是招投标所花的费用。高价中标之后,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11 元卖给医院, 中间差价7 元, 这个中间差价就是“返费”,也就是回扣。

  这些所谓的返费医药代表拿走10%左右,其他的都作为回扣给了医院和医生,而这当中开药医生的回扣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一般都要占到药品中标价的40%左右。

  药品招投标怪象:

  中标价高过出厂价几十倍

  医院零售仍低于最高限价

  记者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 药品中标价和医院零售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倍的现象并非个例。国家出台药品招投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抑制药价虚高,减轻患者负担,却被一些利益团体利用,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那么, 一些地方药品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和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据了解,从2001 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同时,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 作为物价主管部门的发改委也为每一种药品都制定了最高零售价,并要求根据审定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不得超过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然而, 记者调查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 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根据这样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依然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在业内被称为“天花板价”,目的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个被称为“天花板价”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与出厂价相比定得仍是高得离谱。以山东方明药业生产的2 毫升20 毫克的盐酸萘福泮注射液为例, 出厂价为每支0.32 元, 最高零售价被定35.9 元。

  那么,这个“天花板价”又是如何制定的呢? 记者多方联系价格主管部门,却同样没有得到正面回应, 这个问题成为继中标价之后的又一个巨大问号。

  专家出招破局:

  取消“药品加成”可遏医院贵药

  专家强调,只要医药公司、医院、医生等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各个环节利益均沾的“潜规则”不改变,药品中标价就很难回归到合理范围。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指出,解决药价虚高,除了要整治药品招投标中的种种乱象,还应当对药品加成政策进行调整。据了解,目前二甲以上的公立医院必须按照中标价采购药品,购进药品后再加成15%卖给患者。因此,医院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偏爱采购中标价高的药品。以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为例,假设医院从大型批发公司采购, 每支仅6角,按照药品加成政策加价15%,只能挣1毛钱左右,但按照中标价11 元采购,可以赚1.65 元,是前者的18 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恒鹏指出,药品加成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医院的合理利润和正常运营,但实施过程当中却往往造成医院偏爱高价药,一些治疗常见病的便宜的好用的药品却进不了医院的采购目录。

  针对医院所售药品加价15%的政策, 新医改政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应当尽快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药价虚高,让患者受益。

  顾昕表示,老百姓花12.65 元来吃这个药, 假如政府解除加成15%的那种管制,让医疗机构拥有自主权,它们可以到市场去挖掘便宜的进货渠道, 出厂价只有1 元,市场上肯定有3 元的进货渠道,假定它们按3 元进货了, 政府不管它加价多少, 就算它翻一倍加价, 赚了3 元钱,医疗机构最后卖出的价格是6 元,老百姓节省了6.65 元, 医疗机构也受益了:本来是赚1 元6 角5 分,现在赚了3元。皆大欢喜了!请问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为什么要做那种管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