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hiv核酸检测中心:北京十大寺庙鉴赏(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9:29:08
 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化的形式千变万化,建筑、博物馆、购物中心、居民区,而庙宇则无疑是更为鲜明的旗帜。精致的亭台楼榭、缭绕的白烟、经年络绎不绝的香客,让寺庙与城市浑然一体,为中国深邃的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浏览北京的十大庙宇,穿越时光,踏上千百年的古旅。

雍和宫

  雍和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二环东南隅,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初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间,改建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400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的佛家丛林、帝王宗教活动场所及联系蒙、藏上层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历史上,此处曾为明朝内宫监房,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随之升为“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驾崩,胤禛登基继位。雍正三年(1725),胤禛降旨将“雍亲王府”升为行宫,赐名“雍和宫”。至乾隆九年(1744)仲春初九日,乾隆皇帝降谕将其父雍正皇帝的潜邸、自己的出生地——雍和宫辟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改庙以后的雍和宫则发展成为藏区域外佛学传播的中心之一,香火延续至今已有260余年。

雍和宫庙宇

  雍和宫南北约跨400米,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六进大殿和七进院落组成。东西两厢设有讲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密宗殿,雅木达嘎楼,照佛楼,及被辟作文物展室的戒台楼、班禅楼。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寺内石狮、宝坊、殿宇、亭台、楼阁俱全。油漆彩画,金碧辉煌。不仅是中国寺院建筑形式的完整体现,还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雍和宫的大经堂——法轮殿,其建筑的顶部即是仿西藏建筑的风格,五座琉璃镏金宝瓶状的天窗顶饰,加强了古刹的神韵更显庄严华美。

  雍和宫各殿堂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龙的大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成为雍和宫木雕工艺的三绝,以大、奇、精著称。藏品中,有许多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大德高僧进献给皇室和本庙的珍贵礼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庙极为重视,多次拨款进行修缮。这座向世界敞开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其神秘、博大、灿烂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

  雍和宫自改建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在继承佛教传统佛日的基础上订立了有自己的节庆日,沿袭至今。除了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十、十五、三十上午例行法会外,每年还有重大的法事活动。农历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的《大愿祈祷法会》,是雍和宫最隆重的节庆之一,法会要跳《金刚驱魔神舞》或称跳布扎,俗称“打鬼”,以驱逐邪祟,祈求吉祥。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的《千供法会》是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佛、涅磐三期同庆之日,称为佛吉祥日。阳历九月二十四至三十的《大威德坛城法会》,僧众以修习佛法借金刚威猛之势驱除无明烦恼,祈祷国泰民安。农历十月二十五的《宗喀巴大师上师供法会》又名燃灯节。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在大师圆寂纪念日里,雍和宫僧人为大师上千盏供灯,寓意千灯普照,大放光明。

  代表性景点:

  1.法轮殿

  是僧人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主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镏金铜像,两侧设其两大传世弟子班禅大师与达赖喇嘛的宝座。十世班禅与十一世班禅大师均在此为众僧讲经说法,摩顶赐福。

  2.弥勒大佛

  万福阁是一座飞檐三重、结构最为复杂雄伟的建筑。内立木质弥勒(梵文音译)大佛,高18米,制作于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1748-1750)。相传为七世达赖喇嘛所献白檀巨木所雕。1990年8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1992年,耗资50万人民币对大佛进行了修缮贴金。1993年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典礼。

  3.《喇嘛说》四体文碑

  雍和宫内有一著名碑亭,亭内立一方形石碑。高6.2米、每面宽1.45米,四面分别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喇嘛说》。内立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加强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重要文献。此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谭拓寺风景

  潭柘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108国道可通达。距市中心30余公里。为寺庙观堂类人文旅游景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寺院初名“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1997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僧团进驻,潭柘寺恢复了宗教活动。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众多,自然环境极为优美。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0.02平方公里,寺外占地0.11平方公里,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平方公里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的。潭柘寺现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

  历史上的潭柘寺除了寺庙本院以外还有数座下院,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栗园庄的奉福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内的栩教寺和位于阜成门外的海潮观音庵,此外还有永定镇四道桥村的龙王庙等几座规模较小的下院。潭柘寺拥有大量庙产,仅在清代时上报户部领取了凭证文书的土地就有280公顷,未上报户部的土地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大量的林区和山场,在北京城里还有许多房产。

谭拓寺帝王树

  潭柘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谭拓寺必赏景观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雄伟壮丽的建筑,为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福海珠轮”横匾为乾隆皇帝手书。鸱吻两侧的四条“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在全国仅潭柘寺独有。

  流杯亭:流杯亭的地面用巨大的汉白玉铺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游人可享受到“曲水流觞”的乐趣。

  神石鱼:是“潭柘四宝”之一,摸石鱼可祈求“消灾除病”。

  帝王树: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就长出一枝新干。乾隆皇帝御封此树为“帝王树”。

  毗卢阁:是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寺内最高大的建筑。其鸱吻背面“凤在上,龙在下”的“龙凤呈祥”的图案,很是罕见。

戒台寺

 

  戒台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戒台寺位于北京门头沟西南的马鞍山腰,距北京市区25公里,在108国道旁。戒台寺为寺庙观堂类人文旅游景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是智周长老带领众僧建造的,原名慧聚寺,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辽代(1065~1074)法均和尚建造戒台。明代重修,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蒯祥设计,是寺内标志性建筑。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并可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故有“神州第一坛”的美誉。历史上的戒台寺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特别是从明代以后,开坛受戒必须要持有皇帝的敕谕。明英宗赐名“万寿禅寺”,民间通称“戒坛寺”,俗称“戒台寺”。

  戒台寺碑石林立,殿宇巍峨,古树名木名花众多。寺内石碑近70块,记载了戒台寺的历史。进山门后,按顺序排列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即将复建)、财神殿(即将开放)、观音殿,西北院内正中为戒台殿,周围有五百罗汉堂(即将开放),前边是明王殿。此外,寺内还有方丈院、南宫院、牡丹院等许多院落。这里仅国家级古树就达83棵,其中最著名的有卧龙松等十大名松,它们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雪雨的磨砺,形成了奇特的造型,是历代文人雅士赞咏的宠物,明清时期就已闻名天下。清乾隆帝为活动松作诗的刻石一直保存完好。这里有清高宗皇帝弘历御赐的古丁香20棵,花开时节满园的丁香、牡丹、锦带等争奇斗艳,犹如仙境,游客流连忘返。早在清代,“耍戒坛秋坡”就已成为市民的传统习俗。1997年12月25日恢复宗教活动场所,逢初一、十五、佛诞日举行佛事活动。

抱塔松

  戒台寺必赏景观

  戒台殿:戒台寺标志性建筑,是全国最大的戒台。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是佛教的最高学府,僧人都以在此受戒为荣,戒台闻名天下。

  十大名松:戒台寺的十大名松形态各异,有卧龙、九龙、抱塔、自在、活动、龙、凤、凤尾、莲花、菊花松。

  碑刻:石碑载刻戒台寺历史。最早的是辽代太康年的经幢,有千年历史,是珍贵文物。

大觉寺门口

  大觉寺

  国家2A级旅游景点、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首都文明旅游景区。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西南阳台山麓。距市中心23公里。沿八达岭高速路(第九出口)、圆明园西路、北清路、西北六环路等诸多线路均可直达。是京郊大西山风景区中著名的辽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大觉寺寺始建与辽咸雍四年(1068),初名“清水院”,为金代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为“灵泉寺”。前后两个名字皆因寺内清泉而得名。明宣德三年(1428)皇帝敕资重修后亲赐“大觉禅寺”,沿用至今。

  大觉寺依山而建,坐西朝东,保持了辽代契丹族尊日东向、崇拜太阳的习俗。寺院占地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古建筑群落遵循中轴对称的形式分为三路,中路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佛殿堂,建筑雄伟古朴,自东向西依次由山门殿、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藏经楼、佛塔、龙王堂等组成。北路是僧居用房,包括方丈院、玉兰院和香积厨。南路是清代皇帝的行宫,有雍正皇帝赐名的“四宜堂”(南玉兰院)和乾隆皇帝题名的“憩云轩”两座庭院建筑。院落自成一体,别具风格,雕梁画栋,古朴雅致。大觉寺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整,为典型的传统汉式寺院布局,建筑虽依山就势逐级升高,却不使总体显露,成功的利用了自然地形,给人以层出不穷,引人入胜之感。

大觉寺

  大觉寺必赏景观

  大雄宝殿:建于明代,面阔35米,进深18米。殿门外悬挂“无去来处”匾额,其含义为“无所谓从哪来,也无所谓到哪去”。为乾隆皇帝手书。大殿内侧门楣上相对悬挂着两块匾额,分别是“妙悟三乘”和“法镜常圆”,这两块匾及大殿后侧“妙莲世界”匾额乃是慈禧皇太后所书。三世佛。佛殿正中供奉的横三世佛是明代造像,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和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二十诸天立像。大雄宝殿南北两侧塑的二十诸天立像,性格鲜明,生动传神,虽历经五百余年的风蚀剥落,但其高超的技法、细腻的画工,依然可以使人感受到佛家的庄严与皇家的气派。盘龙藻井。佛殿殿顶悬有木制盘龙藻井,雕工精湛,堪称精品。为皇家寺庙的等级象征。辽碑。立于藏经楼北侧,刻于咸雍四年,记载了大觉寺刊刻大藏经的历史,是寺内珍贵的文物。佛塔。院内后山矗立着一座辽代风格的佛塔,塔高十余米,为覆钵式砖石结构。塔旁植有一松一柏,高大的松柏树枝杈把塔身围抱起来,形成“松柏抱塔”景观。

  古玉兰:四宜堂院内有一株古老的白玉兰,每年四月花信时节,花繁瓣大,玉洁香浓。据说是乾隆年间寺院住持迦陵禅师故于四川后,遵照他的遗嘱从四川随灵移来的。树龄已愈三百年,其年代之久堪称北京玉兰之最。“古寺兰香”亦为京西之胜景……查看“白玉兰”其他信息>>

  千年银杏树:植于辽代,已愈千年,树干要七八个人才能围抱。乾隆皇帝曾特为此树赋诗一首:“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鼠李寄柏。在这棵高大的柏树根部向上一米处,分成两大树干,分杈处寄生着一株小叶鼠李,故名“鼠李寄柏”。柏树雄伟挺拔,李树婀娜多姿,远望李柏难分,被人们誉为古柏奇观。太平花。大觉寺四宜堂前的两丛太平花,为明代皇室赐予,今日仍觉鲜艳袭人。七叶树。方丈院内两株七叶树树龄已达500余年。因其树叶似手掌且为七个叶片而得名。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似烛台,花开之时,如手掌供奉的烛台,纷纷朝向佛祖,像是众多弟子在冥冥中向佛祖朝拜,为众生祈福,亦是奇观……

云居寺

  云居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白带山下,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形制宏伟。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昔日庄严。

  云居寺历史悠久,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唐辽时期的石、砖塔和距云居寺1公里石经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景区内除了八进主殿外还开设了“三经展陈”、文物收藏、佛教文化等十二大专题展览。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其历史之久,工程之大,刊刻之宏伟,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房山石经是由一代高僧静琬大师开创,他鉴于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又受北齐摩崖刻经影响,开创了碑版刻经事业,历时6个朝代,绵延1039年,十几代弟子师徒接踵、代代相传,完成了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的又一项伟大而瑰丽的工程。其重要价值对研究佛教、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寺院三面环山、一水分流,坐西向东,沿袭了晋朝崇奉太阳的习俗。主要游览项目有石经地宫、舌血真经馆、龙藏木经馆、铝经馆、佛舍利馆、唐辽古塔群。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每年云居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节”庙会,吸引大量游客和信众来此朝拜,这样的庙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云居寺

  云居寺必赏景观

  石经山:海拔450米,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和佛祖肉身舍利出土之处,山上有9个藏经洞珍藏隋唐石经4196块,还有珍贵唐塔和隋唐碑刻等诸多历史遗迹。

  石经:全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14278块。始刻于隋大业,至明末而止,长达1000余年。是世界上石刻经版收藏量最大,历史最久远,保皴最完整的文化珍品,被誉为“世界之最,北京的敦煌”。

  纸经:珍藏22000余卷,有明南藏、明北藏、单刻佛经和藏文经卷等,数量之多为我国各大寺院所罕见,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木经:77000多块,是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木刻大藏经之一,集佛教传入中国1700年以来译著之大成,有极高的哲学、历史、艺术等价值。

  塔群:保存唐辽时期的石、砖塔十余座,风格各异。尤其是北塔风格独特,集楼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于一体,是我国唯一一座钟鼓楼式塔。

  景区服务

  春季文化活动简介:

  1.种植结缘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云居寺景区本着绿化环境,美化人生的目标,选择在功德林和寺院内每年春季开展“种植愿望树,认养结缘树”活动。

  2.春季登山踏青。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是人们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有益于身心健康。

  春季赏花

  主要赏花品种:桃花、迎春、杏花。

  花期:4月-5月。

法海寺

  法海寺

  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内拥有国内现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明代壁画,堪与敦煌壁画媲美。

  法海寺壁画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完好而鲜明的明代壁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深受文物界和美术界推崇。所绘内容全部是佛教世界中的十方佛众、二十诸天、天龙八部、飞天仙女、动物花卉等,面积达236.7平方米,由明代宫廷画师绘制,手法高超,线条流畅,神韵生动。

法海寺

  法海寺周围群山环抱,山势和缓,漫山遍野覆盖着苍松翠柏和其它树丛,郁郁葱葱,清凉幽静。

  2001年4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石景山区启动了法海寺建国后的第六次大修。复建8座古建,对外开放面积增加近一倍。法海寺原为四进院落,此次修缮前,一、二进院落保存较为完好,三、四进院落地上建筑全部塌毁,仅存遗址。

法源寺

  法源寺

  京城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原名悯忠寺。明清重修,雍正帝赐名为法源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等。东路为斋堂、方丈院及僧舍,大部分现已划出寺外。西路尚存少量僧房。保持了早期寺庙建筑的基本格局。1955年中国佛学院在此成立,1979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成立,1980年恢复中国佛学院。是我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寺庙之一。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

  法源寺必赏景观

  该寺坐北朝南共四进院落。

  第一进有天王殿,内供奉布袋和尚和铜铸四大天王造像。

  第二进有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两菩萨,为明初造像。抢厦梁上悬挂乾隆御笔“法海真源”匾。

  第三进有观音阁(又称悯忠台),陈列历代石刻,阁后为毗卢殿,供奉明代铜制五方佛像,其中层为四方佛,佛面各向四方,上层为毗卢佛。再后是大悲坛,陈列唐和五代人的写经,宋、元、明、清版经文。

  四进为藏经馆, 陈列东汉、东吴、北魏、北齐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为珍贵,而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长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历经火灾、地震及战乱破坏,多次重修但寺址未变。

  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为京城绝景。

广化寺

  广化寺

  广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鸦儿胡同,坐北朝南建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全寺占地面积20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

  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

  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持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后经明清三次修建,明天顺七年(1463年)重建过一次。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十二年(1852年)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1937年溥儒(名画家溥心畲)曾出资修整。

  清宣统元年(1909年)曾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鲁迅先生曾在此任职。1921年8月对外开放。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

  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地处阜景文化街的西侧,与白塔寺、广济寺毗邻。有多条公交车可达。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距今已有470年的历史,是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各民族杰出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在全国是唯一的。随着历史的延续,庙中入祀人物不断增多,至清乾隆时期,景德崇圣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牌位,东西配殿供奉文臣武将79人牌位,清代乾隆时期在庙中又建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在一庙之中群体祭祀人物数量全国第一。其祭祀体系汇集中国历代领袖人物,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的重大历史特点。民国后,历代帝王庙改作他用,曾先后为北平幼稚女子师范学校、北平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第三女子中学,1972年统编为北京第159中学所占用。2000年各级政府拨款历时三年修缮, 2004年4月正式对社会开放。

历代帝王庙

  主殿景德崇圣殿内的陈设,按照乾隆时期原状复原。伏羲、炎帝、黄帝的三皇神位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五帝神位居大殿中心显要位置,历代帝王神位分列左右,再现了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供观众参观拜谒。东配殿、西配殿辟有“历代帝王庙历史沿革展览”、“历代帝王庙主要祭祀人物展览”,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历代帝王庙及其祭祀制度的创建、发展和完善过程。

  神库举办“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以“百姓一家,根在华夏”为主体,展陈由三皇五帝衍生出来的100个主要姓氏的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通过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加深观众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关帝庙举办“关公文化专题展览”,介绍了历史上的关羽其人和当阳关陵、洛阳关林、解州关帝祖庙简况,以“身卧当阳、头枕洛阳、魂归故乡、位尊帝王”为主线诠释了关羽的悲壮人生。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古建面积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座北朝南,以中轴线形成纵深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中轴线两侧分列东、西配殿、碑亭、燎炉、钟楼;东南侧有钟楼、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西南侧有乐舞执事房、典守房、斋宿房以及“庙中庙”的关帝庙。其整体布局气势恢宏、皇家品质,为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品。

白塔寺

  白塔寺

  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塔体砖石结构,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座为三层须弥座式;塔身为覆钵式;塔刹由硕大的下大上小13重相轮,托起一个直径为9.7米的巨大铜制华盖,其周边垂挂着36片带有佛字和佛像的华盖,下面各系一个风铎;刹顶为铜制鎏金小型佛塔。  

  白塔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竣工后,“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以塔为中心修建了一座占地16万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寺院遭雷火焚烧,唯白塔尚存。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建寺院,占地仅1.3万平方米,改名为“妙应寺”,俗称“白塔寺”。 

  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1991年3月4日,我国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

  白塔寺必赏景观

  白塔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塔院以及两侧的配殿、厢房、方丈院、藏经阁组成等;塔院用红墙围成,塔在院中央偏北,四角各有一亭,塔前有一座“三世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