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芝肤毒清怎么样:学海拾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4:02

学海拾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

 

孔子以好学著称,曾师事著名的老聃郯子等,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以前的学校都是官办的,称为庠、序、或校,这些学校里读书的全是贵族或者官宦家的子弟,一般平民根本没有进入官学的机会。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他是私人办学和授徒的第一人,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首先,孔子自己的学习是孜孜不倦的,他转益多师,孔子自己说过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有一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他的确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也没有跟什么名教授做过学问,而实实在在是一个“天涯何处无老师”的。 所以,当公孙朝向子贡提出问题,要查询圣人的师门时,遭到了子贡雄辩而有力的反诘。按照子贡的说法,圣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只要是合于文武之道的就行。这种看法在唐代韩愈那篇着名的《师说》里得到了发挥。韩愈说:“生乎是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天涯何处无老师,转益多师是吾师,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孔子认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么。孔子的弟子子夏秉承孔子的意思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方面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为政》)的意思。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又是孔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写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圣人的“衣钵”,儒学可真是劝学之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天进步一点点。无论是从方法还是心态上来说,我们今天所宣传而要求于学生们的,也还是这些吧。子夏还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己切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罢了。孔子教导他的弟子不要做书呆子与空想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迂腐而无所作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胡作非为,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危险。所以,儒者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明代人陈銮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他还叫道弟子学需要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要不憧装憧。他对冉有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这是一种极坏的学风,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亡党亡国。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贻患无穷。

综上所述,孔子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完全是他勤奋学习,不懈努力的结果。孔子终成万世师表,被后世称为圣人,正应了“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句话。一次,大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因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既然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当然也就会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的时候贫穷,所以学会了不少技艺。一般的君子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吗?那是不会的。”                 

 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个人小的时候艰难困苦,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做,自己努力,所以不仅多才多艺,生活能力强,而且懂得人情世故,长大后多能有所作为。相反,一个人从小养尊处优,生活一帆风顺,从小学直到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毕业,出来后工作能力不一定就会有好强。尤其是出来做社会、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工作,不懂人情世故,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典型的高学位低能力者。再加上生活、工作一遇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灰心丧气甚至自寻短见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过。所以,让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学会战胜各种困难,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掌握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溺爱孩子,许多孩子客观上缺乏吃苦耐劳的外部环境。因此,这就需要家长们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这样的环境,使孩子们得到锻炼。“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连圣人,不也是从磨砺而出的吗?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