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人秀总决赛卓君:周易健康宝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3:31

周易健康宝典(国内周易学在养生领域的首部应用著作)

本书是一部运用周易学原理,讲述养生之道的著作。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医学从周易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医学体系。但是,中医学只是周易学运用的一部分,国人的养生知识

还只是从中医学中学到的一些只言片语,当前养生学还不够完善和系统,更不是周易知识的运用。

周易养生学,是从周易原理出发,通过象、数、理三方面的运用,在生理养生、心理养生、环境养生三方面进行阐述,使读者在了解周易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在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环境方面,调养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纯理论的说教,更不是周易知识的卖弄。该书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是普通

百姓健康必读读本。

养生学长期被看做是吃什么、喝什么,很多人把饮食养生当成是养生学的主流。本书抛开这个角度,首次提出心理养生、环境养生之说,成为当前国内养生界中独立的养生学说,也是最应当被养生界所重视

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书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常识性,从身边的故事入手,让大家在亲切的身边小事中介入到养生学的严肃课题中来,从而学会什么是真正的养生,而不是吃得对、喝得多。现实生活中,就是吃好了、喝好了,也会经常遇到不开心的人,遇到不开心的事,那样还会影响到人的心情,还照样产生心理、生理上的

疾病,所以本书从心理、环境角度把周易学的象、数、理阐释得更加明晰。

作者: 子洋

出版: 广西人民出版社

类型: 连载

性质: 免费阅读

定价:39.0

 

第一章 养生的概念与周易的关系

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要看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和自身内环境。所谓环境,小到居住环境,大到所

在的城市,都能影响到人的健康,所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环保对健康的重要性。

·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人体关系

·                           第二节 阴阳失衡与养生关系

·                           第三节 五行与养生关系

·                           第四节 经络学与周易养生

·                           第五节 气血养生的概念

·                           第六节 周易与肌体养生关系

第二章 肝胆系统的养生

中医笑了,说:这是两种性质的问题,你的病主要是由肝的经络问题引起的。他的病也是和肝有关,

但他那完全是肝脏功能问题,是一个具体的器官问题,而我们这里讲的肝问题,是一条经络的问题。

·                           第一节 肝气虚弱的养生方法

·                           第二节 肝火过盛的调理方法

·                           第三节 男子为什么多见心脑血管病

·                           第四节 女子多得肝气郁结之病

·                           第五节 胆经养生和肝的关系

·                           第六节 胆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第三章 脾胃系统养生

脾胃是人体营养之源,如果人消化系统不好,就没有办法吸收营养,肌体就会瘦弱,四肢就无力,气

血就不足,当然肝就无血可藏。所以,脾胃系统很重要,被称为具有运化食物、滋养全身、统血的作用。

·                           第一节 脾胃虚实

·                           第二节 脾胃寒热

·                           第三节 脾胃常见病症

·                           第四节 脾胃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第四章 肾与膀胱系统的养生

肾与膀胱系统养生,是生命之源。肾主藏精、纳气、生髓、主骨。肾被称为是人体的生命之源,因为

肾主水,水在人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肾系统养生是养生学重要的部分,如果肾与命门出了问题,人的

骨骼、气血都会有问题,肾系统涉及齿、骨、头发、生殖功能等方方面面。

·                           第一节 阴阳两虚

第一章养生的概念与周易的关系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人体关系

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要看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和自身内环境。所谓环境,小到居住环境,大到所在的城市,都能影响到人的健康,所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环保对健康的重要性。

除了环境因素之外,就是我们人的身体内环境,就是我们体内的器官的保养问题了。内里器官的保养,就是养生,当然这只是就器官而言的,养生其实还包括思想的保养,就是西方人说的心理健康。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养生就是保养好生存环境、体内器官,保持心理健康。另外,这里所说的环境,还要包括人文环境,就是你与什么样的人交往,这类人的性格对你的影响问题,都应当放在养生的概念中。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一个老是责备你的人时,你心情能愉悦吗?这就是人文环境。所以,养生的概念其实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肌体问题。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篇中,大家可以在那里读到。

身边案例  怎么一到节气就头昏脑涨的呢?

张泉蕙是一个很敏感的女人,一到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之前,她就头昏脑涨的。开始,她也不明白是这个原因让自己难受。只是感觉每半个月左右就不舒服,一般三天之后就没有事了。

她去看医生,医生说:“你是内分泌失调。”

医生给她开了一大堆治疗内分泌失调的药物,吃来吃去,还是好一段坏一段。她又去找中医,中医说:“你是小病不断,大病没有。”

她说:“对对,我老是生小病。”

中医说:“你出不了半个月,就得病一回。”

张泉蕙睁大眼睛,说:“您怎么知道的呀?”

中医笑了,说:“你后天开始,又要难受了。”

张泉蕙:“可能吧,我感觉又差不多到日子了。”

中医说:“后天就是清明节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你肯定在这几天要难受的。”

张泉蕙相信他说的,但她想了解自己能不能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受影响。中医说:“你的经络都通了,你的穴位都开着,到了节气时就会有气感活跃。这些活跃着的气从你的穴位冲击你的身体,你就感觉不舒服了。打个比方说,门开着,小偷进来就容易,要是上一把锁就会防盗。你现在关上门就没有事了,强盗进不来了,你还会生病吗?”

接着,中医就给她开了药,让她回去吃。

她没有立马吃,而是想看看清明节自己到底有什么事没有。结果到了清明那天,她又准时开始头昏脑涨的。她马上去吃中医给她开的药,可是那三天还是一样难受。她打电话问医生,怎么吃药还这么难受?

中医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门开得大,不是一下子就关得上的,你得慢慢来。你看一下日历,下一次到了谷雨时,你就不会再难受了。”

“谷雨?”张泉蕙不解地问。

中医说:“对呀,也就是再有半个月左右,你查一下农历的节气,看具体是哪一天,你到那时就病好了。”

张泉蕙按时服中药,半个月之后,到了谷雨,身体果然没有出现不适。她想,这中医真神,还会算卦呀。但是,她想再等等看,看再过半个月会不会还难受。于是,她又等了半个月,这次真的没有事了。

她这回知道了,感觉这中医说的那个“门”一定是关上了。

但张泉蕙不明白,中医到底用的什么方法,这套“关门”的理论是不是迷信呀?自己以前为什么会半个月出现一次难受呢?

易理医理  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周易学讲的是规律学,周易通过自然规律的研究延伸到人体学科,就是对人体学的应用。中医学是易学的最好诠释,老百姓认识易学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种是算命,算卦先生说自己运用的是周易,所以老百姓知道周易可以算卦。一种就是中医,老百姓听说中医可以懂阴阳,所以周易与中医有一定关系。至于关系多大,没有多少人关心。本文不是专为大家讲周易,所以只是让大家了解一定的原理,这样可以更好地学会养生之法,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原理弄清楚。

周易中讲阴阳,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正反两个方面,医学中引入这一观点,称为表里,就是内外之说。拿身体说,体外为表,体内为里。而就人与自然界之间来论的话,自然界为表,人体为里。这里所说的表里,就是一对一的关系,意思是说同一个性质的物质结构,在内外有着不同的名称。这种物质结构既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同时在不同的表里结构中还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共同的名称是假设出来的,称为五行。周易学中把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分成阴阳两部分,后来易学研究者感觉只说阴阳太简单了,又把阴阳细化成五种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设的五种物质结构: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就是公用的名称,也是假设的周易学的组成世界万物的组织结构。大家看上表,我们拿“金”来看自然界,它表示:秋天、西方、白色。在人体中,它表示:肺、大肠、皮毛

金在季节中表示秋天。你说,秋天是实有的季节吧?西方是不是有这个方向?白色是不是能见到?身体中有没有肺?大肠存不存在?皮毛是不是在身上能找到?

自然界中能找到的东西,在身体中也能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只是叫法不同。但它们可以转化成共有的一个名称,就是“金”,这是它们共同的名称。这个名称是假设的,这是化复杂为简单。

古人把“秋天、西方、白色”和“肺、大肠、皮毛”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我们说的养生学的重要点位。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不是古人的想当然,是古人通过对自然规律与人体规律的观察与总结得出的结果。古人发现这些自然规律与人体相应的器官能直接发生作用关系,是相为表里的。也就是说,秋天的季节可象征着人体的“肺、大肠、皮毛”等器官。反过来,“肺、大肠、皮毛”等器官也有秋天一样的表现特征。这就是用具体的自然景观来比拟人体器官问题。

周易学理论运用到人体科学中,就是这种比拟作用的结果。

中医学运用周易学的这些比拟原理,为人体学科的研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尽管周易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都是假设出来的,但这种比拟能够起到中医学中治病、防病的作用,所以受到了世人的瞩目。而我们本书中讲的养生,也是以这套理论为前提的理论学说,大家要在学习中掌握这种理论结构。

自然现象我们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所以这种比拟很容易让人接受,我们把自然现象类比到人体学中,就有些模拟的意味。比如上边说的“肺、大肠、皮毛”等器官与“秋天”互相建立联系还好理解一些,但是当它们被统称为五行中的“金”时,就有点难理解了。金属的“金”是刚性的、坚毅,难道“肺、大肠、皮毛”等器官也有这种性质吗?

没有错,中医就是把这些器官比喻成这种性质的。同时,它们还与秋天这个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到了秋天,这些器官就容易出现变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大。所以,我们研究人体与自然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调整人体适应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大家在本节需要清楚的是:人与自然相为表里,五行是人与自然的共性比拟名称而已。

自学自用  了解体质的规律性

每个人都要对自身体质有一个了解,才能充分掌握所谓养生之道。养生重在“养”字上,而不是生病了治病。那么,到底要养什么?这才是重要的。有些人生了病才知道治病,这不叫养生。有些人怕生病而做一些预防性的措施,也不叫养生。

你养过花吗?你养过鱼吗?

你要像养花一样养身体,如养观赏鱼一样养身体。不要急功近利,要有条不紊,要慢条斯理,边玩边干,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四季变化对你自己体质的影响力,做到及时按季节更换衣服,不让器官受病。

第二,有意识体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生理有什么样的变化,看有没有周期性和规律性,为养生做好“知己”铺垫。

第三,不向生理机能挑战,承认自己是肉身,不与自然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拼搏,懂得尊重规律的教导。

养生就是要心平气和,不可以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可以做到的事而不去做。努力了解自己的体质运行规律,做到适应环境、适应自然规律。

我们这里强调适应,不是被动地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而是主动了解自己的体质规律,然后结合自然规律的变化,随时调整体质变化,做到主动保养肌体功能,保持肌体健康、稳健。

养生建议  同自然和谐相处

前边我们学习了易理医理知识,知道了人与自然界有着相为表里的关系,这样我们就不要违背自然规律,遇到规律性的变化,要结合本人的生理机能,随时做到适应自然规律,就不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就能有一个健康的肌体。

本节身边案例中主人公每半月一次的周期性生理病症,其实就是受自然节气的影响冲击力。一般人不会这么敏感,但少数女性朋友就会受这样的节气变化影响。所以,当你自己感觉到生病有一定的规律时,就要明白这是正常的“天人合一”现象,不是什么大事。这时,除了找医生进行一定的药物治疗之外,还可以自己进行调整。

处方之一事先做好防护。因为这类节气变化给一些生理患者造成的影响一般说都是机能上的障碍,没有大的影响力。所以,到了节气之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活动,尽量减少“执令”器官的耗损。

什么是“执令”器官呢?按照周易医学理论讲,每个季节肢体、器官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表现,这如同到了哪个人上岗一样,到了你值班时,你就得上去干活了。肌体器官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段,也有这样的职能。当你这个器官去值班时,它由于力气不足,自己不能担当起职责来,那里就会发生病变,临床上表现的就是难受,不舒服,生病等现象。(关于各器官的执令问题,在后章中可以学习到)

处方之二平时加强锻炼。加强锻炼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季节怎么变化,你的器官有能力担当起“值班”的职能来,就不怕那些“邪气”的影响力了。本节中的主人公所谓的“关门”问题,就是因为平时不加强锻炼,让“管门”的器官把“邪气”给放进了体内,所以老是一到节气就生病。

处方之三科学掌握养生之道。所谓科学掌握养生之道,就是不从众,多分析自己的个体差异;不随大流,不要别人吃什么你也吃什么,听说什么补身体就去吃什么药。做到少吃药,自己掌握作息时间,多了解医学常识,懂得同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规律。

做到这三个“处方”,就能具备养生的初级水平了。

第二节 阴阳失衡与养生关系

身边案例  为什么到了下午三点就难受呢?

赵万年最近感觉自己生病了,一到下午三点就感觉潮热、流汗,如果到外面去,又不会感到潮热,到了下午7点左右就不热了。下午情绪紧张也发热、脸红。另外,咳嗽时感觉喉咙痒。到医院,医生说喉咙有点炎症,给他开了药。吃了几天,结果也没有好。后来,还做了一些常规检查,包括血检和心肺均做了检查,没有发现异常。

他感觉自己得的是怪病,怎么生病还有时间限制的,难道这病也分时间来不成?老婆说他是神经有问题,医生也说他是神经紊乱,给他开了一些治疗神经方面的药,可是病就是没有治好。

后来,他去找中医看,中医说他是阴阳失衡造成的肺阳虚,不是大毛病。

这个医生让他吃了一些中成药,慢慢地他就不感觉发热了,后来咳嗽也好了。

他问医生:“我这阳虚,怎么会这么有规律呢?”

医生说:“阴虚也有规律呀,阴阳失衡就会造成肌体病变,平时一定要注意阴阳平衡。”

赵万年感觉有意思,原来没有注意中医这些规律性问题。看来,中国医术的这套理论还真有一些道理。他想问清阴阳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更想了解为什么自己会到了固定时间才难受。难道中医会算卦,还是人体会按时间发生不同的规律性运动?

00易理医理  阴阳学说与养生

周易其实就是对阴阳学说的一种图示过程。从周易的发展史来看,周易这门学科是在文字没有形成之前就有的,《周易》也是在文字没有形成前就有了雏形的一本书。

有人说:没有文字,那还叫书吗?

正是因为没有文字,周易的发展才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一般人读《周易》只读经,就是有文字记录的那部分。其实,易学符号更具有学术价值,它是非文字部分。

《周易》这部书分三部分:符号、《易经》、《易传》。

平素,我们理论研究只说《易经》、《易传》,而我们所说的符号部分,被包括在《易经》之中。其实,这是要提出来单独说的。

符号部分,是周易的主体部分,经是给符号注解的,传是研究符号和经的。所以,《周易》这部书的主体是符号学的研究。周易学也是古人在文字没有形成之前,对世界万物表达、表述的一种研究学术。而中医学更是对周易学符号学的最好继承与发展。

周易的符号就是卦符,以阴阳为元素的符号组成了六十四卦。这些阴阳符号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世界万物的虚拟结构。周易就是运用这些虚拟的假设构造来完成对世界的解释与推论的。

上边这两个符号就是周易的阴符和阳符。周易就是讲究阴阳作用关系的。这是矛盾统一的世界观,也是中国人研究世界发展的基础,周易学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世界的。这是假设为前提,比拟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式,是与西方科学注重“摸得着看得见”式的量化研究不同的。周易的研究完全是以假设为前提,也是完全虚拟的框架。

尽管阴阳学说可以在现实中指出正面为阳,背面为阴;外边为阳,内里为阴。但是,较起真儿来,你又完全找不到什么是阴阳。科学学说是讲究可以度量的,说一种物质存在,不管它多大,再小哪怕看不到,也可以收集一定量的集合来称量一下。阴阳行吗?说你把阴阳这东西拿过来量一下,找不到!

所以,只能说阴阳是一种假说理论,是一种比拟。不过,这套理论越来越完善,而且在中医学中还得到了应用。

中医是易学思想在医学上的最好诠释,中医学对阴阳的运用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尽管阴阳学说是假设出来的,是比拟的一种形式,但在医学中比拟得非常贴切。我们在本书中一定要掌握这一用法,对于我们学习养生学很有帮助。

周易养生学是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学说。

阴阳不平衡,就会出现一头多一头少的概念,这样多的一方就会“欺负”少的一方。或者,多的一方就以多来压少的,发生上亢的病变。阳性多,就叫阳盛;阴性多,就阴盛。有多的一头,就有少的一头,所以有阳盛阴虚,也有阳虚阴盛的说法。老百姓讲的阳盛阴衰、阴盛阳衰,就是这种道理。

阴阳不平衡了,人就要生病。我们所说的养生之道,就要保持阴阳的平衡。有了病如果想恢复,就是向阴阳平衡过渡,所以养生既包括没病时的防病,也包括养病期间的保健疗养过程。

周易养生学,就生理养生而言,是维持体内的一种阴阳平衡的过程。周易就是讲阴阳之道的,中医理论引入了阴阳理论来论述健康,也是讲究阴阳平衡之说。所以,读者要学好阴阳理论,我们在周易养生学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阴阳理论。

关于阴阳理论的具体运用和阴阳知识,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入,使大家对阴阳之学有更深入的认识与运用。

自学自用  怎么判断阴阳失衡?

阴阳不平衡就要生病,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阴或阳不足呢?

第一,阴虚证的症状。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等形态。

第二,阳虚证的症状。临床表现为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等。

阴和阳可以一起判断,有一方面多,就可以判断另一方面不足。阴和阳不会独立存在,是并存的。前两方面中有一方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就不会出现。当你肌体发生阴阳失衡时,就会有上述的表现,那么就要及早进行调整,尽量让自己阴阳保持平衡。

阴阳尽管是假设的概念,但是在养生学中却很适用。中医把阴阳理论运用到诊病、治病活动中。养生学就是以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目的。哪方面偏离了,就要校正过来,这就是生理养生。

在平时,我们肌体没有上述的两点明显表现时,也可以根据一些小症状来判断阴阳问题。如咳嗽,有风热引起的,也有寒证引起的。要是我们知道冬季疾病多是寒证引起的,而春夏疾病多是风热引起的,这就好判断了,说明冬季多与阴有关,而春夏多与阳有关。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夏天就一定得阳性的病症,有时大夏天还容易阴虚,所以可以看咳嗽是否有痰,痰色是清淡的、白的,就是阴盛,或者说是阳虚引起的;要是黄色的、浓的,就是阳盛,或者说是阴虚引起的。

养生建议  保持阴阳平衡的措施

养生学总的原则就是保持生理机能的阴阳平衡,我们遇到体内不舒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阴阳失衡问题。其实,发生了阴阳失衡,也不是很难解决。我们看下边的处方:

处方之一遇到阴盛阳来补。如果是寒病(阴),就用可以发热的药(阳)来平衡。假如说我感觉脚上冷,你就用热水泡脚,这就是一种阴阳平衡的方式。

处方之二遇阳盛就用阴来平衡。如果是热病(阳),就用寒药(阴)来化解;假如说你高烧不退,我们用冷毛巾来敷发热的地方,也可以物理方法降温。这都是养生的方法。

处方之三遇到过盛的一方很强,有时不一定就去补少的一方。如处方之一说的,若是阳盛,可以不去补阴,而是把多的一方泄掉。就是说让多的一方去发挥余力,消耗它,它自身一减少,就与少的一方平衡了。假如你感觉烦躁,老是安宁不下来,老感觉燥热想动起来。这就是气燥火盛,这时要是完全靠意志让自己安宁,吃一吃寒性的食物或寒性的药,有可能会导致燥热被寒气裹住,反而不利于除燥。这时,就要有意到外边走一走,消耗一下体能,这样就可以降燥。

处方之四遇一方过弱,有时完全去克制多的一方,反而易于造成无力去承担克制的能力,把弱的一方累出毛病来。这时,就要什么少补什么。假如说知道是阳性过弱阴性过强时,如果只去克制阴性,想通过克制多的,让少的与多的平衡,反而不行。如果感觉全身无力,不想动。这是气虚的症状,如果说这是阳性不足,有人说这是缺少锻炼,所以才阳性不足,让阴性过多了。于是,就不停地去加强体育锻炼,结果病没有好,反而气力越来越不足。这时,就得“养病”,把气力养足才行,这叫虚者补之,把气力养出来。

所以,中医讲究“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这里所讲的热与寒,虚与实,也是阴阳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机械地阳多就补阴,阴多就补阳。有时是从阴阳多的一方考虑,把多的“分散”出去;有时又从阴阳少的方面考虑,缺什么补什么。

这就是中医吸收了易学理论而形成的辩证思维方式,养生学中这一对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尽管是假设的,但应用起来实用性很高。

第三节 五行与养生关系

身边案例  口眼歪斜和肝有什么关系?

冯玉英早上起来感觉自己有点不舒服,老是感觉哪不对,于是她就照了一下镜子。这一照把她吓坏了。她发现自己口眼歪斜了。

她急忙到医院去看病,医生问她是不是受风了,她说没有呀,感觉自己睡得挺好的。

医生说:“你一定是受风了,不然不会这样。”

冯玉英想不明白怎么是受风了呢。她就又去看中医,中医说:“你不像是受风了,是肝经引起的筋脉失养。你的肢体也不是很顺畅,眼睛肯定也难受。这种表现和受风有相似的病理,受风也有这种表现。”

冯玉英点头称是,但是她还是不明白,怎么会是“肝”引起的呢?

中医说:“肝经和肝不是一个概念。中医上讲的 肝 一般不仅仅指物理学上的肝脏器官,而且是一个经络系统。用五行说,就是卯 ,而肝经还包括 胆 ,用五行说就是 寅 表述。肝和胆相为表里,一阴一阳。所以,才说 肝胆相照 。这是因为肝和胆相为表里。”

冯玉英感觉中医说的有点意思,但她还是听不懂。她更关心自己该怎么治好病。中医给她开了一些药,她吃了很快就好了。

这之后,她体会到,只要眼睛难受时,一般肢体也有不很灵活的现象,她就问中医这是怎么回事。中医说:“你的肝经还是没有理顺,所以还有这毛病。”她没有弄清楚,怎么还是肝经的事呢?

易理医理  十二地支与生理器官的关系

周易中只有阴阳,而阴阳在周易中也只是符号表达方式,没有过多的论述。易传中提到过阴阳,但也没有后世对阴阳应用得那么宽泛。所以,阴阳学说是后世对易学理论的丰富。中医运用阴阳理论诊病、治病,使得阴阳理论在人体学科中得到了不争的疗效,把阴阳这套理论给印证了。

但是,阴阳在具体运用中,不是这么粗糙地应用,而是更加细化了的。它是通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来体现的。而五行也不是粗糙的,五行还要细化,就成了十二地支。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小肠     胃 三焦        大肠        膀胱

我们看到这个图,这个图上的五行对应的是五脏六腑。这个图示“土”的位置后边的“三焦”是子洋个人用法。有人只能说清五脏六腑中五脏的五行如上表显示,但到了六腑中,一个三焦就搞不清楚了,不知道三焦五行是什么。

这种说法也是让人摸不清五行所属关系,还强调五脏六腑,这六腑中的三焦还找不到五行所属。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聊。这里只让大家知道三焦放在“土”的五行就行了。

五脏六腑不仅可以分出五行来,它们还有阴阳之分。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相为表里。

上边讲到五行还要细化成地支,它们根据十二地支的阴阳关系,来细化表达人体器官之间的关系。

我们看到上边黑体字的十二地支,共有十二个,它们就是五行的细化。五行在周易学中是通过十二地支间的作用,影响到人体器官的。我们把十二地支配上了十二种器官。这在中医学中是成立的,被中医学普遍认可。但是,上表中戌表示三焦和丑表示中枢神经在中医学资料中却查不到,这是子洋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论,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这些以后在学习中会逐渐讲到。

既然十二地支是五行的具体化,那么十二地支所对应的肌体器官就要有所表现了。如上表所显示的卯对应肝,这个肝既是实际的器官,也指一个系统,就是肝经所附带的一系列功能。

十二地支每一个地支既是一个实际的器官,也包括假设出来的一系列经络。十二地支和五行、阴阳都是周易学术语,也是一些假设出来的模拟道具。周易学就是运用这些道具之间发生的一些作用力来表述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而人体学科中,也是运用这套理论来表述、表达生理机能的,这是周易养生学的特点。

周易养生学,就是要把十二地支所对应的器官及其附带功能保护好,这样就不会发生物理学上的器官疾病了。因此,我们了解十二地支特性很重要。因为我们说,阴阳是主表里、内外的,而五行是细化了的阴阳,五行的比拟作用更能很好地表述肌体功能,十二地支是细化了的五行,具体而形象地表达到人体器官。周易就是以形象、现象、表达方式来研究世界万物的,人体学科的研究更要具体而形象,才能把肌体器官功能研究透,从而掌握养生特点。

所以,十二地支形象的比拟作用,是我们周易养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读者要对十二地支及其作用有所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会周易养生。

自学自用  张弛有度,保护器官

我们在养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脏腑器官,不要等到生病了再去治病,那就不叫养生了。养生一般是在没有发生病变之前就要对自己的生理器官加以爱护。为此,在养生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要给器官负担过重。任何工具都有承受负荷的限度,要是超出了它所能承受的力量,就会出现破断。肌体器官也一样,它是保障我们身体功能正常运行的,你不要让它们超负荷。

第二,器官之间照应不足。我们看到十二地支代表的肌体器官,这些器官是相为表里的。即外部受伤,内里就有感觉。所以,器官要想不生病,就要表里互相照应。我们常见有的妇女一动冷水,如洗衣服用冷水,就要打嗝。这是因为皮毛与肺相为表里,皮毛受冷,肺经络就传感给其他器官,肺主声,所以就打嗝。而这里不仅是皮毛受冷问题,还有脾受刺激引发胃难受,所以有时还会有呕吐症状出现。

可见,器官之间是要互相作用的,这在十二地支作用关系中是很能做比拟说明的,等到我们慢慢学到那里时,大家就会感叹周易学与中医学的绝妙比拟之处了。

第三,运动量不均衡。有时,缺少运动,有时又运动量加大,这是养生学的最大忌讳,会对脏腑器官造成损伤。运动时,各器官处于紧张状态;不运动时,器官又处于松弛状态,使得器官不能得到一定的规律性防御外界冲击的功能。

养生建议  内外兼养,提高体质

我们看到十二地支分阴阳,而阴阳十二地支又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和附带功能。一般来说,我们讲到养生就是指把不同的器官保护好,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那么,怎么保持才算到位呢?

处方之一不让身体忽冷忽热。从阴阳角度讲,体外的忽冷忽热就是体外阴阳变化。体外阴阳的不平衡,就易于造成对身体内部器官的阴阳影响力。我们常说人体是一个小周天,就是指人体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一致的,当体外发生阴阳变化时,人就要增减衣物,做好肌体器官的保护。

处方之二对主要器官定期检查。养生不是治病,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没有病也要注意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器官可能发生的阴阳不平衡,西方医学称为保健。保健就是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对器官进行调理。不管是找中医,还是找西医,适当的检查还是必要的。我们可以不吃药,但我们不能不清楚自己的肌体器官是否正常为我们工作,不正常就要及时调理,正常的话,就要加以爱护。

处方之三感觉、体味自己的健康。一个人有病没病,自己就有感觉。一个很健康的人喜欢活动,一旦发现自己有点发懒时,就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当你感觉口苦时,就要想到是不是心火上升了;感觉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乏力疲劳,就要想到是否脾虚。本书不是治病的医书,但通过本书你可以学到是否需要进行病理调整,还是需要一般性的保健。所以,判断肌体是否有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十二地支的比拟作用,可以让我们知道各器官的功能,同时通过各器官之间的关系,找到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肌体机能,让它们正常运转,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我们前边讲到了内外兼顾的问题,十二地支相为表里,一般外表感觉不舒服时,内里脏腑器官一定也相应地出现了问题。所以,保养肌体,就要内外互相保护。有时,你减一件衣服,就是使内里脏腑不受阳气冲击;有时,你加一件衣服又是为了让脏腑器官不受阴气侵袭。

当然,养生不只是单纯地加减衣物的事,还要知道体表与体内阴阳关系。读者在本书中还将学到一些内外兼修的养生之道。

第四节 经络学与周易养生

身边案例  用手针治牙疼

程艾牙疼了很多天,她吃了一些药,却没有见好转。找医生一看,牙齿也没有发炎,医生说是上火了。中医说给她针灸,马上就可以好。

程艾怕针,平时打点滴都怕,别说用小银针扎了。她摇头说什么也不扎,中医就说:“那你可以用手针自己治。”

“手针?”程艾不明白什么是手针,看着中医不解地问。

中医说:“你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压左手虎口处,也别乱压,这里有一个穴位叫合谷穴,你看下边的图就明白了。”

说着指着书上的图试让她找自己手上的位置,程艾看着图:

程艾就用中医教的方法用手轻轻地在合谷穴上下按压,结果还真见效。不久牙就不疼了,她感觉这手针还真管用。可是,她不明白牙疼去扎手还有用。按理说应当扎牙呀,怎么会跑手上去治病呢?

她和中医成了好朋友,就去问中医这个问题。

中医笑了,说:“这是中医学的经络问题,因为经络如神经系统一样,分布全身,只要你在相应的位置把这一条经络穴位找到,就可以把这个经络所连带的重点部位疏通,通则不痛,就不会得病了。”

程艾点着头,说:“经络就是一些毛细血管吧?”

中医说:“你可以这样按西方医学的观点理解,但它也不是毛细血管,就是分布如你说的毛细血管一样,全身到处都有,无处不在。但它还是有规律的,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只是,你切开肌体找不到,这就是中医理论的神奇所在。”

程艾吃惊地看着中医:“不存在呀?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呀?”

中医笑了,说:“中医不是假的,只是中医理论是从假设的理论开始的,因为与西方医学相比,有些理论没有办法拿到人们面前,使人们看得到。不过,几千年来一直在应用这套由周易理论阐释出来的原理。”

程艾听得入神,感觉中医有点意思。

易理医理  经和络与生理健康

周易阴阳理论的假设,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由此引发的五行思想、干支文化,以及经络学说,都是和阴阳理论相关联的。

什么是经络呢?

经络不是一个词,是一个词组,是经脉和络脉。经络之称来源于《黄帝内经》,内经中把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经络是上下贯通的,位于人体躯干前面的和四肢外侧的为阳,而以位于后面的和内侧的为阴。

有了阴阳,就可以对经络进行细化分布研究。我们看下图:

这是人体经络分布图示,在人体中存在这样一些经络,这些经络是有具体位置的,而且这只是经络名称,经络之内还有穴位。穴位是每个经络之内的分布点。如上文中讲到的治牙疼,就是走的上图中的手阳明大肠经,这个经以商阳为起点,经过合谷穴,就是我们说的虎口部位,然后向上到达迎香穴。这条经络通达面部,以合谷穴来看它的功能,其治疗的病症颇多,以面口为主。所以,可以治牙疼、口噤等症。

大家看下图:

这个图就更直观了,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手阳明大肠经是什么走向的。其实,中医讲的就是这条经络受阻所致生病。那种手针就是在这个穴位把经络给通开之意。

正如上文中医讲的,经络学也是假设的,在解剖学中找不到这些经络和穴位,但是按照这种理论为人调理疾病却能见效,可见中医理论让人有点不可捉摸。这也是现代医学所不理解的地方,不过这是中国周易文化的特有现象,这套理论也是我们养生学的基础。

从阴阳、五行、十二地支到经络学无不是假说,在肌体上要找到这些物理结构很难,用解剖学来看,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我们中医学让世界都敬慕,我们运用这套周易学原理产生的学术思想研究养生,也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发展人体学科的研究。

如果说阴阳学说只是粗糙的表里之说、五行只是分类的阴阳之说的话,十二地支就是具体到器官和系统了,但是真正能把人体各部分研究细化的,还是经络学说。因为经络学说研究到人体每一个穴位,就是每一处点位,细化到了具体的点。它如同研究电路图、集成电路板,通过经络点,通过类似于电路分布线一样,把各器官连接起来。而每个穴位,就如同电路间的连接点或是观察点。

这些穴位分工不同,对诊病、治病有不同的作用。而我们的生理养生,也是研究这些穴位和连接器官的关系。

自学自用  注重身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到本节,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易学医学原理,大家也许对这些名词不是很理解,那就不要过多累自己。子洋也没有想把大家培养成易学专家或医学专家的想法,只是想通过这些基础原理来讲清楚养生就是通过这些假设出来的学说,并根据实践取得的疗效。尽管是假设,但符合对客观规律的比拟,所以中医学能几千年来被世人所应用着。

就经络学而言,对我们指导意义很大。经络就是身体的器官与器官及肌体的分布图。哪条线路出现问题,或局部出现阻塞,都会让你生病。为此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身体某部位不舒适,就要及时找原因。我们根据经络学知道,当你牙疼时,可以在手上行针。反过来,手上要是有某处受病,也会影响到牙吗?回答是肯定的,就是说手阳明大肠经生病,可能在面部就有反应。所以,要注意整条经络的反应,这样便于从整体上进行肌体的保养。

第二,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经络不仅是线路图,不仅表现肌体分布上的机能,还连接脏腑器官,所以当脏腑器官有病变时,也会在经络所经历的各部位表现出来。如肺部生病,有人会呼吸有困难,但是有人会脖根部痛,有人会肘至手腕痛或麻痹,因为这是手太阴肺经在起作用,整个经络哪里都有可能表现出毛病来。

所以,中医不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循着这条经络找到病根在哪,才能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养生建议  养生与经络运用

经络学是中医针灸、按摩的主要依据。中医运用经络学找到各种穴位,对不同穴位进行一定的针灸或按摩,达到治病的目的。而生理养生,更要对经络学中的穴位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处方之一认识主要经络。我们上边画出了经络图示,那也只是名称,了解一些主要经络,对学习中医养生学很重要。周易养生学是要按照阴阳理论、五行规律和经络学说,将肌体运行规律掌握住,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但前提是怎么养生,养什么。经络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说,经络、穴位也较难认清。我们只挑主要的穴位认识就行,这样便于我们进行一定的机体调整,如头上的百会穴、肚脐下的丹田穴、脚下的涌泉穴等。

处方之二对一些穴位能掌握,适当地按摩。按摩的概念不是做那种专业性的医疗保健性的按摩,可以没有事时,对一些主要穴位进行压、按、搓等类似于按摩的动作,这是养生的一种最佳方式。同时,如果能了解经络走势,有意将整条经络进行梳理则更好。

处方之三保护好手和脚。我们看到前文图示中,十二经脉是重要的经络分布。每条经脉都提到了手或脚这样的字样,这是因为经络的起始点不是从手就是从脚开始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手和脚的穴位。按照西方医学讲,手和脚也是神经末梢,也是敏感部位,所以一定要注意手和脚的保健。

当手和脚有麻、痛、酸等症状时,就有可能是身体某方面有病变了,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及时找到是哪条经络、哪个脏腑生病了。

周易学的阴阳理论影响是深远的,经络学也渗透着阴阳思想,前边讲了内外之分,表里之分。经络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以手和脚内外侧进行阴阳区分。在医学实践中,这套经络学说被运用到针灸、按摩中。经络学说在中医学、气功学、养生学中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气血养生的概念

身边案例  气短头晕是怎么回事?

李莉最近老是感觉自己气短,没有力气。她开始以为是累着了,就好好休息了一段时间。可是,过不了几天还是老样子,她就感觉自己有点不对头。不仅这样,后来还有点失眠。

本来自己感觉累时休息一下,养一下精神就好了,现在睡不着,怎么养呢?她感觉自己病得严重了,就想到去找医生看看。由于工作忙,就没有及时去看。有一天早上起来,她发现枕头上有很多头发,用手一摸自己的头发,发现一把发丝掉下来。一急,感觉头也昏了,眼也花了。

她不得不去找医生看病。医生说她也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气血两虚造成的这种现象。

她一听这话,回去就弄了一些补血的药吃。可是,她吃了几天也没有见效。她感觉这一定是服药时间短,就又服了一段时间。然而,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感觉更严重了,休息不好,饭也吃不下。

她去问中医,说自己怎么补血没有效果呢?

中医笑了,说:“气虚和血虚不是贫血。这是中医的两种常见的病症,贫血有血虚的临床表现,但贫血不是中医讲的血虚。治疗上也就不是用同一种方法。”

李莉笑了,说:“我当是一回事呢。”

中医说:“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应当说,贫血是血虚的一个方面。”

按照中医的指点,李莉服了几个疗程的药,总算治好了自己的气血两虚。后来,中医还指导她加强日常保健,使她不再受气虚和血虚的影响。她的呼吸恢复了,身体不再如以前那样累,说话也有了底气。

中医告诉她:“妇女由于体质问题,气虚和血虚是常见的病。如有的妇女由于月经量过大,也易引起气血两虚。而长期形成的气血两虚还能造成妇科疾病。气虚就容易血虚,因为气引血行 ”

李莉听着这一套套理论头有点大,不过她是记住了中医告诉她的一些保养之道,感觉这是养生学问,不能再让自己气血两虚了。易理医理气与血的关系问题

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周易学在中医学中的最好表达方式。我们本节说的气血问题,也是阴阳的问题。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补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就是说,血在气的带动下才能在体内运行。我们中国医学虽然知道心脏是主要器官,但还没有找到动力之源,认为血之所以会在体内运行,还是在一种气的带动下的结果。所以,中医所说的气,有很多种类,大体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是由精化而生、随着生命而来的,所以古人说,天命之谓性。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来源于元气。我们常听人说,元气大伤,就是指这种气。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所以,元气为治病之本,很重要。

宗气是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物质。它形成于肺而聚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于周身。它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这是我们前边所讲的三焦之气。卫气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卫气虚则易出汗、易感冒。

可见,中医讲的气并不是我们说的空气或氧气之意,它是一种综合的物质,与血不可分,与肌体器官不可分。气是血的载体,同时血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虚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虚脱。

医学中讲气为血帅指的是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摄血三个方面。气怎么生血呀?

气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

气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均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

气摄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可见,气血不可以分家,气与血的关系,是中医学重要的关系,更是我们研究养生学重要的物质基础,离开了气血讲养生,就是偏离了中医之道。

自学自用  气血损伤的原因

气血是人体的主要物质,所以气血虚弱,人体质就不强。因而,在人体阴阳平衡中,气血平衡很重要。气血一般容易从以下方面产生虚弱。

第一,张弛无度伤气。张弛无度,一般指做事忽紧张忽松弛,没有一个规律性。遇到兴奋的事,不停地做;遇到不开心的事,一点也不喜欢做,就养着不做事。这种性格的人,就很容易出现损伤身体的情况。有人在遇到那种喜欢做的事时,就没有规律了,而且喜欢沉迷于其中。如上网成瘾的人,天天待在电脑前,没有时间观念,没有作息时间,等到感觉疲倦时,就是头晕眼花了。这就是一种伤气的表现。也有人纵欲无度,房事过频,也易于伤气;还有人运动量过大,以为是在做锻炼,结果超出了应当承受的体能,也造成气损伤。而把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当做养生的一种方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则更加不可取,弄不好会伤气。

第二,作息无序耗血。作息没有规律的人,最易于耗血。长期上夜班的人,就会感觉气血不足,身体无力。女人在月经期,最易于疲倦,这不仅说月经和血流失有关,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时的女性一般休息不好,受到影响,所以耗血在于休息无规律。作息无序的人,气血肯定受损伤,而更受伤的还是血耗较大。我们常听老百姓说“晚上不休息熬心血”,就是这个道理。当你休息时,血液循环减弱,这是让气血得到充分休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养血。

但是,不是说人休息就一定养血,要有科学的方法才行。

养生建议  养气养血适当运动

我们一般说养生,就要掌握各种生理机能的规律,才能知道怎么保护脏腑器官。但是,在脏腑器官没有发生病变的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时候还要养心血,同时注重养气。气血有时不是哪个具体器官发生病变,所以查器官就找不出来病在哪。如,有的人感觉无力,感觉懒得动,这从器官上看不出病来,但这就是和气血有关了。

处方之一运动有节律。运动是养气的一种方式,人在运动的时候,可以使气加快速度,是让气进行一定的节律性运动。如果气不能有规律运行,就易于造成血液运行无规律。所以,适当运动,是保证体质增强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运动一定要在体能承受得了的情况下进行,不要做那种超出体能的运动;而且所谓有节律,就是要坚持以一定的规律性运动,不能高兴了多运动一下,不高兴就少运动一些,那样也是对气的一种损耗。

处方之二提升体能滋养元气。元气是生命之气,是人的根本之气,但是这种元气不是生下来就那么多,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提升体能,就是要平时养成一些好习惯。作息有序,保持心态平和,才能使体能提升。不激动,饮食有规律,不饥一顿饱一顿,也不暴饮暴食。一般人以为伤元气是耗损体能太大或认为是大病或受累过重所致,其实是生活没有规律造成的元气损伤。

处方之三保持适可而止的态度。遇到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能没有节制,要懂得把握规律性。在时间上一定要保持定时定量,不要把拼命三郎当成是模范来学习,那是对生命不负责,也是对健康的一种亵渎。所以保持节奏性,才是养心血的一种方式。如果遇到高兴的事或遇到紧要的事拼命挤时间,只能是耗心血,减少寿命,结果不仅是健康没有保障,所做的事也不见得有成效。

养生也是培养热爱生命的好习惯。

第六节 周易与肌体养生关系

身边案例  周易与肌体养生关系

艾强老婆喜欢做一些健身功,指导她的老师口中经常讲些阴阳、五行之类的东西,艾强老婆感觉老师讲得很有道理,就劝自己的妹妹也去做健身。

艾强笑话老婆是迷信,老婆说你见识见识就知道这个老师了,他还能说出对方有什么毛病。

艾强不相信,老婆就让他和妹妹一起去听听。艾强那天正好没有事,就和老婆一起去了。

艾强和妻妹用疑惑的眼神来看那个健身指导老师。老师见来了生人,也没有说什么,继续指导学员健身。等到健身结束,老师来到他们身边,问他们是不是也有事。

艾强说:“听说老师您能看出人的病来呀?”

那老师看着他和妻妹笑了,说:“看病呀,那得去医院,我只是保健师,不是医生。”

艾强看着老婆,意思是说:你看你说得那么神,老师自己说不行了吧?老婆也挺尴尬,有点不自然地看着老师。

老师这时开口了,说:“不过我倒是可以猜猜这位小妹妹的身体情况。”

艾强看着老师盯着妻妹在说,就急忙说:“那您说说吧。”

老师说:“第一点病症,她妇科不好,有痛经的毛病。第二点,她贫血,气力不足,有过敏症状。”

这回轮到艾强和妻妹吃惊了。

妻妹问老师:“老师,我这病好治吗?”

老师笑了,说:“治病还得找医生呀,我只是猜出来的,我更不会看病呀。”

艾强说:“不是猜的,您说得对,她就有这个毛病。您真是神人呀,还会相面呀。”

老师说:“这不是相面,中医讲望、闻、问、切。我方才用的是中医的望,通过她的气色得到的上述结论。”

“这是通过周易中的象得出来的结论,周易讲现象、形象、表达方式嘛。她身体的情况,通过形态表达了出来,我就捕捉到了,所以就看出来了呀。”

艾强这回服了,他感觉这中医确实不一般。

老师接着说:“一般来说,脏腑的一些情况,在人体的外表也能体现出来,这就叫做表里之意。当然,我只是知道皮毛,更多的东西还得请教中医。我们健身老师,也只是学了其中一部分。我真不会看病,看病还得找医生。我只是从生理的角度来指导大家健身。”

艾强的妻妹很感谢这位老师,她也很相信这位老师的话,决定留下来和老师一起做健身。

易理医理  周易的象与器官关系

周易讲究象,在周易成书之前,就是象学。象就是现象、形象、表现方式、表达形式。周易研究者将人体的器官与周易的象建立比拟关系。我们看下边的表格: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外内外内外内外内外内外内外内外内头肺耳肾手脾脚肝股胆眼心腹胃口肺头痛、眩晕大小便不通毒疱、浮肿胀坐卧不安、精神恍惚、癫狂,水湿、火疮伤腹防眼,风疾、肠病、中风、寒邪痰多,防高血压、眼心之病腹疼、腹疼泻痢等,膨胀、肠绞痛牙患、齿痛,易伤肝伤气血这个表格,把周易的八个卦与人体内外器官相对应起来。如坎时表达的是人的肾经络,在人体外表示耳。当你的耳部有问题时,也有可能在内部肾就出了毛病。所以,中医观外可以知道内里。

这是很粗糙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医在临床上有很多更加细化的表达形式,通过五行、十二地支来表示人体对应的结构,再结合上页的表格,把八卦和人体建立联系,就形成了中医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都是正常的诊病原理所在。这就是取象,就是看现象、看形象,这是周易的观察方式。如同我们看天气一样,你去观察天会不会下雨,把云图拿来,这就是拿来象,然后根据经验去比较,就能知道会不会下雨了。

自学自用  关注主要肌体系统

当你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的时候,就要及时对应器官部位,找到病根;没有病时,也要注意保养重要的部位及器官。大体讲,要注意自己的以下部位:

第一,脾胃系统要保护好。这是在西医学科被称为消化系统的地方。中医很注重脾胃养生,如果脾胃不好,消化不好,就是吃药也难以吸收,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养脾和胃,这是人体的重要养生部位。

第二,肝胆系统不要受伤。肝胆与消化系统很近似,西方医学说胆是分泌消化液的,可以帮助消化。中医讲胆如果虚,人就气虚、无力,易受惊吓。从五行结构讲,肝胆是卯和寅为代表地支,是属木的。在周易学中,木被称为是长短可以延伸的,就是代表肢体的。我们说的胳膊腿都可以用它们来代表。所以,这个肝胆系统受病,就容易有肢体不遂的感觉,包括眼和头等部位。女性还要注意妇科疾病。

第三,肾系统要特别注意。肾被中医称为生命之源,所以肾与命门又常常联系在一起。说命门是属阳性的,而肾是属阴性的。肾系统是一个大的系统,有时也把精气包括在其中。肾系统养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在年轻时不注重保养,到了中晚年,就感觉肾气不足,体力不支。

以上只是从三大系统粗略地谈保养问题,其实中医讲的系统,不仅包括解剖学中的脏腑器官,还指与脏腑器官相通的一系列组织结构。所以周易养生学不是完全意义的脏腑器官之说。

养生建议  保养的正确方式

我们谈到养生,一再强调不是在生病了之后再养,而是类似于维护保养的说法,不能等到生病了再治病。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习惯,平素把肌体的系统功能了解清楚,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上文所说的三大主要系统,着重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处方之一保养脾胃系统。少食对脾胃有刺激的食物,对生、冷、硬的食品要尽量少吃,不要给胃增加负担。在服药物时,也不要经常吃损伤脾胃的东西,不使消化功能、吸收功能受病,从而达到肌体及时吸收营养的目的。

处方之二保养肝胆系统。平时多做户外运动,保持心情舒畅。肝怕郁结,因此不要和别人赌气。肝胆系统养生就要保持平和心态,多食清淡食物,对油腻食物根据体质具体情况,尽量限量食用。

处方之三保养肾系统。肾系统的爱护首先就要不受潮湿,注重平时随时调整腰、腿、脚上的温度,不要在寒冷的环境暴露肢体。肾自身也有阴阳之分,肾阳肾阴都有不足之象,平时要注意阴阳的调节,不要让下肢体在阴暗的环境过久作业,以免引起阴性过重,使得肾阳不足。

养生学,也是要少去损伤肌体机能,避免出现因为机能的损伤而造成的健康影响。平时要注意这些主要系统的功能发挥,也不要一说到养生,就陷入以休养为原则的误区,运动也是一种养生。做适当的运动,在体能允许的情况下,多做户外运动,也是一种休养方式。

第二章肝胆系统的养生

肝胆系统养生,不仅是指具体的肝胆器官,还包括我们前边讲的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就是说这两部分是研究十二经脉中的两个经的。通过这两个经脉养生,来达到疏肝理气、强身健体的目的。

肝胆系统健康涉及的面较大,从人体的脏腑器官,到人的面部以及女性的妇科都有所涉及。平素一般人感觉到的不开心、压抑等情绪,都与肝胆系统有关。所以,肝胆系统养生是我们生理养生学的重点内容。在本章中,大家既要对经络学有所了解,更要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保养肝胆系统。

在本章中涉及的脏腑有肝、胆、胃、肺、膈、眼、头部、咽喉、耳等部位。

本系统常见的疾病有:胸满、呕逆、飧泄、嗌干、遗尿、癃闭、腰痛、疝气、少腹肿痛。出现口苦、目眩、疟疾等,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肝胆系统生病,还容易让人发无明火、坐卧不宁、心神不安,有时胆小怕事、心慌,晚上休息不好、噩梦不断等。

严重者还有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发生,所以肝胆系统养生是很重要的养生内容,包括女性的月经失调等方面的疾病都和这个系统有关。

第一节肝气虚弱的养生方法

身边案例  为什么手脚会发麻呢?

钱晓枫不到三十岁,老感觉手脚发麻。医生说她是肝阴不足,她不清楚这手麻怎么是肝阴不足。她记得自己的老爸也有这个毛病,但是老爸爱喝酒,据说酒是伤肝的,可是自己不喝酒呀,怎么也会这样呢?

她不仅手脚易发麻,有时还感觉目眩头晕,看什么东西也不清楚。她感觉是视力问题,就去看眼科。医生给她配了近视镜,但是她戴了眼镜也不管用,还是看东西不清楚。后来,她还感觉耳鸣。

她去看中医,中医还说她是肝阴不足,并给她开了药方。她按照中医的疗程治了一段,确实见效。手脚后来也不麻了,她知道这是治对了,就问中医:“我也不喝酒,怎么还伤肝呢?”

中医笑了,说:“不是说喝酒才伤肝,肝主藏血,可以调节血量。中医中讲肝主疏泄作用,如果不通,肢体就会受阻。所以中医说肝主筋呀,你手脚发麻,就是筋脉得不到营养所致。你肝阴虚,气血不能通达,所以才会出现手脚发麻的现象。”

钱晓枫说:“那就是说,我和我爸爸得的不是同一种病了?我真怕得爸爸的病,他是肝腹水,说是喝酒伤肝的原因。我没有喝酒也得这种病,那不就成了被他传染的了?”

中医笑了,说:“这是两种性质的问题,你的病主要是由肝的经络问题引起的。他的病也是和肝有关,但他那完全是肝脏功能问题,是一个具体的器官问题,而我们这里讲的肝问题,是一条经络的问题。”

钱晓枫听后挺紧张,问:“那是不是我得的病更严重呢?我爸爸是身体里的器官出问题,我的却是包括器官在内的一个系统出了问题,是不是更不好治呢?以后还会发作吗?”

中医说:“你不用怕的,你没有你爸爸的病严重,他那是把器官给伤了,你这是由于经络营养不足,保养不当出现的问题,通过培补肝气,营养通达,就可以治好,不会再反复的。放心好了,不要把这种病放在心上,这样老是不开心,也能闷出毛病的。肝经受病,就要有一种广博的心胸才能疏肝利胆,才能把病治好。”

钱晓枫点着头,她照中医说的做了,后来真的没有再手脚发麻。

易理医理  什么是肝虚?

周易讲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细化之后成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比拟到人体经脉之后,就是十二经脉的五行了。这种比拟也是讲究适中的,也就是说这十二地支不能有过盛或过不足的情况,要是多了就为过盛,少了就为不足。虚当然就是不足之意,不足有什么表现呢?

中医在引用阴阳理论之后,除了直接的阴阳之说外,还有表里之说,我们在前一章中讲过了表里,除了表里,还有虚实之说。

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有余。

虚不好,实也不行。所以,儒家才讲中庸之道。养生学就是以中间为准,不能偏重哪一方,有偏重就会有病发生。

周易中用“卯”来表示肝,这是周易的表达方式。肝是有通达之意,“卯”如柳条一样,喜欢延长生长。所以,可以用它来形容四肢和眼睛,而在表述上,肝也的确和这些部位有关。所以,卯也是木的表达方式,周易中讲木有延展性。这些比拟都和人体的四肢有关,这样的比拟也很形象。

虚就是正气不足,那么用形象的表述就是:卯长得干瘦,没有生气,没精打采,弱不禁风的样子。这样,人还能睁开眼吗?四肢还能有劲吗?手脚发麻,就是“卯”受伤,没有气力,四肢就没有办法供营养去循环,能不生病吗?

其实,在周易象数研究领域中,五行是通过作用力来起作用的,就是说五行之间不是静态的,可以互相发生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力,是以一种公理、定理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它们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上边是五行间的基本定理,也是五行之间的作用关系。这些作用关系,对于比拟人体经络系统之间的关系很有实用价值,对周易养生学更有指导意义。大家先把这些做一下基本的了解。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逐步应用到。

在上边的公理中,是具体细化到十二地支中的。

当肝系统虚弱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去克土,上边的未表达的是脾,卯克未,这叫肝疏脾气。卯弱而无力,哪有能力去克“未”呀?同理,卯生巳,是表示肝可以生心血?可是肝无力而弱,哪来的血可以生心血?所以就心慌面无血色。

怎么解决卯弱的问题呢?

我们查上边的公理,看到水可以生木,也就是说可以用:

亥生卯,即肾生肝。

以上的推理是成立的,等到我们讲到肾系统时就明白这个推论的养生道理了。

自学自用  从现象找病因

我们平时没有毛病时,很难想到养生问题。年轻人就不太考虑养生问题,等到了一定年岁,感觉身体有不适时,才想到这个问题,但很多病已经落下了。不过,这也不算晚,我们可以从现象中找到病因,从而懂得平素怎样保养自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对肝虚的认识。

第一,气力不足,四肢无力时。肝主风,主气。所以肝要是虚的话,就是气力不足,容易产生手脚麻木的感觉。这类的现象就是肝虚的表现。养生就要考虑在肝气上做一些调整,不能让自己虚弱下去。

第二,当你出现无力、胆小、心惊肉跳,就是肝气虚弱了。肝和胆是相为表里的,胆虚也会引起肝虚。胆可以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这是很多人都清楚的。但是,如果胆和肝都虚弱,就没有充分的胆汁来助消化,消化系统就不好。越没有气力,越让人没有信心,做事就没有主心骨,胆量能不小吗?能不每天胆战心惊吗?

第三,如果厌食、腹胀,也和肝气虚弱有关。上边说了这和胆汁分泌有关,同时因为肝气虚弱、四肢无力,人一懒就让胃肠运动也受影响,这样因为肝主气,气运行就受阻了。卫气是体内的一种保卫之气,肝虚,卫气就虚弱无力,这样就没有办法帮助胃肠运动。

这些现象,就会影响体能问题。当你感觉有点懒时,千万别不当一回事,有可能是肝虚引起的毛病。

养生建议  补虚养肝

中医讲究缺什么补什么,肝虚补肝。怎么补呢?

处方之一动物肝脏。这种补法,是中医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可以吃猪肝、羊肝、鸡肝。这可以补虚,让正气充足,让自己的力气足起来,有充分的精力来做事。

处方之二适当吃一些粗制食品。有很多人喜欢吃精米精面,我们吃过的东西经过了深加工,由过去的粗制变成了精制,这往往把好的东西给丢掉了。深加工的食品似乎是好的,其实不然。就如同中药汤剂一样,当你喝药汤时,感觉这东西没有经过卫生处理,可要是你把药洗净了,药性可能就减少了。过去的老中医让你连一些药渣子也吃了,这就是治病。所以,不要把一些食物弄得过于精细,多吃点原始性的粮食和蔬菜。如未经深加工的全麦面粉、糙米、兔肉,清蒸或水煮的新鲜水产品、鸡蛋、豆制品,各种蔬菜、水果、植物油等,对人体是有益处的。

处方之三喝滋阴汤剂。这里说的喝汤不是指药物,因为我们这里讲的是养生,所以不以药物为主。如果真的生病了,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这里说的汤剂是指食补,如牛奶。牛奶有滋阴养液、生津润燥的功效。体质属阴虚者,宜常喝牛奶,裨益颇多。还有可以做一些养肝的动物汤,如甲鱼汤。甲鱼汤有滋阴凉血作用,是我们说的清补佳品,对阴虚的人,最宜吃这种东西。甲鱼的背壳,又称鳖甲,也有滋阴补血作用,阴虚更要注意吃甲鱼背壳来养生。

第二节 肝火过盛的调理方法

身边案例  为什么有无明火

徐照玲最近脾气有点暴躁,老是压不住火,有一点事就能和别人吵翻天。老公不敢惹她,说她更年期提前了。在家吵也就算了,她到单位也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火,一发火就控制不住自己。

要说她生气吵一吵也就算了,偏偏她自己也折磨自己,一生气回家就不吃饭。有时还要哭一通,哭得两眼通红,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不仅这样,有时上火,眼睛发胀,看什么东西都不清楚了。

老公说她中邪了,说不准她什么时候就发火。后来,有同事打电话偷着和她老公说,你们家徐照玲是不是生病了,怎么老是这个样子呢?

老公开始也没有注意,就以为她是心不顺造成的,可是同事的电话提醒了他,他就和她坐下来沟通,问她最近到底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徐照玲也想不出来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她说:“反正我就是不开心,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什么事一看就生气。一生气就想骂人,连打人的想法都有,就是有时控制着自己不下手,不过心里真想去打打谁才解气呢。”

老公一听,这下真是严重了,他就带她去看中医。中医问明原委,说:“你这是肝火盛,邪气过重,属于实证。就是肝气过重,造成邪气上冲,让你易于激动,心神不宁,老是坐卧不安。”

徐照玲惊讶地问:“我这真是病呀?”

中医笑了,说:“这是一种常见的肝经变,不是大事。肝火过盛是常见病,这和平时的保养也有关。你先吃点中成药,慢慢就会好的,不要有心理负担。”

徐照玲在中医的指导下,很快就心平静了。她很奇怪自己怎么就不发火了呢?原来看似不严重的事都能让自己大发雷霆,现在有一些挺不合常理的事摆在自己面前,都不发火了,难道自己吃了点药就“修行”好了吗?

徐照玲真是有点想不明白。

易理医理  施恩于人反成仇

周易公理中相生这一原理在医学中应用很广。我在前边讲过了,五行相生有木生火。

火是什么?火就是火气,木在地支中有卯、寅。就是说上火是由肝和胆引起的问题。肝胆怎么能生火呢?就是肝胆具备了生助别的器官的力量。没有气力自己都没有办法生存,还能生助别人吗?

但是,这里的气力足,不是正常的足,是一种过盛的足。什么事一过头,就变成了坏事。

我们说过,肝主气。肝气一过头,就把心火给点燃了,这样心火就盛起来,你说这人能不发火吗?而且,这种过盛,不是正常的过盛,比拟人就是爱发邪火。

这时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好心做坏事,容易对别人过于关心,但由于被关心的人不领情,而让自己心绪受影响,所以发起火来很大,老是感觉别人不在情理中,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一大堆,有事没事都肝火上升,就爱发火。

临床上的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妇科疾病、胃肠气胀、头晕耳鸣等多与肝气过盛有关。肝虚气力不足,肝气盛,就是感觉有多余的精力,要操些没有用的心,管些没有用的事,所以老百姓说属于“瞎操心”的人。但对于本人来讲,还认为是正当的操心。因为感觉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看别人都是不正常的,于是就感觉要管事,有些事就看不顺眼,就要对人“施恩”。然而,人家不买账,这样就出现那种让自己不开心的事。

周易五行的作用力,有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卯代表的肝,在自己力量多的时候,就要去生助巳代表的火,这样心火就上升,就爱发火了。而这种肝气运行到肠胃之后,就去生午代表的火了。午代表小肠,这样就会出现肠胃气胀、肠鸣现象。这都是木生火这个五行造成的后果。

自学自用  从体质看虚实

前边讲了虚实的症候,但现实中人的身体并不是可以照书本去诊病的,有些时候你看着像是虚证,其实是实证,看着似实证,其实却是虚证。如有的人气力不足,全身无力,懒得说话,这应当是典型的肝虚之势。这时这个人也爱发无明火,为一点事就生气,火气实足,与这种人处关系很难。让人感觉是那种没有能力,又“穷横”的主,你说这种人是虚证还是实证呢?

如果从病理上讲,这是虚中夹实。判断人的肝胆经络病从以下几方面看:

第一,是否有无力或懒惰的情绪。肝虚的症状就是四肢无力、懒惰,这是很典型的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有肝虚的可能,但是有时脾气也暴躁,爱急。这就是虚中夹实,但病在虚证为主,这时就要补虚证,增加营养。

第二,是否过于急躁而又感觉体力不支。实证的体现一般是过于急躁,有时饮食积胀,而且身体无力,这时就要考虑是肝气邪实,而夹有气虚之形。

虚实一般不仅指肝胆系统,其他系统也一样会发生这样的病症,所以这里只是让大家对肝系统有一个判断,以后的学习中还要考虑这样的症状。在出现这类现象时,往往并不是简单的虚证或实证,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往往一些现象夹杂在一起。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就要善于分清哪个为主,然后找到解决的最好办法。

养生建议  平和心态降肝火

肝气邪实,一般会出现头痛、眩晕、易怒、呕吐、睡眠不好等表现。而我们应对这样的现象,就要在没有出现之前来做预防。

处方之一饮食清淡。肝火盛时,心情激动,反复无常,平静不下来,所以这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的同时,还要学会少吃易于上火的食物。辛辣等刺激性过强的东西不要吃,这会增加气血循环速度,增加火气。

处方之二喝一些绿茶之类的饮料或多喝清水。肝火盛的人,脾气不好,一般来说有时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在没有发火、没有出现病变的情况下,多做药物之外的调节。如多喝一些茶或清水,可以减轻肝火的积累,同时清水也可以舒缓紧张的心绪。

处方之三多到户外、人群之外的地方。遇到很烦躁时,一定不要待在人多的地方,这样会增加紧张的情绪,会对周围人产生不满心态。这时,最好适当找机会到户外人少的地方,这样可以让自己有放松的感觉,也能减少与人产生摩擦。当然,感觉有这方面的病的话,还是要找医生确诊,及时服药。

我们说的养生,是在一定可以控制的前提下,或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的情况下进行的预防或保养疗法,而不是替代吃药。病情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把身体小毛病积成大问题。

防止肝火上升,平时就要在饮食上多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过强的食物,以减小肝火上升的概率。

第三节 男子为什么多见心脑血管病

身边案例  他得了高血压之后

魏树山三十多岁,却得了高血压。他有点不相信,到了很多医院检查还是被确诊为高血压。他不得不服药治疗,医生说他得天天服药,不然有可能会发生脑梗塞。

魏树山平时工作较忙,而且工作节奏也快,感觉压力大。忙的时候还要加班加点,每天工作时间长不说,老是感觉不放松。他对医生说了自己的工作环境,医生建议他换一下工作环境。他说:“换什么呀?这个工作岗位累,但是高薪,有很多人盯着这个位置呢,我要是不干,有人等着呢。我只能干好才是保住这个岗位的最好办法。”

医生说:“那你更要注意休息,不然你现在这种状态,弄不好会影响到心脑血管。”

魏树山按照医生开的药吃了一些,感觉有点见效。因为工作原因,就没有再找医生。但高血压的药没敢停过,只是不久他感觉视力在下降,就去看眼科。医生听说他血压高,就说这和血压有关,并建议他别太疲劳了。

他没有弄明白视力和血压不稳有什么关系,也就没有在意。后来,他发现视力越来越不好,眼睛还有疼痛感。他又去看医生,医生说你要是不抓紧治疗,会眼歪口斜的,严重了连话都有可能说不出来。那医生说他得的是肝阳亢盛。

魏树山吓得不轻,急忙找医生治疗。

易理医理  肝阳亢盛机理

前边我们讲了肝有虚实之分,虚中有夹实之症。肝虚过头,有时表现的是实邪之症,临床上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多与肝阳亢盛有关,这也是一种肝虚夹实的表现。

所谓肝阳亢盛,一般来说就是肝虚过重,而邪实夹杂在其中,表现上有实证的状态。其实如前边讲的,是虚弱的一种情况。我们知道前边用卯来比拟肝经,肝虚就是没有生助它的能力。所谓生助,是两个概念,一是生,二是助。生是由母生子,才为生。木在公理中,是受水生的,即水生木。卯木得不到水生,就为虚。水有子水和亥水,亥代表肾。也就是说肝得要肾来生才行,因为肾不生肝,肝就虚弱。

上边说的是引起肝虚的一种,还有所谓的助。助是相助之意,就是和肝相同的五行和它相助,如同助手一样来为它服务。那就是寅木,代表胆。寅要是有力量,也能助肝来起作用。但是,寅与肝相为表里,肝虚胆也虚,这个助就没有力量。于是,生助都无效,这个肝气就虚弱了。你虚弱,那邪气就趁机上来,于是就把肝气给包围了。邪气上冲下跳,就出现眼口方面的疾病,使血压也易于增高,严重时心脑血管也会发生问题。

其实,我们前边讲了,卯是藏血的,卯虚,就是无法藏血,血就虚无,这样就易于造成气血病变。卯虚,邪气就把卯的位置占领了,之后就冲击肌体,尤其向上冲击头部,血压升高、视力不清这都是肝被占了位置的原因。

我们这里讲的卯需要亥来生,就是充分掌握了五行源头的问题,五行都是假设的,而比拟肌体功能时,也离不开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印证,所以我们说周易学原理在中医学中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要想自己不容易生病,平素就要掌握这些生克知识。阳亢就是阴过虚,使得邪气乘虚而入了。所以,这时就要把虚的生助方找到,这样让虚的得到生助,使其有力量,邪的东西才不能入侵。

自学自用  作息有序,及时诊查

身体上的毛病都是日积月累出来的,有时感觉很忙,就把作息时间弄得没有秩序了,这是养生学的最大忌讳。所以,一定要作息有序,同时还要知道自己各系统的影响根源。就肝胆系统而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过度紧张,作息无序。休息不好,肝最容易虚弱,尤其是长期脑力劳动者,更要把休息当成头等大事来看。有些人长期在电脑前工作,这样会影响视力,使视力长期受损。视力就与肝胆系统有关,过度疲劳就会损伤肝系统。什么东西长期使用都会有磨损,眼睛老用就疲劳,而肝系统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也就会虚弱了,这样就容易产生虚弱而邪气乘虚而入,形成弱中夹实的情况。

第二,肾虚无力生“子”。保持肾功能强盛,注意“母生子”。母生子,是说肝为子,而肾为母,肾要是有病了,那肝就没有相生的源头了,这样肝就一定虚弱,所以一定要保持肾系统的功能。关于肾的功能保养问题,我们到肾的系统再细说,在这里大家知道不能让肾受损伤就行了。

第三,硬撑着身体,把“病”养严重。病有时是“养”出来的,比如感觉有头晕的症候,一定要检测一下是哪里引起的,不要硬撑着,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如果把肝虚养重了,就会让你的各个器官损伤严重,那样就会没有办法工作和学习了,所以有病一定要及时治疗。肝虚更要当回事,因为肝可以影响视力,看不到了还能很好工作吗?

养生建议  学会解压,保持健康身心

肝弱出现阳亢盛多数出现在男性身上,所以一般男性心脑血管疾病要多于女性。你看看周围得脑梗塞引起四肢不遂、走路不畅的人中,男性多于女性。为什么呢?因为男性压力大,而压力面前又不善于说出来,自己扛的心态重,结果就憋出病来了。

处方之一学会解压,会释放情绪。男人多数不喜欢把压力随意说出来,所以往往累也不说,老百姓说的心累是主要因素。时间一长,把肝系统累出了毛病,压力不能及时释放,情绪不好,就形成了邪气,结果形成了上冲之力,高血压、脑梗塞都和肝气上冲有关,这不是正气,是邪气。

处方之二先去邪气,再治虚证。肝虚阳亢盛,有时要先去邪气,再补虚弱为宜。怎么去邪气呢?就是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能感觉健忘还硬记,可以暂时少记东西,休息一段时间再回忆那些记不住的东西,把体力养好,才能有好的脑力。

处方之三营养适当,了解一些饮食的五行性质。学会食补,在生活中多吃一些补肝弱的食物。前边我们讲了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题。本章第一节中讲的补法也适用于本节。但是,因为阳亢盛的病,有时感觉和肝火盛很相似,所以有时食用的东西还要能减少上火的概率,不要吃了之后感觉更上火,这样就会让邪症更实,产生更大的麻烦。

所以,生病时最好在确诊的情况下,按医嘱服药,然后适当进行食疗保养,这样才能让身体尽早恢复过来

第四节 女子多得肝气郁结之病

身边案例  她以为自己怀孕了

小赵最近老是呕吐,还吐不出什么来。有时感觉肋部也痛,她就以为自己怀孕了,自己上次怀孕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她到医院去做检查,结果医生说她没有怀孕。

因为月经不太正常,她就以为还是和怀孕有关,过了一段时间她又做了一次检查,医生还说没有。不久,她的月经也来了,她才相信真的是没有怀孕。

小赵感觉自己还有呕吐的症状,难道自己得肝炎了吗?她就再去检查,医生说不是肝炎。但不是肝炎怎么老呕吐呀?有时还感觉腹部疼痛。渐渐地,感觉吃的也不消化,胃胀难受,她知道自己一定是病得不轻,就又去找中医看病。

中医说:“你这是肝气郁法,不通才痛。”

接着,中医给她讲了一套大道理,她听得似是而非的。她就是感觉自己很难受,所以还是想让中医早点把她的病看好。中医看透了她的心思,就给她开了一些药让她服。

很快这些症状消失了,小赵发现自己脾气也变好了,就很感谢中医。她问中医:“我这病怎么会影响到我的情绪呢?”

医生说:“肝气郁结,就是堵住不通了。肝主气,气被堵住了,你的情绪也就不通了,能不影响你的心情吗?”

小赵点着头。

易理医理  气郁是怎么回事?

周易在五行表述脏腑属性时,表达着各器官的作用力。如肝气郁结和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发舒畅。有些人性格不开朗,无形中就郁闷出毛病来了。

卯木具有成长之意,有向上不断升发的表现。这是周易中对五行的比拟,木的生发之意是不可以阻碍的。但是,气郁就是限制卯的成长,不让它舒展,让它往回缩进。在比喻人的情况下,就是有气发不出,生闷气的那种。

在生活中,很多女士遇事想不开,而自己又不是那种善于发泄的人,更容易得肝郁之病。有时,就是能发泄,发泄过程中又会把自己气得半死,于是就得了气郁,这些都和情绪有关。临床上表现为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且胁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有时,肝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脘痛、呕逆、吐酸水、饮食不畅。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淤,有时胁部刺痛难受,或逐渐产生积聚不畅的感觉。

所以,我们看到这肝气郁结不是好事,肝气如同毒气一样,会把人弄得身体很差。为什么说女性爱得这样的病呢?一是女性想问题容易较真儿,二是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肝经容易对女性生理产生冲击作用,所以常见的月经不调、神经官能症等都和肝气郁结有关。

我们看到气郁就是那种让肝气不运行、使肝气受阻的毛病,那么平素就要减少这类阻碍作用,从而减少气郁。

自学自用  从身边的行为和环境入手

明白了肝气郁结形成的原因,就要按照原因找自己能不构成气郁的方法。大体上讲,形成气郁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过于在意得失,又不能如意。生活中造成肝气郁结的情况,和人的生活圈子有关,有时过于在意生活中的是非得失,就易于受心态影响。所以,要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中,出现肝郁的概率就大,在平时就要减少这类环境对心态的影响。

第二,受自然环境影响。有时,环境的变化对肌体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如果气候变化,人的身体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当体质较差,不能及时进行防护时,自然界的不良气候就对肌体产生冲击力,直接作用到肝系统,又不能及时疏理,就产生了肝气郁法。

第三,气虚邪实,体质较弱。体质较弱的人,抵抗力较弱,肝气虚,而邪实之气就上行,这样就引起肝气郁结,不能及时通顺,堵在了某处,就形成了堵的感觉。妇科疾病如经痛、经行不利等,都是气郁的症状。

气郁多见于女性,而肝阳亢盛多见于男性,这并不是说一定是这样的,只是从病例的比率上大体有这样的统计。肝系统的病一般都和头痛、眼睛难受有关。但女生多伴有妇科毛病,如经痛等就和肝气郁结有关,而男性多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多与肝阳亢盛有关。所以,平素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表现,及时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养生建议  学会导引之术

我们前边讲到了环境因素影响人的情绪,这样看来,我们就要把自己的环境建设好,别让自己的肌体受伤害。为此,我们要做到:

处方之一有意回避影响情绪的环境。肝气郁法多数和生气、不开心有关。这样就要少到那种影响自己情绪的环境中让自己受伤害。当自己不开心时,不要在与自己不和谐的环境中多逗留。

处方之二常备一些开郁的药物。肝气郁结,有时发胀,有时头痛,感觉生闷气,这时可以吃一点疏胆理气的药物。生病了不能只单纯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吃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药。

处方之三适当释放积郁。当我们感觉自己气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释放,不然情绪积多了,也会难受的。这里的释放,不是完全叫大家去与人吵架或大喊大叫。释放的途径是用一些物理方法,如打嗝、放屁、导引等方式。

下边介绍一种导引方法:你平坐在椅子上,双目慢慢闭上,放松身体,心里想着头顶的百会穴,想着有精华白色的气体从这个穴位流向体内。然后就想脚下脚心略前的有一个叫涌泉穴的位置,不断地从涌泉穴向下排肝郁之气。这时,就有可能出现打嗝、放屁的现象,应顺其自然。最后,想着肚脐部位的丹田穴,想着有精华之气在那里按顺时针方向转,不断地转,这是积累体内的精华之气。

以上的导引被子洋称为“意守功”,常做可以排解郁气,将体内郁滞之气排出体内,达到养生的目的。

第五节 胆经养生和肝的关系

身边案例  怎么老感觉害怕呢?

张小敏是一个初中生,她最近老是有种害怕的感觉,晚上休息老是有恐惧感。她夜里不敢睡,老是感觉有什么东西会来抓她。

不久,她感觉很不好,白天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老师问她怎么了,她也说不清楚。老师找到张小敏的妈妈,妈妈才知道女儿的事。回家后,妈妈问她怎么了。

张小敏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说:“这孩子是胆虚,是不是月经的时期受过惊吓?”

张小敏想了想,感觉有点这方面的原因。上次行经期去同学家玩,几个同学在她身后突然喊了一声,让她吓了一跳,但当时也没有当回事。其实,她没有感觉这是她受惊吓的原因。

医生说:“月经期间肝经虚弱,胆经也弱,如果有外在的原因刺激肝胆,就容易形成胆虚弱,如果不重视,就会形成器质性病变。”

妈妈挺愧疚的,说自己没有保护好孩子。张小敏说:“那以后我再有月经的时候,要小心这类事了吧,是不是以后还会犯呢?”

医生说:“这和肝虚有关,体质要是好了,一般这点小事不会有大影响的。因为月经期更容易让体质弱,所以肝经更虚,于是影响到胆经,这样就产生了你的病因。你好好恢复体质,不用担心以后再犯的事,多加强体质的强健,这不是大事,不用放在心上。”

妈妈也说:“不会的,这事很多人都遇到过,听医生的,吃点药就好了。”

张小敏吃了医生开的药,很快睡觉安宁了。可是,她还是时不时想起这事。于是,每到月经期她就紧张,生怕谁再吓着自己。她越是紧张就越放松不了,后来产生了月经紧张症,行经不正常,有时早,有时晚,周期有时还会两个月一次。她妈妈不得不再带她去看医生,医生听了她的陈述,笑了,说:“看你这紧张的,不要这样。这不算事呀,你现在是肝虚成了胆虚,病落在了胆上,吃点镇惊的药就好了,壮胆就能病好。”

医生就给她又开了一些药,她吃后真的不紧张了。

易理医理  “肝胆相照”

我们知道成语“肝胆相照”,其实就是医学上讲的肝胆互相作用、相为表里之意。我们本章讲的是肝胆系统,前几节讲的都是肝经,但有些肝经的表现,在胆经上也会有临床表现,如肝火盛和胆火盛都会出现胸胁痛、口苦咽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再如肝虚和胆虚的人,都会有惊恐、害怕等表现。

我们在周易十二地支中知道,寅和卯都是表示木的。木的性质主延展、生长,所以可以比拟到人的四肢、眼睛,这些都和寅、卯的性质相通。这种比拟也正好把人的一些主要部位给涵盖了。

周易在木的性质中,也把木比喻成“风”,这和周易的比拟作用是分不开的。八卦中巽卦就是木,即风,所以寅、卯也当风看,所以肝、胆主风,风就有气的意思。肝胆有病的人,多是气上得的,这都是周易的伟大暗示魅力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我们说周易在比拟自然规律之后,对人体的比拟也很符合人体科学。

因为肝胆都和木有关,所以它们的病症特点才有相似之处。木怕折断,所以人的胆肝也怕受冲击,比拟到生活中,就是不能让肝胆受惊吓,同时也不能让它们受克制,不然就容易“断”。胆助消化,如果胆虚弱,就起不到帮助消化的作用,就会影响肌体的正常运转。

中医讲的胆虚还和人的胆量有关,这在西方医学中没有这样的论述。为什么中医这样论述呢?我们说过,木主延展之力,当胆虚弱时,就影响到肝的作用力。肝和眼睛有关,当你眼睛视物不清时,人的目标感就不强,做事信心就不足。信心不足的人,心里紧张,而紧张就容易产生肌体的新陈代谢不顺畅。这样,就造成了肌体的病变,如心惊、妇科病、男性阳痿,这些病都和卯、寅受伤有关。

所以,妇科病和男性阳痿,有些中医专门治卯和寅。如男性阳痿,就是因为木虚弱产生的,木主曲直,这是周易五行比拟的说法。男人阴茎也用木来比拟,当阳痿时,就是疲软不举,就是木不直,也就是说卯、寅受伤。所以,中医有时治男性阳痿,也治肝胆。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阳痿的患者也有因为心理方面虚弱,产生心理“不举”的,有些人也从肝胆来治疗阳痿,让他们增加信心。

这样看来,不仅妇科病和肝胆有关,男性阳痿也和肝胆有关。男性如果发生阳痿之类的病,还是要给他增加信心,因为他们的“胆虚”了,就要增加这些人的信心和胆量,这样才能解除心理上的虚弱之病,这些,都可以从周易五行十二地支的性质展开来分析。

自学自用  把肝胆放在同一系统中

我们前边讲了肝胆相照的问题,胆的经络问题也影响到肝,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了同一个系统,这并不影响我们分别查看它们的病症。由于肝经表现的病症明显,所以我们在本章中重点讲了肝经病症,大家一定要同时考查胆经。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肝胆相为表里,一方生病,另一方也要同治。不能单纯地把肝病放大,而不看胆。在养生时,也以互补为宜,不能只看到面,而不顾里,做到表里互相照应,发现胆有问题,也要学会护肝。

第二,性科病变时,一定要肝胆同时观察。胆也主信心,性科病无论男还是女,都是树立信心才行。在服药期间,更要把肝胆重视起来,有人一边吃药一边对自己的病产生怀疑,这样就容易产生与医治相背的作用。前边讲了,男性病一般和木性曲直有关,木不直,阴茎就软。而妇科病也一样,胆虚就容易产生肝胆同虚,从而产生行经不利,使女人产生肝郁气滞,痛经等常见病就出来了。

第三,肝胆整体观察照应。我们讲到了肝胆相照,大家明白了要从两方面同时入手来考察卯寅木的病症,但不能说胆和肝就一定是完全一致的病情。一定要分别分析,同时还要放在同一个系统中把共性的东西重视起来。我们知道,前边讲过肝是一个经,而胆也是一个独立的经络,但由于是相为表里的,所以它们有临床上的相同表现,所以子洋把它们放在同一个系统中研究,在医学中是可以看共性的。

养生建议  肝胆多以疏泄为主

肝胆因为主风、主气、主筋,还因为它以藏血、助消化为主,所以不能有阻隔,要多以疏泄为主,才能让肌体的新陈代谢有序进行。

处方之一重视休息时间的安排。肝主藏血,肝的收藏作用,一般是在休息状态。人体在运作时,血液流动加快,而在休息时,血液回归到肝脏较平稳时,所以称为肝主藏血。这是血液休整的过程,而胆也一样,在休息状态,胆汁能够得到一定的积累,以便在帮助消化时起到运化作用。

处方之二保持筋骨灵活性。骨不主肝胆系统,但筋是由肝胆系统所支配的。反过来讲,如果不保持筋骨的灵活性,不爱护筋骨,也会反过来伤害卯寅的延展力。所以,一定要注重外伤,不能让与卯寅相关联的器官受伤,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处方之三学会不同部位的导引。前边讲了“意守功”的导引之法,这个导引要灵活运用。比如肝郁时,在涌泉穴排放时就要想着:排郁理气、疏肝利胆。而在丹田穴旋转时,就要想着理气疏肝。

这个意守功导引每次一般做十五分钟就行,要针对不同的养生部位,想着不同的内容。

当遇到肝火盛时,涌泉穴就排:清泻肝火。

当遇到肝阳亢盛时,就想着涌泉穴排:平肝息风。

当遇到肝气不足时,就想着丹田穴:滋阴潜阳。

第六节 胆经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身边案例  脾胃不好,为什么说和肝有关

小陈感觉自己消化不好,老是有食积的感觉,吃东西也不太消化,有时感觉自己有点厌食。他想这样可不好,就去看中医。结果,中医给他调了一服药,说是治肝脾的药。他有点不明白,要说治脾的话还说得过去,可是为什么治肝呢?

中医笑了,说:“中医学中把各脏腑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很紧密,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别的地方也会有问题的。”

小陈想不明白,他感觉这中医治病是不是有问题。本来就是脾胃的问题,他却要治肝,自己的肝哪有问题呀。于是他就去做了一下肝功能检测,也没有发现问题。他就吃西药,后来胃病治好了,他想看来看中医是没把握的,要是真听他们的,不定给治成什么样呢。尽管有偏见,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好奇心丢掉。

不久,家里一位亲人也看中医,同样和他的病差不多,结果让中医给看好了。这回又引发了他对中医治肝的好奇心。

后来,他找了一位中医给他讲,他才对中医有了一些了解,知道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有一些影响的问题。再后来,他也让一些朋友去看中医了。

朋友们问他:“你不是反对中医吗?不是说中医乱治病吗?”

小陈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不懂中医,所以才感觉他们的理论有问题。不过通过实践,感觉还是有说服力的。”

易理医理  肝胆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我们根据周易五行及十二地支间的作用关系,可以分析一些影响健康的作用关系,大体上讲也就是十二地支之间有生克关系,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公理。除了生克公理,还有冲合关系。我们看下边的相冲相合公理:

相冲:子午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丑未相冲

相合:子与丑合  寅与亥合  卯与戌合  辰与酉合  巳与申合  午与未合

这两条公理在身体作用关系上,也一样起到克制脏腑的关系。我们看下边的图示:

卯克未:卯主气,肝郁

卯生巳:主血,肝气上亢

卯弱难生巳时:肝阴亏;卯主气,易得肝火

卯冲酉:肝火灼肺

亥生卯:水不足,难生木,则肾虚肝虚

此外小腹疼痛、眩晕、经血不调都和肝经有关

胆病寅父动:这在周易的六爻中出现寅木父母显示,中医中称为湿热型胆病。出现腹剧痛、恶心、厌食、口渴喜饮、高热、右上腹硬满、小便少、大便秘结

寅兄动:周易六爻显示中寅木兄弟出现,临床表现为右腹间歇性痛、口苦、恶心、食欲不振、后心窝不适

以上情况要防止是胆囊炎

自学自用  养肝胆也要养其他系统

胆胆系统的问题容易影响其他系统,这在我们本节中体现得很清楚。但是,我们有时不清楚它会把其他系统的功能影响得这么严重。而懂周易五行者看子洋上边讲的,就能马上明白。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注意肝胆对其他脏腑的影响,所以容易造成如下问题:

第一,肝气虚,影响饮食。肝气虚弱,吃东西没有食欲,如果这时不及时看医生,就会造成脾胃受伤,影响肌体功能,日久就形成了综合病症。

第二,肝郁气滞,生气上火。这种所谓的生气上火,有时是无明火,发作时很激动,又不想控制情绪,结果易于得心脑血管疾病。这是卯与巳的作用力,所以五行作用关系,会造成很多疾病。

第三,肝肾两亏。肝虚往往需要得到肾的滋养,即亥生卯。但是,更多的时候,肝虚而肾也虚,没有力量来生肝,就造成肝肾两虚了。而体质上就出现乏力,腰腿痛、怕冷等症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养肝,还要养肾。

当我们遇到一些异常表现时,要学会随时按症候调养自己,找到病根,才能更好地治病,否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也不见得能把真正的病根找到。周易五行之间的作用关系原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把上边的图示理解清楚,就能很好地去研究人体养生学了。

养生建议  辨症论治

肝胆系统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了,但是如何将身体调养好,这要明白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肝胆系统和人的情绪有关,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其他脏腑对肝胆的影响力。我们往往感觉到哪里不舒服,不认为是和肝胆系统有关,其实有时就是没有把肝胆系统保护好所致。

处方之一学会把调养、理气结合在一起。所谓调养,就是让身体各组织的营养跟得上,不能有偏食或过于让某一系统受累的活动。如暴饮暴食会伤脾胃,脾胃受伤,就容易伤肝胆系统。因为各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是相连的,所以,要学会梳理,将肝气梳理开,不气郁,就能让肌体顺畅。

处方之二适当运动。肝经络的毛病多和气、火有关,所以运动量要控制,运动量掌握不好,也会让肝胆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其他系统。既然肝主气,运动量一大,就把脏腑之气给运动起来,而肝胆系统所谓的气尽管和这种运动之气不是一回事,但是这种气容易冲击肝胆及其他脏腑。所以,一般运动量要适当控制。

处方之三学会导引。前边说过导引的方法,在没有感觉到哪里有问题时,一般是在涌泉穴排放时可以想着污浊之气、病气、废气向大地排放。

但是,当感觉自己身体与肝胆系统相关的系统有毛病时,就可以参考下表调整导引。看下表:

胃痛这种由肝引起的胃病,多与情绪不稳有关,易生气,使肝血损耗而产生肝郁、血阏

卯克辰:这种现象医学上叫肝胃不和。主脾胃不空弱,多现未、辰热证

导引:舒肝理郁、清热

卯克未:脾虚,而此时要是肝气郁法,容易对脾胃构成冲克力量。常见的病有胃炎、胃溃疡

导引:舒肝健脾

肺病卯冲酉:两颧潮红、潮热、盗汗,心烦失眠、易怒、肋痛、咳喘、声嘶

导引:理气宣肺

妇科病卯冲酉:胸肋胀满

导引:消食化积

卯生巳:乳房胀痛

导引:疏肝理气

此外小腹疼痛、眩晕、经血不调都和肝经有关。

导引:化郁理肝气

胆病寅父动:这在周易的六爻中出现寅木父母显示,中医中称为湿热型胆病。出现腹剧痛、恶心、厌食、口渴喜饮、高热、右上腹硬满、小便少、大便秘结。

导引:清热利胆

寅兄动:周易六爻显示中寅木兄弟出现,右腹间歇性痛、口苦、恶心、食欲不振、后心窝不适。

导引:理气化淤肝

火型病理表现  木动生火,木火同动、同旺等。

症状为:头疼目胀、眩晕、呕吐、耳鸣耳聋、心烦易怒、睡眠不安、

头顶疼、大便燥结、血压增高

导引:清肝火理气

更年期表现为:阵发性面部潮红,烦躁,手足心烦热,忧郁,易怒,耳鸣,心悸,失眠,多汗,口干燥,胃纳差,腰痛,胃痛,月经量少,色鲜红或紫红(此种情况多为肾阳过盛,心火偏盛,肾阴不足)

导引:培补肾阴肝阳亢盛病理表现周易六爻中,表现为:卯木兄弟或卯木子孙生火,或动于外卦,头痛、眩晕、视物不清、抽搐、失语、偏瘫、走路时上轻下重

导引:平肝息风、开窍高血压头痛、眩晕、性情暴躁、面红、口苦、睡眠不宁、惊厥、抽搐、突然晕倒

导引:降压平肝火

肝阴亏损病理表现周易六爻中表现为寅卯木衰弱,难以生火,水亦不旺,主血亏;邪气过盛,气血两虚,眩晕头痛、视物不明、眼干面热、四肢麻、胆怯

导引:理气养肝

高血压,高血压也不都是一种原因引起的,前边讲了一种病理原因,这里是由于卯木衰弱,头脑感觉空虚而痛,眩晕、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

导引:滋肾养肝

惊吓,在周易六爻中出现官动或寅木本身衰弱,在象中有玄、腾六兽出象,则为血虚受惊,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夜里不安

导引:温经壮胆

肢体麻气血虚弱,表现为寅卯木在周易六爻中兄弟空虚受库,夏天或火旺就是热症所染;寅卯父在爻中现,多为寒上受病,防关节肿痛

导引:通经散湿

第三章 脾胃系统养生

第一节 脾胃虚实

脾胃系统养生,与我们西医讲的消化系统有关。脾胃相为表里,所以一般只谈脾而少讲胃,尽管它们是两个具体的器官,但功能保养的机理是相通的。

脾胃是人体营养之源,如果人消化系统不好,就没有办法吸收营养,肌体就会瘦弱,四肢就无力,气血就不足,当然肝就无血可藏。所以,脾胃系统很重要,被称为具有运化食物、滋养全身、统血的作用。

身边案例  为什么手脚会凉呢?

小美人长得挺漂亮的,就是成了“冷美人”。平时她老是面色苍白,手脚很凉。有人夸她皮肤好,说白净,开始她也以为这是自己的优点,但是时间一长,她感觉这是病。平时,小美老是感觉力气不足,不想和人说话,也不愿意动。有时还感觉胃痛胃胀,吐酸水,总之就是感觉不舒服。

爱人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寒大,得补充热量。她就按医生说的,可是只能好一段时间。后来,她就又找别的医生看,也是好一段差一段的。有一次,她遇到了一个懂五行的朋友,那朋友建议她去补一下中气。

小美不明白什么叫中气,那朋友给她讲,说:“中气就是中医所讲的脾胃在发挥功能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量,也叫脾胃之气,就是带动肌体运动的气体吧,也只能这样理解,如同一种动力源一样。这种气不足了,脾胃功能就不好呀,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体力不支的现象。”

小美问那个朋友,自己应当怎么办。那个朋友说:“当然还是听医生的,只是你和一些医生建议一下我的观点。也许治中气有好处的呢。”

小美就和医生说了这话,医生说:“那你去看中医吧,我们不讲中气之说。中医讲这些,我们只管治炎症。”

她看人家不高兴,就去找中医,中医笑了,说:“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只要把你的病治好就行,只是我们说的中气,西医不这么理解就是了,他们讲热量不足,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就是治疗方法有差别而已。只要找对了路,怎么理解都能治好病的。”

小美点着头,那中医就给她开了一些中成药,不久她手脚就不再那么凉了,体力也有了,而自己感觉也不那么懒了。

易理医理  脾与胃系统虚实之症

我们前章学到了中医理论中讲的虚实、寒热的概念,这其实就是周易学中的阴阳理论的扩展。虚实概念在脾胃系统中一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前边提到了,虚就是正气不足,实就是邪气有余。

脾胃系统养生虚实在周易理论中,就是一种弱一种强,正气不足,邪气就多。虚实应当是同时存在的,但为什么有时只提虚证,而有时只提实证呢?这是因为有时虚的症状引起的病理严重,有时实证的病理严重。所以,我们一般就用最明显的表达出人的虚实表现。

周易中讲的虚,其实就是这个五行较弱,实就是这个五行受了风寒包围。我们把它比拟到医学中,就是那种异常的表现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比如这时讲的脾为未,而胃为辰。虚就是未或辰较无力,受木克或自身没有达到一定的力量,这样就没有办法起到调整身体机能的目的,我们看下边的表格。

脾虚证未土处在衰弱状态,表现为面黄没有光泽、胃脘觉得冷、口泛清水、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四肢不爽脾实证

(中气不足)未土下受邪气影响,不能起到运化食物的作用,表面为面色淡白、眩晕无力、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声低气短胃虚证辰土力不足,胸部难受、不想吃东西、气力不足胃实证口渴、吃东西不消化、胀闷、腹痛怕被按我们在研究周易五行时,以未表达脾,用辰表达胃,有时在五行的推导上,很多人弄不清,这两个土怎么和这两个器官建立联系的呢?

在周易研究中,把土比喻成滋养万物的,所以用坤来表达土,为万物之母。周易研究者说到土,会讲到土旺于四季。因为土在四季都存在着,不像木只在春季旺、金只在秋季旺(所以我们说金秋)、水只在冬季旺,而火只在夏季旺。土因为旺于四季,所以土在肌体中无处不在,也就是我们的肌肤。

所以,未和辰有病变,人的肌肤也会有问题,肌肉也难受,这和它们的比拟作用有关。

自学自用  保持一定的体重

养生和体重有什么关系呢?脾统血,主肌肉,与脂肪相关。所以胖人与未过旺有关。同时我们说脾主湿,所以胖人多喘。

这样看来,保持体重是不是很重要呢?一般来说,我们很多人在养生中容易忽视体重问题。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脂肪不等于有营养。脾主肉,就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含高脂肪物质的摄取量。人一胖,就容易压迫脏腑器官。有时我们人为地认为多吃高脂肪的东西可以增加热量,但是同时也增加了脾胃的负担。所以,不要把高脂肪的物质与高营养等同看待。

第二,减肥不等于限制营养。脾主肉,所以很多人就怕自己的肉多,而且拼命减肥,为了保持一定的体重,经常不吃饭,结果饿出毛病来,弄得缺少营养,面黄肌瘦的。因此,保持一定的体重不是以减肥为主,而要注意平时的营养均衡,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能把自己搞得营养出了问题。

第三,不能让中气不足而保持体重。中气是脏腑中脾胃运行所产生的一种机能或动力之源。这样,就不能为了保重体重而将这种动力之源搞得无气力。保持体重的原则是,不能让脾过于受重,但不等于说脂肪多就一定是胖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要怕体重过重,主要还是看是否给脏腑增加负担。

保持一定体重不要走入太多的误区,把吃药或把刻意达到某种程度当成是一种时尚,养生最好要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进行。

养生建议  防血虚和气虚

我们前边知道了脾主统血,怎么个统血法呢?其实统,就是统摄、控制的意思,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并使之运行于脉管之中不至于外溢的功能。也就是说,脾脏负责统管血脉,防止管道泄漏。

其实,也不是完全指血从血管中流出来,是指血液随着津液渗透出来或血液循环较无力、缓慢,这样就是中医所讲的血虚之症,也是我们前边讲的虚证。

气虚就是邪气过多,正气不足,正气才是让肌体正常运行的动力。

血虚与气虚有时同时存在,可采取如下措施:

处方之一保持血管、相关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受伤害。临床上出现的出鼻血、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病,都是和血虚有关的。所以,我们要保持这些系统的功能不受伤,同时也要注意对相关病变的及时治疗,不能让血虚之症严重。这是脾虚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讲的虚证,中医学中也叫脾阳虚。导引时应注重:温中健脾。

处方之二保持中气充足。气虚,也叫中气不足。我们前边讲了中气不足的概念,大家就要在饮食中保持一定的饮食量,不能让自己因饮食偏少造成气力不足、营养不良。

中气不足,人就面黄肌瘦,有无力、眩晕等症状,长期下去就会引发其他疾病。导引时应注重:健脾补气。

第二节 脾胃寒热

身边案例  得了小腹痛的毛病

少妇小李得了一个小腹痛的毛病,痛起来直冒汗。她后来发现,只要用一些热的东西放在小腹上就可以缓解一下痛。一到月经期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于是她去看医生,医生说她是虚寒之症,说她不能碰凉水,脚要是被凉着就更严重。小李点头,同时她还感觉自己身体老是疲乏,没有力气。

医生看着她苍白的面色,说:“你妇科也有问题,你的月经是不是色淡发白,有时如米泔水一样,而且量小,有时还感觉有腥臊味?”

小李脸一红,点了点头。她问医生:“您怎么知道的?”

医生笑了,说:“我是医生呀,根据你以上症状判断的呀。你这是典型的虚寒之症。”

小李问:“你是说我这病是受寒引起的吗?”

医生说:“你这病就是要注意寒证,不能把自己放在寒冷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在月经期要注意不能碰冷水。”

小李说:“我还真是怕冷水,可是越到月经期,越想碰冷水,就像是有瘾似的。”

医生说:“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你以后就要少碰冷水,慢慢把自己的寒证治好才行。”

小李听后点头。

易理医理  脾与胃系统寒热之症

在周易五行研究中,我们前边提到土是旺于四季的,但是,从四季角度讲,脾用未来表示,未在时间上表示农历的六月,这是有燥气的月份,是主热的;而胃用辰表示,辰在月份上表示农历三月,所以为雨水多的季节。因此,比拟到人体时,就是胃喜湿怕燥,喜凉怕热;而脾喜燥怕湿,喜热怕寒。这种理论在中医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正好符合易学理论。

胃气以通降为和,不降则腹胀便秘,嗳气呃逆。脾气以上升为健,不升易头晕泄泻,四肢困倦,内脏脱垂。所以还应该强调在养脾的同时还应重视调胃,胃主纳,脾主运。我们看下图脾胃寒热问题:

脾寒证周易六爻中表现为未土父母发动。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欲吐、头生如裹、肢体困倦,妇女有白带胃寒证胃脘胀疼、呕吐、四肢冷、吐清水,喜欢吃热食物脾热证周易六爻中表现为未土兄弟动。面黄、皮肤发痒、胀感、不思饮食、小便短少、口苦、发热、身体怠倦胃热证身热,口渴、喜欢冷食、怕热、吃了东西就吐,大便干燥这种病症,正是与十二地支,五行的比拟是一致的。在这两个地支中未有燥气,所以脾就怕受寒,尽管说脾主燥,却不能让未受寒。而辰是喜欢湿的,不能让它受热;而胃不能让它受热。

这并不能说喜热的就让它热,而喜湿的就让它受潮,上边表中就是因为寒热不均衡发生问题,才出现的上述病症表现。

自学自用  脾胃好才能吃吗吗香

脾胃主运营肌体功能的营养系统,所以不能把脾胃损伤出毛病来。有些时候,读者不清楚这个道理。比如有人习惯生病就吃药,其实脾胃生病了,吃什么也不消化,那还怎么谈到吸收,还怎么谈营养呢?所以,古人治病有专门治脾胃的,把脾胃治好了,就可以“吃吗吗香”了。但是由于习惯使然,我们常犯以下的错误:

第一,不注意季节变化,冷热喜好不按时令变化。按照中医理论,各种食物都有喜寒、喜热之分,而在不同的季节对各种食物也有不同的吃法,要是不注意这个特点,就容易吃出毛病来。一般来说,我们老百姓不了解食物寒热属性,也不用执著于把那些东西照书本上写的去吃,但是,一定要注意物理层面的冷热。所谓物理层面的冷热,就是我们能感觉到的冷和热。

第二,不注意身体保养,过冷过热,易造成脾胃负担过重。平时感觉到自己身体发热时,也不分析为什么感觉热,而是过食生冷食物,结果造成脾胃受寒;当感觉自己身体发冷时,拼命吃过热的食物,结果容易烫伤脾胃,这样就把脾胃机能给损伤了。这是对健康的一种物理上的损害,不仅仅造成脾和胃的损伤,还把其他系统连带损伤,这样就可能导致出现肌体其他疾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冷热问题,不仅吃东西时要注意这些,平时在更换衣服上,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脏腑器官,以免造成冷热不均,损伤肌体。

养生建议  温中健脾保养

我们看到在周易研究中,以未为燥土,而以辰为湿土。这样,脾就喜热,而胃就喜湿。一热一湿,是脾和胃的自然之性。而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就是要尊重周易学中这种比拟作用,以之为原则,不断地将肌体功能发挥出来。为此,要做到:

处方之一饮食不宜过冷过热。从器官角度讲,过冷过热都是对脾胃器官的一种刺激,都能损伤脾胃器官,所以在过冷过热的问题上,不能把脏腑器官损坏。这样,在饮食的过程中,就要小心不能在过冷过热的温度下食用食物。

处方之二不过饥过饱以免引发脾胃受伤。过饥过饱都会让脾胃受伤,当过饥时,胃就减少运动量,易于发生萎缩,而此时脾的运化机能就减退。但是,如果过饱,又会让胃增加负担,而脾的运化作用有时由于能力不足,会造成“过劳损”,而伤及脾胃功能。同时,由于胃在容纳过多的食物时,有可能使自身功能受损,也在寒热上产生冲击力,连带伤及脾功能。

处方之三注意环境变化,保护脾胃功能。由于环境冷热变化,脾胃也会受季节影响。如夏季燥热,胃就容易缺失湿润,这样就要适当饮水,帮助胃助湿消化。尽管说脾喜热,但在夏天脾也不能过于缺失湿气,那样就容易发生病变。一般说在导引时要分清寒热,如果是脾寒,就要健脾化湿;如果是脾热,就要清热利湿;如果是胃寒,就要平补平泻;如果是胃热,就要泻热。(中医治病之原理)

第三节 脾胃常见病症

身边案例  拉肚子和脾虚

小强最近老拉肚子,吃了一些管拉肚子的药也是时好时坏,有时能管一段时间,但不久又拉上了。

家里本来备一些常用药的,他拉肚子就吃这些药。后来,他以为自己吃了一些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就从口入手,尽量不吃那些感觉不洁净的东西,但拉肚子这个毛病还是没有好转。

后来,小强去求助医生。医生看了他的情况,说:“你是脾虚造成的拉肚子,只吃消炎的药不行,得补脾呀。”

医生接着讲了一些中医道理,大体是:脾虚泄泻易导致人体脏气亏虚,病情缠绵难愈。这种情况,有时易于造成病人反复腹泻,于是就导致脾虚、中气下陷。同时,会伴有小腹坠胀、消瘦,甚至脱肛等症。

医说:“你的这种病呀,脾虚是本,腹泻是标,治病应标本兼顾,才能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优势。”

小强点着头,他也说不明白医生说的对还是不对,总之自己的病能治好就行。医生见他还是没有明白,也就不多讲了,给他开了一些药,然后告诉他怎么吃,就打发他离开了。

小强吃了医生开的药,不久就真好了。这回他相信医生讲的还是有道理的。尽管他不明白什么脾虚这类的道理,但他认识到这些中草药确实能把一些长期看着不好治的病治好。

易理医理  脾与胃温补为主

脾胃常见病症,都和虚实寒热有关。同时,我们看到脾和胃在五行中是由未和辰的性质决定的。为什么古人用未和辰来比拟脾和胃呢?土在五行十二地支中有四个,分别是:未、丑、戌、辰,为什么偏偏用未辰比拟这两个具体的器官呢?

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地支与脾胃的性质有相关之处,这是实践的结论,而不是人为规定的。古人研究周易注意规律的研究,所有比拟都是从自然规律中总结出来的。

比如在周易六爻中,把未土的父母比喻成脾受寒,把未土的兄弟比喻成脾受风热、未土的子孙比喻为血虚等。大家看下表:

脾血虚出现未土子孙衰弱,临床表现气虚、面黄无光泽、胃脘觉发冷、口泛清水、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泻泄胃痛胃痛有两种可能性:

脾胃虚寒。在周易六爻中可见到未辰空虚或临父母爻。表现在为胃隐隐作痛、吐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温

脾虚肝郁。因为脾虚,这样肝气邪气就上冲,容易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续表

神经衰弱周易六爻中表现为得不到巳火生助,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倦怠、胆怯易惊、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女性月经不调、食欲减退脾胃不可以不重视,因为饮食不好,就容易生病,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然后造成虚症。中医学中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等。

上边讲到的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苍白,在中医学中就叫脾气虚。

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胃气虚表现为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为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自学自用  脾胃营养到位,少吃刺激性食物

脾胃功能是以消化、吸收为主。而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吃一些营养的食物就好,而忽视一些食物对脾胃的刺激作用。为此,大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注意营养均衡问题,不能吃上火的食物或过食难消化的食物。营养问题是脾胃所谓运营的主要功能,脾胃因为具有消化功能,所以肌体的所有营养都是由脾胃来消化和运输的,所以脾胃的功能不能失调,否则就没有办法把营养物质吸收。在吃东西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能因为好吃就多吃,也不能因为不好吃而不吃。尤其是那种不好消化的物质,如过黏类的、油腻类的物质,都是不易被吸收的,也会对脾胃造成负担。

第二,刺激性过强的食物,易于造成对脾胃的伤害。脾胃不能受过冷也不能过热,更不能受那种辛辣、酸碱刺激。首先受伤的是胃表皮,胃是容纳食物的重要器官,当胃受伤之后,就不能把食物进行消化变成营养。这时,脾功能也会受到牵连,会造成功能降低,从而影响统血功能。

脾胃从消化系统的功能角度讲,是为肌体营养服务的,所有身体中所需的营养都要通过消化系统来传输的,所以脾胃系统一定要保护好,不能让它们的机能发生病变,不然人不仅仅是“吃吗吗不香”的问题,而且容易造成肌体功能下降,从而影响人的抵抗能力,造成疾病缠身。

养生建议  学会感觉肌体

养生也是一种保养过程,在肌体没有发生病变的情况下,就要学会感觉、体会肌体的一些机能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要及时进行调节,这就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处方之一感觉食欲不振、没有胃口时,一定要及时检查脾胃疾病。食欲不振是脾胃发生毛病的前兆,这时就要细心观察身体是不是哪里生病了。及时发现身体病变,及时进行调整,也是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等到真的有病了再治。

处方之二感觉肌体懒惰、乏力时,一定要想到和脾胃有关。脾胃和肌肉有关,和身体的血液供给也有关。当脾胃发生病变时,这些机能都有所变化。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自己就能感觉到哪里不对劲儿,就能及时找到即将发生的病变,这样就能及早治疗。

处方之三发胀、消化不良时,一定是脾胃有病了。当你感觉自己有肚腹发胀的感觉时,一定要注意脾胃问题,这时要及时进行检查,看是不是脾胃的问题。尽管发胀这类现象肝郁也会发生,但大体都是和脾胃有关,所以先查脾胃也是重要的。

及时体会脾胃病变,是养生学中及早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肌体问题的最好办法。因为你自己的身体发生一些与正常情况下不同的感觉时,你最能体会出来,这样可以早点找到原因。

养生学中不仅仅说平时要注重保养,更要注重能及时感觉出肌体重要机能的正常运行,这是养生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四节 脾胃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身边案例  咳嗽、妇科病和脾病

程小梅的儿子老咳嗽,她给孩子吃了一些止咳药,可效果就是不明显。于是她就去请教医生是怎么回事,医生说是脾热导致伤肺,是脾病为根,肺表现为表。

医生说完,给程小梅的儿子开了一服中药,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孩子的病不久就好了。

程小梅后来得了妇科病,也来找这个医生看。她得的是下腹胀痛,有时还心烦得不得了,同时小便频急短赤,外阴瘙痒。这病她有点难以启齿,她到医生面前不好意思说,只说自己下腹胀痛,心烦意乱,并讲了小便急赤。医生就说:“你的外阴也难受,对吧?”

程小梅点了一下头,她不知道这医生怎么这么快就猜到了。

医生就给她开了药,然后让她按药方去服药。

服了药三个疗程,程小梅的病完全好了。她特意来感谢医生,医生对她说:“你一定要注意饮食,你这脾易受伤,这次毛病是脾燥造成的,所以我给你用的是清热、利湿的药物。”

程小梅有点不解,当初医生给她儿子治病时,就说是脾热,现在她的妇科病也说是脾热,为什么都是脾热症呢?

医生说:“这可能和你家的饮食习惯有关,有时吃过热的食物,会使脾受邪侵,也就容易得这种病。你儿子和你都得过,说明你家饮食习惯有问题。”程小梅感觉他说得对,自己家就是喜欢这样的吃法。

易理医理  把住病从口入关

脾开窍于口唇,凡是脾胃毛病都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唇部了解病情。同时,我们说脾胃也有吃出毛病的。上例中程小梅母子俩都得了脾热症,而表现的症状不相同。

她的儿子得的是未动伤克酉,就是我们说的未主热,未中有火气,火是克金的,这样金受伤,金可以比拟为肺,所以,她儿子咳嗽。

而程小梅自己因为未过热,而将卯木“库”住,这就形成了肝郁,我们知道肝气郁法就得妇科病。这个“库”的概念,也是周易术数的专用名词,就是把什么东西关住了,锁住了的意思。未过热,就把肝气关在里边了,而肝气就郁结成疾,这样就得了妇科病。

程小梅和儿子都得了脾胃系统疾病,但原理却不一样,我们看下边的表达式:

儿子:未中之火脆金即为火克金 伤肺

程小梅:未库卯伤肝

这样一来,程小梅和儿子都得了相同的脾病,但临床表现不同,就是我们看到的似乎不是一样的病。而通过分析五行作用力,发现它们都是由于脾热引起的。儿子由于脾受热,而把脾中未土中的火释放出来,这种火却克金了。周易五行作用关系中,就有未脆金一说,这是周易五行原理。

而未在周易五行中还有一个作用力,就是公理中有一个叫做库的概念,就形成了未库卯木的作用,所以程小梅就得了肝气郁法。

通过上边周易五行原理分析,我们知道中医原理完全是遵循周易原理的,五行之间的作用关系,使得脾胃经络与其他系统建立了一定的作用关系,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病症关系。我们看下图:

巳无力生未:脾胃运化产生营养生血,巳无力生未就是表示血衰,那么血难以循环促进脾胃运动,这样脾就虚,食少面黄。

未弱不克亥:脾虚,不克水,就会出现水肿的病症。

未弱不生酉:脾自身虚,无力生酉金,则肺亦虚。

未过旺脆酉:肺气受制,咳嗽痰多,伴有气短。

未旺库卯木:肝气郁法,妇科疾病等。

未弱受卯克:肝风动,引发抽搐症状。

卯与未互旺:肋胸腹胀,胸脘不舒服、厌食。

上边讲的是脾与各系统的关系,我们平时在养生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这些生克关系,这样可以很好地掌握养生的原理。

自学自用  注意虚实寒热特点

前边我们分析了脾胃与各系统的关系,其实脾胃病症还是要从虚实寒热特点来找病根。我们前边讲的特点,都是和这些因素有关。为此,养生中还要注意以下的特点:

第一,注意土不可以得到过重的生助。未土为燥土,不能过热,过热就会出现邪气上扬,所以不能得到太大的生助。而辰土是喜热的,但也不能“烫”到胃,过“烫”就是把湿土给烧焦了,也是一种破坏力,用五行角度说就是生助过头。这在饮食习惯中我们前边一再强调了,这里还是要在明白周易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意这个特点。

第二,注意土挡水库木。脾胃要是邪实,有时就容易发生阻挡之象,库是挡,克也是挡。表现出来的是脾胃不能顺畅消化饮食,使肝经和肾系统受伤害。所以,要学会在营养脾胃系统的同时,不损害其他系统。

在对具体五行间的作用力进行分析时,就可以找到各五行间产生的病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保养自己。下表是相应的一些常见五行间的作用力产生的病症:

慢惊风未弱而亥旺(所谓阳衰)全身衰弱、面色苍白、神志昏沉、抽搐频繁而无力、发热或额凉、肢冷、出汗、泄泻、声低无力、昏睡、呼吸微弱水肿未衰弱卯旺或亥弱胃纳不好、胸肋苦满、渐觉两肋不顺畅、胀痛、腹破胀急、青筋显露续表

痰饮未衰弱难生酉寒水重、痰多清白、肢体浮肿、咳嗽、气短妇科

白带一、未土父过旺,即寒证色白量多、面色苍白、眩晕、精神委靡、疲乏冷痛

二、未兄过旺,即热证色黄黏稠、有秽气味、外阴瘙痒

面色黄浊、下腹胀痛、烦躁不安、小便短赤脾胃具体引起的疾病较多,但上边这些是由于虚实寒热构成的,所以我们掌握了基本的东西,在养生过程中就要按照这些规律的东西调整自己身心,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建议  疏通、吸收为主

脾胃以消化、吸收营养为主,这就要做到脾胃不能阻碍营养的消化和运输。为此,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保养:

处方之一吃饭时少谈论重要话题。往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时,会一边吃一边谈论一些家庭中的大事小事。其实,这是最大的养生之忌。因为有时一些重要问题易于引起争议,而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食物。所以,重要问题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谈论,那样会造成脾胃负担,不能及时将食物消化并运输营养于肌体之内。

处方之二学会养脾养胃,多吃易于消化、有营养的食物。我们前边讲过不吃刺激性食物。有时,我们吃的东西不易消化会造成脾胃负担过重,但是有时不吃刺激性食物,也会造成脾胃负担,原因就是这类食物会损伤脾胃器官。如有人吃药是为了治病,可是因为脾虚不能把药及时进行分解消化,反而药物还会把脾给伤到,这样就没有达到治病的作用,反而是增加了胃脾的负担。所以,我们说到养脾胃,其实就是要注意对脾胃器官加以爱护,不吃那种让脾胃受累的食物和药物。

处方之三脾胃导引问题。脾胃一般会有胀、堵的感觉,不通则不顺,就会有胀和堵的感觉,应以顺畅为导引;如果感觉是寒证的话,就以温补为主;如果是热证的话,就以清热化湿为主。

总之,脾胃要多养,不刻意吃那种刺激性和过寒过热的生、冷、硬食物,这是脾胃养生之道。

第四章 肾与膀胱系统的养生

第一节 阴阳两虚

肾与膀胱系统养生,是生命之源。肾主藏精、纳气、生髓、主骨。肾被称为是人体的生命之源,因为肾主水,水在人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肾系统养生是养生学重要的部分,如果肾与命门出了问题,人的骨骼、气血都会有问题,肾系统涉及齿、骨、头发、生殖功能等方方面面。所以,养护好肾系统,就是将人的主要机能加以保护。

身边案例  多梦、失眠

赵伟最近老是感觉四肢发凉、晚上有遗精现象,也失眠,还爱做梦。他去看医生,医生问他心烦不烦,他说烦得很,不仅心里烦躁,而且感觉手心、脚心都发热,睡着了还出汗。

医生说:“你这是阴阳两虚呀,得补肾阴肾阳才行。”

赵伟也不明白这些词,就按医生说的吃了一些药。后来这些症状消失了,总算好了起来。赵伟问医生:“我怎么会弄得两虚的呢?”

医生说:“这点你还真得注意了,按照五行原理讲,肾主水,你就是在平时的保养中没有把肾水保护好,才造成阴阳两虚的。”

医生和他说了一些注意事项,赵伟都一一记在了心中。

易理医理  什么是肾阴肾阳

肾系统在五行分析中用亥和子代表肾和膀胱这两个肾系统的表里关系。在周易五行十二地支中亥和子代表水,肾主水,也是用这两个地支来比拟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我们在周易六爻中用亥水父母代表肾阴,用亥水兄弟代表肾阳。

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如肾阴偏衰不能制阳,就出现阴虚阳亢的病变,即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盗汗、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请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