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酸浓度:兰州老猫家乡的软儿梨最能赚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53:39
[转载]兰州老猫家乡的软儿梨最能赚钱
(2011-02-11 16:15:54)
转载原文
原文地址:兰州老猫家乡的软儿梨最能赚钱作者:家乡之恋
做什么最赚钱,请点击:做什么生意最赚钱
现在做什么生意能够赚钱,告诉你兰州老猫家乡的软儿梨最能赚钱。软儿梨有清凉甜润,清肺化痰,解酒的功效。现在软儿梨的市场价位是10元3斤,比起现在的苹果、香蕉、橘子、芦柑------等水果来,价格不低,但也不高,广大市民,特别是兰州本地市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水果。如果过年春节间,提上5-6斤软儿梨送给老人或亲朋好友,要比别的礼物要稀罕,应为现在软儿梨不多了,在兰州市场只有石川有这种水果。
说起软儿梨,让我不得不回想起少年孩童时代的我。记得我的出生地,也是我长大的地方,就出产这种水果,所以我知道什么样的软儿梨好吃、什么样的软儿梨皮薄柔细,吃起来爽口,还不倒牙!
小时候,在上学的路上,我会经常见到从树上掉下来的软儿梨。从树上掉下来的软儿梨往往是最好吃的,因为只有熟透了的软儿梨才能从树上掉下来。冬天的时候,我和伙伴们就去生产对的存放软儿梨的果房子外面,用长长的竹竿,从果房子的通气口的地方伸进去扎软儿梨来吃,这是我们每天放学后必做的事。生产队的果房子里面都存有能过冬的各种水果,比如冬果梨、苹果梨、软儿梨、吊蛋子(麻奶头)等,都是我们本地产的水果。所以,冬天没有水果吃的时候,我们这些害群之马往往是不会缺水果的,只不过每天有多有少而已。
我家当时所在的生产队属于:安宁人民公社崔家庄大队第二生产队,我们队的果房子就在二队大场的西南角。当时果房子的墙都是用两边的椽子中间每间隔一段距离链上绳索,将湿土填进去夯起来的。果房子的高大约4-5米、宽约3-4米、长约12-15米。冬天当你进去放着各种水果的过房子里面,就有一股夹杂着各种水果味的水果香冷空气扑面而来,简直沁人心脾、寒冷而爽的感觉,享受啊!可惜现在没有了,好多年,几十年没有闻到了!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软儿梨,说实话,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以前的那种味了。不过,也难怪,现在的好多水果、蔬菜都已经变种了,没有以前的好吃了,只不过样子好看而已,就和现在的人一样,模样倒是好看了(都是包装的),但没有那个味了,内心不好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难怪现在人们常说,现在吃的东西里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毒药,我们这是怎么了?自己给自己添加毒药来吃,难道不添加不行吗?现在的黄瓜,两天不打农药,就回生冞虫。看来,再过几年,人们将吃什么!现在人们死亡的怪病医院也没法解决,而且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了?这难道不是自取灭亡吗?可怕啊!
而这种事情的发生,人能解决、人能改变吗?我看危险!
日志原文:http://blog.sohu.com/people/!eGlhb3JhbjMxNThAc29odS5jb20=/84367267.html
兰州特产软儿梨路在何方?
软儿梨是兰州一种十分出名的水果,立冬刚成熟时,其皮厚肉硬,味道酸涩,不宜食用;要藏到冬季,等结成冰球后,再拿出来化开,此时的果肉就变成了浆液状,味似蜂蜜,清香无比,故又称“香水梨”,果实富含多种对人体有利的营养成分,且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之医用功效,可谓食疗兼备。如果能放至第二年的二、三月间食用,味道更佳。
□1993年10月,作为兰州名片之一的名优特产软儿梨被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软儿梨以其独特的风味、悠久的历史,成为地方文化与特产的集结,人文气息的载体。
□近年来,受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软儿梨销售难的问题日趋突出,果品再加工企业的‘空白’,果品自身质量下降,依靠果农自产自销产品的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开辟水果市场中的“第二根据地”,对于兰州特产软儿梨来说迫在眉睫。

延续了20多年的吆喝声
每天早上6点多,皋兰县什川镇南庄村的苏旺和妻子魏庆玲走出盐场堡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用手推车拉着两筐软儿梨快速往木塔巷市场赶。那时没有顾客,但夫妇俩知道,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占好最佳的摊位,“要不然一天的收入全泡汤了”。
早晨8时许,零下7摄氏度的气温令人不寒而栗,苏旺脸部冻得发紫,他将双手缩进军大衣口袋,不时地跺着脚,他“软儿梨……软儿梨……”的叫卖声依然回荡在木塔巷,浑厚而有力。
“腊月二十八打春,这之前必须得全部卖完”。苏旺说,“软儿梨就是三九天吃的,立春后就酸了。”
半个月每天长达15小时的蹲守,苏旺和妻子才卖出了600余斤,除去运输费用和日常花消,收入不足千元。“一筐100来斤梨要卖6天多,家里还积存着2000多斤呢?”
苏旺是兰州街头所有蹲点卖梨果农的一个‘缩影’兰州大街小巷像苏旺这样的果农不下300人。“20多年前,小贩们就这样吆喝着。”兰州老人张先生告诉记者。
软儿梨并非兰州主流果品
软儿梨基本上是由本地市场购买力消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省内新发展起来的果园很多,而软儿梨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方式,果品效益不断降低。软儿梨在皋兰县什川镇上车、长坡、南庄和北庄等村的种植户数有4061户,每户产量在2000—10000斤之间,而在永登县苦水镇、红城镇、树屏等地,软儿梨面临梨树老化,品种退化的境地,市场前景十分渺茫。由于缺乏果品加工、贮藏和营销一体化体系,加之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销售难的状况日趋突出,软儿梨的市场价格也由前几天的10元/3斤下降到10元/4斤,甚至更低。
陕西的苹果、海南的香蕉、四川的蜜橘和柚子、新疆的葡萄等各种果品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兰州市场,果品产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外地果品和反季节水果的冲击下,软儿梨已不再被人们青睐和追捧。
拥有广阔和多渠道的终端市场是产业发展之根本。软儿梨富含果酸、苹果酸、柠檬酸、蔗糖、葡萄糖等成分,营养价值极高,且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生津化痰、滋身祛疾之功效,是食疗兼备的佳果,而它的市场前景又将如何呢?
由于软儿梨并非兰州主流水果品种,只占经济收入的很小比例,产业占农业的比重小,并非果农的支柱产业。然而,早在1993年,兰州软儿梨这一地方名优特产被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在永登、皋兰两县林果产业中,软儿梨只占很小比例,目前还停留在出售原产品上,不是重点发展的经济林,也不可能享受单独栽培、单独统计,从而产生单独销售网络的“优待”,其发展势头必受到相应的限制和影响。
难觅市场“立足点”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规律,自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梨树由果农分散管理,管理模式粗放,加之缺乏科技指导,果农对软儿梨的种植方式依然停留在70—80年代老一辈遗留的传统种植方式,产量和效益降低,形成了恶性循环,果品很难优化更新。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果农不断选优淘劣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将软儿梨树大面积砍伐改种反季节蔬菜和其他果品。
同时,气候异常对软儿梨挂果率,以及果品储存、冷冻都造成很大的不便,加之梨树老化,施肥不当,缺乏土壤改良等多因素致使产量和种植面积‘缩水’,与其他经济果树相比,软儿梨的优势并不明显。加之受周边地区大量上市果品和反季节水果的冲击,软儿梨很难占领市场。盲目种植、不良修剪和无序竞争让软儿梨从鼎盛逐渐走向了衰落。
“近几年来,我县不但软儿梨难以销售,其他果品也面临同样的市场困境。”皋兰县林业局副局长王秉乾说。
2007年11月22日,在兰州举行的“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交易会”上,软儿梨作为皋兰的地方果品参展,同年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林产品博览会上软儿梨再次露面,但与各种奖项失之交臂,在科技含量日益高端化的国内市场,软儿梨很难找到市场立足点。
不能深加工限制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各种饮料制品畅销全国,将软儿梨打造成品牌,突破季节限制是很多果农的愿望。但狭小的市场范围,科技含量的缺乏,保鲜技术的滞后等都使软儿梨面对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固然有“冰天雪地软儿梨,清香偏待化成泥”、“兰州奇梨一大怪,果实变黑不变坏”的美称。但虽有盛誉,却没有形成一个农民增收、企业获益的黄金产业。
2000年,什川镇曾有一家企业建成高档饮品生产线,主导产品为软儿梨原汁饮料,‘兰州软儿梨汁’的饮品在兰州市场短期内上市,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市场狭窄,软儿梨原汁原味的品质被改变,该企业在运行了短短的4年后未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皋兰县唯一推行真空包装冷藏技术的陶明军介绍,他所使用的是价格4000元的小型手工包装机,将优质果品选取后真空包装,在冷库中恒温储存,一年四季都可销售。“由于能力有限,我进行真空包装的果品只有1万多斤,由于市场狭窄,只能在梨花会和度假村的经营中销售,很难开拓和占领市场。”陶明军说,“真空包装后每斤梨的成本只有1元,起初售价每斤要20元呢,现在每斤也在10元左右,这个技术不是很难,关键是果子的品质要好。”
软儿梨出路在何方?
作为地方文化与特产的集结,人文气息的载体的“软儿梨”,将何时汲取其它果品崛起的奥秘,冲出市场经济的‘突围’呢?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姚永鹏认为,果品由市场来调配价格,具有很强的市场可期待性,在流通领域中,农户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具有局限性,农产品具有易腐性,依靠农户这一弱势群体和农业这一弱势产业来销售软儿梨的方式,‘小农户大市场’这一经营模式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推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打造和扶持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果品加工、贮藏和营销一体化体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只有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订单式农业运作模式,才能将果品的比较优势逐渐提升到竞争优势,这是软儿梨开拓市场的唯一出路。”
“发展软儿梨的二次加工企业很有必要,如果将深加工企业做强做大,软儿梨的前景十分广阔。”皋兰县农业示范园办公室陶主任说。
冬日兰州口颐之福:软儿梨(图)
作者: 齐士福 稿源: 兰州日报  2010-01-05 14:16

兰州瓜果久负盛名,在庞大的水果家族中,本地所产的梨品种颇多,五光十色,除引种栽培的外地品种外,在最具地方特色的冬果梨,酥木梨,马奶头梨、吊蛋子梨等10余个品种中,软儿梨则更是别具风味,独树一帜。它与冬果梨一样,是兰州梨的另一代表。冬果梨是“煮着吃”,软儿梨是“冻着吃”。可谓一黄一黑,一俊一丑,一生一熟,一冷一热!各有所长,各有千秋,为兰州的水果市场添姿增彩,使人们在寒冽的冬日里大饱口福。
栽培历史悠久栽培地域广阔
软儿梨在兰州栽培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清雍正六年的《甘肃通志》就有“兰州出梨”,“兰州梨最佳”的记载;据省、市农科部门调研论证,距今400多年前,兰州、河西、临夏等地,梨的栽培品种中,软儿梨已列其中。在兰州沿黄河流域的平川滩地和沟坝坪台,西固区河口、东川、陈坪,七里河区大滩、马滩、黄峪沟、水磨沟、西果园,城关区的五泉、盐场堡、广武门以及皋兰县的什川、泥湾一带,梨园已颇具规模。每年四五月间,万亩梨花如雪绽放,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夏天绿树成荫,百年梨树枝繁叶茂,是人们避暑纳凉旅游的好去处,入秋,金黄色的梨果压弯了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
立地环境优越栽培技艺精湛
兰州梨园大多分布在沿黄河的川滩河谷和坪台沟坝一带,其土质好,台阶地以洪积、冲积物为主,通透性好。自明清以来,区境内沿黄河建水车或开挖泉、井,引水浇灌农田果园;近邻城镇,交通运输方便,是国内梨树最理想的生长地带。
数百年来,兰州果农还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俗称“天把式”的梨园栽培管理技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项精湛独特的梨园技艺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神奇的传说绝妙的食法
软儿梨是一种晚熟梨品种,果实10月中下旬采摘,平均单果重127克至240克,扁圆形,大小整齐,果皮和蜡质较厚,果面上有较多极为明显的果点散生,刚采摘的果子,果肉中的石细胞团多且直径大,吃时生硬、酸涩,需后熟(俗称“封色”或“发汗”)后,才变得绵软,酸甜可口供用。说到软儿梨采摘后到可食用前的变化,还有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南宋年间,兰州南山有一村庄,村里有位郭老汉以种瓜果蔬菜为生,某年秋末,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他家种的几棵青梨树,结的梨青中泛红,压弯了枝头。郭老汉想,这些梨虽其貌不扬,皮厚质粗,后味酸涩,即便卖个低价,也可有些收入。岂料天不美,采收的天气竟细雨纷纷,且越下越大半月有余,郭老汉怕降雨降温把梨冻坏,就用麦草盖起来,好容易等到天晴,郭老汉揭开麦草一看便惊呆了,一屋子梨,全变成了浅褐色,又软又难看。见此情景,全家都伤心地哭起来。正此当儿,遇到了前来讨吃的济公和尚,郭老汉没有啥可施舍的,要师父另到别家,和尚顺手指道:“满屋香梨,岂不是现成的!”郭老汉一听,哭笑不得,只好说:“师父若想吃,你就吃个饱吧!”和尚也不客气,连拿带吃,撕去梨皮,用嘴吮吸,连声赞道:“甜、甜啊!”吃完飘悠悠地走了。郭老汉纳闷,照着和尚的吃法品尝,果真肉如浆液,味似蜂蜜、透心舒畅。受济公活佛指点,便高高兴兴地把梨挑到街上去卖,并亲自示范,让顾客先尝后买,美妙的滋味,使路人惊叹无比,眨眼间,郭老汉家的梨卖了个精光。从此,兰州软儿梨便名扬天下了,成了人们喜爱的果品之一。
秋收采摘的软儿梨运回来,需均匀摆放在通风房子的木架上,盖麦草加温“发汗”半月余。经处理的梨逐渐变软,皮色也由黄褐变为褐色,撤去麦草挑选无损伤的,冷藏于木板上,经40多天,果皮颜色趋于油黑,果肉细胞软化并返沙、果味变得甜酸适度,就可上市销售了。买回来将冻得冰球状的软儿梨,吃前投入冰水中约半小时,果肉中的冻冰竟神奇般地显露到皮外,捞出后取掉冰壳,撕开果皮即可吮食。软儿梨富含果酸、苯果酸、柠檬酸、蔗糖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较高。除冬春季节食用外,存放在冰箱中的软儿梨可达数月之久,炎炎夏日,吃完兰州风味浆水面后,再吃一个软儿梨,凉爽解暑,望之生津解渴,食之沁人肺腑。真让兰州人和到兰州旅游的食客大饱口福。无论冬夏食之,都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祛痰,醒酒解腻之功效,被视为食疗兼备的“妙果”。
[发表评论]
编辑: 耿宁
标 题: “软儿梨”要和兰州人说拜拜?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4年12月21日10:49:55 星期二)
冬天不冷,软儿梨的果肉无法冻硬,水分流失后,果皮塌陷,“容颜”十分憔悴。
水果摊上难觅软儿梨“老兰州”赵先生喜欢吃软儿梨,今年冬天,他发现软儿梨有点不太好买,尤其是那种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大皮薄、肉细味甜的优质软儿梨,好几年他再也没吃到过。他和众多市民一样,心里存了这样的疑问,难道———历史软儿梨名声在外 软儿梨又称香水梨、冻梨,是兰州特有的地方良种。软儿梨汁液特多,甜酸适口,芳香味芘ǎ扇苄怨绦挝?3%,含糖量8%———11%。软儿梨初采鲜果呈黄绿色,经一个多月的“后熟”,果实肉软化,凉甜沁人。别的果子怕冷,软儿梨却偏要冻藏,冻硬后果子变黑,然后再化而食之。即俗语“兰州奇梨一大怪,果实变黑不变坏”之所指。软儿梨有润肺、和胃、醒酒等多种药用功效,深得人们喜爱,兰州瓜果之称的美誉与之关联最紧。这个作为兰州名片之一的名优特产,在1993年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称号。 现状 老产区产量不断下降 然而,“中华老字号”的称号并没有让软儿梨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相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软儿梨的种植面积却连年负增长,到现在,除了皋兰县的一些乡镇,兰州市其他区县的软儿梨种植几近空白。就是在其主产区皋兰县什川镇,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是连年锐减,果品品质也在不断下降。 在什川镇上车村,记者采访了一位老果农,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什川软儿梨的产量确实在大幅度下降。以前一棵大树能摘1000斤以上的果子,现在每年就摘个两三百斤。要说是树老退化,好像也不太对,因为不光是老树,新栽的果树也不好好结果子。果子产量少,经济收益就少,所以人们更愿意栽种桃、苹果等其他果树。尽管镇政府出台了保护老梨树的相关措施,但在与上车村一河之隔的下泥湾村,每年都有很多老梨树被砍毁。原因很简单,砍树后腾出地种西甜瓜,效益比软儿梨要好的多。 新产区产量难以提高 老产区是这样,那新产区呢?包产到户后,皋兰县石洞镇部分村社的农民开始引种软儿梨。这么多年过去了,按理说,果树应该进入了盛果期。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软儿梨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喜悦。相反,软儿梨却成了丢不得留不了的“鸡肋”。在蔡河村,记者了解到,一棵有近20年树龄的果树,每年采摘的果子不到300斤,其中可出售的只有100多斤。而且软儿梨的大小年特别明显,今年结的果子多,明年结的肯定特别少。一斤果子的收购价只有1.2元,细算下来,软儿梨的效益虽比其他品种的梨要好一些,但这个优势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并不是特别明显。这几年,这个村的其他果树大多被砍,真不知道,这个噩运哪一天会轮到软儿梨头上。 种植面积连年“缩水” 记者在皋兰县林技站看到了这样一组的统计数据。以什川镇为例,2003年梨树的总面积是3969亩,产量是4702吨,到2004年种植面积下降了300亩,产量也变成了3322吨。因为是归口统计,软儿梨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并没有单列出来。据统计人员介绍,软儿梨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梨树总量的三分之一。按此估算,软儿梨今年的种植面积应该减少了100亩,总产量也就是1000吨左右,而其他乡镇的总和还不到什川镇的一半。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这种下降基本上是呈连续性的,照此势头发展下去,再过十多年,软儿梨在兰州就有可能绝迹了。 同花传粉留下恶果 造成软儿梨产量、品质逐年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林技站的技术人员认为不能简单地用老树退化来解释。早年间,什川梨园混栽了很多其他品种的梨树,像长把梨、酥木梨、吊蛋子、冰洲梨等等,这些梨的品质无法与软儿梨和冬果梨相比,但它们却在整个梨园中起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异花传粉。有了这些果树与软儿梨花粉之间的相互传播,软儿梨的品质和坐果率才能得到保证。包产到户后,这些果树因为效益极端低下,接连被伐,果园中只剩下单一的软儿梨和冬果梨,异花传粉变成了同花授粉,果子的品质和坐果率就得不到保证。新产区的产量上不去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说起来,同花传粉就像人类的近亲结婚一样。 “保胎药”恶性循环 因为同花授粉,果树坐果率低,什川果农“被迫”给果树喷洒“保胎药”,这种学名叫“萘乙酸钠”的化学物品虽能有效地提高坐果率,但对果子的品质却有着致命的伤害。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石细胞”,吃起来好像满嘴砂子,而且皮厚肉酸,味道很差。这种果子不仅在市场上难以立足,而且也败坏了软儿梨的名声。近年来,果农已经意识到“保胎药”的坏处,但在用不用上却十分两难。用吧,果子品质上不去,不用吧,产量又上不去。庆幸的是,有些什川果农有意识地保留了一些其他品种的梨树,在小范围内使异花传粉得以保留,其所产的软儿梨品质和产量都相当稳定。 气候异常影响产量 除了上述原因,气候异常也是造成软儿梨产量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相对其他梨树,软儿梨的花期要早三四天,所以更容易受到霜冻。除了霜冻,干热风也是戕害软儿梨的另一祸首。科技人员经过观测发现,以往软儿梨的花期为一个星期,授粉时间长,坐果率也高。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伴随梨树花期而来的干热风,过早地催落了梨花,软儿梨的花期缩短到了3天。授粉期缩短了一半,授粉率和坐果率也就随之大大降低了。另外,还因为气候异常,软儿梨的冻藏也受到了影响。比如今年,因为天气先冷后热,软儿梨被冻硬后,再一受热,原本冻成冰的果肉又被热化,坚实的果子变成“软蛋”,不但水分流失了很多,也给运输造成了麻烦,从而造成了软儿梨的二次减产。 未来 谁来救救软儿梨 软儿梨是兰州人的骄傲,谁也不愿意看到它渐渐离我们远去。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是,在兰州,几乎没有人对软儿梨进行专业研究,村民引种软儿梨,嫁接用的枝条,多是直接从老树上剪取的。没有研究,没有更新,这会不会是软儿梨难逃厄运的另一原因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祖先说不出异花传粉这样的词汇,但他们却能够想到、做到合理间植,让软儿梨的产量和品质得到良性发展。难道在科技如此发达的21世纪,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拯救软儿梨?毕竟,软儿梨是兰州人的一大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