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精神病的症状:陶瓷知识 —— 陶瓷时代知识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1:03
唐代青釉彩绘瓷

 唐代(618~907年)生产的青釉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这种装饰主要是湖南长沙窑和四川邛窑采用的工艺,有3种作法。第一,在青瓷素烧胎体上作彩画。第二、施化妆土的器物,用彩料在化妆土上作画。此两种作法在彩画后均罩青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第三种作法是在坯体上施釉,在釉上作画,入窑焙烧时,彩料在釉面熔融渗入釉层中,流动浸润,出现美丽的彩绘图画,有的颜色如铁褐色,这种颜料熔点较低,对釉层有浸蚀,所以有的褐彩部位釉面发涩不够光润。长沙窑青瓷彩绘原料中,绿彩是含铜的矿物原料,粉碎磨细后配成画瓷颜科。褐彩是富含铁的氧化物的原料,如铁锰结核,在泥土中生成的铁锰等金属氧化物的结晶体,结构松散,很容易粉碎,淘洗沉淀后加以磨细配成画瓷颜料。还有含铁量很高的土红、赭石等均可作成绘瓷颜料,施彩绘的器物有各种形状、各种规格的碗、盘、钵、盂、碟、杯、洗、壶、瓶、罐、盒、炉、坛、枕、灯、动物、人物雕塑。纹饰有网格、菱花、流云、联珠、龙、凤、奔鹿、鸳鸯、游鱼、雀鸟;自然景观有茅舍、宝塔、远山近水、飞泉瀑布;人物形象有舞蹈者、乡村儿童生活等内容,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在瓷器上题写诗句、吉言,也是长沙窑瓷器彩绘的内容之一,与当时文人诗歌不同,长沙窑工匠的语言简洁而通俗,充满民间生活情趣。如描绘春光与春情的:“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反映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反映男女恋情的:“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可怜孤月夜,沧照客人愁。”“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不用几时金。”反映母子情怀的,“羊申跪乳之义、牛怀舔犊之恩。”也有反映人格追求的;“白玉非为宝、黄金我不需。怀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有表达远大志向的;“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唐代是中外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长沙窑正是贸易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长沙窑工匠善于将亚洲各国的工艺技巧和艺术风格运用到瓷器上,使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如摹仿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工艺的联珠纹装饰,有的甚至整幅图案都用联珠组成的线条构成。江苏扬州出土的唐长沙窑釉下褐绿彩双耳罐上,一幅硕大的莲荷图完全用联珠缀成,既水气淋淋,又富有金银器的厚重效果,扬州唐城遗址还出土过阿拉伯文题字扁壶,其上用绿彩写出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还有的写“真主的仆人”、“安拉的仆人”等。四川邛窑釉下褐绿彩装饰的工艺和内容与长沙窑大体相同,只是质地略粗糙,青釉薄,容易磨损,文字内容极少见到。(见下图)

唐代花瓷

釉面上点染彩色斑纹的瓷器,是唐代创烧的瓷器品种。唐代南卓在《羯鼓录》中提到一种叫作拍鼓的打击乐器,形若今日的腰鼓,两端粗大,中腰略细,突起道道凸弦,南卓称此鼓为“鲁山花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鲁山段店窑址唐代地层发现了文献所载花瓷拍鼓的实物标本,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花釉拍鼓完全一样。它的胎体浅灰,很致密。施黑色、黄灰色或褐黄色等单色釉,釉层莹润凝厚,再在这些釉层上饰以灰蓝色、褐绿色、黄色、乳白色的彩斑。布局有的有规律,有的很随意。在窑中高温焙烧时,釉层和彩斑熔融流动,浸漫,形成二液分相釉层,有的像树叶,有的像云霞,有的似岩浆状大片布满器物的肩腹等部位,潇洒自然,和谐美观,奇妙无比。唐代花瓷器物有拍鼓、执壶、四系罐、瓶、钵等,唐代墓葬中常有出土,尤其在北方西安、洛阳、郑州、泌阳、郏县、禹县等大墓中出土很多。现已查明,生产花瓷的瓷窑有河南鲁山段店窑,禹县下白峪窑,郏县黄道窑、内乡窑和山西交城窑等。宋代继承了唐代花釉工艺,生产出精美无比的钧釉瓷。元代浙江金华铁店窑生产出温度较低的粗胎花釉瓷,如花盆等,远销海外,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的元代瓷器中就有这种产品。清代景德镇有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再施低温花釉的瓷器品种,即窑变釉,如火焰青、火焰红等。(见下图)


唐代白瓷

唐代(618~907年)生产的白釉瓷器。唐代是白瓷工艺发展成熟的时期、生产白瓷的窑口有河北内丘和临城的邢窑、曲阳窑,河南的巩县窑、鹤壁集窑、密县窑、西关窑、郏县窑、荥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铜川黄堡窑,安徽的萧窑等。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出土过唐代白瓷,但尚未发现窑址。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白瓷花口瓶,釉下刻“丁道刚作瓶大好”7字,这是招揽顾客购买的广告语。与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所说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相对照,可以看出白瓷在唐代生活中使用的情况,它已和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对峙局面。初唐时期的白瓷,器物种类很少,主要有碗、盘、钵、罐、砚、人物塑像等。碗以邢窑白瓷中一种宽体碗为代表,口微侈,形体较浅,宽而坦腹,底部承以圆饼状实足。口部较薄,到腹部明显加厚。碗内留有3个支钉痕。盘类和隋代浅体盘一样,侈口尖唇,体浅而壁微曲,底部宽平。钵的造型为敛口、曲腹,圆底。罐类典型器如陕西唐乾封二年(667年)段伯阳墓出土的白瓷四系罐,造型特征是直口平唇,肩部比较丰满、腹部微鼓,中下腹很长,肩颈之间有复式四耳。人形尊塑造的是一个深目高鼻的胡人怀抱口袋的形象,口袋和人体相通,是盛物的主体,口袋口塑成荷叶形,即器物的口,造型颇具匠心。砚以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出土瓷砚为代表,造型为圆形,中部是研墨的台面,砚心微凹,砚边是沟槽,以储水之用、圈足,粘贴一周兽足。在乾封二年段伯阳墓里还出土一胡人头像,粗犷雄放,扎幞头,深目高鼻,满脸胡须。初唐白瓷主要特点是胎质较粗,胎体厚重,白釉白度不高,质粗,施釉很薄,釉层不光亮。很多器物釉层明显发灰。为了增高白度有的器物施化妆土。公元8世纪初至9世纪初的盛唐阶段,白瓷工艺有很大的发展、不仅数量和器物种类增加、而且以邢窑为代表,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两个系列。粗白瓷粗厚雄放,以白瓷四耳罐、双龙柄盘口尊为代表,坚硬拙实,白度不高,釉层薄,光泽不够明亮,颜色白中泛黄。细白瓷胎骨细密坚致,选用优良瓷土,加工比较精细,从造型到装饰均一丝不苟。器物造型特点是圈足比较矮,挖成天璧形,成型后讲究修琢。邢窑的细白瓷水平最高,不施化妆土,釉层直接施在胎体上,胎釉都很洁白,如银似雪。常见器物有碗、盘、杯、瓶、壶、罐、盏托、烛台、凤头壶、皮囊壶、菱形碟、深腹钵、骑马人、狮子等。一般没有特别的装饰,造型各部分比例协调、端庄秀美,线条流畅。晚唐白瓷生产得最多的是日常生活用具,很多器物摹仿金银工艺和域外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器形有葵口碗、菱口碟、花边钵、盏托,精致而细腻,胎釉烧结良好。无论造型、釉色还是装饰,都可谓尽善尽美。(见下图)


唐代青瓷

 唐代(618~907年)生产的青釉瓷器。唐代是青瓷生产的繁荣时期,许多地区都有风格独特的青瓷作坊建立起来。唐代文献记录唐代青瓷窑时多以州的名字为各瓷窑命名,例如浙江越州地区的瓷窑叫越窑或越州窑,婺州地区的瓷窑叫婺州窑、南北方无论生产何种品类瓷器的窑场,青瓷都是重要产品,例如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以生产白瓷为主的邢窑,许多遗址都发现唐代青瓷。唐代重要的青瓷窑有浙江越窑、婺窑、瓯窑,安徽寿州窑,湖南岳州窑、长沙窑。江西洪州窑等。北方地区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陕西铜川黄堡窑、四川邛窑等也都生产青瓷。其中,以越窑工艺水平最高,社会影响最突出。中唐茶艺家陆羽在《茶经》中对各地生产的瓷茶碗进行排比,将越窑青瓷排在首位,指出它符合唐人品饮煎茶的要求,其优点是青釉类冰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唐代诗文中也多加歌颂。晚唐五代时,部分优质青瓷上贡给帝王宫廷使用,宫廷使用的越窑青瓷称为“秘色瓷”。唐代青瓷窑系很多,水平有高有低,各地原料、工艺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致使青瓷制品的风格不同,但相同点仍然很多。初唐时期,青瓷的主要器形有罐、葫芦形瓶、鸡首壶、碗、杯、砚等。罐的特点主要是浅盘口,颈短而直,丰肩,腹体比较宽厚,平底,颈肩之间有双耳、四耳、六耳、竖形耳、桥形耳等。瓶,有葫芦形瓶和杯口长颈瓶两类,杯口瓶类似后来的玉壶春瓶。鸡首壶,结构上不如南朝和隋代鸡首壶优美;如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出土的1件,洗口、颈部较宽,饰两道突出的粗弦纹,肩和上腹圆鼓,下腹较瘦,足底外侈,鸡头小,短流成圆管形,与腹部不通。碗,有形体较窄的直筒形和形体较宽的曲腹形两种。唾盂,为浅盘形,细颈斜肩,腹体扁圆,底部较宽。在各个瓷窑体系中,越窑青瓷胎体细密,胎色浅来,釉质青绿,有的略微发黄或发褐,水平比较高,成型制作也比较灵巧。婺州窑瓷器胎体比较厚,颜色发褐,质地较粗。岳州窑、长沙窑瓷器胎体为灰色或褐色,有的烧结不好,有生烧现象。邢窑的组成部分临城窑瓷器。胎体坚硬厚重。洪州窑瓷器胎体大多数粗厚,釉层凝厚,颜色为深褐色,青绿光润的很少。装饰很简单,主要有弦纹、蔓草纹、莲瓣、鸡头、龙柄。盛唐时期,青瓷产量增多,但工艺水平提高不快,主要器形有碗、杯、唾盂、盒、瓶、罐等。造型特点仍然比较粗厚,鸡首壶一类器物已消失,带柄的执壶流行起来,壶底足加宽,足底心做成玉璧形状,故称玉璧形底。各个瓷窑的青瓷制作工艺都有提高,烧结比较成熟,釉光比较明亮,大多数釉色泛黄或泛灰。讲究实用,装饰极少。中、晚唐时期,南北各个青瓷窑场都得到发展,如耀州窑系的青瓷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器物种类增加、除盛唐时期流行的各类造型在此时期加以延续,还有许多新的器形,如莲瓣形口、菱花形口的碗和钵、船形碗、海棠形碗、瓜形罐、短流执壶、粉盒、枕、鸟食罐等。胎釉工艺水平提高,各类器物更加适用,使青瓷广泛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并大量销售到海外。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也生产青瓷。湖南长沙窑瓷器的造型,装饰有不少为西亚风格,并广泛使用釉下彩如褐、绿彩,在器物表勾描绘画,还把诗歌题写在瓷器上,富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四川邛窑青瓷也采用釉下彩装饰。越窑青瓷还施用金彩、扣金等装饰技法。使瓷器富而堂皇。(见下图)

正说绞胎

绞胎陶瓷早在唐代即已流行,唐代巩县窑、耀州窑均出土过绞胎的文物资料,以唐三彩为主,唐代晚期越窑也出土过绞胎瓷枕。前者有不少传世完整器物,故宫博物院、上海陶瓷馆、陕西省博物馆等均有不少精品,主要品种是枕、钵、俑等。后者则仅见窑址出土瓷枕残器。到宋代,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磁州窑系的窑址中均有绞胎瓷器生产。生产瓷枕最有名的还有两家字号,分别为“杜家花枕”和“裴家花枕”。这两家产地现在还不知具体窑址,估计应该是河南所产。到元代,景德镇也生产绞胎瓷器,以高足杯和盘为主。明以后绞胎逐渐消失。至民国时又有仿制品,为河南、河北所仿,传世品不多,冒充古代真品,多流散到海外。至八十年代初期,河南当阳峪及山西分别恢复了绞胎瓷器的生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发展,十分可惜的是,都因后续资金不足,未能继续生产。实际上,他们的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如果生产管理能达到现代水平,定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河南的那个厂子解散了,许多人个体单干,转向了生产仿古绞胎陶瓷,又步入了粗制滥造的怪圈,可悲可叹。 作 者:杨静荣
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收藏快报
唐朝时期 陶瓷文化走向成熟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五代十国


五代陶俑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制作的陶俑。五代时期的陶俑没有唐代那么多的数量和丰富的内容,制作也比较粗放,主要内容是侍候主人的侍从奴仆,因此更直观地表现出墓主人生前的权势与财富。典型的如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的钦陵、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出土的陶俑,其中除大量神怪、动物形象,还有宫廷内侍、宫官、宿卫、伶人、舞姬等。用陶范成型,以还原火焰焙烧,都呈青灰色,上面有彩绘,形象生动逼真,生活情趣浓郁,是五代陶塑艺术的优秀之作。
陶瓷时代知识 宋、辽、金陶瓷


宋:北宋 | 南宋


宋代陶俑

 北宋至南宋时期(960~1279年)制作的陶俑。宋代墓葬出土陶俑很少。许多宋墓用石俑、木俑殉葬,有的人物形象在雕砖上出现,镶嵌在墓室壁上。华东和四川一些地方墓葬出土的陶俑,有泥质粗陶俑和三彩俑。陶俑有墓主人形象、老翁形象的“蒿里老公”、穿甲胄的武将。“镇殿将军”、人首鸟身的“观风鸟”、十二生肖、独脚兽(吞)、鸡、狗。从数量统计,唐代流行的步骑军将、出行仪卫、男仆女婢、舞乐百戏一类形象在宋代少见。宋代陶俑的形式和人物表情丰富,不同地区的陶俑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即使是同一地区,人物的内心情绪和动作表现也大不相同。多数陶俑用陶范成型,精心镂雕和绘饰,姿态、动作塑造得准确生动。一般文吏表情严肃,端正站立。武将则塑出简洁的轮廓,再仔细刻划动作和表情。由于身材各部位比例准确,显得很有生气。
宋代瓷器

北宋至南宋时期(960—1279年)生产的瓷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制瓷业的繁盛期,各地瓷窑数量多,分布广。据1949年以来的考古调查,古代瓷窑遗址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县,其中有宋窑的即达130个县,占75%。陶瓷经济、包括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各地瓷业激烈竞争,呈现出名窑迭出的局面,历史上重要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即成名于这个时期。此外,以烧制青釉瓷器取胜的浙江龙泉窑、以黑釉瓷器独具魅力的福建建窑、以白釉釉下黑花器为代表的河北磁州窑,以新产品青白瓷为特色的江西景德镇窑,都是当时影晌重大的民间瓷窑,各地名窑不仅由其中心窑场烧制各自的特色产品,还带动周围地区烧制同类产品,由此形成一个个瓷窑体系。宋代主要有六大窑 系.即北方烧制白瓷的定窑系,烧制青瓷的耀州窑系、烧制钧釉瓷器的钧窑系,烧制白釉黑花器的磁州窑系,南方则有龙泉窑青瓷系和景德镇青白瓷系。区别于民间瓷窑,由宫廷督造的官窑,在北宋正式巩固了其地位。这个时期,  各地区窑烧制出大量瓷器名品、 造型种类非常丰富,有碗、盘、洗、盏、托、瓶、 壶、罐、钵、尊、盆、盒、炉、熏、枕、砚滴、渣斗、樽、腰鼓、瓷塑等等.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其造型特点,顺应当时的审美风尚,趋向实用、质朴,强凋造型线条的流畅、秀美,使器物的口沿、颈部、器身造型既灵活多变,又富有舒适、大方 的整体感。以瓶为例,这一时期就有梅瓶、玉壶春瓶、胆式瓶、琮式瓶、弦纹瓶、贯耳瓶、葫芦瓶、多管瓶、龙虎瓶、瓜棱瓶等多种形式,或修长秀丽、或厚重敦实.宋代瓷器造型的时代待征从中略见—斑。宋瓷的纹饰题材也相当多样,有花卉、龙、凤、鹤、鹿、游鱼、鸳鸯、人物、婴戏、山水.还有回纹、卷枝、卷叶、云头、莲瓣等铺助纹饰,装饰方法有刻、划、印、剔、绘画等各种手段,使宋瓷的装饰风格既细腻丰富,  又不流于华丽繁俗,充满朴实典雅的美感。最能代表宋瓷美学特点的,莫过于它的釉色。青釉工艺在宋代达到颠峰,出现了汝窑莹润的天青釉、龙泉窑含蓄的粉青釉和碧翠欲滴的悔子青釉这些陶瓷史上的名贵釉色。除了细腻婉约的审美时尚的驱使,石灰碱釉这种施釉工艺的革新,是导致这些名品出现的技术基础。青釉除了以如冰似玉的色泽和质感取胜,还在釉面上做文章,官窑、哥窑青瓷即巧妙利用釉面开片,把工艺上的缺陷变为瓷器上一种自然天成的装饰。以定窑为代表的白釉也比前代有很大提高,釉面匀净洁白、又略泛象牙色、使之白而不冷.犹如凝脂。建窑黑釉器是伴随斗茶之风的兴盛而兴起的、宋代工匠创烧出独具特色的结晶釉,使原本单调的黑釉显现出天然而奇妙的兔毫纹、鹧鸪斑,丰富了它的审美价值。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具有民间艺术的质朴美,其简洁写意的绘画方法,明显受到当时中国画的影响。钧窑的釉色虽属青釉范畴,但是这种泛出玫瑰紫、海棠红等窑变色彩的乳浊釉,是构成宋代陶瓷美学持征的一个独特项目。宋代瓷器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追求等许多方面达到历史的顶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某些工艺自此以后即呈下降趋势甚至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