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茎手术后粘连怎么办:读书笔记之<精神养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2:52

 读书笔记之<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一.神志养生

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少私寡欲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何谓“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释三种痛苦的原因时说:“想得到却得不到――痛苦,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的东西不经意丢掉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很重要――痛苦。”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精神压力和痛苦。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

  我国的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对子女要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他(她)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间要远距离看人,近距离看己,这样才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保证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总之,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

4.“多行善事”

  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无论大小爱心是一样的。行善事者从助人行善中体验出自身价值的快乐,会有益于心身健康。

 

二.情志养生

  情志即七情五志。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是指喜、怒、忧、思、恐五种情感与五脏相对关系,。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

  1.过喜伤心

  心主喜,主神明。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说明喜可以缓解精神紧张,消除过重心理、生理负担,是一种良性刺激。适宜的喜笑,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养生。但,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会使精气耗散太多,心气弛缓,血气涣散,神不守舍,甚至昏厥或死亡。

  太高兴、太兴奋了,往往气就散掉了,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可见,"乐极"亦不可取,为了健康长寿,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喜事与悲事、兴奋与气愤、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等,都应一视同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定注意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  

  2.过怒伤肝

  肝主升发,主条达气机。怒则气上,怒气直接影响着肝。勃然大怒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升发太过,所谓“怒发冲冠”,轻者导致损物毁器,重者面色苍白,四肢颤抖,吐血,昏厥而亡;二是肝气郁结过久,易患血瘀诸证,如心肌梗塞、脑血栓、肝癌等。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气往上冲。大家可能都有过一些经验,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愤怒事情,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血往上涌。所以如果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否则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黄帝内经》上讲,肝脏是藏血的,发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冲往上涌,这时人非常危险,有的就会脑出血。

  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了个很有名的实验,拿鼻导管放在鼻孔里让你喘气,然后再拿鼻管放在雪地里十分钟,如果冰雪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雪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雪变紫了,说明你很生气,把紫色的冰雪抽出二毫升,给小白鼠打上,1-2分钟小白鼠就死了。而且研究出了紫色冰雪的成分。所以,生气能产生损害健康的毒素,致病性很强。

  3.过忧伤肺

  肺主气,悲、忧皆为肺志。悲则气消,悲忧过度,耗伤肺气,上焦不通,肺气郁滞,可见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证。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收到严重干扰。

  4.过思伤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思,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劳神伤脾,脾失健运,会导致不思饮食,疲乏无力,形容憔悴,体质虚弱。

《黄帝内经》说:"思则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到脾脏,会影响脾胃,一个人多愁善感,老是在考虑问题,考虑得太多往往不思饮食,或者饮食不和,这就影响到脾胃。脾是主运化的,饮食水谷精微到了脾胃的时候,就要靠脾胃的运化。脾胃把吃进去的水谷消化成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和无用的糟粕,并把其中的精微物质运送到全身。

  5.过恐伤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恐则气下,悲则气乱。说明过度恐惧则伤肾,致使气降于下而不升,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突然受惊,心气紊乱,气机失调,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

 

三. 心理养生四要素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联系。如果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相反,则会降低或破坏这种功能,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能导致各种疾病。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你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可以从以下四点做起:

  1.宽容——养生的调节阀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认识和理解其重要性,便会自觉的去修养。

  宽容也叫宽恕。宽容是心理养生调节阀,不致使心态反映过度而失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对人和事的理解和谅解;宽容也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一种表现,显示出气度和胸怀。宽容养生的结果能达到乐观处事,心身健康。

  一个不会宽容的人会苛求别人,或把自己的意志强压于人,甚至得理不让人,往往使自己心理处于紧张和愤怒状态,导致人的交感神经冲动,过度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蠕动受到抑制,则不利于心身健康。

  宽容别人,宽容自己.当别人因过失伤害了我们时,不要只想到自己受到的伤害,而要同时站到对方的位置上,想想别人是不是有意的,想想自己若处于这种情况下,是否也会如此。如果是被熟悉的人所伤害,不妨想想他往日对你的帮助和关怀,以及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火气、怨气就会大减,就能以宽容的态度谅解别人的过错或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

  如果别人是有意伤害你,你也要冷静想一想,想想你因为不能原谅别人而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气得浑身发抖,血压升高,甚至旧病复发等情形。再想想别人之所以要气你,故意伤害你,其目的就是要你不愉快时,就不难悟出“使你生气正是他的目的,正中他的下怀,是帮他达到目的”的道理,而不上别人的当。

  不少人因自己发生失误或陷入困境后,总是后悔、自责,使自己陷入不良情绪而郁郁寡欢。其实,人生旅途中,哪个人永不犯错误,不出一点差错。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失误虽然给我们造成了损失,但也同时给我们积累了经验教训,只要能及时总结经验,就能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使坏事变好事。

  记住"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隐";"忍得一时之气,省得百日之忧","进一步波涛汹涌,退一步海阔天宽"。

  2.善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物质的营养来自食物,而心理的营养来自于精神。“心理——生理相通”,良好的心理状态,可引起有益的心理变化。在社会群体中,与人相处,心地善良,会始终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能调节血液的流量和把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

 善良,就是很平和的心态。有时,善良是一种软弱,有委屈往肚里咽;有时,善良是一种退步,谦让,把好的留给别人,不好的留给自己;有时,善良是一种收获,你因为帮助别人,不亏枉别人,内心就会获得一种舒畅与幸福;有时,善良是一种人格的较量,有涵养、心地纯良,而不是勾心斗角,势力贪图。

其实,善良是一种参悟,一种最明智之举,因为参悟得越透,越认知善良是一种美德,然而这美德是伟大清高安拉特赐的,鸡肠小肚,心存私欲的人是得不到这特赐的。

  越是善良,安拉越是回赐你,使你心胸豁达、快乐。更可喜的那永久后世的回报。先知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曾说过:“无论你身在何处,你当以善偿恶,则善就能消灭恶,当以良好的品德与人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 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惟一的权力是善良。古人把“行善积德”看成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当别人有困难或遇难时,乐于助人,而从不要求回报,这在我国已形成一种社会风尚。

  同情心和相信他人是善良的思想基础。古人说:“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把做好事看成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本份,不是为了出名和求得回报,这是一种同情心的自我安慰。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3.乐观——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态,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还能够医治寂寞、失意、忧郁、痛苦、失望。要保持乐观,心境青春常在,要从三方面养生:

  (1).做到“知足常乐”与“永不满足”的统一:知足常乐,即是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肯定,感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活得到了改善,比过去好多了,工作尽心尽力了,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已经不错了,就会心安理得;但又不满足,这又是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人老心不老”,所以说:“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2).想得开:在困难情况下,多看积极因素。如下岗了,没有职业,另辟路径,发挥自己的专长,搞第二次创业。大家知道,香港富豪李嘉诚最初是靠三轮车送货起家的。

  工作的挫折或失败是常有的事。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受过任何挫折和失败,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因为他没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含义也就在于此。

  (3).充满信心永不放弃自己:在任何时候不要放弃自己是一种信心和力量。只要有这种心态他就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在和大胆的去迎接未来。

  要记牢"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不气不愁,活到白头"。"情极百病生,情舒百病除","常说常笑,阎王不要"。

  (4).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世界:一位哲人说过:“生活像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就会天天生气,天天都是秋雨梧桐叶落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世界,就会觉得天天都是春风桃李花开日,世上还是好人多。一个人心态好,心情好,一切都美好。

  4.淡泊——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淡泊,是一種內心世界的質樸,在這樣的質樸中,平靜自己的心態,淡泊繁華世界的喧囂,讓志向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使自己能達到反樸歸真的境界。人如果能在平淡中做到寵辱不驚,讓這種淡泊做為自己調節心態的調節劑,那麼,這種淡泊,在平衡的心態下,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学会淡泊,“淡兮其若海”。得意须淡然,志得意满更应淡如海,更不可骄傲侮慢,而要心体莹然,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这才不失人生之本。我们做出了成绩,人们给予肯定褒奖,此时绝不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尾巴翘上天,容易给人以“易涨易退山溪水”的感觉,这就离危险不远了。所以,得意之时,必须有“淡然”置之的心态,胜固可喜,但不必雀跃再三,不要忘记最优秀的跳高运动员等待他的总是失败。志得意满时,仍须心情平和,不骄不狂。应学会控制情绪,善于驾驭情绪。若不如此,则会乐极生悲,因大喜而致癫狂,有损身心,影响健康。所以,淡泊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人品修养,也是人生最真的心态。

  以淡泊宁静的心理看自己要"忘掉过去,不看现在,享受今天,展望明天".要天天都是平常心,能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人生坐标的定位要定准,要到位,不越位,不错位。

  一个人,当他看懂人生的盛衰成败之后,就会有那种“看尽人间兴废,不曾富贵不曾穷”的淡泊心境,有那种对得失不太放在心上的淡泊情怀。学会淡泊,才会不为眼前功名利禄而劳神,宁静从容,以静养心,豁达超脱,逐步进入人生更深远的境界;才会做到“任天空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而永远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才会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四. 心理快乐养方法

1.难得糊涂法:我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的问题采取“糊涂”一点的态度,这样可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琐事,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理状态。

  2.随遇而安法:古人云:“吃亏是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而用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就会拥有一片安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3.幽默法:幽默可润滑人际关系,消除紧张,减轻生活压力,使生活充满乐趣。当自己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时,可用幽默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

  4.宣泄法:宣泄就是毫无顾虑地谈出自己的心事,有的医生把这称为“净化作用”。医学专家和心理专家都认为减轻忧虑或消除忧郁的有效良药是“跟你信任的人谈自己的问题”,找个知心朋友,把心里的烦恼、苦水一古脑儿倒出来。“尽抒胸怀”,可以减轻不舒服的感觉。 倾诉心事,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后就可使身体状况也得到改善。有人研究发现倾诉心事可改变免疫功能。心理学家詹姆斯·潘尼碧加让一组学生在四天内每天把过去经历的伤心事写出来,另一组只把生活琐事写下来。6个月后,经过检查,把心事倾诉出来的学生的免疫功能显著改善,且维持6周之久,这说明宣泄可以得到心理上的解脱,同时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如果有的事不便说出来,我就用笔将其写进日记里,不憋在心里。

  5.书写法:意在笔先,字留纸上,神运脑附是笔者心灵的舞蹈。现代医学、生理学和神经学研究发现,书写是一项修身养性,凝神敛气,动静结合的艺术运动,有选择地书写,可获得身心健康之乐。 

  6.读书法:读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理,活化脑神经系统对机体的控制能力。当你读过一本好书,有时会神奇般地使你原来郁郁寡欢的心情豁然开朗,起到任何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保健作用,读书是健身强心的上乘补品。

  7.节制法:是调和、节制情感,和畅性情,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的精神调摄方法。情欲为人的情感和需要。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如能适当克制可以养生。如果放纵既可积久而引起体质偏颇,也可导致疾病,因此要加强修养,豁达开朗,节制情欲。    

  8.移情易性法:是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具体的排遣方法,如琴棋书画,陶冶性情,振奋精神,调节心理。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灵活运用,疏调情志,颐养神机。

  9.运动移情法:是通过运动以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打球、爬山、跑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均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化解或发泄不良情绪,以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五. 心理健康的五个要点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工作、学习和社会交际中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

  1.正视现实 正确地面对现实,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既要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缅于脱离实际的幻想。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予以处理,处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了解自己 要有自知之明,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弱点,而且还要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了解个性爱好与情趣,并据此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而在学业、谋职及恋爱诸方面作出正确的抉择,以增加成功的机会。

  3.善于相和 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予感情,也能欣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

   4.自尊自制 做到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不为。只要是有益的、上进健康的,就主动去做;凡是有害的,低级庸俗的,就自我克制,纵有外诱亦不为所动。

   5.情绪乐观 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视工作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乐趣,努力把自己的才智在工作、学习中发挥出来,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且在遇到烦恼的时候,能自行解脱。

 

六. 心态十要点 

1.不要埋怨任何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实一切选择权都在自己的手上,选择了,不管是对与错都要面对.

  2.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换一个角度去想,尽量为自己找一个快乐的理由,我们应该要尽量去笑,而不是哭。

  3.受到上帝眷恋的时候,你要相信自己是幸运的,受到上帝捉弄的时候,你更要相信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上帝在换另一种方式去磨练你意志。

  4.尽量对每一个人都要付出真诚,假如那个人是虚伪的,那你就疏远他,如果那个人也是真诚的,你会得到一份可贵的友谊。

  5.你可以不主动去帮助别人,但是别人请求你帮助的时候,只要你能尽力的,请尽量!不要让请求帮助的那个人对这个世界失望。他也会感激你的。

  6.并不仅是和心爱的人共渡一生才叫幸福,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能去体会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这已经是一种幸福了。所以,请珍惜。

  7.不敢说天永远都不会塌下来,但是,在你活着的时候,我能保证它不会塌。所以,不会有世界末日,一切都会有转机。只要你主动。

  8.有父母的,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孝顺;有兄弟姐妹的,也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有朋友的,也要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因为,爱是支撑你活着的最大勇气。

  9.不管人生多么可笑,不管世事变化如何无常,不要因此而灰心。因为,这世界也会有不可笑的东西值得你去追求。

  10.最后一则是,相信你自己,不要否认自己。有时候并不是多数人的意见就是对的。有时候,也许正义是站在你这边。要靠你自己去辨别。

 

七. 人可以老 但是心不能老

  人的外表体型,躯体功能随着老年期年龄增长,可以变得衰退苍老,这是自然规律,人类难以逆转。但是心理不能老化,要始终感到青春常在,充满活力和自信。“让老年人永远焕发青春”是一句切中时弊的至理名言。人的躯体衰老无法自控和改变,但人的心理老化是可以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结果。

  1.什么是“心理老化”

  有些人身体健康尚可,亦无重大疾病和体衰苍老征象,但是他们自感老态龙钟,体弱气微,精力不支,思维迟钝,老眼昏花,暮气沉沉,自认为成为社会上的“废物”和家庭的累赘。遇到困难和生活上不遂心的事,就感到无法克服,无能为力,思想负担沉重,沉缅于失败和挫折的情境。生活缺乏兴趣,对人对事淡漠,近乎麻木,空虚无聊。人际关系疏远,离群索居,自感自己已经风烛残年。这类人常常是与世无争,消极对待人生和世界,处事优柔寡断,自甘沉沦,无所事事,丧失社会责任感。

  2.如何防止“防止心理老化”

 (1).提高认识,懂得心理老化的危险性,要培养乐观开朗,胸怀宽阔和“不服老”的思想。人的心理活动无不与认知有关,只有认识提高,明晓道理,才谈得上树立“人老心不老”的观点和产生“老骥伏枥”的行为。

  (2).树立积极人生态度。人生好像是一个生活舞台,尽管有主角配角,悲剧喜剧之别,但是只要树立积极人生态度,任何人都可以作出有益的贡献。“浮生如梦”的消极人生态度,容易导致心理老化。每个人都要有一种理想追求和生活目标,并为此奋斗终生,永不停步,这样才不会感到生活贫乏苍白,枯萎乏味。

  (3).勤奋好学,积极用脑,广阅博览,可以延迟大脑衰老。

  (4).善于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最佳状态,培养良好情绪。

  (5).永远对人生和大自然充满好奇心,是防止心理老化的良好方法。好奇心就是接受新鲜事物,求知进取的积极生活态度。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6).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专注和钻研并从兴趣爱好中寻求乐趣和活动。

  (7).经常动手,活动身体,不要懒于做事,创造条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广结朋友,接触社会   

(8).最后要懂得生命哲理:“人的生命总有尽头,但人的智慧和才能会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