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杯颁奖:古代大藏经分类与古代、近现代编藏思路初探(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6:29
古代大藏经分类与古代、近现代编藏思路初探(三)

 

内容提要:

1、             对古代对汉文大藏经编藏分类以及分析

2、             古本藏经影印出版状况简介、古本藏经分类以及简评

3、             以大正藏、中华藏、佛光藏为例评近现代以及在编的藏经

4、             编藏目的、选经标准与分类方法简单的总结和分类

5、             个人关于藏经的一些设想


三、以大正藏、中华藏、佛光藏为例评近现代以及在编的藏经

 

1、大正藏

《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是在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小野玄妙等人的主持下,集中日本佛教界、学术界一大批优秀学者,历时十三年(1922—1934),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编辑出版的。全藏100卷,计正藏55卷、续藏30卷、图像部12卷、昭和法宝总目录3卷。收录各种典籍、图像3360部,13520卷。关于大正藏的详细评价,请参阅方广錩老师的评《大正新修大藏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23f3901000aiq.html)。

值得指出的是大正藏是由学者所主持编辑的大藏经,以前大藏经的编辑大部分有出家法师为主进行编辑。随着近现代佛教佛教义理的衰微,佛法的重心由出家法师向在家居士转移,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很多佛学院,居士为法师说法,也算是末法时期的一个特征。古代,比如唐宋时期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出家人地位崇高,世俗所流行的东西,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出家人一样精通,甚至比在家人还要好。在佛理上面,在家人更是无法与出家人相比。大部分在家人在出家人面前只能洗耳恭听。近现代这种情况则完全倒过来,实在也是迫不得已,佛教内部的僧团确实缺真正人才和僧才。

大正藏的编撰者,完全抛弃唐宋以来形成的以唐释智升在《开元释教录·有译有本录》中提出的分类法分类原则,力图依据思想的发展与典籍的演变这样的历史线索来安排大藏经的结构,以期给研究者最大的方便(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采用了综合现代学术研究成果的最新式的编修(体例)。”)。由此,开以近现代西方所谓的“学术的科学思想”,以学者身份编撰藏经之先河。这和历史上大部分藏经之主事者多为出家法师完全不同。在藏经体例上,基本上也是按照经、律、论、其他(笔者定名)来划分,详细划分如下所列:

经部分为十类: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等十部21卷;

律部3卷;

论部分为:释经论部、毗昙部、中观部、瑜珈部、论集部、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共20卷。

其他为:诸宗部、史传部、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古逸部、疑似部,共11卷。

(此统计共为55卷正藏本。其一卷为一册,与传统意义上的经卷不同)

这里主要从编撰思路和体例方面进行研究,大正藏的校勘和底本选择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里不再赘述,想详细了解请参阅方广錩老师的文章:评《大正新修大藏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23f3901000aiq.html)。

2、中华藏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以下简称《中华藏》),1982年在当时的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支持下立项起步,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成《中华藏》编辑局进行编辑,1994年编辑工作完成。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出版工作完成,全106册,另有总目1册,已出版。

《中华藏》是以《赵城金藏》为基础底本,校本有《房山石经》、《资福藏》、《影印碛砂藏》、《普宁藏》、《永乐南藏》、《径山藏》、《清藏》、《高丽藏》八种。《中华藏》为重编影印本,即改变了原底本的编排,按照新的体例重新编排所收经典。它具有影印本的忠实于底本的优势,起到反映刻本面貌、可供研究刻本状况之功;与单纯影印本相比,它又吸收了排印本校勘的优点,把历代主要藏经的行文差异聚集在一起,使读者得持一本而揽全局之效。也就是说,《中华藏》凭现代印刷科技之便利,积13年孜孜校勘之苦功,使得它在写本、刻本、近现代印刷本、数码本这一汉文大藏经的发展序列中,位于近现代印刷本的最高端,从而在汉文大藏经发展史上,产生出一个新的品类,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地位。

中华藏全藏拟分两编。正编收历代藏经中有千字文编次的部分,续编收历代藏经中无千字文编次的部分,2002年开始了续编的编辑出版,目前正在进行。预计总收经约4200余种23,000余卷。中华藏的编目依《赵城金藏》,另据它藏补足。体例情况与中国古代传统藏经相似。

(以上参阅方广錩老师:略谈《中华大藏经》在汉文大藏经史上的地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23f39010009le.html)

3、佛光大藏经

西历公元1977年,星云大师于佛光山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从事完整、大量、有系统的修藏工作,「为我中华文化,续佛慧命,点无尽之灯,开般若之华,让佛光普照寰宇,使法水长流九州岛」。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重新编纂的《佛光大藏经》,分为十六大类:

1.阿含藏      2.般若藏      3.禅  藏      4.净土藏

5.法华藏      6.华严藏      7.唯识藏      8.秘密藏

9.声闻藏      10.律  藏     11.本缘藏     12.史传藏

13.图像藏     14.仪志藏     15.艺文藏     16.杂 

现已经出版1.阿含藏 2.般若藏 3.禅藏4.净土藏 5.法华藏。

《佛光大藏经》的编印,旨在编纂一部“现代人人能读,读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的佛教圣典,以助长佛法的延续与流传。因此,佛光藏主要编辑工作是:1. 采集各版藏经;2.作文字校勘;3.考订全经;4.经文分段;5. 逐句标点;6.名相释义;7.经题解说;8.经后索引;9.诸家专文。

    从已经出版的佛光藏来看,佛光藏有自己的特色,而且非常鲜明,如佛光藏打破古本藏经的分类方式,而主要按照佛教流传宗派来分类的特点、佛经的重新分段、新式标点的采用、经题的解说、名相释义等等,的确为学人提供了相当方便的研阅信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些方面来说,编撰者的设想基本实现了。但佛光藏还存在收经不全的状况,如般若藏经·经部的收经太少,很多般若部的常诵经典都找不到,与古代藏经相比,在收经内容上远远不如。但每一部藏经的分类又值得借鉴,如净土藏如下划分:经部、注疏部、著述部、纂集部以及附录。为人们系统掌握某一宗派提供了很好的分类。另外,在近现代资料的收集上,佛光藏做的也非常不错。

 

附:佛光藏(佛光電子大藏經  淨土藏·經部─佛說阿彌陀經外七部) 凡例:

 

  一?《淨土藏》係參考各版藏經及近代著述,收錄有關阿閦淨土、彌陀淨土、彌勒淨土、藥師淨土、文殊淨土、維摩淨土以及淨土宗之諸經論等,分為「經部」、「注疏部」、「著述部」、「纂集部」,加以標點斷句,並重新編排。
        二?本會重新編整之《阿閦佛國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悲華經》,係以號稱精本之《高麗大藏經》為底本,再對勘《磧砂藏》、《龍藏》,異同並比,互補遺闕。
        三?本會重新編整之《般舟三昧經》、《後出阿彌陀偈經》,係以清版《乾隆大藏經》為底本,再對勘《高麗藏》、《磧砂藏》,異同並比,互補遺闕。
        四?本會重新編整之《佛說阿彌陀經》,係以宋版《磧砂大藏經》為底本,再對勘《高麗藏》、《龍藏》,異同並比,互補遺闕。
        五?上舉諸經所據以為底本之各版藏經,其字體原係古刻版字,為配合現代電腦排版之印刷字體,在不害字義之原則下,直接將經文中若干字改為現代通行字,而不加校勘說明。
[p01]
       
六?上舉諸經之整編採取新式標點與分段,將全經之文義標示清晰。經文中所用之符號計有:「,、;?。:!?「」『』《》」等十一種。
        七?注解中所提及之「麗本」係指《高麗大藏經》,「磧砂本」指宋版《磧砂大藏經》,「清藏本」指清版《乾隆大藏經》(即《龍藏》)。
        八?書中特殊之佛學術語、艱澀詞句等,均根據各類辭書加以注解。
        九?本經之校勘、注解以卷為單位。文中注解號碼列於所注(或校勘)名詞或字之下。同一校勘字,若於同一卷出現多處者,則僅在初次出現時作注解,並於其注解之上冠一「*」記號,其餘各字不再累篇贅注,僅於該字右上角標上「*」,表示同前。
        一○?本經採用雙頁注,凡有校勘、注解,在同一面就可以找到。
        一一?本藏附有全部《淨土藏》之索引一冊,其內容收錄人名、地名、經名、術語、法數等等。

 

附:阿閦佛國經  題解:

 

一、名稱
        《阿閦佛國經》,梵名Aksobhya-tathagatasya-vyuha。略稱《阿閦經》。「阿閦佛」,為東方現在佛名,意譯不動佛、無動佛,或無怒佛、無瞋恚佛。在《大寶積經》譯為不動如來。
二、內容
        《阿閦佛國經》,凡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譯。內容敘述不動如來於過去因地時,在廣目如來會座聽聞六度波羅蜜之法,乃立大誓願,行無瞋恚、無淫欲等,經多劫修行後,遂成佛道,今住東方妙喜世界。並勸讚欲生此一東方淨土者,當行六度及發願。此東方淨土,是一重於菩薩行、自力行的淨土,與《大般若經》、《維摩經》等有密切的關係。
[p01]
三、譯本
        本經凡有三譯:
        (一)《阿閦佛國經》,二卷,後漢支婁迦讖譯。
        (二)《阿閦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東晉支道根所出,今闕。
        (三)《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譯。
        其中,後漢譯本分為五品,唐譯本作六品;也就是後漢譯本的第五〈佛般泥洹品〉,唐譯本則分為〈涅槃功德品〉、〈往生因緣品〉。
四、現存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大藏經》第六冊、宋版《磧砂大藏經》第五冊、清版《乾隆大藏經》第十七冊、日版《卍正藏經》第八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一冊、日譯《國譯一切經?寶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