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野左沙罗:什么方剂治疗心阴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3:34:29

什么方剂治疗心阴虚

一年来感觉心悸,多汗,舌尖干红,脉细数,皮肤干燥,冬天手足冷,但是躯干和面部却感觉很热!


有什么方药治疗,平常可以吃些什么食物预防减,轻症状呢

[ 本帖最后由 rock 于 2007-1-8 10:29 编辑 ]收藏分享评分回复引用

订阅TOP

freedaodao

终日乾乾

帖子
452 
精华
金币
2574 枚 
好评
3 点 
2#发表于 2007-1-4 16:57 | 只看该作者心阴虚到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你是如何辨证的。

你看的是什么中医书呢?回复引用

TOP

rock

潜龙勿用

帖子
精华
金币
145 枚 
好评
0 点 
3#发表于 2007-1-4 20:14 | 只看该作者我是学临床医学专业的
中医只是我的爱好而已>
肯定是阴虚~~
但是不知道要用什么药回复引用

TOP

苦行者

终日乾乾

帖子
328 
精华
金币
2384 枚 
好评
25 点 
4#发表于 2007-1-4 20:16 | 只看该作者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二者常则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证候分析】心血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心阴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致心动不安,出现心悸征忡;神失濡养,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血与阴又同中有异,故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则见面白无华,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则外流而为盗汗;虚热上炎则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主阴虚,数主有热,为阴虚内热的脉象。回复引用

TOP

rock

潜龙勿用

帖子
精华
金币
145 枚 
好评
0 点 
5#发表于 2007-1-4 20:21 | 只看该作者用什么方药呢??
谢谢回复引用

TOP

苦行者

终日乾乾

帖子
328 
精华
金币
2384 枚 
好评
25 点 
6#发表于 2007-1-4 20:21 | 只看该作者黄连阿胶汤应该对证。回复引用

TOP

rock

潜龙勿用

帖子
精华
金币
145 枚 
好评
0 点 
7#发表于 2007-1-4 20:32 | 只看该作者我曾经吃过天王补心丸,就能好点
但是不持久
希望这个可以回复引用

TOP

rock

潜龙勿用

帖子
精华
金币
145 枚 
好评
0 点 
8#发表于 2007-1-4 21:04 | 只看该作者不要乱发广告啊

~~~晕回复引用

TOP

freedaodao

终日乾乾

帖子
452 
精华
金币
2574 枚 
好评
3 点 
9#发表于 2007-1-4 21:58 | 只看该作者我到是认为这是心肾不交所造成的。

但是分心肾阳虚和心肾阴虚之分

我个人认为不是心肾阴虚,到像是心肾阳虚回复引用

TOP

rock

潜龙勿用

帖子
精华
金币
145 枚 
好评
0 点 
10#发表于 2007-1-4 23: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reedaodao 于 2007-1-4 21:58 发表
我到是认为这是心肾不交所造成的。

但是分心肾阳虚和心肾阴虚之分

我个人认为不是心肾阴虚,到像是心肾阳虚
但是我看了中医书
症候:形寒肢冷,心悸,这个我会,但是小便不利,甚则唇甲,舌青紫暗淡,脉沉微对不上,我的脉象细数,80多次每分钟
还有补充一点就是自汗,稍微运动下就留很多汗!
而且我颧赤,午后潮热,

但是不明白阴虚潮热和湿温潮热如何区别
我自己的诊断是心阴虚和气虚都有,但是不懂如何用药?
郁闷中~~hope大家帮帮忙

[ 本帖最后由 rock 于 2007-1-4 23:08 编辑 ]回复引用

TOP

苦行者

终日乾乾

帖子
328 
精华
金币
2384 枚 
好评
25 点 
11#发表于 2007-1-5 11:33 | 只看该作者

贴一则刘老的医案来解释你的疑惑

黄连阿胶汤证——腰腿寒冷案

    李X X,男,43岁。1978年10月,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自觉两下肢发冷,并逐渐向上发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寒冷之状,如赤脚立于冰雪之中,寒冷透骨,并有下肢麻木,有时如虫行皮中状。以后寒冷又进一步发展至于两胁之间,伴有阳萎不举,小便淋沥。一年半来,曾在北京各大医院,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视其双目有神,面色红润,舌质绛,脉弱略数。初按肝胆气郁,阳气不达之阳郁厥证论治,投四逆散加黄柏,知母无效。再诊时,询知有心烦寐少,多梦,身半以上汗出。此当属黄连阿胶汤证,但下肢为何寒冷?因而想到《伤寒论》中曾说:“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恶风……”。以及“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由此可见,凡火热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下阴阳格拒之势。本证火气独在上,故心烦不得眠而身半以上汗出;阳气不下达,故腰腿以下厥冷。

    黄连9克 黄芩3克 阿胶9克 白芍6克 鸡子黄2枚

    服药三剂后,下肢寒冷麻木等明显减缓,心烦汗出等证也大有好转。上方加丹皮6克,并同时服用知柏地黄丸而愈。

    【解说】本案辨证分析较为详细,在此无需多语。但是,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前述附子泻心汤证宋某一案,与本案病证极为相似,为什么彼用附子泻心汤而此则用黄连阿胶汤?确实,二案证候表现皆为上热下寒,上下水火失交之象。但是附子泻心汤证的形成是以真阳不足为前提,热是真热,寒是真寒,所以,必须用附子以温下寒,用三黄以清上热;而黄连阿胶汤证的形成则是以真阴不足为前提,由于心火独盛于上而阳气不能下煦,所以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虽然此二者均出现上热下寒的证候表现,但通过四诊合参,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附子泻心汤证由于以阳虚为前提,所以往往见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质淡嫩或暗红,舌体胖大,苔白或苔白润;而黄连阿胶汤证由于以阴虚为基础,所以往往可见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光绛无苔,舌体瘦小等证。回复引用

TOP

苦行者

终日乾乾

帖子
328 
精华
金币
2384 枚 
好评
25 点 
12#发表于 2007-1-5 11:37 | 只看该作者但见手脚凉就说是阳虚并不妥帖,能像刘老这样分析透彻的少,太少了。中医看病是四诊合参,舌脉加症,如仲景所说,观其脉证,知犯何应,随证治之。回复引用

TOP

freedaodao

终日乾乾

帖子
452 
精华
金币
2574 枚 
好评
3 点 
13#发表于 2007-1-5 12:40 | 只看该作者其实楼住主要的问题不是四肢冷,而主要问题是心悸,四肢冷可以是很多原因引起的,而心悸则不是。如果是心肾阴虚,则会出现腿软,耳鸣,心烦失眠,多梦遗精(阳痿)等症候。此时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当然是正确的。

而心肾阳虚(水汽凌心),则会出现心悸,四肢冷,尿少,严重时有水肿等症候。

方法应以温阳为主。回复引用

TOP

rock

潜龙勿用

帖子
精华
金币
145 枚 
好评
0 点 
14#发表于 2007-1-5 12:42 | 只看该作者我口咽干燥,舌尖红,光绛无苔,舌体较瘦小,觉得上面黄连阿胶汤证应该对药了
分析的很好啊
再次谢谢苦行者.
我很喜欢中医,你能介绍一些中医书籍给我看吗??回复引用

TOP

苦行者

终日乾乾

帖子
328 
精华
金币
2384 枚 
好评
25 点 
15#发表于 2007-1-5 14:08 | 只看该作者

把教材文字贴上来吧,错也是教材错了。

第一节 心悸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常互结为患。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回复引用

TOP

医天地( 京ICP备05048040号)|联系我们|无图版|WAP| 站长统计

GMT+8, 2012-1-31 15:32.

Powered by Discuz! 7.0.0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