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起了好多小红点:滥情成灾,“想”哪里去?——听2010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52:00
作者:吴积兴   出自:不麻不辣 浏览/评论:148/0   日期:2010年11月28日 00:41

                                吴积兴

教书十年,听了四届,06年写了《撞衫了撞衫了》,08年原本要写,没有及时动手,也便不了了之。这次乘着余热,赶紧打铁。

省优质课比赛,汇聚各路高手。选手过关斩将,可谓各地顶尖人物,而课堂倾注各地名师心血,融入各地教学理念和追求。省优质课评比,可谓是两年来最高语文教学大阅兵,或者发布会,或者大展台。

很想大开眼界,刺激一下神经,来一次大脑风暴,从中学到几招。也很想从中看到浙江初中语文教学的走向,拨开乌云看到太阳。没想到拨开乌云看到还是乌云。

 

读声一片

为了凸显朗读的重要性,公开课让学生多读几次,情理之中,没想到这次读得这么厉害。而且十有八九都喜欢配乐,恍惚间,我还以为,这是播音员培训,话剧台词指导课,或者朗诵诗歌演出,还以为教语文就是教朗读,好像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工作之后能声情并茂的朗诵颂歌。顺便提一句,在所以的文艺表演中,只要有诗歌朗诵,即使演员再漂亮,声音再动听,我都有逃离的冲动。

语文一定要朗读吗?一碰到诗歌就要朗读吗?自己的音色好一点,嗓门大一点,或者声音柔一点,就要指导学生朗读、诵读?或许可以搬出一堆的理由证明,语文需要朗读。如果这是语文教学的趋势,我觉得是可怕的。我一直觉得只会指导朗读的语文老师是没前途的。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真是奇怪。或许我普通话不准,音色不好的缘故吧。因此看到比我普通话说得准说得好听的我就羡慕嫉妒恨?但我好像不是这样的人。

 

 滥情成灾

我觉得读声一片和滥情成灾,是有内在关系的。读声一片,教学背后的取向是抒情的。这句话有些难懂。建议先想想学生的写作现状。现在的初中生,写的大多是抒情文章。记叙文和议论文已经恨少见了。

一节课,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记叙文(或者小说)中的叙述者,要不断推进课堂情节的发展。可惜我们看到不是这样,很多老师的作用,不是推进课堂情节发展,而是在抒情,一味的抒情。特别明显的是导入,几乎三分之二以上的老师的导入是在抒情、煽情。在某些比较高分的课中,学生的表现已经急速推进课堂进程,回到教师,我们仍然看到教师还是在抒情,而无法让情节进一步发展。那样的抒情感觉好惨白。

抒情是一种基调,从教师开口第一句话基本可以感觉出来。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从教师的说话语气语调,以及说话内容进行考查。

举一个例子,“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课《蒹葭》”,叙述。

河畔,芦苇,凄美的故事…… 半天就听老师在营造优美气氛,学生没事做的,差不多是抒情。

抒情挺好,不宜多,每句话都用抒情的方式,是人都受不了,何况一旦多了,就滥了,滥情是贬义词。

 

想哪里去

想,指的是思想,或者低一点想法。可以提议论文,想写好议论文,关键在思想。在这次比赛中,可以看出有思想的课,不多。因为写抒情文章,不有太多的思想的,比如写亲情,抒发妈妈我爱你,就可以了。剩下来就是如何演绎,我相信初中语文老师,对于这种写作指导应该很熟悉,一点就通。

我在想,这是不是深度解读的后遗症,或者是大力提倡“情感体验”的矫枉过正。我觉得语文除了丰富学生的心灵之外,应该要强大学生的大脑。豆腐脑,我不要。

情感只能打动人,思想可以震动人。这次比赛让人脑震动的课,没有。

集体打磨的课,变成了阉割思想的课?不可能的事情。哪是什么原因?

 

笑不成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数一数,十三节课,学生发自内心的笑有几次。我猜不会超过十次,再大胆一些二十次。注意鼓掌的不算,鼓掌是可以不经过大脑的,笑肯定是抽动神经的。我们的语文课没能让学生感觉到一点点快乐。学生很好,什么东西都可以充分预习,唯独什么时候笑不能准备。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设计。

什么时候会笑?看抒情散文,一般很难笑出来的。看笑话、读小说或者记叙文,会笑。看杂文,也会笑。

语文好像有三种趣:理趣、情趣、意趣。现在看来大家不只讲究情,不讲究趣了。讲情调,然后在课堂上调情(此处应读diao,调动学生的情感)。

笑可以是外在的,哈哈大笑,抿嘴一笑,或者内在的,在心里偷偷的笑。无论哪种笑,都需要笑。否则语文课太面貌可憎了。

 我开玩笑的说,来次“情绪语文”研讨课,只给一个要求,让学生从上课笑到下课,或者从上课哭到下课,或者从上课气到下课……让教师自选文本,“笑课”评价标准:数数多少人笑了,笑了多少次。“哭课”评价标准:课堂上看有没有人流眼泪,听是否有哭泣声,课后检查学生眼睛是否红肿,红为轻度哭,肿为重度哭。……

 

  最后还有一点,好像穿衣服、写板书(非板书设计),还有教师的音色最后和上课有某种关联。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