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腹沟疼痛是什么原因:亭台楼阁之“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4:21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

1、 望江楼

望江楼,本是崇丽阁、吟诗楼、濯锦楼等建筑的统称,位于成都东门外锦江河畔,原址古称玉女津。望江楼是成都著名胜迹和标志性建筑,正如其门联所谓:“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它与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一样闻名天下。

望江楼与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名字紧密相联。薛涛,字洪度,为我国古代屈指可数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之一,长安人,幼年随父入川,居成都浣花溪畔。父死家贫,薛涛沦为乐伎。

她色艺双绝,喜吟诗,善书法,曾被奏授校书郎,时称女校书。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有唱和。其诗多哀伤愤疾,反映了她凄凉的身世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据传薛涛死后葬于成都东郊锦江河畔,后人陆续在此建起吟诗楼、濯锦楼、浣笺亭、崇丽阁等纪念性建筑,以凭吊这位女诗人。古时,人们常从浣花溪登舟,顺江而下至此,饱览锦江秀色;成都人从水路远行,亲朋好友也多在此送行。因崇丽阁、吟诗楼、濯锦楼都可以登楼望江,于是将此地总呼为望江楼。现此地辟为望江楼公园。

崇丽阁另有一则奇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据说,一位江南名士乘兴只吟出上联后,终未得下联,于是书上联于望江楼,抱憾而去。百余年来,常有游人才子试图应对,都未得佳作,其中“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里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比较而言还算差强人意。

另说濯锦楼是后人为纪念薛涛置酒于船上送别元稹一事而建造;其“五云仙馆”、“流杯池”等均与传说中的薛涛跟元稹的感情纠葛有关。元稹曾以监察御史身份到成都,久慕薛涛芳名。一日,元稹差人请薛涛相见,并示以一卷“四友图”(文房四宝),请薛涛题跋。薛涛沉吟片刻,一挥而就《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砚),濡藏锋都尉之头(笔),引书媒而黯黯(墨),入文亩以休休(纸)。”元稹惊服,从此常有唱和。元稹新丧偶,与薛涛情投意合,渐生爱慕之心,过从甚密。

相爱四年,薛涛写下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如《鸳鸯草》:“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一次,薛涛与元稹发生不悦之事,负气离开元稹,元稹不久调任长安。薛涛后悔不已,用自制的诗笺写了一百多首诗给元稹,其中云:“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元稹旧情复萌,给薛涛写下了“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这样深情的诗句。然而,元稹调任浙江后,遇到了比薛涛年轻、才貌双全的刘采春,遂结百年之好。薛涛则终身不嫁,把忧伤愤郁的情感凝聚笔端:“侬心犹道青春在,羞看飞蓬石镜中。”薛涛的感人佳作,多写在失恋之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上草下频)洲。

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很容易理解。但是要读出它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远处每有一船现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渐渐紧张,希望也渐渐高涨,可是船到楼头无情地继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的失望情何以堪!

可是这时的她还没有完全失望,幻想促使她把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就这样,在无数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她内心的摧伤越来越惨重。同时,这一句也表明了她盼望的时间之久,她的痴情和执着。“千帆”是“千船”的代指,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修辞方法的差别。船在水上,越向远处,越是只能看到帆而不是船。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去船,把它倒过来,不就是这位思妇盼望来船的过程么?所以,一个“帆”字把读者的目光引领到了远处,使读者也像词中的思妇一样极目远望,企盼人归。

“斜晖脉脉水悠悠”,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渐渐黯淡。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同情女主人公不幸境遇,为什么她盼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肠断白苹州”,在愁情满怀、斜晖渐去的时候,女主人公的目光偏偏又遇到了他们当年分手的白苹州,这怎么能叫她不肝肠寸断呢?朱光潜认为“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因前几句已写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失望的思妇形象。“斜辉”句景中有情,足以给人无限联想的空间,再以“断肠”涂饰,便一泻无余,神形俱失,遂成败笔。这是很有道理的。

全诗的另一个特色是情感张弛的运用,①“过尽千帆皆不是”里面蕴含了千百个小的情感张弛;②从这一日来说,又是一个大的张弛过程--从早上第一帆满怀期望的紧张眺望,到斜晖中令人断肠的失落;③限于篇幅,词人撷取的只是思妇一日的盼望镜头,但是思妇与情人的分别当不是一日,那么她的思念自然也非一日。在这常年累月的思念中,她的情感不又是一个更大的张弛过程么?

2、甲秀楼

矗立在贵阳城南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是我国九大名楼之一,也是贵阳城的标志和象征。

甲秀楼由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贵州巡抚江东始建。兴建时,先在河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

明末清初,动乱未已,贵州一带各部族土司的势力极度膨胀,成为大清王朝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一大障碍。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清王朝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鄂尔泰进一步提出“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招服了一些地方土司,但也遭到一些地方土司的强烈反抗。鄂尔泰命张广泗等率军围剿,一直进逼到当时苗族土司的主要据点古州。古州的苗、侗族人自恃工事坚固,地形险要,又有从吴三桂部下缴获的“大炮重甲火药”,准备顽抗。清军乘黑夜用数十只木船作浮桥偷袭成功,苗、侗族人被“擒斩四千”,残部逃进深山溶洞。清军没有遵守“计擒为上”等原则,而是“伐山通道,穷搜窟宅”,滥杀无辜。据清军报告,当时焚毁一千二百多个寨子,斩杀一万七千多人,俘虏二万五千多人。反抗被镇压下去后,鄂尔泰在甲秀楼前竖起一对铁柱,纪念其“功绩”。

“改土归流”后,满汉官僚地主和原来的土司一起,更加重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和压榨。人们在黔西南南笼府布依族女子王囊仙的带领下举行起义,南笼知府吓得“触楹而死”。义军声势震撼了清廷,嘉庆皇帝派云南总督勒保将其镇压。勒保回到贵阳,把缴获的武器销毁铸成两根铁柱并立于甲秀楼前,以纪其“功”。清人陈矩来此,曾有诗叹曰:“甲秀晚凉寻古迹,血花斑斑生腥风。”铁柱现已被移到省博物馆。这血花斑斑的铁柱与甲秀楼蓬莱胜概、画阁烟景实不谐调,移入博物馆作历史见证,宜哉。

3、大观楼

大观楼楹联。昆明王灿一联写道:“朝云起雨,暮霭飞烟,世事古今殊。余无恙西山,随时在目;雪浪吞天,风涛卷地,英雄淘泻尽。为问倒流滇水,何日回头?”也能描摹当时风物,抒发独特的性情与忧思。然而,大观楼最享盛誉的还是清代孙髯翁作的大观楼长联。

天下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玉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对联长达一百八十字,上联描写大观楼四周和四季的景物,把滇池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下联追述云南历史,辞采清雅优美,意境萧疏悠远,富有情思。从艺术上看,全联实际上由两篇优美的散文诗构成。古人常以诗、词、曲入联,以文入联者罕见,孙髯翁按楹联的艺术表现要求作了精心结构和布局,使两篇各九十字的文章对仗工切,音韵铿锵,平仄变化得当,读之余音绕梁。其联语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辞藻繁富,用语跌宕,可谓别出一种心裁,融铸千古奇文,令人百读不厌。前人说此长联“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续修昆明县志》);“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楹联丛话》)清吴仰贤《小匏庵诗集》云:“铁板铜琶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把长联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相媲美。近代刘润之《滇南楹联丛钞·跋》亦说:“孙髯翁大观楼楹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后人感叹:“酒罢凭栏,诗成题壁,只把髯翁让。”郭沫若赞之:“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并不过誉。孙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约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他天资聪明,性格倔强。少年时参加童试,因考官下令搜检考生,他认为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便“掉头去,从此不复与考。”因而他一生没有功名,始终是一个“布衣”诗人。

孙髯翁从小博学多识,敏于记诵,作诗文豪宕不羁,年轻时就“名重一时”。他中年曾到过大理一带,参加过《云南县志》的写作,并善于绘画。晚年生活清苦,住在螺峰圆通寺咒蛟台,以卖卜为生,自号“蛟台老人”。但他坚毅乐观,傲然不屈。因喜种梅花,又号“ 万树梅花一布衣”。后因生活无着,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到广西州(今文山、红河一带)依靠儿子生活,在弥勒县苗家坐馆教书,不久即去世,约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孙髯翁可算是一个始终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有骨气的下层知识分子,虽然“生平著作甚富”,因终生贫困艰辛,作品大都散失,流传下来的不多。了解孙髯翁的生平,可以帮助人们对大观楼长联加深一些理解。

孙髯翁作大观楼长联,在民间既传为佳话,长联也经历过一段小插曲。传说,大观楼修成后,有群秀才在里面喝酒吟对。一人道:“远山淡淡美人妆,近水清清唱红娘。”秀才齐声叫好。独有孙胡子斥之“肉麻。”接着又有一位道:“西山尽颂圣贤诗,滇水总作帝王池。”孙胡子又哼鼻子:“下贱。”人们要孙胡子做一联。孙胡子嘿嘿一笑,望望山水,不言不语。随即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吟出这千古名联。

长联撰成后,轰动一时。孙髯翁的确是独立不羁、非同凡俗,长联既洗去了风花雪月、文酒风流的“肉麻”、更找不出丝毫的歌功颂德、奴颜媚骨的“下贱”;倒是对于历代帝王的 “丰功伟烈”、“移山心力”,含蓄地表示了自己的怀疑,所谓“滚滚英雄谁在?”、“都付与苍烟落照。”

大观楼一、二层均悬挂孙髯翁长联,此与岳阳楼一、二层都是《岳阳楼记》雕屏近似,看似不避重复,实则无以替代,拿不出可与长联匹配的了。所谓“天下第一长联”,恐怕不单在它的“长”,比它更长的对联还有吧;但是既长,又出奇的好的,只有髯翁这一副。有人称大观楼长联为:“一副长联,一部春秋。”姚安。人由云龙有一联曰:“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揽昆海碧鸡之胜,同来眺赏,莫将佳月负春秋。”这是把大观楼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相题并论了,再加上南昌滕王阁,有中国四大名楼“舍我其谁”之概。以文采风流而论,大观楼似稍逊“江南三大名楼”,全赖髯翁一联为大观楼争足面子,髯翁落拓困顿一生,有此一联,即可与大观楼同归不朽了。

4、岳阳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挹长江。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建筑艺术、风采神韵、文化内涵,可称古今名楼之冠。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及其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历世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时,因忤权贵,流配钦州(今广西钦州)。玄宗时,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迁为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等地)刺史。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张说长于文辞,与许国公苏并称为“燕许大手笔”。贬岳州时,张说已年近半百,饱经风霜,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岳阳楼之名可能即定于此时;岳阳者,以其在天岳山之南也。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以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登临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岳阳楼名闻天下,还是在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

滕宗谅,字子京(991-1047),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为众忌嫉,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岳州上任后,筹办三件大事:一是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御洞庭湖波涛冲击,欧阳修曾有《偃虹堤记》赞之。二是兴办郡学,以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山水土木之间。他在给范仲淹的《求记书》中写道:“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他赞叹:“君山、洞庭杰杰然为天下之特胜。”可惜原有楼台不甚宏丽,不能足称江山之美。因此第二年便开始重修岳阳楼,新修的楼台“增其旧制”,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滕子京又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秋晚图》,连同《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千古。

以后元、明、清各代诗人名家,为岳阳楼留下优美诗文四百六十余篇,岳阳楼因之成为一座不朽的“诗文楼”。

在一千余年间,岳阳楼几经兴废,历尽沧桑,有史可查的修葺共三十余次。每次圯毁之时,“则波横巨浪,冲击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每次重建之后,“则层檐飞阁,巍焕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岳阳楼古朴宏伟,旧貌依然。

忧乐两字最关情?宋代李曾伯有《重修岳阳楼记》,开篇说道:“洞庭天下之胜,岳阳楼又擅洞庭之胜,庆历之记尽矣。后有作者,未能易加一辞。”早在宋元丰年间,就已经有滕楼、范记、苏书、邵篆“天下四绝”之说。《岳阳楼记》之于岳阳楼,如同《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说是楼以文传,可也。

一座楼阁,若没有名篇记述它,只是徒然的巍峨耸立,就如同一个人,虚有其表而不见精神,难保长存不变。如果说,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的诗歌杰作毕竟还只是一种艺术的渲染的话,那么,范仲淹的绝妙记文--《岳阳楼记》则直接使岳阳楼身价百倍,且美名永存。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贫寒,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后,他随母寄人篱下,青年时曾借住寺庙,划粥为食,五年未尝脱衣而眠。他刻苦好学,二十七岁即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在陕西防守多年,西夏不敢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授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因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于是请求外任。历知分阝州、邓州、杭州、青州,皆有善政。应好友滕子京之约撰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任所。

《岳阳楼记》全文三百六十余字,可称行行金玉,字字珠玑: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章第一段简要地说明作记的缘由,提出“政通人和”才有名楼振兴的观点。第二段开始进入正文。因为“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故作者不对楼本身作描写,而去写洞庭湖,这在文法上是创新;写洞庭湖又不是着力于客观的描写,而是酣畅淋漓地铺陈历来骚人迁客登楼观临洞庭时的感受。第三段写悲者之览物,第四段写喜者之览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体物浏亮,音韵铿锵,实为至美之文,没有这两段,文章是立不起来的。这一悲一喜,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五段--全文的主旨:上述二者皆不足法,“仁人之心”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见义),而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来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现存于岳阳楼碑廊。

范仲淹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就说,范仲淹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境界,绝非偶然。这样看来,《岳阳楼记》可以说是一篇“主题先行”的范文。主题先行并不错,假大空才是罪过。

“我上斯楼别无念,忧乐两字最关情。”(清姚登瀛《登岳阳楼》)不妨将《岳阳楼记》,(还有杜甫《登岳阳楼》诗)与王勃《滕王阁序》及崔颢《黄鹤楼》诗作一番比较。艺术上恐怕是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但是,比胸襟之开阔,比怀抱之博大,比思想之深邃,比境界之高远,王勃、崔颢甚至李白的诗文,恐怕都要逊色一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从来是我们民族传统精神的主流,在今天仍然称得上是“主旋律”。这崇高的人生境界,古往今来曾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曾使多少文人墨客追求向往、吟哦低回!雄才巨卿欲因此而名标青史,万古流芳,凡夫俗子虽不能至然亦心向往之。况且《岳阳楼记》文辞优美,神采飞扬,情真意挚,雅俗共赏,用今天的话说,是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思想的精深与艺术的精美都臻于极致。这就是《岳阳楼记》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而且在国外华人圈中广为传扬的道理;这也是岳阳楼之为千古名楼之冠的道理。

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后,宋、元、明、清、民国以至当代,关于岳阳楼的题记、游记不绝如缕,所记“重修”为多,感慨大都不出范公“忧乐”樊篱,或考据城楼源流,或记述周遭形胜,或议论山水楼台之“相须而显”、楼阁文章之“相得益彰”,均可读。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感叹身世一段令人动容:?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子京)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屏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塞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中道借游岳阳楼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和手足相失之痛,刻骨铭心,感人至深。

原文: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竭此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九水愈退,巴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墓,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翻译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原著)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绢一般。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但是,这九条河流发水的时候,长江也正发大水。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而长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声音如同雷声轰鸣,仿佛从九天上飞流直下。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长江旁溢的波浪。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九条河流越退却,长江越进逼,原来的那些坑洞、狭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长江的冲击,开始涨满潮水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湖。清丽世界,摇撼天地八九百里。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

 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从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远望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浴其中为奇妙。岳阳楼见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长江北岸,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妖媚来文饰它的不足(丑陋),何况江湖在此交汇的气势,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么意趣呢?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诗人李白的“刬”,张碧的“碍”,(用这样的词语形容君山)就像人们怜爱小孩子一样,把美的称呼得不美了,实质上不是贬义的词语啊。

 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吴楚乾坤天下句?岳阳楼是一座“诗文楼”,在岳阳楼的万千诗文中,以杜甫《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岳阳楼记》成就最高。就其对岳阳楼的影响来说,杜诗不如范记,而范记受到杜诗的感染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透露了其中消息。以范记为首的文和以杜诗为首的诗,才凝成了岳阳楼冠绝古今的风骨神韵。

岳阳楼诗由颜延之首开先河。颜延之(384-456),字延年,晋宋之际文学家。富有诗才,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少年孤贫,好读不倦。南朝宋初任太子舍人,少帝时出为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不久调往建康(今南京)。赴任途经岳阳,留诗《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题所言巴陵城楼即岳阳楼。据考,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首描写岳阳楼的诗。作为岳阳楼前身的岳阳西门城楼,历经两晋至南北朝二百余年,几无声息,是颜延之将它引进诗歌王国。这首诗也为后世诗人描写岳阳楼提供了成功的先例: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经涂延旧轨,登访川陆。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却倚云梦林,前瞻京台囿。清氛霁岳阳,曾晖薄澜澳。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有没竟何人,炯介在明淑。请从上世人,归来艺桑竹。

诗人登高极目:江、汉分楚,衡、巫奠南,浩浩三湘之水汇入洞庭,茫茫云梦七泽滋养着荆州沃野。这种辽远开阔的视野和磅礴广大的胸襟,显然是把握了观览洞庭的最佳视角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审美体验,可以说是创奠了登岳阳楼吟咏唱和的基调,所以对后世影响颇大。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呈张丞相》)、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等名句尽管在艺术上比颜诗上述描写更高几筹,但基本路数却并无二致。

自唐张说修筑岳阳楼,“多与才士登楼赋诗”,特别是李白题诗岳阳楼以后,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乡,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725)“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时二十五岁,在离开四川以后的三十多年间,曾多次泛舟洞庭,留下许多吟咏洞庭湖、岳阳楼、君山的优美诗篇。乾元元年(758),五十八岁的李白因永王案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次年二月,李白在沿长江西行赴流放地途中遇赦,于是从白帝城出发,顺江而下,经江夏,到岳阳,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类畅快无比的诗篇;至洞庭的“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豪迈潇洒、飘然不群的本色又流露出来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就是此时所作:?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画出岳阳楼、洞庭湖的宽阔优美的境界,表达出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境和豪放旷达的情怀。尤其首联意境清新开阔,传为名句。唐诗中咏洞庭湖、岳阳楼的佳作颇多,其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呈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唐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自幼好学,诗文俱佳,胸怀壮志。曾隐居鹿门山,但有积极入世的准备。四十岁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据传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与王维交情甚笃。据传王维曾私邀其入内署,不想玄宗忽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自诵《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下句“多病故人疏”),玄宗甚为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乃将其放归襄阳(有此一说,才显出浩然的清狂与玄宗的小器)。孟情绪黯然,曾漫游吴越,饱览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

孟浩然诗集中致张丞相诗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名最著。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平”字在唐人诗句中反复出现:“潮平两岸阔”、“春江潮水连海平”、“水面初平云脚低”,似平实奇,不可易也。);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清·沈德潜)。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还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算来只有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可与之比,而“江”、“湖”有别。诗的后四句巧用《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的典故,表达希望对方引荐的意愿。据说张九龄看后,为其才华倾倒,也为其怀才不遇而惋惜,遂招孟为幕僚。一说此诗作于张九龄在相位时。

但是,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其对后世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还是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五十七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情感就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傅庚生先生以为如此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傅先生的新说自有道理,然而积年的“沉郁之感”,似不应排除初登的“喜悦之情”,既有沉郁之感,又有喜悦之情,登临览胜正是为了消愁舒郁,而忧闷终不可除,心境无论如何宽慰轻松不了,这才有后面的迂回百折,感慨万端。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论此,诚不为过。今日读之,犹有“晕眩”、“怵目”之感,联想到杜甫作诗的背景,那么不仅是乾坤、宇宙,还有家园,还有人生,还有命运,莫不飘飘摇摇,恍恍惚惚,载沉载浮,谁能自主?如此真有无穷的悲凉,无穷的感慨。而意境之宏阔苍茫,真正空前绝后。

五、六句看似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宙一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清·黄白山语);其实情感的脉络上与三、四句是融合无间的,魅力一样摄人心魄。清人以为:“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查慎行)。

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从艺术匠心来看,后人这些分析都不错;但是,如果把杜诗的意境只看成是创作手法的变换,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这就是不探本求源的做法。傅庚生先生说这首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胸襟、怀抱各方面凝结而成的”,是为确论。末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老病孤舟,而忧国忧民,“胸襟气度,一等相称。”此诗与孟浩然诗比较,其境界高下自分。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杜诗之后,唐代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宋代欧阳修、范仲淹、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有岳阳楼诗作。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一诗别开生面,不负盛名: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明代魏允贞《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清新可喜,而尾句不称气势。方回所云孟浩然、杜甫之后,“后人不敢复题”,大谬不然,清朝末年岳阳楼四壁常被游人胡乱题诗,楼壁污乱不堪入目,不得不每年粉刷一次。当时著名的汨罗诗人吴云台登楼见此情景,怒不可遏,遂挥毫题打油诗一首:“岳阳楼上一楼诗,尽是乱题与乱题。我也上前题几句,他年泥壁一齐泥。”据说,从那以后,题壁者不再乱去题壁了。

“范公楼记杜公诗,少小名区入梦思。”1964年秋天,当代伟大的诗人毛泽东登临岳阳楼,他一反常态,自己没有留下诗作(虽有“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之句,却不是写在岳阳楼),而只是手书了杜甫《登岳阳楼》。此后三年,岳阳楼重修,原由中华民国湖南省主席何健书写的“岳阳楼”匾额自然要换下来。岳阳楼公园管理所所长陈忆吾,是陈赓大将胞弟,他进京请陈大将军转呈岳阳县委请求毛主席书写岳阳楼匾额的信件,毛主席谦逊地向陈赓说,岳阳楼是文物古迹,提议请考古学家郭老书写。如今的“岳阳楼”匾额即为郭沫若手书。毛泽东书写的《登岳阳楼》笔意奔放,布局严谨,笔触雄健挺拔近似怀素狂草,将诗圣赤子之心盎然再现于尺幅之间。此书作已放大勒石,嵌于岳阳楼碑廊,并刊刻成雕屏,悬列三楼主壁之上。岳阳楼一楼、二楼均为范仲淹《岳阳楼记》雕屏,这三楼也只有毛主席笔走龙蛇、铁划银钩的杜甫《登岳阳楼》诗,才算压得住。

万顷春声卷浪花,孤舟晚泊天之涯。岳阳楼头无事坐,洞庭水试君山茶。

一百多年前的王文治的这首诗,与一千多年前的杜诗、范记比起来,已经是情趣迥异了。

今人汪曾祺先生某些诗文的格调倒与王诗近似。“文变染乎世情”是一回事,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又是一回事。范公曾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汪曾祺先生倒是作过同题的《岳阳楼记》,同样的绝妙好辞;如今,汪先生也作古了,有谁再续岳阳楼记呢?

5、黄鹤楼

(名楼沧桑、黄鹤归来、骚客吟咏、先哲遗踪、铁血红楼)黄鹤楼耸峙于武汉长江之滨蛇山之巅,金碧璀璨。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流,气势雄伟,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而黄鹤楼“尤著特色”。

(一)名楼沧桑?黄鹤楼在历史上,既是一座名胜风光楼,又是一座神仙缥缈楼,它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由于我国从未发现过黄鹤,加之历代帝王都以黄色为尊,在人们的心目中,黄鹤必定是仙人所乘之鹤,黄鹤楼不由得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黄鹄山题词》讲到黄鹤楼时说:“红尘不到,羽客翩翩,曰王曰费,荀仙吕仙,梅花三弄,响遏云边,骚人韵士,翰墨结缘……此山此楼,终古岿然”。这个王、费、荀、吕,各自代表一段神仙故事,大致都是因仙人乘鹤过此而得名。而《报恩录》则这样记载:黄鹄矶头曾有一辛氏小酒店,一老道常来饮酒,不付钱便扬长而去,酒店的主人却始终以礼相待。一日,道士要远游他乡,临别时,用桔皮在墙上画一黄鹤,对主人说:“有客来时,用手一拍,黄鹤即会起舞助兴。”辛氏拍手一试,黄鹤果然翩然起舞,从此辛氏酒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十年后,老道云游归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而去,辛氏为感激老道,建此黄鹤楼。

其实,黄鹤楼起始,只是一个军事哨所。它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汉末年,朝庭衰败,群雄并起,孙权起事于吴,溯江而上,建都武昌,奠定霸基。与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即为黄武元年。

以楼名而入诗,在诗中占一定比重并能赢得拥有盛名的诗人不断吟诵的,在唐朝恐怕也要以黄鹤楼居首位了。

骚客吟咏“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前人的这几句诗道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依存的关系。黄鹤楼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又以物华天宝,千年雄胜而名贯古今,赢得千古文人墨客吟咏矶头,为黄鹤楼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抒写登临怀古,思乡怀土的七言律诗。它那不拘格律,清奇飘逸的风神气韵,被誉为题咏黄鹤楼第一名篇,为千古传诵览胜神品。严羽评《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俞陛云《诗境浅说》中写道:“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此言极是。因为这首名诗,黄鹤楼有“崔氏楼”的别称。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崔诗原题在楼上,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见崔颢诗作,遂为之搁笔,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不可尽信,但李白后来所作《登金陵凤凰台》,确与崔诗格调相仿,一时为天下美谈。清人顾景星《黄鹤楼诗集序》略称“黄鹤楼唐前不甚著名,崔作七律诗未有激赏者,李白天才俊放,见颢诗搁笔,去金陵凤凰台,拟其体,然后颢诗名,而楼益著。”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依托崔颢与李白赋诗竞秀争奇这段轶事而更加显赫。正是“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当时有人出于对李白的崇拜,对此亭之名颇为不满,遂道:“青莲千古一诗狂,无敌才名万口扬。笛谱落梅真妙绝,亭称搁笔总荒唐。虽留杰作传鹦鹉,犹有高吟咏凤凰。读到长安愁不见,细评崔句觉寻常”。

更有崇拜者干脆质问道:“搁笔伊谁构此亭?痴人说梦几时醒!竟忘斗酒诗无敌:直信生花管不灵。捉月何曾江上见?落梅争忍笛中听。廓清赖有如椽出。净扫云烟睹日星!”其实,有此搁笔亭,根本就无损诗仙声名之半毫厘,相反,游了黄鹤楼,再游搁笔亭,更平添一股灵气,更加敬重李白。李白用这种搁笔的形式赞赏推崇名气远不如他的诗人,何仅崔颢?

崔李二人差不多同时,但其文学成就与名气不可同日而语。李白流传至今的诗篇有一千零二十一首,而崔颢仅仅四十二首。《黄鹤楼》为何能石破天惊?这或许与崔颢的生涯有一定的关系。崔颢生于武则天当政时期,早年多写妇女生活,后入边塞,诗风大变,雄劲豪迈。《黄鹤楼》是他经历了金戈铁马的边塞生活之后写出来的,胸中荡漾慷慨豪迈之气、思乡怀故之情,登楼触景而发,于是楼的神话传说、古今变迁;人的怀古悠思、思乡之情都像长江之水奔来笔底,前四句仿佛一气呵成,后四句又接踵而至。这就叫“景至情生,情到诗成”,甚至律诗的对仗平仄都束缚不了诗人奔腾的思绪:它的颔联既不讲对仗,也不合平仄,似信手拈来,却又不能作任何的更换。全诗色彩鲜明,清新自然,音韵流亮,宛如行云流水。这都是崔颢的成功之处。

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非常喜爱黄鹤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他虽作了搁笔之叹,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十几首歌咏黄鹤楼的好诗。如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篇蕴含离情别绪又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它与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均为送别诗之杰作。“孤帆远影”是“目送”,“长江天际流”是“心送”。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老朋友所乘之船启航远去,渐渐愈行愈远,当孤帆也在天水相连的碧空里消失,还不忍离,望见长江之水在向天边流去,表达出对孟浩然极为深挚的友情。

李白与孟浩然是同时代的诗人,李白对孟浩然是非常尊重的。他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赞美他不热衷于做官,安于隐居生活。他们的这次离别正值唐开元盛世,诗人对孟浩然在春花灿烂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心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黄鹤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一江春水,无不蕴含着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炽热的感情。诗文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是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而李白在另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表达的又是另一种情怀: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此诗写于公元759年,与前诗相隔30多年。当年诗人送孟浩然去广陵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景犹历历在目。此时强盛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而走向衰弱,李白也走向他生命的暮年。乱世中的李白,出于爱国热情,投笔从戎,发出“不惜微躯捐,誓欲清幽燕”的感人誓言,参加了永王李王的军幕,不料永王陷入统治阶级的争权斗争被杀,诗人受株连,被判长期流放夜郎。这首黄鹤楼上听吹笛诗是写于流放途中,此时诗人以贾谊自喻,其内心不仅仅是孤寂与愤懑,而且是十分悲伤。《梅花落》是一支古笛曲,表达暮春将去,梅花飘落泥中的哀怨。诗人听到黄鹤楼上传来幽幽的《梅花落》怨笛声,触发了忧思,他觉得寒气逼人,满天梅花飘落,而忘了眼下的江城正值盛夏五月,写照出诗人心中的寒冷。

心寒甚于天寒,心伤痛于体伤。李白如此傲岸硬汉,直于江城炎夏中体会出落梅时节的寒意,其哀也甚,其情也感人至深。诗人巧借《梅花落》曲名翻出落梅花的意境。“语近情遥,含而不露”,自是文学家表达情感的方式。

诗的意境广为人称道,其诗所写“吹玉笛”、“落梅花”,与崔颢的“白云”、“黄鹤”一样,已成为黄鹤楼代称之名典。此诗也是题咏黄鹤楼而古今传诵、脍炙人口的杰作之一。

历代以《黄鹤楼》为诗名,从不同角度描绘黄鹤楼的佳作很多。南朝大明六年(462年),鲍照所写的《登黄鹤矶》,可能是现留存的最早的一首登临黄鹤楼的诗了: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州悲棹讴。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岂伊乐饵泰,得压旅人忧??鲍照是南朝杰出的诗人,和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诗人突出了秋景的主要特征,用凝炼的文字,描绘出一幅悲凉肃杀的画面。--江面上舟楫樯帆,缓缓而动,秋风不时送来阵阵棹讴,悲壮凄凉。翘首向西,只见水路茫茫,顺江东眺,墙外高耸的三山,已隐没在江流之中。诗人笔下的声光色态,无不罩以悲凉气氛,联想自己出身寒门,纵然“少有文思”,在“举贤不出世族”的门阀制度下,只能以文学书记供奉于人,这种寄人篱下的愁苦和生不逢时的忧愤,是任何美乐和佳肴也排解不开的呵!此诗写得凝炼含蓄,含义深厚,还用湘别汉游的典故,在悲凉之上又抹以神奇色彩,很能引起人们欣赏的情趣。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湖北人,曾做过明神宗的首辅(宰相),在他三十岁告假归乡,游历武昌时做了一首《舟泊汉江望黄鹤楼》,也不失为一首好诗: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九秋槎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萧飒的秋景图:傍晚,一叶扁舟,泊靠在水滨,诗人在画里,遥望着被秋风熏美的大好河山:龟、蛇两山的枫林,在晚霞映照下,红透鲜艳,清明澄碧的滩畔,往来嬉游着小鱼,浩瀚的长江中,那载着商旅的桅帆,就像在天际云里行走,风静浪息,水平如镜的江面上,闪烁隐现着黄鹤楼秀美的倒影。当天色黑透,只见满天星斗,银河凌空时,一曲《梅花落》的曲调随着美妙的笛声悠悠扬扬地飘落而来,使我们想起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时,诗情、画意、音乐美一齐涌来,构成了黄鹤楼深秋那优美、清新、静谧的意境。诗人在最后两句,流露出在政治上难以实现他的抱负、向往着恬静、淡泊、悠闲的隐居生活的心绪。

登临吟咏黄鹤楼的佳作不胜枚举。不同朝代的诗作,或欢快,或凝重,或苍凉,或许可以折射出不同朝代的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阅尽人间春色的黄鹤楼,将以它的千古盛名及其历代不朽诗文赋予的强大的生命力,永驻人间。

岳飞亭?在黄鹤楼公园东区,有一六角亭,石柱飞檐,彩釉瓦盖顶,周围松柏掩映,环境幽静,此乃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岳飞亭。亭柱上镌刻着一幅楹联:?撼山亦何易,撼军亦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名垂青史的抗金英雄岳飞,他一生最辉煌的岁月,在武汉度过。从1134年进驻鄂州(今武昌)到1141年被主张投降的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至死,一直屯兵鄂州。其间,进行过三次战功显赫的北伐,收回大批国土,以致被打得落花流水的金兵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这大好形势被投降派一手断送。

岳飞死后二十年,金帝完颜亮大举兴兵南侵,鄂州将士“哭声如雷”,联名上状,要求为故帅洗刷冤屈。第二十一年,岳飞的冤狱才得到昭雪。到公元1204年,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

岳飞在武昌曾填过《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公保扎西李红)

另一首则是本世纪初被发现的《登黄鹤楼有感》,词曰:遥望中原,苍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指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此词与“怒发冲冠”一样,表达了“收拾旧山河”的壮怀豪情,只是语调更显得深沉悲壮,“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流露功成身退之意,大约是岳飞后期的词作。

黄鹤楼重建后,《登黄鹤楼有感》这块石碑,立于黄鹤楼碑廊处。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武汉从阅马场的岳庙废墟中,清出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红色大理石碑一块,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建起了岳飞亭,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抗战的决心,大江南北,响遍岳飞“满江红”的悲壮歌声,武汉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在岳飞亭旁,还建有一组纪念岳飞的塑像。背景是一幅长达25米的反映岳家军驰骋抗金战场的花岗岩浮雕照壁,一座高达6米多的岳飞扶鞍勒马的青铜雕像耸立在照壁前的巨石上。游人至此,无不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诗词碑亭在黄鹤楼碑廊里,除了陈列古黄鹤楼遗存的碑刻外,还有当代书法名家的手笔。其中,颇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诗词碑亭。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运笔奔放,布局严谨,好似潇洒的怀素狂草。这是毛泽东写于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他伫立在黄鹤楼(实为奥略楼)上,冷眼望着烟雨苍茫中龟蛇紧锁的大江,脑海里的思潮奔腾不息,挥毫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黄鹤楼留下的足迹与诗篇,给这座历史名楼增添了新时代的风采。

不仅如此,这座名楼还是武汉抗日宣传的活动中心。

1938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日宣传周活动,地址在武汉的黄鹤楼。黄鹤楼前名人荟萃。

田汉写诗曰:“大火雄歌杰阁前,长江两岸万雷喧。江头野老私相问:盛况何如北伐年?”郭沫若在胜象宝塔前致开幕词;周恩来作慷慨激昂的抗战形势报告;冼星海指挥大家引吭高歌……?群情振奋的人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歌曲,举着几百幅抗战宣传画,擎着火炬、彩灯,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千千万万人的歌声、口号声震撼着大地,抒发着人们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这个活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黄鹤楼在沸腾!千古名楼将永远铭记这感人肺腑的抗战场面。

6、浔阳楼

浔阳楼座落在九江市的长江边,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民间酒楼。虽然其建毁年代已无可考,但从不同时期许多著名诗人咏赋的诗篇,不难看出,浔阳楼在盛唐已有,清康熙年代尚存,且颇具规模。

浔阳楼临江而建。盛唐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韦应物,在《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诗中,用“悬槛飘寒雨,危碟浸江流”的诗句来描绘浔阳楼的险峻、挺拔。中唐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而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生活了三年。其饱醮浓情的《题浔阳楼》诗,使浔阳楼名扬海内。其诗写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湓浦月,平昼炉峰烟。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大量的口头传说和民间艺人话本的基础上整理加工的《水浒传》,更将江州城的浔阳楼演变为”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英雄豪杰之地,成为历代人们因仰慕”及时雨”宋江和“替天行道”梁山众好汉而寻迹追踪、旧地重游的地方。

当年,宋江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刺配至江州:“……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一望杆,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旗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宋江看了便道:只听说江州有好座浔阳楼,原来却在这里……宋江来到楼前看时,只在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凭栏举目看时,端的好座酒楼,但见:?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阑干低接轩窗,翠帘幕高悬户牖,消磨醉眼,倚青天万迭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白苹渡口,时闻渔父鸣榔,红蓼滩头,每见钓翁击楫。楼畔绿槐啼野鸟,门前翠柳系花骢。

宋江看罢,喝采不已……”后来宋江感恨伤怀,乘着酒兴,在此浔阳楼的白粉墙上挥毫写下一首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又题诗一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最后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知府将宋江捕来立案,押去市曹斩首,在行刑之时,诸梁山好汉一齐动手,杀开血路,将宋江和戴宗劫持而去,然后直奔梁山。

浔阳楼记录下梁山的领袖宋江被逼上梁山最后最关键的一步。施耐庵将如此重要的一笔放在浔阳楼,不仅写出浔阳楼在施耐庵心中的份量,也写出浔阳楼在宋代的形象与份量。

这经过加工的史料故事广告式地使浔阳楼名声大噪,也使之平添了十分雄健豪迈之气,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好楹联:?壮士抒怀,汝得先干三碗酒;?幽思吊古,谁能更和一首诗。(陆伟廉)?这是受梁山好汉故事感染而泻出胸中的一派雄健豪迈之气。

浔阳楼的门口,保留着《水浒传》原著中所描写的细节:大门旁边竖着一根望杆,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旗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浔阳楼”三字。

在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还是当年的楹联:“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

步入楼门,迎面五彩缤纷的是梁山泊108位好汉的瓷塑群像: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戴宗、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混江龙李俊……个个神采奕奕。二楼豁然开朗,取名为“忠义堂”,大堂古色古香,窗明几净,凭窗眺望,近可观浩浩长江,远眺则庐山之景,钢拱飞梁的九江长江大桥,更为这座古城增添新的风采。

7、太白楼

诗仙,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特称。天宝元年(741年),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从此,李白诗仙之喻流传至今。

李白晚年寄寓安徽当涂(今属马鞍山市),安徽是诗人常游之地,终老之乡,绝笔之处,这里的青山碧水遍布诗仙的游踪,到处都是当地人们纪念这位诗仙而建造的亭台楼阁。

李白生于中亚巴尔喀什湖畔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今江油)青莲乡。李白在朝廷供奉翰林时期,遭佞臣谗言中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入永王李王幕府,以图一展其“平天下”抱负。不料永王拥兵自重,遭唐肃宗翦灭,李白也因此获罪,直到朝廷大赦方重见天日。上元二年(761),李白来到当涂(今属马鞍山市),投靠县令族叔李阳冰,这是他第七次来当涂,第二年,宝应元年冬(762),李白患“腐胁疾”,客死当涂。

正如韩愈所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优秀诗篇一千多年来一直照耀着我国文坛。有关他傲视权贵的一些传说,世人将之写进诗画、写进戏曲、筑进楼台亭阁,表达了对这位诗仙的热爱与赞美。

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两座李白像,一立一卧,一醒一醉,形态逼真,多具神韵,分别安放在后楼正厅和三层阁上。立者,昂首傲然,神态潇洒,体现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风亮节;卧者,举杯遮目,醉态朦胧,刻划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傲岸不羁的性格。登楼远眺,千里江流,万顷田野,尽收眼底,绮丽无比,使人顿生“诗来寻我却难辞”之感。此楼不枉享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

千百年来,文人名士纷至沓来,题诗吟咏,感叹万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又名昭亭山、查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从西门北行,一径千绕,浓密竹林树林结成重荫,沿途燕啼莺啭。敬亭山山麓曲曲流水、山上云蒸霞蔚。远望绛雾白云,令人飘飘欲仙。谢玄晖曰:“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到其境,不会懂得诗人为何要如此写。

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漫游到安徽宣城,在此他逗留了两年。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漫游时期,诗人心里极为矛盾,一方面仍有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欲上青山揽明月”;另一方面,由于“人生在世不称意”而产生出了“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念头。《独坐敬亭山》正是后一种心情的写照。

“独坐”是全诗的血脉,前两句是独坐之景:一只鸟都没有了,一片云也去了,空寂的一片;后两句是独坐之情:诗人嫉恶如仇,而周围的恶势力对诗人也极尽迫害之能事,相看怎能不相厌?唯独这雄伟秀丽的敬亭山,才相看两不厌啊!独坐之景和独坐之情在此交融互渗,涌现一个空前的意象,这就是李白这天纵之才独有的一种大寂寞!诗中“独坐”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后人显然接受了李白对寂寞的感悟,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作诗不多,今存的小诗中就有一诗题为《独坐》:〖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至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李贽写自己独居生活,其表达出的卓尔不群与李白何其相似。

8、谢朓楼

宣城有座谢朓楼。它原为南朝齐代诗人、宣城太守谢玄晖故宅,在当年太守郡衙之后,位于陵阳山头、全城最高之处,谢玄晖自名其居曰”高斋”。他在两年的太守任上,起居、理事、吟咏、写作,多在此斋。唐初,当地怀念诗人,在原址建二层高楼,俗名谢朓北楼:因位于州衙之北,取名”北楼”。登楼可北望敬亭山,故又俗称”北望楼”。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从李白的视野可见谢朓楼的地形环境:踞山临水,高出凡尘,诗人登临其上,俯视宣城,将宣城四周山水和一派秋色尽收眼底。诗中的两水就是宛溪和句溪,宛溪绕城东至城东北一里许与句溪合流;句溪溪流回曲,因形如句字而名。至于双桥,就是凤凰桥和济川桥,一在城东南泰和门外,一在城东阳德洲,都系隋开皇中所建。在如此给人超越之感的高楼上,谢玄晖及后来的历代诗人学士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谢朓(464-499),南朝齐代诗人,字玄晖,曾任宣城太守,又称谢宣城;陈郡阳(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出身贵族。最初作南齐诸王幕下的参军、功曹、文学等官职,曾得到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后来为明帝掌中书诏诰。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二年后回朝任吏部郎,不幸遭陷害、下狱而死,年仅36岁。谢朓与谢灵运同族,又先后齐名,所以有”小谢”之称。在谢朓短短的三十六年生涯中,宣城太守任上是他愉快的一页。也是他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宣城是当时的江南大郡,经济发达,又有敬亭、双溪等名胜,能出任这个大郡的太守,谢玄晖当然是愉快的,这可从他在赴任途中所写成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得到印证: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立豹姿,终隐南山雾。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等句,充分表现喜得外任的心情及出身士族的文人流连风光的生活情趣,诗中“天际识归舟”两句写出天边疏淡的归帆远树,就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恬淡而又富于韵致。如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宣城笔下源源流出:“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木。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句清新自然,显然区别于他以前在建业、荆州写的诗篇,世族文人的藻绘流丽的色彩冲淡了,逐渐构成了他新的风格。玄晖灵感不能不说得益于宣城的山水,他现存的二百余首诗歌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任宣城太守的时候写的,而他在此任上前后仅两年的时间。谢玄晖诗风格清俊,时出佳句;其山水诗既吸收谢灵运的细腻与逼真的长处,又摆脱了玄言的尾巴,开了唐诗先河。著名作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深得后人赞叹,“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佳句绝唱对唐代诗人更是有着深远影响。

李白《金陵城楼月下吟》中曰:月下沈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令李白长忆的是什么?除了玄晖那些清丽的诗句,或许还会有对谢玄晖不幸早逝的感叹与痛惜。

也许是对命运的预感,谢玄晖在诗中对黑暗对现实常流露不满与畏惧:“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他不幸而言中,鹰击霜委,他死于黑暗,死于非命。或许这是“令人长忆谢玄晖”和此楼游人世世代代络绎不绝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物伤其类。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软弱无力往往是文人的通病。

李白多次来宣城登临谢楼,在此写了许多好诗,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空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起落无迹,断续无端又一气呵成;诗人自比谢?“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然而壮思欲飞,愁怀难排。李白痛快淋漓地抒写的何止是自已心中的忧愤?谢?楼加深加重李白的忧愤,造就这名篇,它不知打动多少失意者之心。它神韵天成,绕梁不绝,读之不忍释卷,亦如“抽刀断水水更流”。它和历代文人的名篇佳句使谢?楼名闻遐迩,成为各代文人吟咏之地,成为山水盛景的一个中心。

9、藏书楼?

它位于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屯溪西北郊的隆阜。

戴震(公元1724-1777年),字东原、屯溪人,为清代进步的思想家,著名的学者,“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辑成《戴氏遗书》。

藏书楼已历时两百多年,五十年代以来,经过了两次修茸,分藏书室,阅览室,休息厅,正厅是瞻仰堂。瞻仰堂上安放一尊戴震塑像,正中悬挂着端木题写的匾额“盖代大师”,堂中玻璃柜陈列着戴震的手稿、清乾隆皇帝的谕旨等珍贵文物。

瞻仰堂两厢是藏书室,收藏着戴震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多种版本的戴震著作,还有上万册的经史子集等等,蔚然大观!楼上阅览室里收藏着戴震用过的一张书桌、四壁悬挂着当代知名学者楚图南、王力、周谷城、周汝昌、赖少其等等题写的诗词楹联。休息厅摆放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家具,墙上悬挂着六幅展示戴震生平的图画。

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正是戴震这位大学者一生坎坷求索的写照!

10、阅江楼

更可怪也更有意思的,还有阅江楼。阅江楼是朱元璋开国后拟建,地址原定在金陵狮子山上,后因故未建,只存平坻。阅江楼虽未建成,而有关阅江楼的诗文早就流传开了。先有翰林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吴楚材、吴调侯将它选入《古文观止》:“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栏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隘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饣盍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宋濂认为朱元璋建楼的目的在于“寓其致治之思”,而不仅仅是为了看长江(“阅江”),这无宁说是作者对圣上的劝谕和期待,像这类台阁应制文字,其中自多规颂之言,既不失端庄典重之体,还要含蓄委婉地吐出自己的劝谕之意,实在难为了宋学士。朱元璋听不听得进去是另一回事,《阅江楼记》已经载之竹帛,就有它自己的价值。后来封为新建伯的大思想家王守仁又写了《登阅江楼》诗: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王氏以为,金陵有大江天堑,固然有险可恃,然而观乎古今,可恃者“在德而不在险”。这与宋濂的文中之义近似,因为一个是当事人,一个是后来者,所以表达方式一个正,一个反;一个婉曲,一个直截。

一座“莫须有”的阅江楼,仅仅只有一个“名字”,一个符号,就引得一代又一代痴情的文士来登临,来凭吊,来发思古之幽情,“临观之美”竟有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阅江楼已在重建中,而“重建”又不准确,阅江楼本来就没有建起来过,现在只能说是兴建或“续建”。有阅江楼的榜样,凤凰台、赏心亭或者也有重建的一天,从登临怀古的意义上说,凤凰台和赏心亭实不在阅江楼之下。

11、胜棋楼

胜棋楼在莫愁湖畔。蕴涵英雄和杀伐之气的胜棋楼,与充满幽静柔美之神韵的莫愁湖连在一起,看起来是有几分不和谐的,又恰是这几分的不和谐形成一股张力,这张力成就了莫愁湖与胜棋楼一种独特的美,是英雄的隐忍而卒见疑与美人的善良而终受辱的融汇交织的那样一种难以言说的情调。后人的联语多把历史的风雨和泪血淡去,只留下定型化的“英雄”、“美人”之说。如彭刚直的一联:王者五百年,湖山别具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其实,如同“莫愁”反而多愁一样,“胜棋”虽能赢得一座楼,却丝毫不能改变君王的猜忌与刻薄,“胜棋楼”实为千百年来“功高震主”的英雄悲剧的一个标本。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洲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他22岁随朱元璋起义,英勇善战,长于谋略,屡立战功。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吴王,置百官,战功卓著的徐达被封为左相国,成为明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1368年,朱元璋称帝,任命徐达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等要职,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还赐给他免死铁券。应该说朱元璋对徐达恩宠有加,超过了其他功臣。

据传,朱元璋曾打算把自己称吴王时的旧王府赐给徐达,徐达一再推辞不受。有一天,朱元璋邀徐达到吴王府宴饮,有意将徐达灌醉,命太监送徐达睡在他的龙床上。《明史·徐达传》记载:“达醒,惊趋阶下,俯伏呼死罪。”朱元璋见状非常高兴。命人在旧邸前为徐达新建了一座府第,即今建康路南的瞻园一带,并在府第东西两侧路口建“大功坊”,以表彰徐达的功绩和忠顺。朱元璋还常常幸临其宅,并赐给徐达一副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对徐达的评价之高可谓空前绝后,这是恩威并施,也是对徐达的一次试探和考验。

徐达是何等精明人,岂不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朱元璋于是有进一步的试探,这就是徐达胜棋而得楼的来历。

据说徐达还是一名围棋高手,他的棋势变化多端,如同他统兵打仗一样,能功善守,出奇制胜,而且常常能够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当时的文武官员都不是他的对手。这一年,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洪武帝朱元璋兴致很高,命徐达到外花园下棋,这外花园就是莫愁湖。朱元璋平常找徐达下棋,每次徐达都不敢赢,但又不能输得一败涂地,终局总是输一二子,以显示皇帝棋艺的高超。这一次来到莫愁湖,朱元璋对徐达说:听说你同别人下棋从来不曾输过,现在我们两个下棋,不分君臣上下,你可要拿出真本领来,让我开开眼界,如果你赢了,这莫愁湖就赏给你。

徐达只有连声答应:是,是。

他俩对坐在湖滨楼上,摆下围棋桌。徐达抢先,拿过黑子,表示自己棋艺不高明。两人开始布阵,走子,各有盘算,十分用心。

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午后,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后来,朱元璋总算发现了徐达的一处漏洞,认为这地方是徐达的弱点,便立即抢先连吃对方两个棋子,脸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而徐达这时却不动声色,只是端详着棋盘上的阵势沉思,再也不向棋盘上放棋子了。过了好一会,朱元璋见徐达老是左看右看不走棋,有些奇怪,便问道:将军为何这般迟疑,举棋不定,莫非胆怯了??徐达连忙起身行礼,说:看来,这一局咱们要和棋了。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这不行,和棋要说出个道理来,咱们谁胜谁负还没见分晓嘛!其实朱元璋心里认为自己已经赢定了。

徐达只好用手指着那块失子的地方,说:请皇上细看这里,朱元璋对着棋局细细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徐达如果再走一步,朱元璋这盘棋就陷入绝境了。朱元璋心想:好一个徐达,你原来是欲擒故纵啊。朱元璋一着急,额头上的汗珠都渗出来了。徐达见朱元璋神态不安,立即离开座位又行个礼,说,请陛下再细看一下臣的棋势。

朱元璋起身走到徐达的身边,顺着徐达手指的地方通盘细看徐达的棋势,这才发现了一个十分奇妙的布局,顿时转忧为喜,连声拍案叫绝。原来徐达的黑子已经在棋盘上面摆成了“万岁”两字。

这局棋朱元璋虽然输了,但是心里格外高兴,他不仅看到了徐达下棋的真本领,还感到了徐达对自己的忠顺。于是,朱元璋就把这座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道赏给了徐达,并把楼的名字定为“胜棋楼”。

徐达以他的赫赫功勋和对皇上的忠心恭顺,加上自己的绝顶聪明,终于赢得了胜棋楼和莫愁湖。但是,徐达的悲剧命运并没有因此变得好些,甚至因为赢了这盘棋,或者更加深了皇上对自己的猜忌也说不定。从伍子胥到文种,从韩信到郭子仪,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到传说中的明太祖的“火烧功臣楼”,历史也不尽是简单的重复。先是君王的可共忧患,不能共安乐,再是“鸟尽弓藏”与“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到了唐太宗晚年的贬谪勋臣和朱元璋晚年的翦除宿将,则是为儿孙铲除“荆棘”,以确保“万世一系”的家天下。徐达的死因诸说不同,正史说他病逝,“帝为辍朝,临丧悲痛不已。”野史则说,朱元璋晚年猜忌群臣,借胡惟庸谋逆案诛杀功臣宿将,连他的外甥、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劝谏都听不进去;“徐达为开国功臣第一,小心谨慎,也逃不过。洪武十八年病了,生背疸,最忌蒸鹅。病重时皇帝却赐蒸鹅,只好流着泪,当使者面吃,不多日就死了。”(吴晗《明太祖》)正史野史联系起来看,朱元璋要保“万世一系”家天下,所以要清洗勋臣;徐达功勋盖世又忠诚谨慎,既已死,则“临丧悲痛不已”,乃至亲自送葬,为之辍朝,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一,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徐达已经死了。

代胜棋楼早已毁废,到清同治年间重建。今天胜棋楼的门楣上,仍有清代状元梅启照所书的“胜棋楼”大字匾额。楼内陈列着一张精致的棋桌,桌面正中嵌一块棋盘,斜对角方洞分盛黑白棋子。在君臣对弈之处,还挂有徐达的画像,让人一睹这位建立过赫赫功勋,又极聪明地应付着猜忌刻薄、杀人如麻的朱元璋的儒帅之风采。

棋楼一座,引来后世无数的棋联,兹录其二。一联曰: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二联曰:世事如棋,一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12、多景楼

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北,相传是当年“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的所在。北固山,三面临水,陡峭挺拔,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登临此山,曾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清代余京《北固山怀古》诗曰:“北固嵯峨枕碧流,登临霸迹忆孙刘。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净名斋记》云:“东北极海野,西南朝楼山者,谓之多景。”多景楼因此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甘露寺与多景楼的著名,是与刘备招亲的故事分不开的。《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向东吴借了重镇荆州后,一直不想归还。孙权、周瑜出于无奈,遂设下美人计。假称将孙权妹许嫁刘备,引刘备到京口招亲,然后扣为人质,逼其交还荆州。不料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他将计就计,遣大将赵云护送刘备过江,到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在甘露寺里,孙权母亲吴国太见刘备“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谓乔国老曰:“真吾婿也!”孙、刘联姻遂弄假成真。后赵云保刘备逃离京口,使江东“赔了夫人又折兵”。然而,据史书记载,甘露寺是几百年以后唐宝历年间初建的,孙权也是真心“进妹固好”,没耍什么手腕。史书归史书,后人并不这么看,不要说《三国演义》之后了,晚唐诗人罗隐就表明过自己的看法:“紫髯桑盖此沉吟,狠石犹存事可寻。汉鼎未安聊把手,楚醪虽美肯同心?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何知日渐深。还有市廛沽酒客,雀喧鸠聚卧蹄涔。”诗中“狠石”在多景楼西,为一羊状石,当年孙、刘两人曾坐此石上眺望江北,共商拒曹大略。

多景楼相传是刘备夫人、孙权妹妹尚香的梳妆楼,又称相婿楼。此处景色绝佳,苏东坡赞曰:“润洲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采桑子》词序)自北宋以来,文人雅士来此登临,题咏颇多,曾巩《多景楼》诗是佳作之一: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曾巩诗只是客观描摹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表现了一种心与道俱的高旷自得的情怀,至于三国故事、孙刘联姻则寻不出一丝痕迹。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又是一番情怀,显然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不同有关:“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远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临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说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诗人忆孙刘往事,叹中原沦陷,正是胡未灭,鬓先秋。想到晋时羊祜(字叔子),镇荆襄时常游山见山置酒言咏。一次,羊祜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襄阳百姓于山见山建庙立碑,“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陆游登楼怀古,抒发的仍是建功立业,恢复中原的壮志情怀。

如今登多景楼朝东远眺,涛涛长江,烟波浩渺,焦山宛如碧玉,漂浮其上;回眸西顾,峰峦逶迤,叠紫耸翠,与蓝天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13、八咏楼

“西流二水玻璃合,南去千峰紫翠围”。八咏楼坐落在金华市城东南,婺江、二源(义乌江、武义江)汇流而下。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南齐隆昌元年(494)沈约守东阳郡时建成。此楼建成后,他曾写了一篇《登玄畅楼》诗,后又复咏长歌八篇,这就是著名的“八咏”,传诵遐迩。后人将楼易名为“八咏楼”。

沈约(441-513),字休文,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声律学家,首创“四声”之说,并开创了永明体”。沈约曾历任宋、齐、梁三朝,梁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太子少傅。《梁书》卷十三《沈约传》如是评价:“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约)遂卒,有司谥曰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故改为隐云。”沈约如此也是极尽哀荣。沈约也确实名副其实,为我国古诗词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这“八咏楼”之八咏,集中反映出他的成就。

从魏晋开始,我国的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南朝永明年间,最开始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是周禺页,他著有《四声切韵》,可惜现已佚。沈约所发现的诗歌音律,与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永明体”的新体诗。这种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它的出现,反映了诗歌从原来的自由发展到讲究格律了。这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它除了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之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沈约功不可没。

沈约不仅是声律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行新体诗。在他的楼阁建成后,他前后复咏长歌八篇,在当时可说起到了样板的作用。在其最早的一篇《登玄畅楼》中,沈约云:危峰带北旱,高顶出南岭。中有凌风榭,回望川之阴。

尽管其诗思想内容无甚新意,但在运用声律、词藻上的确不一般,有新境界。

他对后世影响之大,可从“沈约”、“沈约瘦”皆已成典故看出,唐诗中常借沈约以喻有诗才的人:“紫泥何日到沧州,笑向东阳沈隐侯。”(钱起《赠张南史》)“赋诗忙有意,沈约在关东。”(朱长文《宿新安江深渡寄郑州王使君》)这里都是借沈约喻指对方:张南使、王使君。更有甚者,仅因沈约致友人一信诉说自已病且瘦,“沈约瘦''亦成为唐诗常用的一典,用作咏生病瘦弱。唐诗人李商隐就屡屡引用之:“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沈约只能瘦,潘仁岂是才”以此来形容自己身体瘦弱。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对沈约的尊崇也由此可见一斑。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居住金华期间,经常登上八咏楼,远眺山川景色,写下不少题咏佳作,其《题八咏楼》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

八咏楼因沈约“八咏”而得名,李清照这首《题八咏楼》,才真正令八咏楼风流千古,后人对沈约的“八咏”反而不甚了然了。

曾与八咏楼结缘的,还有三位豪杰。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奉命到浙东抗倭。因旧军不力,他来到金华八县招募子弟兵。传说他曾登临八咏楼极目俯瞰,双溪景色尽收眼底,因受启发,在沿海造望楼以察敌情。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率军抗清,英勇战死在八咏楼上。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亦曾在此检阅太平军。

现在建筑系清代重建。

14、玉海楼

位于瑞安县金带桥边,是晚清浙江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创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书楼的主人是孙永言和他的儿子孙诒让。

孙永言(1814-1894),字琴西,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在皇帝身边“传达王命,侍从出入”,因明大义,尚风节,受排挤去职。但他文承桐城,学宗永嘉,有“晚清特立之儒”美称,清末大学者俞樾谓之“上溯汉魏,下似苏黄”。他喜谈经济,勤于搜辑本乡文献,有《逊学斋文钞》等多种著作传世,七十四岁时开始全力建筑“玉海楼”,八十岁去世之前,命儿子孙诒让继承其遗志,筑成此楼。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青少年时代随父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广交学者名流,漠视仕途。同治年间举人,官刑部主事,不久引疾归里,穷经著书四十余年。

一生著作多达三十五部,单是一部《周礼正义》就有86卷之多,历时27年。其代表作还有《墨子间诂》。他的《契文举例》是考释甲骨文的最早著作。《名原》、《古籀拾遗》、《古籀余论》是研究金文之作。当代学者郭沫若说:孙诒让“金文研究成绩最大,甲骨文字研究也为开山,王国维深受其影响者也。甲骨文字之学,创始于孙仲容(诒让),继之于王观堂(国维),饮水思源,二君殊可记念。”《尚书骈枝》等,校释古书,颇多创见。其他著述,尚有《九旌古通义》、《永嘉郡记》等。孙诒让学术成就在海外很有影响,日本就成立了孙诒让学术研究会。日本汉学家曾分两批专程到孙的墓前默哀祭扫。在孙诒让诞生100周年和140周年时,当地政府都举行了纪念会,并在“玉海楼”里成立了“孙诒让纪念馆”,出版纪念画册。1964年5月,郭沫若来到“玉海楼”参观,并题“玉成桃李,海涌波澜”,赞美孙诒让毕生学术研究业绩斐然。孙诒让晚年创办各类学校300余所,为培育后代学人竭尽所能。

玉海楼之名,出于王应麟《玉海》。王应麟是南宋学者,著作甚富,其中最著名的是《玉海》,自诩“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孙氏父子以为自家的藏书,亦如玉之珍贵,为世所宝,若海之浩瀚,无所不备,故以《玉海》书名为其楼名。

书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河,前后两进,左右回廊,各成院落。西部是孙诒让的书房,名“百晋斋”。书斋南边筑有颐园,庭园清幽,花木扶疏。这个占地8000平方的楼院,集书楼功能、浙东南优秀民居及私家园林的风范为一体。它楼前楼后,有月池和放生池,两池相通,池水特深,池鱼游弋,起到了“引湿就下,火不入楼”的防潮防火的作用,也蕴含“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韵味。

玉海楼初建时,藏书达八九万卷。它与天一阁最大的不同是,楼的主人是一代著名学者,著作等身,且都勤于批校,他们批过的书不下百种。故玉海楼藏书多名家批校本、温州乡邦文献、孙氏父子手批手校本。玉海楼还大量收藏其它珍本秘籍,如《尹父子》为世之珍品,极为宝贵,而经史子集中的明版不可胜数,自是留给今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一九○八年,孙诒让死后,藏书失散。1949年之后,部分善本书为杭州大学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收藏,书楼由国家拨款维修。如今屋宇井然,绿荫掩映,翠竹摇曳,环境清幽,当年旧貌依稀可见,约有三万多册藏书。

15、烟雨楼

嘉兴名胜以南湖为最。南湖位于城东约一里处,由长水塘诸水汇成,古称马场湖,三国时称陆渭池。因有东西两湖,状似鸳鸯交颈,湖内又多鸳鸯,故又称鸳鸯湖。湖面约百二十公顷,与附近河塘均有水道相连,水域宽广。据有关专家考察,南湖原是大海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与大海隔绝开,海水逐渐淡化而成了泻湖。湖中有两个岛屿,一岛上建有仑圣祠,另一岛称湖心岛,烟雨楼等名胜古迹就在其上。

烟雨楼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940年前后)。据名胜志载,节度使广陵郡王钱元嘹在湖滨筑楼作登眺之所,取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二字作楼名。湖心岛上琼楼高耸,古木深荫,烟雨湖光,正如陈继禹一诗所描绘:“烟雨织湖光,半露洲前树,却笑来游人,翻因雨中去。”寥寥二十字,如一幅好素描,传神又恰到好处。

烟雨楼的景色如此艳丽迷人,当年乾隆皇帝六次驻跸于此。康、乾两位皇帝多次巡游江南,深爱江南风景园林建筑,便将江南著名景点“移天缩地”仿建于河北承德,即被称作清王朝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从康熙到乾隆前后经营了80多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仿照嘉兴南湖烟雨楼的意境在承德避暑山庄中仿建了一座“烟雨楼”。它位于湖中人工筑成的小岛上,自南而北,前面为门殿三间,进门后有回廊环抱,北面正中为二层楼,面宽五间,进深二间,楼上有乾隆手书“烟雨楼”匾额。

一千多年来,南湖烟雨楼游客接踵,至今仍保留有历代碑石五十多块。其中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诗碑:“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晖,玉庭添瑞色,银榜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旗。”楼台正额有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一联:古木一楼寒,烟雨人间,笙歌天上,扁舟双岸远,鸳鸯何处,云水当年。

到了二十世纪,南湖烟雨楼染上了新的时代色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南湖继续举行。在一条游艇上,诞生了中共第一个党章,选出了中央领导机构。今湖心岛东南岸停着一只中型游船,即为当年那只游艇的仿制品。当年登上游艇参加会议的元老之一董必武主席在此留下墨宝: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16、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另有说四大名楼为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雀(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后,失去往日的繁华和兴盛,遂于元初毁于战乱。。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雀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