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清乐能用于面部吗:《六爻技法秘中觅》之前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3:27

有形卦爻 无形大道

周流六虚 上下物变

事必有理 明理知用

由事入理 理体不变

体用一贯 依用归体

祸福之几 尽摄六爻

 

写在前面

 

缘起

《大易文化》系列丛书发行以后,世界各地易友通过各种途径——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给本人提出这样或是那样的意见,其中最为主要的意见就是感觉《大易文化》系列丛书太难,很难看懂,希望能够编辑出版比较适合入门的书籍,并一再要求内容必须含有真实好用的技法。因为学易很辛苦,入门更难!能够找到一本知识说的很准确,并且能够把读者带入易学大门的书,可以说寥寥无几,恳请编辑出版入门之书。

这本书参考了2002年以前的书稿,吸取了原来的书稿的一些可取之处基础上,重新整合,以实用技法为主,力求在写作时的本着力求真、诚、不虚夸的态度,对一些比较模糊的问题,采取了理法+技法+卦例说解的方式,力求追本溯源,使大家能收获到朴实无华的实战技法。

于是才有了摆在你面前的这本《六爻技法秘中觅》!

关于六亲活变

这个书是一本传统六爻学习的必读之书。其中说到的诸多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并且十分好用。对许多模糊的知识点以及争议比较多的地方进行了说明与纠正,也提出了很多与传统六爻不一样的地方,思维比较活,断法比较直接实用。

还有一些比较高层次的技法,比如六亲活变。

传统六爻之法,后学研究时间很长,也曾作为一种预测技术长期的为人预测过,当然,学习与使用的时间长短并不能说明技术之高低。最多只能说明积累了一些经验而已,在学习和使用六爻的过程中,后学发现一些书上这样或是那样理论与实际操作不是很吻合,对于用神的取法,有很多后学自己的思考,在实际中,尝试着使用六亲活变技法,发现很实用。

于是,1997年到2002年期间,后学曾通过《简易》易刊与六爻函授班的途径传播在传统六爻上后学的一些研究心得,其中提到过的一卦多断与六亲活变技法,从此以后,也曾多次出现在其他易友的作品中,六亲活变技法被引用的尤其多。

六亲活变技法其实是取用神的一个角度,也可以叫爻上六亲,很多人并不明此理,盲目引用。只是从世爻的一个角度来取六亲活变的,其他的爻则置之不理,这是对六亲活变比较偏狭的做法。以至于六亲活变这个技法走入了误区。

从2002年开始,后学转入了三易的研究,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近十年了,后学还能从一些六爻的书籍上看到的六亲活变之法,还是仅仅限于世爻上的活变,没有丝毫进步不说,还成了很多人的独家发明。

在实践中检验

易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来不得半点吹嘘与虚假。不论是谁的方法,不论是谁说的再高明的理论,你拿到实践中去检验一下,就可以辨别出真伪,大家在学易的时候,一定要依法不依人。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知识智慧没有谁能教会给你的。要真正掌握知识智慧,将知识变成自已的财富,只能靠你自已。一位好的老师、一本好的教材的作用只是将你领到一桌丰富的宴席旁,告诉你这个菜如何好吃,如何有营养,但吃不吃最终还在于你自已。

“要做,立刻去做”。这是人们成功的格言。只有行动才能导向成功。你要获得人生的智慧与财富,就要亲自去实践。没有登临泰山的人也知道泰山的日出是一个胜境,但只有你自已真实地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它的博大与壮丽。学易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实践的态度,这是走向易学殿堂的前提。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假理论!很多人学易很久,到这个班哪个班去学习,但是一拿到卦,一拿到命局,就懵了,虽理论说的天花乱坠,但是空的理论、也是假的理论。

易经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科学技术,所以大家在研究易经的过程中,如果悟出了理论方面的东西,就应该马上到实践中去检验,从而完善这个理论。学易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他人的思维,但是不能照搬人家的断卦路子,因为易本身就是变的意思,如果拘泥于一些思路,不是很符合易的本意。

等你学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研究卦例,因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卦例了,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别人的卦例,或是从别人的卦例里汲取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完善补充自己的断易思路,尤其显得重要。另外对自己的卦例进行整理和反思,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易方法,很多人在学易的过程中,没有注意这一点。每一个成的卦都是对自己的所学的一次完整的整理,一次重要的梳理过程,如果你有机会,把自己的整理出来的卦,找一个水平比较高的人去点评,让老师指出你的错误,这无疑是学易最快、至高层次的捷径,这也是我学易多年最深的一点体会。

学以致用,用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神!

空杯子才会盛水

学易的路很艰辛,尤其是在没有名师的指点下,会尤其显得难行。很多人在学易的过程中带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目的,其实在学易的过程中,不追求什么,自然而然会更好,当你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再去考虑点什么抑或会妥当些。

学易很辛苦,易学之路亦多艰辛,能在物欲横流、声色犬马的世界里,还坚持自己的信念,在易学之路上苦苦跋涉、上下求索,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可嘉与赞叹的精神。学易倘若带有名利之心,则会因有所顾虑而止步不前,如果丢掉外物的束缚,把心放静、放平、放宽,则心与天地一样无私,不私密,必会进步。

学易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一个人寂寞的独行很久,是要有一定的境界的,且必是极爱这边的风景。讷于言敏于行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们在学易的过程中,也需要这种境界。

很多时候,会因为研易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方法的区别,自然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形,学易,一定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赞同的东西会使我们泰然,反对的东西才会使我们丰产。更何况,赞同的意见未必错误,反对的意见未必不会正确。

静心、虚怀若谷、发自内心的挚爱、耐得住寂寞是研易者必备的四元素,后学是这样认为的。

我还是一个小孩子

幼便喜读,尤其易经。从孩童时,就开始背诵一些当时并不懂的易学术语,从高中开始,苦心钻研卜筮之法,易学之道,到今天已经许多年了。

回首研易之路,其中艰辛难以言表,不忍再读。

许多诀法与精妙之处,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这本教材,力求把一些很难懂的易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出来。但愿他是一座桥梁,只要你拥有了他,就可以彼岸去收获易之丰果。

浩瀚的易海中,我只是一位拾贝的孩子,大海所带给我的是不断更新的贝壳,我有一些不暇的感觉,并且在捡贝壳的过程中,不断的有人从我的手中抢走,起初是诧异,而后是坦然,因为大海里的贝壳多的是啊。

苛求别人与自己一样去耐心的拾拣贝壳是幼稚、天真的想法,还有人把我手里的贝壳抢走,以高价卖给别人,起初是愤然,而后是喜悦,毕竟我拾捡贝壳的目的是为了大家欣赏他的魅力。

在拾捡贝壳的日子里,会遇到阴天抑或晴天,雨天抑或雪天,起初是恐惧,而后是恬淡,苛求在海边的日子,每天都是晴朗与明媚,是不明智的想法,要求别人也来与你一样遭受同样的遭遇,是不宽容的表现。

研易的路途中,不要去追求什么神奇,更重要的是从易海中汲取做人的道理。

做人当如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做人当如木,要充实,内涵须深刻。

做人当如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做人当如火,要热情,态度须诚挚。

做人当如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古今大德高人的作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