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肠溶片的用量:古镇木渎历史典故:盛世滋生图 一半在木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9:02:58
盛世滋生图 一半在木渎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点击数: 584
乾隆年间,苏州人徐扬绘有一幅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图长1225厘米,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的景观,而其中木渎部分约占全卷的二分之一。
木渎为吴邑首镇,据明清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木渎区域东至运河、石湖,南至尧峰、石湖,西至穹窿山,北至支硎山、枫桥,因此,《盛世滋生图》中所绘太湖、山前、石湖、横塘、狮山等各个景点均在木渎辖区之内。
木渎坐落于姑苏城西,灵岩山麓,是出入太湖的要冲,沟通苏州与太湖黄金水道的枢纽。特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沉积,使木渎古镇成为“工农合聚之镇,商贾云集之所,物资集散之地,风景旅游之区”,苏州西部地区的精华尽在木渎。从《盛世滋生图》中不难看出,240多年前的木渎镇就已是一个物产丰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风景秀丽的江南名镇,画面中的店铺分布、行业规模、货物品种,都与《吴县志》、《木渎小志》等文献记载相吻合,一些街景、衙署、寺观、桥梁等重要建筑物,至今仍可一一辨识。
画卷不仅仅摄取了太湖湖山之壮丽,更着意展现苏州古城所依托的辽阔优美的自然环境,增添了画卷的地理广度和历史纵深感。画卷从太湖起笔,近景是灵岩山下香水溪畔的山前村(现隶属木渎镇香溪社区),画家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早春二月的繁忙景象:农夫在田野耕种,村女在屋内织布,工匠在建造房舍,学童在村塾就读。村前小庵后的场院上,有杂货店、蒲烟店,有货郎、鱼贩、糖粥担,有挑秧苗、担柴草者,有运瓦、送水者,熙来攘往,一派生机。山前村左侧即灵岩山景,山脚娄姑岭处山馆中,有长者挥毫书画,雅士吟诗唱和。山腰松林茂盛,一条山路蜿蜒而上,使读者陡生悬念,愈感山势之幽邃奇峻,画技之精巧不俗。
过灵岩山即进入木渎镇区,此段为《盛世滋生图》上半卷的华彩部分。由光福而来的香溪与源自太湖的胥江在斜桥交汇,形成一清一浊的“斜桥分水”奇观,为“木渎十景”之一。斜桥一带为古镇闹市中心,进出太湖的船只大多在此停靠,商旅如织,水运繁忙,粮船、货船、客船、官船、木排、竹筏紧紧相连,几无虚隙,米行、绸庄、钱庄、银楼、京广杂货店等面河而设,饭馆、酒楼、糕点、糖果等店铺夹岸遍街。粗略计算,所见商店有二十多家,有的五开间门面,有的二层楼三开间门面,颇具规模。镇东市梢也有香烛店、草席店、小饭店、南货店等数十家,其中有颇具地方特色的藤枕店。从画面上还可以看到“绸缎纱罗”、“各色雅扇”、“苏杭杂货”、“官盐”、“香烛”、“家常便饭”、“各色小吃”、“包办筵席”、“定织细席”、“梭布发客”(即批发)等五花八门的广告牌,日用商品丰富,饮食行业之兴盛,经营方式之繁多,可见一斑。
画家对木渎东街法云庵周围景物的描绘也颇为详尽。据《木渎小志》载,法云庵建于明天启年间,门前有古松二株,“法云古松”为“木渎十景”之一。吴溥有诗咏之:“何年高挺两虬枝,郁作慈云荫古姿。夜静涛声谁听得,山僧出定四更时。”庵右侧是社仓及遂初园,遂初园为江南名园,康熙时吉安太守吴铨所筑,画中轩厅内正作堂会,演出元曲四大名剧之一《白兔记》。社仓后远处可见一碉楼巍然屹立,此即著名古迹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建,用以防御倭寇。由法云庵向东北远晀,可见横塘古渡和亭子桥。
出横塘不远就是石湖全景。但见山峦毓秀,水风清佳,湖之北渚有九孔行春桥,西南山峰上有七层上方塔,塔后烟云迷漫,群峰错列如屏,此即横山,俗称七子山。
读毕狮山、何山景色,画卷至此约当一半。图中所绘狮山俨若一头雄狮昂首回顾,正对画卷之末的虎丘方向望去。其后即何山。遥看两山之外,河流纵横,良田阡陌,村落密布,林木葱郁,宛若一首恬淡的田园诗。
《盛世滋生图》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正值清中叶鼎盛时期,当时苏州农业丰稔,手工业空前发展,商业尤为兴盛,被誉为东南一大都会。而木渎早在元明二代手工业就已相当发达,至明清时,木渎的“四作”(即银作、铜作、锡作、木作)以及玉石雕刻、装潢、裱画、拓碑等手工艺享有盛名,曾诞生过许多工艺大家,如北宋塑绘大师袁遇昌、元代银器高手朱碧山、明代琢玉名家陆子冈、清末刺绣皇后沈寿等,加上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次下江南到过木渎,建行宫、御码头、御道等,大大推动了木渎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周围方圆60里、10多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形成了一个经济区域,市场极为繁荣。
由此想来,《盛世滋生图》中徐扬不惜笔墨对木渎尽情描绘,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