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皮最迟几天拆线:处暑(阳历8月23日前后)食疗养生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0:45:04

时令物语

  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处暑节气时值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日:“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处暑三候为: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说,到此节气时老鹰已经

大量捕猎鸟类,并像祭祀那样陈列食物;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到处充满了肃杀的气氛;再过几天,黍、稷、粱等类农作物也开始成熟了。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也时常会光顾我们。

  有关处暑的谚语有:

  处暑十八盆,天气自然凉。  
  处暑仍无雨,结实谷也秕。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养生经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亮、雁、肃霜、蛇檀(鳝)、鱼鳖、奕(蠕)动之徒,青(须)食而生者,胃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中医的睡眠理论从唯物的形神统一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统一的功能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其表现为昼夜的交替出现,昼为阳,夜为阴。而人体的阴阳之气也随着消长而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口问》对此又进一步解释为: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以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日:“故为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而《灵枢·营卫生会》也有相同的说法:“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说的“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当卫气行于阴时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人体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而欲睡);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人体进入动态而睡醒)。所以说人体的睡眠与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情志过极则难寐。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另外,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还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人睡),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处暑食疗要点

  秋天雨水渐少,天逐渐干燥,在饮食上有所禁忌也可预防秋燥。首先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牛奶等,并要做到量少而频饮;其次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另外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处暑时节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处暑进补食疗方

  沙参粥

  原料:沙参15~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沙参捣碎,加水煎取药汁后去渣,然后将药汁与粳米同入沙锅,再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食,7天为一疗程。

  功效:滋阴清热、润肺养胃、祛痰止咳。

  应用:肺阴亏虚所致的虚热燥咳、干咳少痰、久咳声哑、咽喉干痛;胃阴亏虚所致的津少口渴、胃脘灼热隐痛、舌干少苔、大便干结、干呕呃逆,以及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等而属阴虚者。

  注意:沙参煮粥宜稍稀薄,不宜太稠厚。外感风寒所致咳嗽者,不宜服。沙参有南沙参与北沙参之分,二者功效基本相同,但前者偏于润肺祛痰,后者偏于养胃生津,故在煮粥时,可根据需要而分别选用。

  石斛粥

  原料:鲜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石斛以水200毫升,文火久煎取汁约100毫升,再将药汁与粳米同人沙锅,加水4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放人冰糖搅匀。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顿服。

  功效:滋阴、生津、养胃。

  应用:温热病后,阴津耗伤所致的心烦口渴、虚热不退、胃脘隐痛、不思饮食、嘱逆干呕等。  

  蔗浆粥  

  原料:甘蔗浆100-150毫升,粳米50克。  

  制作:先将新鲜甘蔗适量,洗净后榨取蔗浆汁备用。将粳米入沙锅加清水3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蔗浆,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服食。  

  功效:滋阴生津、润燥止渴。

  应用:阴津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干咳、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燥结及热性病后期、津伤唇舌干燥、形体消瘦等。

  注意:脾胃虚寒及糖尿病患者,均不宜服。

  柿饼饭

  原料:柿饼50克,粳米250克,白砂糖适量。

  制作:将柿饼冲洗干净,切成小块备用,将粳米用清水淘洗干净,与柿饼粒和匀置饭盆内,加水适量蒸熟,撒人白糖即成。

  用法:作主食。

  功效:益气、养胃、降逆。

  应用:胃气虚、胃气阴两虚所致的不思饮食、胃胀不适、呃逆呕吐,以及胃神经官能症属胃气阴亏虚者。

  首乌丹参蜜糖饮

  原料:制首乌15克,丹参15克,蜂蜜25克。

  制作:先将制首乌、丹参洗干净,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熬煎汤汁,然后去渣留取药汁,趁热将蜂蜜调入搅匀服食。

  用法:每日1剂,7天为一疗程。

  功效:滋阴润燥、活血通络。

  应用:高血压、慢性肝炎、动脉硬化等病,症属阴血亏虚,或兼脉络淤滞者,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肢体麻木、心悸不宁、肝区隐痛等。

  沙参心肺汤

  原料:沙参15克,玉竹15克,猪肺1500克,猪心1个,细葱、精盐各适量。

  制作:将沙参、玉竹用清水漂洗干净后,再用纱布袋装好备用。将猪肺、猪心挤尽血污,冲洗干净,与药袋同入沙锅,再放入细葱,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慢炖,待猪心肺熟透,除去药袋,加入精盐调味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适量。

  功效:滋阴润燥。

  应用:心、肺、胃阴液亏虚所致的干咳少痰、痰少粘稠、咽喉干痒、声音嘶哑、心陲心烦、失眠多梦、胃脘灼热隐痛、饥而不欲食、反胃干呕、大便秘结,以及慢性咽喉炎、肺结核、慢性胃炎、老年习惯性便秘等而属肺胃阴虚者。  

  参萄酒  

  原料:人参20克,葡萄100克,白酒500克。  

  制作:将人参碎成小段,葡萄绞取其汁,备用,将葡萄汁与白酒相合、搅匀,倒入干净瓶中,加人人参,加盖密封,置放于阴凉处。经常摇动,经7日后便可开封取饮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各饮服10~20毫升。  

  功效:补气生津、安心神、强筋骨。  

  应用:气虚津亏所致的食欲不振、心悸心烦、干咳痨嗽、气短口渴、神疲盗汗、口燥乏津、肾虚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腰酸膝软、筋骨无力麻木等。  

  注意:感冒所致咳喘不宜服。人参以晒参为宜,此药酒除内服外,外擦摩腰脊可助肾强骨。酒尽后,取参食之。  

  松子酒  

  原料:松子70克,黄酒500克。  

  制作:将松子仁炒香,捣烂成泥状,备用。将黄酒倒入小坛内,放入松子泥;然后置文火上煮沸,取下待冷,加盖密封,置阴凉处。经3天后开封,用细纱布滤去渣,收贮干净瓶中。  

  用法: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用开水送服20~30毫升。  

  功效:滋阴润燥、益气生津。  

  应用:气阴亏虚所致的形消体瘦、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烦口渴、干咳少痰、心悸盗汗、皮肤干燥瘙痒、大便秘结等。

  注意:便溏、滑精及胸闷苔腻、咳吐痰浊量多者,均不宜服。

常见病处暑调治法

  处暑时节,天干气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节气中,我们为大家提供如下几种常见病的自我保健方法:  

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带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

  百合汁

  用料:鲜百合2-3个。

  制用法:将百合洗净,捣烂取汁,以温开水冲服。每日2剂。

  功效:润肺止咳。

  适应症:肺结核咳嗽咯血,以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

  糯米薏米大枣粥

  用料:糙糯米150克,薏米30克,大枣8枚。

  制用法:按常法煮粥服食。每日1剂。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血。

  适应症:肺结核、神经衰弱、贫血等。

  鲍鱼菜

  用料:鲍鱼肉、调料各适量。

  制用法:按常法烹制食用,每日1剂。

  功效:滋阴养血、柔肝明目。

  适应症:肺结核、潮热、盗汗。

  枸杞粥

  用料:枸杞子30-50克,粳米60克。

  制用法:按常法加水煮粥,以成豆豉佐食。每13 2剂。

  功效:滋阴补肾、鳃表除热。

  适应症:肺结核午后低热、盗汗、烦躁等。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亦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后所遗留下来的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心脏病,秋天天气渐凉,容易诱发此病。

  鸡冠花丁香汤

  用料:鸡冠花10克,丁香3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收敛、凉血止血。

  适应症:风湿性心脏病。

  强心茶

  用料:老茶树根30-60克,糯米酒1小杯。

  制用法:将老茶树根洗净切片,与糯米酒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水煎汤,去渣。于睡前1次服下,每晚1剂。

  功效:温阳利水、强心益肾。

  适应症:心肾阳虚、水湿泛滥型风湿性心脏病,症见心悸气喘、倚息不得卧、头晕胸闷、口渴不饮、小便短少、全身浮肿、恶寒肢冷、面色无华等。

  双叶汤

  用料:梨树叶20克,竹叶6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除烦、解毒止痛。

  适应症:风湿性心脏病。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常有头痛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百合蜂蜜羹

  用料:生百合60~90克.蜂蜜1~2匙。

  制用法:将百合洗净切碎,拌入蜂蜜,蒸熟。每晚睡前服食。

  功效:清心安神、润燥除烦。

  适应症:神经衰弱、睡眠不宁、易醒。

  糯米薏米大枣粥

  用料:糙糯米150克,薏米30克,大枣8枚。

  制用法:按常法煮粥服食。每日1剂。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适应症:心脾不足型神经衰弱,症见心悸失眠、多梦易醒、胆怯不安、头晕健忘、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面色发白、身体消瘦、神疲体倦、月经不调等。

  莲子百合猪肉汤

  用料:莲子、百合各30克,瘦猪肉200克,调料适量。

  制用法:按常法煮汤服食。每日1剂。

  功效:补脾益胃、养心安神。

  适应症:心脾不足型神经衰弱。

痔疮

  痔疮是指肛门内外的血管肿胀。原因包括遗传、老化、怀孕、长期腹泻,以及便秘过度使用轻泻剂等。秋天空气干燥缺乏水分,人体的调节功能容易紊乱,出现大便干结、便秘的情况而诱发痔疮。

  黑木耳柿饼汤

  用料:黑木耳3~6克,柿饼30克。

  制用法:将黑木耳、柿饼去杂洗净,切碎,加水煮汤服食。每日2剂。

  功效:清热润燥、凉血止血。

  适应症:痔疮出血、大便干结。

  香蕉方

  用料:香蕉1~2个。

  制用法:每日清晨空腹吃香蕉1~2个。

  功效:凉血除烦、润燥通便。

  适应症:痔疮出血、大便干结。

  柿饼汤

  用料:柿饼2-3个。

  制用法:将柿饼去蒂,切碎,加水煎汤服食。每日1剂。

  功效:清热润燥、止血。

  适应症:痔疮出血、大便干结。

  赤豆当归汤

  用料:赤小豆100克,当归20克。

  制用法:将上2味洗净,加水煮熟,去当归,吃豆喝汤。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消肿解毒、补血活血。

  适应症:痔疮下血。

时令果蔬谷排行榜

  香蕉

  香蕉为芭蕉科多年生草本甘蕉的果实,属热带、亚热带植物。香蕉呈长柱形有棱,成熟后,果皮呈黄色,上有麻黑点,果肉变软糯,香气浓郁。

  香蕉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产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地。目前,香蕉已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有世界“百果之冠”之称。  

  香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钙、磷、铁、钾、镁、胡萝卜素、烟酸和维生素B1、B2、C、E,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和二羟基苯乙胺。香蕉食用价值很高,其产生的热能与牛奶、牛肉、鱼类食品不相上下。

  近代科学家发现,香蕉含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物质,可抑制血压升高;对某些药物诱发的胃溃疡有保护作用,且修复胃壁阻止胃溃疡形成;常吃香蕉还可使人耳聪目明、皮肤柔软光泽.有助于延年益寿。

  最主要的作用是香蕉富含纤维素,可使大便软滑松软,易于排出,对便秘、痔疮患者大有益处。

  葡萄

  葡萄为葡萄科落叶木质藤本葡萄的果实。葡萄的品种较多,果实形状、大小、颜色、成熟期及味道均有差异,成熟时果皮一般为紫黑、红中带青或乳白色,于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

  葡萄含葡萄糖、果糖,以及少量的蔗糖、木糖、酒石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又含各种花色素的单葡萄糖苷和双葡萄糖苷,葡萄中所含的黄酮原矢车菊酚的低聚物具抗氧化活性,能清除实验系统中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

  葡萄汁对体弱的病人、血管硬化和肾炎病人的康复有辅助疗效,在那些种植葡萄和吃葡萄多的地方,癌症发病率也明显减少。葡萄中还含有类似干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物质,因此医生把葡萄汁列人糖尿病人的食谱中,并用于痛风、关节炎和风湿病患者的营养食品。

  蜂蜜

  蜂蜜为蜜蜂采集花蜜,经自然发酵而成的黄白色黏稠液体。古希腊人认为蜜是“天赐的礼物”,中国古代蜂蜜也多是自然的赐予,后来才逐渐开始人工养蜂采蜜。蜂蜜被誉为“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营养食品”,既是良药,又是上等饮料,具有延年益寿的功能。

  蜂蜜的营养成分极其丰富,它含有葡萄糖、果糖,多种酸类、蛋白质、维生素、40余种矿物质,但不含脂肪。

  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经过反复的临床实验证明,蜂蜜对心脏病、肝脏病、高血压、肺病、眼病、糖尿病、痢疾、便秘、贫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关节炎、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烫伤、冻伤等症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糯米

  糯米,又称元米、江米,为禾本科糯稻的种仁,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南方水田尤多,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用。其胀性比粳米更小,黏性最强,以颗粒饱满晶莹者为佳,尤以血糯米为上品。糯米所产生的热量比面粉和一般米都高,特别适宜于老年人晨间食用,因此自古被列为营养上品。

  糯米的营养成分和粳米相似,主要为淀粉,蛋白质比粳米高,脂肪亦略高于粳米,并含有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煮粥、酿酒,常食之对人体有滋补作用。

  糯米的食疗作用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以及解毒疗疮等。可用于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气虚自汗、脾虚泄泻、妊娠胎动、糖尿病消渴多尿、痘疹痈疖诸疮等病。并且糯米还可以抑制腹水型肝癌及腹腔肿瘤生长。

  分别用红枣、栗子、鸡肉、桂花、萝卜、南瓜、苹果、葡萄等配料加糯米粉制成的年糕,由于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食疗作用,如鸡肉年糕适于月经不调、腰膝酸软者;红枣年糕适于贫血、食欲不振者;用豆浆煮年糕有催乳作用等。

  银耳

  银耳为银耳科银耳的子实体,因形似人耳并呈银色而得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现多为人工栽培品。当耳片开齐停止生长时及时采收,漂洗干净,晒干或烘干备用。

  银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及多糖等营养素。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之补药,其药用的价值历来与人参、鹿茸齐名,被人们誉为“菌中之冠”、“山珍”,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嫩肤美容、延年益寿之上品。

  银耳中所含的一种酸性多糖类物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动淋巴细胞,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兴奋骨髓造血功能,控制恶性肿瘤。实验证实,银耳提取的多糖物质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在体外能使正常人淋巴细胞转化,活性类似选择素。银耳所含营养成分丰富且全面,常食用有润肺、养胃、强智、补血、益肾、美容等功效。

  黄花鱼

  黄花鱼又名石首鱼、黄鱼等,我国重要种类有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等。大黄鱼成体长约40-50厘米,小黄鱼成体30厘米以下。体背黄色,头大,尾巴狭窄,栖息在外海.春季游回近海产卵,鳔能发声,产于我国黄海、渤海一带。两者均生活于海、佯,鱼头有两颗石状枕骨,动物学上叫耳石,长在内耳里面,游泳时起平衡作用。

  黄花鱼含蛋白质较高,并含脂肪、灰分、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碘等,其中磷、碘含量尤高。

  黄花鱼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填精、壮阳、明目、安神等作用,可用于体虚纳呆、阳痿早泄、少气乏力、面黄赢瘦、目昏神倦、久病体虚等症。

处暑起居宜忌

  处暑节气时,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此时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所以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此节气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此时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

  在此节气中,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秋燥与人的体质有关,所以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和重视精神调养。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每天睡眠保证在6个小时以上,有条件的坚持午睡,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其次是要加强晨练。针对此节气的气候干燥,晨练应从早晨刚醒来便开始。早晨醒来后,在床上应进行吐纳、叩齿、咽津及调息等功法,然后再下床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燥之秋。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大了起来,天气的变化一时让人们捉摸不定。厚衣服有点热,薄衣服太凉,如何是好?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意思是说,虽然到了秋凉季节,不要马上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适当地冻一冻,可以避免因多穿衣而导致的体热出汗、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收”的养生需要。同时由于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不过早地添加衣服,可使人体的抗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又利于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但是“秋冻”也要有个度,既要坚持“秋冻”,又要确保不因受寒而伤身,当添衣时不添衣,而导致着凉感冒,就违背“秋冻”的原意了。“秋冻”应看“天时”,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或是气候较暖和的中午,少穿一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即“冻一冻”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寒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或者早晚气温非常低时,就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冻”,应该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另外,“秋冻”也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特别是在下雨时年老体弱者要适当增添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