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用盐水洗外阴好吗:破解“佛经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0:39:56

题目:破解“佛经密码”
作者:黄威南(这是为我家附近流浪的小狗“奶茶”写的,愿将功德回向给他。所以用了一个与他的名字谐音的笔名“”耐察“)

前言:
     一位年纪比自己大的佛门同修在一次佛教写作的交流场合中,提了一个问题:“常看师兄的文章,对于您引用佛经,并加以生活化描述的写作法,读来合情合理,觉得容易吸收、接受…是否请您谈谈关于佛经如何与生活结合?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他的学问、资历,特别是在华文方面,都在自己之上;同时,他也是活跃于一个国际佛教慈善团体的执事人员,自问只是因为信仰和兴趣而自学写作、自己摸索阅读佛教经典,实际体验后,再写下习作敬呈大众指正的我,自己觉得需要向他学习的有很多、很多,本来不敢回答,但是有感于他的恳切,便以一种回答“考题”的恭敬心情,以及老实报告自己学习心得的态度,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略陈述了自己学习和写作的一些经过。

回来后重读一篇佛使尊者的著作:《生命之囚》,写下了本文。

〈正文〉
    佛经浩瀚,数量非常庞大。对于生活繁忙的现代人来说,即使只是将所有佛经逐一浏览一遍也很不容易!更何况还有特定的佛门术语以及文言文的隔阂!

     若是您曾阅读过佛经原典的话,那么,可能您还会发现:佛经的原记录者及后来的翻译者众多,风格多样化,题材和表达方式多姿多彩-有时看起来还似乎彼此互相矛盾-在这一篇经文与另一篇经文之间,其中所叙述的内容似乎让人越看越迷糊!

     佛经的口述、记录及流传、翻译的过程跨越悠远的时空,古今语义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变迁…等等原因,都成为我们理解佛经原意的障碍。

佛经,对许多人来说,就像是用密码写成的秘密文字,无从解读。

     如果说,在阅读这些经典之前,我们能够把握整个佛陀教育的核心,那么,在阅读佛经时就会有脉络可寻,不至于迷失方向。对于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大量佛经的人,也可以轻松地掌握佛法的重点,然后再通过实行而有效地获得学习佛法的好处。

     有一次,佛陀正在树林中与一大群弟子聚会讨论佛法。一阵清风吹过,落叶纷纷,洒落满地。此时,佛陀蹲下身、弯下腰,用手捡起了一把叶子。

     然后,佛陀环视周围的弟子们,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请您们大家说说看,究竟是我手中的叶子多呢,或是整个林间大地上的叶子多?”

     答案非常明显,大家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佛陀:“世尊!当然是大地上的落叶远远要比您手中的叶子多得太多了!”

     佛陀点点头:确实是如此啊!然而,佛陀问这个问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世尊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佛陀说话了!他说:“我所未说的法有遍大地的叶子那么多,而我所说法只有手掌中的叶子这么多…”实际上,只需要掌中那一点点叶子那么多的佛法就已经足够我们解脱苦恼、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了!我们需要掌握的那“几片叶子”就是佛陀教诲的“核心”。也就是我们破译佛经“密码”的“解码器”。

     在《生命之囚》一书中,佛使比丘直接了当地告诉我们:“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不执着”。

-这就是破解所有“佛经密码”的钥匙。

     佛使比丘解释说:“upadana(执着)虽只是个简单的字,但却最为重要,因为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根除执着,进而解除苦。请大家务必了解断除执着就是佛教各宗各派的核心,这在每一宗派都可发现得到。上座部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好,禅宗、西藏佛教也好,或任何你所喜欢的宗派都好,他们只不过在名相、外在仪式或修持法门上有所不同罢了,其实就本质而言,同样都是为了断尽执着。”

     因为执着,我们不自在;因为执着,才面对困境;因为执着,所以受苦。“不执着”就是突破、解脱之道。

     提起衣领,整件衣服自然随之而起,掌握佛法的纲领-核心,在阅读佛经时就能理解经文中种种说法的意趣。知道“不执着”才是我们修学的目标,也就不会将两种不同形式的仪规或法门视为冲突、矛盾,而在其中起门户之见。

     佛使尊者劝慰我们:“不必因为无法研遍佛教各宗派的教理而感到忧伤、沮丧或焦虑,别给自己找麻烦。假如你无法到西藏、斯里兰卡、缅甸、中国或其他地方研习佛法,也不要感到忧虑,那只是浪费时间罢了。因为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去除执着。如果要说上座部、大乘、禅宗、西藏及中国佛教之间有什么差异的话,也只是外表、外相或仪式的多少不同罢了。佛教的真正核心其实处处都相同,那就是执着的断尽。所以不必因为无法研究各宗各派的佛教而感到悲伤或不足,只要全心修习断除执着,那就够了。”

     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我们所面对的困境,熄灭我们所承受的苦恼:突破自己、化解烦恼。不论使用那一种语言或借助何种形式,目的的达到才是我们应当关切的重点。

     学问的高低、学识的渊博或浅薄与学佛是否能有真实成就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是否能解脱苦恼在于我们是否能放下执着。饱读经书也许能让我们炫耀一番自己的佛学常识,但是,唯有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经文或听闻到的佛法在自己的身上实际运作,才会有真实的学佛体验。

     佛使比丘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佛教的本质,他说:“如果想要像专家一样研究大乘佛教,就得研习梵文,但你可能学了一辈子仍然一无所知;或为了想好好地了解禅宗而去学中文,但耗尽一生学中文,到头来还是不懂什么是禅宗;若想了解西藏密教金刚乘,那就必须学藏文。只是学习这些语言,就要花上你将近一生的时间,但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任何东西,也无法进入佛教的核心。这些都只是外在表相,人们却把它当成‘新发展’(new development)。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学习断除执着,只要学习这件事,你就会了解佛教的本质了。”

也就是说,学佛的过程其实就是放下执着的过程。这才是“学佛”。

     身为一位泰国僧人,佛使比丘就地取材举例说:“其实单单上座部佛教,便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光是修习禅定就有许多法法门,例如:观察腹部的起、伏,或持念 Samma Araham(正阿罗汉)及 Buddho、Buddho(佛陀、佛陀),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法门。但只要方法正确,必定能断除执着。”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段话:不管杯子的形状或杯面上的图案有什么不同,最重要的是杯子里盛的白开水。这才是我们口渴时需要用以解渴的必需品:白开水。装水的杯子可以不拘形式。因为,白开水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解渴才是我们的目的。

     偏离了目标,我们可能成为语言学家,也可能获得博士学位,或者赢得许多羡慕的眼光和如雷的掌声,但是我们却无法解决自己生命的苦恼:空虚、恐惧…依然纠缠着我们。

    佛使比丘说:“如果不能断除执着,就无法契入佛法的本质,那项法门也就毫无益处了。为何不对‘断除执着’(或者用比喻来说,对“摧毁囚牢”)产生兴趣呢?……”

     各种观念和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很多时候,这些“工具”却成了困扰我们、甚至鞭挞我们,令我们受苦的“囚笼”或“刑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我们“执着”-我们将自己局限、困处在某些观念或知识里面,将自己团团围住,动弹不得。

     因此,佛使尊者要特别提醒我们:“正确地说,我们实在无法从经典、技巧,或各式各样的教义中学到如何断除执着,我们必须在执着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或苦之中学习,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很多人都听过,“遇事炼心”的教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耳熟能详-这些说法都是在提示我们:是我们自己在执着,所以放下执着也必须在我们自身上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