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霉唑阴片几天排干净?:主题报道寻求创新__蒋树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00:21

主题报道寻求创新

    每天早晨,我们一睁开眼睛,有意无意,就被各种眼花缭乱的媒介所牵引,诸如手机、电脑、报纸,当然还有电视,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什么样的新闻能让你我的脚步稍作停留?什么样的信息会让大家一亮?不用说,社会热点、大政方针、突发事件这些自然博人眼球,可对于堂堂央视,国家媒体,在媒体对决的时代,除了紧跟热点焦点之外,我们还必须坚守住主题报道这块重要的阵地。因此,主题报道的求新求变是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追求。结合刚刚告一段落的秋收一线的报道,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新体现在技术上

   说到秋收报道,并不陌生。一年到头,从种到收,农民口中的四季歌,我们怎么才能唱出新意?回顾以往,南北粮王对过话了(2010年秋收报道:粮食大丰收、粮王很给力);种粮大户老贾算过账了(2010年秋收报道:来之不易的七连增);甚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老外也来捧场了(2010年秋收报道:稳定全局的七连增)。这些元素提升了报道水准,总体来看,都是侧重报道内容上的创新。因此,从技术上创新,在报道方式上求变,成为今年秋收报道的发力点。

   技术上的创新首先是实现了航拍,但这个点子并不是经济新闻部的首创,就在兄弟部门也组建精兵强将,拉开航拍大幕的时候,我们却选择在航拍中突出新闻元素,跟随种粮大户上飞机,另外一路记者在地面形成呼应(2011年秋收报道:空中探望北大仓)。可贵之处我以为,记者让位于种粮大户,土地的主人,也是报道的主角,他在空中的所见、所言、所感是观众最感兴趣的,记者的提问和农民的视角不再是两张皮,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交融。也正因此,我们的报道一推出,就获得好评。

二、创新体现在形式上

   内容为王,这个定论毋庸置疑。但在信息高速更新的今天,报道形式上的创新也能让节目耳目一新。在秋收一线的第二阶段,记者承担了北粮南运这一选题(2011秋收报道:陆海联运 南粮北运全面展开)。但当我们双脚踏上黑土地时才发现,东北大粮仓的农民今年并不着急忙慌卖粮,他们都寻思着再等一等有更高的价钱再出手。农民的心情咱能理解,可节目也得做。盯住中储粮、铁路局、大连港,黑土地的第一列散粮专列最终还是被我们的摄影机抓拍到了。只不过,这趟列车的行程千山万水,从产地坐上火车到港口要三四天,换乘轮船出海到销区又得八九天,全程跟踪显然不现实。

   就在记者头疼的时候,大连港散粮码头技术骨干赵子峰的电话提醒了我,秋收后他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销区的用户催货电话。其中有一个宁波的养猪协会带头人几乎每天都要通话。听到这个故事,记者的头脑中,豁然开朗,从产地到销区,粮食一路飞奔,又有多少人为之牵肠挂肚?于是,记者在节目中串起了一条线,无论是产地的粮食物流经理张京平、还是大连港散粮码头的技术骨干赵子峰,直到销区的养殖大户闻尧祥,都是这条线上的关键环节,通过他们三个人的故事,也就把北粮南运、粮食流通的故事讲全乎了。

三、创新体现在??上

  秋收告一段落,我们的主题报道却并没有停住脚步,创新求变依然是新闻采访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也许,创新还体现在更多的层面,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待挖掘,让我们一同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