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老母亲乌达木汉语版:人活着的意义(专访索达吉堪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09:40


人物简介:

索达吉堪布,佛学作家、藏学家、翻译家、喇荣五明佛学院堪布。其译著颇丰,很多藏文经典都经堪布索达吉译成汉语。代表译作《大圆满前行》,代表作《佛教科学论》。

当今天下的事情往往是无巧不成书。日本的地震、土耳其的地震、利比亚的战争、泰国的洪水,这些事件无一不紧扣人们的心弦。《2012》已经成为一个谜团,但是,好在这个谜团还不是无解的,青藏高原在电影《2012》中是最后的诺亚方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成为世外桃源呢?

我们要解开藏地的神奇密码,我们不能忽略藏传佛教在其中的位置。我们或者百度或者谷歌藏传佛教时,堪布索达吉的名字就会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还是正面“出击”吧,去采访堪布索达吉,看看是否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解开神奇密码的钥匙。

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堪布索达吉,我即刻安排行程赶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走进藏地,蓝天白云下边是一群群的牛羊,天真微笑的孩子们纯净的目光融化了我僵硬的表情。我在这一瞬间大脑已经休克,我被这自由的空气格式化,期待着在这里重生。




    

生活也是一种修行

记者:电影《非诚勿扰2》有一句现在非常流行的话:“活着就是修行”,您怎么看这句话?“活着”的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存在,那对于一个修行者,“活着”意味着什么?

索达吉堪布上师:活着就是修行,每个不同层次的修行人理解得也都不一定相同。世间的人活着就是一种生存,也是一种责任。从修行人的角度来说,人活着要有意义,这种意义就是佛教里边讲的修行的意义。

佛教中讲的修行与世间人讲的修行还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修行分很多的层次,比如说大乘的修行、小乘的修行、金刚乘的修行。佛教的修行建立在信仰三宝的基础上,大乘的修行要建立在自他解脱的基础上,小乘的修行建立在自我从痛苦中解脱的基础上。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是不是修行人,我们要看他们的心,从表面不一定能看得出来。表面上看到的是天天都在念经、天天都在做佛事,但是如果他们内心想的都是自己的一些事情,那根本就称不上是一个修行人。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说这是不是一个修行人,关键是看他的心态。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外边对社会对人类做事情的人也比较多,但是实际上心理目标全是自己。这种情况得到的最多是自己的利益,因为他的目光就在这方面,他主要的心思也是在这方面,让自己得到满足已经成了他活着的意义。

《非诚勿扰2》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但不少人也跟我谈起过这部电影,大家也很喜欢 “活着就是修行”这句话。活着就是一种生存,活在当下。社会中不管什么层次的人,有信仰和没信仰都是没关系,活着的人只是为了自己的饮食呀、健康呀,这只是小的意义。如果为社会、为别人多做一点有益的事,那么活着就更有意义,这种意义是超越仅仅生存的意义。

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非常广阔无垠,而人类非常渺小。当我们飞出太空以后,地球上的人看起来还没有一个蚂蚁大。尤其是我们看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时候,在这样浩瀚的宇宙中,如果认为自己非常伟大,其实就是傲慢心的体现。

不管你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你活着,你就发出一个利他之心的光明,我觉得这是人活着、生存着的意义所在。其他的方面,以大家不同的业力所显现的就不一样了,有些是快乐的,有些是痛苦的。现在有些电影和文艺作品,开始回归到心理层面的归属意识上,人们在生活中开始寻找“心的感觉”。所以,修行人“活着”就是“利他”,去掉傲慢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记者: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索达吉堪布上师: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即使迷迷糊糊的生活还是要承认,不得不承认,因为你还没有得到成就。你在虚幻的世界中无始劫以来过着虚幻的生活,这个虚幻的生活中也有幸福也有快乐,人应该把这个痛苦灭掉,争取快乐,这个是需要的。所以,一切万法本体当中是空性的,但是这个空性对我们来讲是很遥远,在虚幻的世界中我们还是要争取让活着有意义,虽然会迷茫。我们建学校、讲经说法都是空性的,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在我们世俗谛当中确实要做,为什么呢?

如果你没有做的话,或者你造恶业的话,就是有地狱、有清净的刹土,虽然是虚幻的。但是,你做好事,你的生活就会过得很快乐;如果你天天做坏事的话,就会堕落到恶道当中,而且你堕落到恶道当中的痛苦还是很真实的。从大的本质上看是虚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证到这个境界,我们还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好好地活着,还要生生世世,为了未来长远的打算,还是要不断地努力行善。

记者:您还谈到了“当下”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了现在西方很流行的一本关于心灵方面的书—《当下的力量》,那里边有一个观点,我引用电影《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一句话来解释:“过去是历史,明天是谜团,今天是最好的礼物。”您认为这跟佛教禅宗有关系吗?

索达吉堪布上师:佛教中讲观空性。《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说这是不是“当下”的力量?“现在”是最好的礼物,你观察的时候不一定找到真实的本质,这是佛教中最深的一种观察。而我们现在对于“过去”想得很多,这没有多大的必要。对于未来,我们有很多梦想要实现,但有些可以实现,有些不能实现。“担忧无法实现目标”,不过杞人忧天,其实没有必要。所以,“当下”的宽阔心量,让我们生起欢喜心对待生活。

对于“当下”,禅宗在“当下”就要了知心的本性,“当下”就是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在生活中,心态一定要平静,当心态不平静的时候,我们造作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很好的;当贪心泛滥的时候,我们的举动也许是失态;“当下”的嗔恨心特别猛烈的时候,所抉择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要观照“当下”,应该观照“当下”的什么呢?对“当下”的观照,我们的行为有很多的利益和价值,修行境界高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我现在做什么?我心在想什么?我的语言在说什么?修行境界高的人,“身口意”始终都在正知正觉中。这样做,每一分、每一秒活得都是有意义的。

记者:如果说“当下”有力量,《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生无所住心。”既然“无所住心”,这跟您所说的对“当下”的观照,是不是有些矛盾?

索达吉堪布上师:不矛盾。佛教里分显相和实相,就是本质和显现。在本质上,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是不可得的。如果用中观的思维来观的话,“当下”可以不同的参照系来观察,你看的“当下”是一个小时,还是一分钟、一秒钟。如果是一分钟,一分钟是60秒,每一秒再继续观察下去,所谓的“当下”也是空性的,我们根本找不到“当下”的。这就是佛法中所讲的胜义谛。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用不着观察得那么细,人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智慧,这里所说的“当下”也许是几天、几小时、几分钟,也许是我现在的一段时间。在佛法中,这叫世俗谛。

佛教承认现实生活,如幻如梦的现实生活,就完全会承认“当下”,而不会说“你现实的生活完全是空性的”,不用干什么事情了,不会这样说的。现实和实际,在佛教当中还是很重要的。但实际是我们的心和生活确实是空性的,正如《金刚经》中所讲的一样。但是,我们还没有到达那样的境界,我们的“当下”跟“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还是有所不同的。今天确实存在着,昨天确实已经过去了,明天还没有到来。所以,今天的时间还是很好的机遇。

记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该如何理解呢?

索达吉堪布上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边讲的。“应无所住”讲的是我们心的本性,完全是空性的意思。“生其心”的意思是心的本性虽然是空性的,但并不像虚空一样,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这个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光明的。

在佛教里边,如来藏是光明和空性双运,显空无二。显空无二,就是我们观察生活,一切都是如梦如幻,没有真实的,但是迷迷糊糊的显现还是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又是空性又是光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没有是空性的,就像一个杯子里边没有水是空性的,不是这样的。杯子的本体是空性的,但是空性可以不同的方式来显现。

心的本体是空性,心没有住的地方,但是可以产生善心、恶心,什么心都有。这就像禅宗和密宗里所讲的“水中月”。水中有月亮,但是你伸手去抓的时候,什么也抓不到。你说没有吧,却也不能忽视它。如果有很深的禅修功夫,通过自己的智慧,可以观察到原来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本性,只是看水月,不看这个水月的本体是空性的。其实感情也好,生活也好,很多的时候都认为水月是很甜蜜很美好,总想抓住,但是实际上是抓不住的。

记者:当代的出世与入世,您认为这二者有区别吗?

索达吉堪布上师:从意义和概念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和不同。佛陀时代所讲的出世要身心都出家,现代也是一样的。只是每个时代的人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和研究有少许的不同。

记者:您怎么看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

索达吉堪布上师:其实,出世也好,入世也好,住山林也罢,世间和出世间完全可以融合。佛教当中也有些人是抛开世间,远离红尘,进入深山修行。修行人的修行层次不同,佛教理念出世入世都可以讲,不矛盾。

为什么说不矛盾呢?宋朝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就是学佛修行的三个过程:初入门时,跟普通凡夫人一样,要照样地皈依、受戒、行持善法放生,把修行融合于世间,不可能抛开世间。对于修行人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在讲人间佛教,修行本身不离开世间生活;修行有所悟时,才发现以前皆为颠倒妄执,此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破了红尘;大彻大悟之后,以大悲重入红尘,成为众生的不请之友,为随顺世间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这与初学者的学习、生活已经本质完全不同。

所以,修行不要完全把入世和出世分得那么清楚。刚开始的时候,在尘世中修行;中间参破空性,远离红尘;但是,最后佛教的观点还是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修行时有些人住在山洞里,却放着流行歌曲;而有些人住在大城市里,心却在山林。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事情不能看表面现象,要看心和境界。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心而改变。心若是调伏了,周遭的环境自会随之安静。哪怕是身居闹市,也能如如不动。晋代陶渊明就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记者:您的微博粉丝已经快到30万了,不过网上有不少人对出家人用微博颇有微词,您怎么看这件事?

索达吉堪布上师:其实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宝积经》中说,有智者依方便得解脱,无智者依方便得束缚。这段话很适合对使用网络的取舍问题。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能对别人有利,手段并无一定之规。作为出家人,每个人的因缘也不相同,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话应该可以引起你的深思吧。



善缘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大德开示好文章阅读推荐:

达真堪布的开示

在一切环境当中解脱

学佛不能盲修瞎炼

索达吉堪布在清华大学精彩演讲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索达吉堪布在清华大学精彩开示

索达吉堪布在南京大学精彩演讲

佛法的生命科学观(上)

佛法的生命科学观(下)

索达吉堪布在南京大学精彩开示(上)

索达吉堪布在南京大学精彩开示(下)

索达吉堪布在复旦大学精彩演讲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上)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下)

索达吉堪布在复旦大学精彩开示(上)

索达吉堪布在复旦大学精彩开示(下)

索达吉堪布在北京大学精彩演讲

佛教空性观 —(上)

佛教空性观 —(下)

信仰与人生—(上)

信仰与人生—(下)

索达吉堪布在北京大学精彩开示(上)

索达吉堪布在北京大学精彩开示(下)

索达吉堪布在中国人民大学精彩演讲

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上)

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下)

索达吉堪布在中国人民大学精彩开示

神通和梦境不宜多讲,踏实修行才是正路

彗律法师开示:

找回内心的宁静 《代序》

找回内心的平静1

找回内心的平静2

找回内心的平静3

找回内心的平静4

找回内心的平静5

找回内心的平静6

找回内心的平静7

找回内心的平静8

找回内心的平静9【结束】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一)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二)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三)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四)

让您开悟的经典开示(五)【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