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葫芦娃下载: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7:43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工程师先在头脑中构建出大厦,接着画出工程设计图,然后由工人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
4.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辩证法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绝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先验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
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也是客观的
B.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而形式也是主观的
C.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人有同环境相分离的自我意识
B.人有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
C.人有着动物所没有的思维
D.人能进行劳动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概念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
B.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C.由主体决定的对象
D.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9.意识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B.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C.主体把客体的信息同化为主体的精神产品
D.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13.古代哲人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辩证法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客体”这一概念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B.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C.客体是产生并决定主体的
D.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15.在新时期,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我们可以从哲学上这样来看待创意产业(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时代的发展使得精神也可以具有第一性
16.庸俗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D.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C.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D.强调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19.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生产实践
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各类行业的分工
2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的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21.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在物质观上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物质局限于自然界还是也包括人类社会
C.是否认为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D.把物质理解为某种物质结构及其属性还是理解为客观实在性
2.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和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这段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B.实践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C.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4.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变历史规律
C.能动地反映世界
D.能动地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物质多样性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其特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实践的主体群众性
7.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看法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相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8.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本题难度系数为05)()
A.统一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B.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
C.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
D.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证实和提供新的材料
9.下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人类社会是统一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1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人的存在方式
D.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1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下列关于实践的这种中介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D.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13.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1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大,客观规律的作用越小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6.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D.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1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改造实现的
B.人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1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D.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1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静中有动
B.动中有静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21.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这表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C.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D.时间、空间是人天赋的认识能力
22.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D.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2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D.观念是人脑产生的
24.人在实践中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主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客观世界
B.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
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主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能够正确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25.下面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是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自由自在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
C.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D.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
27.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能动活动
28.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确定实践方案
B.实践目标的制订
C.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D.实践结果的检验
29.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能动地改造世界
B.人的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
C.能动地反映世界
D.能动地改变意识
30.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体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B.有待认识的客观规律
C.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D.客体具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31.“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理念在事物之先
32.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对规律只能承认、接受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3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指道德实践
C.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D.人的存在方式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点。对于题干中的事实,考生不会不理解。但断定这一事实说明的哲学原理,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话,也有一定的难度。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几乎不会有考生选择A和C。选择D项的考生,多半是因为对列宁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误解和类推。实际上,只要考生对题干中的事实稍加分析就可明确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施工这一条件而转化为“大厦”一物质现象的,而不是意识本身创造的物质(D项)。所以在B和D项中再排除D项,正确选择就只能是B。四个选项中,也只有B项是正确的表述。所以,从这方面也知道正确答案。
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该知识点是在考试中多次考到的知识点。本题中,命题ABD都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有命题C表达了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对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题目问的是“客观前提”。本题中各选项对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都有意义,但客观的、必须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前提,就谈不上能够“正确”地去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所以只选D。其他的选项也可以有作用,但不是客观前提。
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这是本章的基本知识点。唯心主义是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所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物质和运动、静止,所以选D。
5.【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意识的主体性的理解和掌握。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应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题干中马克思这段话就是说明了“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的特点(C项)。该题没有难点,只要明白题干这段话是正确的,就应该找到正确答案。题中的四个选项,其中A、B、D三项明显不合题意。
6.【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具体是考查对意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准确理解。题干是对“意识本质”基本内容的认定,命题C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答案是C。其他的选项都片面。
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语言、思维、劳动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劳动,所以本题最佳选择是D。本题审题时要注意到“最根本的区别”。
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具体是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不是客观世界,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创造出的对象。所以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9.【答案】B
【解题思路】意识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脑的机能,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题中命题A仅说了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不全面,命题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也是不正确的。
1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概念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既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A项),也不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项),当然更不是动物式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D项)。
11.【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特性的理解,以及对意识的来源和本质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类似感觉的特性基础上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答案是D。
1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题,题干强调的是作为实践“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
13.【答案】D
【解题思路】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作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作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这是典型的相对主义观点。
1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不是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反过来,也不能说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所以本题选B。
1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但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所以选B。A、C、D都是唯心主义的表述。
16.【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物质与意识的正确关系。庸俗唯物主义是把意识看作是物质的分泌物,认为人脑分泌意识,从而把意识直接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的主观性,对意识作了庸俗的理解。命题A、B、D都不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的准确表述。所以本题选C。
1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定义的完整准确理解。对于事物,一般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对于物质难以这样来定义,因为无法找到更大的类可以将物质归入。所以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正因为是这样界定,所以确立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命题片面,“能被意识所反映”未必已经被意识所反映。本题中B、C都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所以不选。
1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具体是考查不同派别对“意识”的理解。A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般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同样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本题选C。
19.【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基本知识点。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活动的活动。
2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但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主体的不同社会地位、知识素质等等所决定的,体现了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本身也是客观的,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意识受到客体的影响。不能说意识是人的自由创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ABD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理解。考生对该知识点有所了解就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命题BC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只有命题A。
22.【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本题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四个备选答案要严格在这个题干的指导下来选择。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本题选A。其他的描述,对于这个题干来说,都是不准确的描述。
二、选择题Ⅱ
1.【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体是考察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命题A、C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命题B、D,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命题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首先强调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内涵的认识。实践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态,并不能够创造物质。实践作为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命题A、B、C是准确的表述。D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表述,但不是这道题的题干中所强调的内容,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3.【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关系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哲学物质范畴的现实基础,而哲学物质范畴要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新成果进行哲学抽象和概括,并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懂得这一基本关系,此题就不难解答。在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B和C项是符合题意的。
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命题AB,都属于唯心主义的命题,它的特点是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以致得出意识创造规律创造世界的结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选择CD。
5.【答案】ABCD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的理解。这是关于物质观的基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是A、B、C和D四个选项。
6.【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特征的把握。题中ABC都是实践的特点,所以要选。至于命题D,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实践特点的反映,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实践的特点之一,所以也在选择之列。
7.【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认识。命题B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绝对化,是错误的。命题D前半句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后半句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也是不正确的。命题A、C是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表述,所以选A、C。
8.【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具体来说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范畴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从个别的角度对物质结构的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命题B、C、D是对的,命题A不正确,自然科学与哲学是不同的方式,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有关系,但自然科学的具体理论与哲学的范畴不是统一与被统一的关系。
9.【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观点。A项“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来自德国人杜林(曾被恩格斯专门撰文《反杜林论》批判过的学者)的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其他几个命题均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知识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属于一般和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所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包括命题CD。
1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观点的正确理解。四个选项都是关于实践观点的正确表述,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这些都是关于实践的最基本知识点。
12.【答案】ABCD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因此,A项和D项很容易被选出来,如果考生知道人们通过实践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也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的重要内容,那么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自然也在应选之列,故而BC项也是正确答案。
13.【答案】ABD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具体考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的知识方面。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作为人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A项),它是“社会的产物”(B项),无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D项),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无所谓意识。所以A、B、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所以C项是错误的。
1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符合题意的是命题CD。命题A曲解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命题B没有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不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越认识客观规律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知识要点包括: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创造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它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是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由此可以选出ABC项三个正确答案,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动,D项显然是错误的。
16.【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知识点的掌握。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过程和结果全是客观的,这四个方面都是实践客观性的体现。
17.【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18.【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包含的内容的掌握和确认。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是指它的实在性,而主要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项),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C项),“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D项)。考生做此题,容易误选A项。
19.【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命题B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C是正确的表述,但与本题的题干无关,不是题干所强调的含义,所以不选。
20.【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掌握。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上句“风定花犹落”就是“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静相映成趣,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接近2007年真题第1题。但这道试题是典型的考查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试题,在2007年以前的试题集里面也多次采用。
21.【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统一的,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命题A、D是康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
22.【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人以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因为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关系。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表述。
23.【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意识的理解。人脑自身不会产生意识,所以命题A、D都是错误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的是命题B、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观念的东西能够反映物质的东西。
2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目的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掌握和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者具有同一的运动规律,并且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断定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25.【答案】A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确认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由于电脑的产生,人的部分脑力活动被机器——电脑来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脑和电脑的关系。但是无论电脑怎样“过人”,它究竟不是人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活动,与人脑有着本质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反映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关系。该题需要考生根据基本知识点,注意阅读思考选项,难度不大。
2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自在世界的知识点的掌握。关于自在世界本章相关的有清晰的知识表述。本题中命题A是望文生义,在不选之列。
27.【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知识点。选项AB是正确的关于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表述,但题干问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所以不选。选项CD是正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述。
28.【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环节的记忆和理解。实践环节包括: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根据以上的基本的记忆与理解,答案是ABCD。
29.【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本题中命题D,属于唯心主义的命题,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能动性体现的表述,所以答案有AC。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也包括了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所以B也选。
30.【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体概念的理解。客体不等于是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中的一部分,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或者说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命题B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1.【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命题A、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命题B、C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2.【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命题D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想到的东西是意识的东西,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命题A、B、C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3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内涵。属于本章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很多哲学体系中的“实践”指道德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不是这样的内涵。命题A、C、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第3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资料提供:文都教育
 
2008年09月18日10:26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国家社会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观点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种说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强调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B.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
C.强调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法决定论观点
D.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
2.唯物辩证法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容,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通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4.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决定作用
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7.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C.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事物发展的哲学道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曲折发展的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下列各项古代汉语表述,属于因果关系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10.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和量
C.事物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11.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相
D.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12.主观辩证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体活动的辩证法
B.客体活动的辩证法
C.思维活动的辩证法
D.感性认识的辩证法
1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不可知的
B.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C.一味地否定
D.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
14.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唯心主义的B.旧唯物主义的
C.辩证唯物主义的D.形而上学的
15.在辩证法理论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16.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是否显著激烈
B.是否迅速明显
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18.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1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度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C.把事物内容的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
B.月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宿命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发展由量变过渡到质变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C.向有利于克服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发展地看问题
2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客观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
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27.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28.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的绝对运动
D.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9.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30.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推行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原因是耕种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破坏了植被和生态,结果是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是由于认识到(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客观性,还要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应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也应看到事物的相当静止
C.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复杂的普遍联系
D.植树的经济效益更好
31.“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3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世界都是过程,过程都是集合
B.与过程相对的结果是过程集合的世界
C.世界是以往过程的总结
D.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3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朴素的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34.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条件对事物的发展没有作用,关键在主观能动性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3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36.主要矛盾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孤立的观点与联系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C.否认矛盾的观点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
D.主张规律是主观的观点与主张规律是客观的观点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最后一项是“以骄奢淫逸为耻”。奢靡可能会逐步发展以致危亡,这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量变最终必然引起质变
B.量变随时可能引起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度”的概念的正确的理解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度就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
C.质变就是对度的规定性的突破
D.度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4.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理解正确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它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B.它在一定条件下向普遍性转化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均有其特点
D.人的认识从矛盾特殊性开始,科学认识就在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5.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个性中包含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6.矛盾解决的形式主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矛盾双方平衡发展
B.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C.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D.矛盾双方融成一个新事物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B.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C.使矛盾双方都发生变化
D.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8.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9.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认识事物的量
B.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认识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质和度
10.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
C.事物发展的环节
D.扬弃
11.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相对于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B.斗争性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C.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的斗争不能离开同一性但又能破坏着同一性
12.中国传统哲学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更重视“和”的统一,其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C.“礼之用,和为贵”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新生事物里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B.新出现的事物较以前的旧事物在时间上更后出现
C.新生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因素
D.新生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
C.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1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系统的特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系统的结构性B.系统的整体性
C.系统的层次性D.系统的开放性
16.辩证法的“过程论”的观点认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前进的方向是世界过程中的主导
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C.存在即是过程
D.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是要灭亡的
1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不仅包括量变,而且主要是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8.唯物辩证法的量变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B.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C.事物前进过程的中断
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19.联系的条件性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B.有条件本身是无条件的
C.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D.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
20.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决定的作用
C.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就容易得到解决
D.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作用
21.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2.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B.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C.偶然性表现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发展开辟道路
23.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耦”D.“过犹不及”
2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问题
D.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25.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6.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还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否定是联系的、发展的环节还是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C.否定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D.否定是亦此亦彼的“扬弃”还是非此即彼的“抛弃”
2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最新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
B.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事物的新形式上
28.关于蝴蝶效应,有人举例说北半球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了南半球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这个事例可以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所谓联系是主观的
C.思维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9.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个别与一般的区别是相对的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或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30.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它的含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任何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并且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B.世界的发展过程仅是纵向联系
C.不同事物通过一系列中介统一起来
D.任何事物都是世界发展链条上的不同的环节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规律的必然性的认识,还考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否定了国家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历史人物及其言行的作用,是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的观点,并是一种英雄史观。
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各个规律特殊作用的理解。命题A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命题B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作用,命题D是干扰项。C揭示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所以本题选C。
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知识点。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偶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起任何作用,也不是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而是时时都起作用的,只不过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所以本题选B。
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概念最基本含义的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所以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6.【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也是考查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知识点。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具体过程的知识点。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由概念到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化过程,是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所以属于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本题选C。
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发展的观点的理解,具体是对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观点的理解掌握。命题A、B、D本身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就题干来说,杜甫的这句诗所体现的事物发展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所以选命题C。
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因果关系的内涵的把握。命题A、B、D都是描述,前后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无法形成必然的因果判断。只有命题C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质、量、度的认识。对于不同质的事物,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区别的依据。度是确定事物有量变和质变的依据,对于同质的事物,因为质是相同的,所以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11.【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法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观点,具体是考察对真相与假象的区别。真相和假象在日常生活语言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这容易给选择带来困惑。A、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真相和假象的区别的表述。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1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辩证法有特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划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运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指思维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选择命题C。
1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的认识。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实质是不能辩证地看待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把肯定与否定完全对立起来。命题A是不可知论。命题B是辩证的否定观的一部分。命题C只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所以本题选D。
1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认识。题干所引的话,是恩格斯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典型名言,体现的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地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所以本题选D。
15.【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矛盾规律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关系的理解。选项BCD都是干扰项。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的关系就是“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A项)。
1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扬弃”这一概念的把握。辩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本身的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恩格斯语)。
17.【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度的知识点。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所以本题选C。
18.【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确认和理解。题干引用的是中国古人讲的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著名的一段话。是说如果战马蹄上的钉子丢了,铁蹄会脱落,战马会跌倒;战马跌倒了,战士会摔伤而不能作战,战争会失败;战争失败了,国家就会灭亡。这正好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19.【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理解把握。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或者说限度。故选B。
2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和把握。题干引用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例。他们只注意到甘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而没看到因甘草滥挖破坏植被进而造成土地荒漠化,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的间接联系。题中只有C项最符合这层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
21.【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掌握情况。只要考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基本的知识表述,就会很快选出正确答案D项。
2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认识。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对历史的认识中,这是属于辩证法的观点。题干所引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不能把偶然性从历史中排除出去,否则历史就会变得非常神秘。所以选D。
2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命题A、B、D的内容,即是否承认普遍联系、是否承认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是否承认量变和质变,都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所以本题选C。
2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认识。矛盾转化并非是由坏向好,由低级向高级,或是向任何一个方向,而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转化的基本观点。
2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中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意义的掌握。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每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相互转化。我们在工作中应分清主次,既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坚持“两点论”,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所以该题正确答案为C项。选项D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内容。
26.【答案】A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的客观性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因此,矛盾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2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基本含义的理解。联系的最基本的含义便是承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
28.【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发展”知识点的把握,发展的最重要特点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也是属于变化发展,但不是发展的本质特点,所以A不选。事物的绝对运动,以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发展都有关联,但不属于最佳选择,所以C、D不选。
29.【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题中的四个选项,“质和量的相互转化”(A项)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B项)是讲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D项)是讲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ABD三个干扰项排除,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实际上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认识事物应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把握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命题C。
本题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以现实事例为材料的典型出题方式,值得考生引起注意。
31.【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命题强调了条件对事物存在的重要性,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的表述。本题选择命题D。
3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和过程论的观点。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命题D是符合这一辩证法思想的表述。命题A是望文生义的,命题B恰恰没有强调事物的发展。命题C同样没有强调事物的发展。
3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的认识。董仲舒的这句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看法是,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即古今没有变化和发展,这是属于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本题选C。
34.【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的理解。命题A是唯心主义的,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条件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所以B是错误的。条件的改变并非只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根本条件的改变也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所以D也是错误的。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所以本题选B。
3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命题A是矛盾斗争性的基本含义,而命题B、D则否认差别,把矛盾的同一性看作是完全等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中对矛盾同一性正确表达的只有命题C。
3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主要矛盾概念的理解掌握。命题A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命题C是次要矛盾,命题D是根本矛盾,只有命题B揭示的是主要矛盾。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根据相关的基本知识点,辩证法是联系、发展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而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与否认矛盾的观点。命题D不属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
2.【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结合现实材料,来考查对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认识。命题A、B都没有强调是否达到“度”,它是量变能否引起质变的关键。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命题C、D为正确选项。
3.【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度的概念的全面理解。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因此度不是关节点,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按照关于度的基本知识点,符合题干要求的就是选项BC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特殊性的全面理解。矛盾特殊性是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的认识的开始和科学认识的依据。由于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依据对本题的分析,本题所有命题均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所以全选。
5.【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共性与个性,也即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知识点。根据二者辩证关系的基本知识点。本题只有命题B不合题意要求,其他全选。辩证法认为共性寓于个性中,共性没有单独的存在,所以,不能反过来说,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矛盾的解决方式的知识点。矛盾的解决是对事物质变方式的解决。在本题中,选项A不对。矛盾双方平衡发展,属于量变,矛盾双方共处也属于量变,这两种形式下,矛盾还没有最终解决,而命题BCD,则是事物质变解决的方式,也是矛盾解决的形式。
7.【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基本作用的理解。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两个方面,一是使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二是规定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符合矛盾同一性作用的是命题BD。
8.【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心主义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所以命题B符合题意。题干的命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将自然地导致不可知论,所以命题C符合题意。
9.【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质的认识。认识事物的基础是,首先要把该事物与他事物区别开。要实现这种区别,就要认识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即认识事物的质。所以本题选择B、C。事物的量和度也是认识事物的方面,但不是基础。
10.【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的准确把握。辩证的否定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自我否定,是联系的、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又叫扬弃。命题B是干扰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指的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是事物自身的联系、发展。本题A、C、D符合辩证的否定观。
11.【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把握。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并不是说矛盾的斗争不需要条件,它指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可以打破条件的限制。所以B、C、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A是错误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并不是相对于矛盾的同一性而言的。
1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差别的统一的把握。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的统一,这里的“和”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理解,再加上对以上话语的解读,可以知道命题A、B、C、D均符合题意。
1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的把握,具体是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生事物之所以为新生事物是由它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的内涵不是指时间上新出的事物,时间上的新不是新生事物的特点,所以排除命题B。其他都是新生事物的特点。
14.【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命题A、C、D都从某一角度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核心的道理。命题B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的其他内容和对立统一规律不是推导和被推导的关系,所以排除B。
15.【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念的认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①系统的结构性。②系统的整体性。③系统的层次性。④系统的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系统可以和外界进行交流。
16.【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发展观与过程论的认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所以一切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但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并不等于不承认发展,相反在过程中,前进的方向是主导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
1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发展的哲学含义的理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正因为这样,所以发展不是一般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因此命题A在不选之列。命题D,是关于事物量变的概念,也没有体现发展的本质。在本题中,符合题意要求的只有BC。
18.【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量变概念。在本题中,命题C,即“事物前进过程的中断”,是事物质变的表述,不属于对量变的正确意义的表达,所以在不选之列。命题B表达的是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指的是新的质的量的扩大,不属于量变本身的特点。命题AD是对量变含义的正确表达。
1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条件性即辩证法的条件论的认识。联系的条件性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条件的,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转移,只有有条件本身是无条件的。
20.【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问题。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全局的解决起到主要作用,不能反过来说,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命题B不对。
21.【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运用。A、B、D三项都是根据具体的特殊矛盾具体解决问题的做法。C项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对选项中采用的成语和俗语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难度不大。
2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全面理解。本题四个选项都是二者辩证关系的表现。必然性与偶然性、本质与现象、可能性与现实性、原因与结果这四对范畴及其辩证关系,是需要掌握的选择题考点。值得考生引起重视。
23.【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A、B、C三项中的“两”、“对”、“耦”都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D项是关于度的哲学思想。
24.【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矛盾问题的基本知识点。毛泽东明确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相对和绝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所以本题选AC。
25.【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矛盾规律的内因与外因关系原理。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依据以上辩证法的观点,命题BCD符合要求。
26.【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认识。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的、发展的环节,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是肯定与否定辩证的统一的“扬弃”。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绝对否定,肯定是不包含否定的绝对肯定。命题C不是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所在。
2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新生事物概念的把握。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命题A、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新生事物的表述,所以选择命题B、C。
28.【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虽然事例本身不一定正确,但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的辩证法的观点。不能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命题A、D符合唯物辩证法对普遍联系的观点的描述,命题B、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选项。
2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也即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本题四个命题都符合要求,所以全部选择。
30.【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在于考查对普遍联系含义的把握。在本题中,除命题B认为发展仅是纵向联系是不对的外,其他都符合普遍联系的内容,所以选择ACD。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人民网――奥运频道”、“人民网――《**报》”、“人民网”的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人民网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5368446联系。
(责任编辑:闫炎(实习))
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资料提供:文都教育
 
2008年09月18日10:17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客观存在
5.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6.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C.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7.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必然和偶然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1.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
12.“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诡辩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13.“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辩证反映论B.经验论
C.辩证唯物论D.不可知论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经验论B.反映论
C.科学实验D.实践论
1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直观和反思的关系
C.实践和反映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8.正确理解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9.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认识B.理性
C.主体性D.实践
2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是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实践
D.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22.“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B.对历史和逻辑的关系的错位
C.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B.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2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著名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5.“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积累的过程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28.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29.“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0.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认识过程的结束
D.认识过程的初始阶段
3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有用性B.客观性
C.相对性D.阶级性
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世界B.感性认识
C.理性认识D.实践
3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2.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世界的可知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感性认识是直觉的,理性认识是理性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理论
C.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实践之所以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5.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C.客观规律的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6.“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B.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C.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9.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C.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D.实践标准不具有相对性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是否符合马列主义
B.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跟着感觉走”的说法,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人本主义的观点
D.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反映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1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教条主义B.理论脱离实际
C.形而上学D.本本主义
14.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解正确的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6.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猜测、顿悟、想象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灵感、直觉D.分析和综合
17.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预见作用D.激发作用
18.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23.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B.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任意选择
C.主体对信息的自觉选择
D.主体对信息的能动选择
24.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熟知未必是真知
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
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
D.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
2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7.认识的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种观点(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B.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前面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2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30.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在发展中二者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3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3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B.难以直接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34.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3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制定
B.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3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
37.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右的错误B.客观唯心论
C.“左”的错误D.教条主义
38.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所有的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
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D.归纳法的不完满性
39.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价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现实基础
B.价值是客体客观所具有的
C.价值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前提
D.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0.价值具有的特性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性B.可替代性
C.工具理性D.主体性
41.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B.对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的特点的认定。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过程中,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应该是命题D。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全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依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本题选择命题D。
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唯一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所以对于检验真理这一点而言,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谓确定的是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人类的整个实践可以检验所有的真理,但是每一时代的实践只能检验一些真理,所以又是不确定的。
10.【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选项BCD本身都是关于实践的正确表述,但是不合乎题干要求,不选。
1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思维方法的知识点。归纳与演绎正好相反,演绎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则从个别到一般,所以本题选A。
1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知识点的把握。诡辩论和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而本题题意是判定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问题,所以排除命题A和D。形而上学的观点则把真理与谬误绝对对立,不承认二者之间的转化,但形而上学不仅是唯心主义所独有,所以排除命题B。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
1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的理解。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但由此并不能得出不能认识外界事物的结论。认为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1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在认识论上都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反映论。
1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题干的材料是孔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所以命题B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具体是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命题A、B、C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的表述。整体上,认识都源于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1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把握,主要是考查实践观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
1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观点,主要是考查实践在主体客体关系中的作用。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客体是实践的客体,因此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1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的观点,具体是考查实践对价值的作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
2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题干是恩格斯的一句话。命题A、D本身都可以说也是符合题意的,但是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最佳答案,本题最佳答案是B。
2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四个命题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题干的材料主要讲的是人的认识的发展方面。命题C比较确切地表达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最佳选择应该是C。
2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与观点。“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指逻辑是对历史的反映,而“逻辑是历史的修正”,指逻辑反映的是历史的必然性。本题是辩证思维方法中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运用。
2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本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涵义。题干主要是说明感性的局限性,正因为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本题要说明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是C。
24.【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回答此题,首先确定这句话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将D项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项。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一。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B项),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这句话理解清楚,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25.【答案】B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特点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段话。主要是说“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项)。题干中所说的“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即理性认识“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C项(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因为,抽象的东西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样将C项排除。A、B、D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根据已经理解的题意,只有B项才是最合题意的。
2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所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7.【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是关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所以答案是A。
28.【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同原则的确认。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共同原则,因此称之为唯物论的反映论。
2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词之一:“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认识发展两次飞跃的知识点。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我们把从实践到认识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把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看作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以本题选B。
3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真理的最根本的特点或曰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用的,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换言之,真理的有用性是其客观性的必然产物。所以本题选B。选项C、D也是干扰项。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阶级性,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真理,具有其阶级性。
3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而两者统一的正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33.【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确定。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选择题Ⅱ
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客体关系的内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价值、审美关系,因此四项均符合题意。
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这是所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共性,所以不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并把辩证法引入人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所以本题选BC。
3.【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不等于是直觉的,命题A错误。命题B的后半句是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所以应选C、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作为认识的发展动力的全面理解。根据相关知识,本题中四个选项均从某一方面揭示出实践作为认识发展动力的特点,所以全选。
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正确理解。题干以历史上的“日心说”这一事例,来揭示客观规律和真理的特点,即ABD三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论,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所以C不对。
6.【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真理问题的正确理解。题干是列宁同志的一段话,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具体性,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7.【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本身的历史性和不断发展性所决定的,所以本题选命题BC。命题D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把实践标准变成了主观标准。命题A否认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把有些真理划归为逻辑证明,这也是不对的,逻辑证明是立足于实践证明基础之上的,是对实践证明的补充,它不能取代实践证明的唯一性。
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还有对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理解。D项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项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考生即使对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没有了解,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与认识的正确关系,也可以作出准确的选择。
9.【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具体考查考生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标准是唯一的,即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二是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做出检验,考生若牢牢把握了这两点,就不难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命题A、B都不属于客观实际,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它与客观相符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感觉是人对世界低层次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组成部分,“跟着感觉走”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命题。感觉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着感觉走”否认了理性,所以这又是一种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命题B、C与题干不符合。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跟着感觉走”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没有人本主义方面的意思。
12.【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辩证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答案是B、C。命题A、D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明显的干扰项。
1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察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按图索骥”的成语是教条主义的著名命题。它没有看到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主张照学书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题意。2003年的第33题,以“按图索骥”为材料,考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材料分析题。
14.【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强调考生要注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的记忆理解。
15.【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把握和理解。试题中的“眼看”属于感性认识,职业背景属于理性知识和已有的认识。不同职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并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颠倒了,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6.【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内容。本题比较简单,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体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将D项排除掉,因为D项讲的是辩证思维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确选项是ABC项。
17.【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释作用、指导作用、预见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试题问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D。
18.【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ABC项都是正确答案,D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19.【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题中四个命题均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20.【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项),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项)。选择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AD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应当排除,只有B项和C项反映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意。此题不难,即便考生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话,也能找出正确选项。
21.【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把握。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理性认识则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本题选AD,至于其他选项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无关,所以不选。
22.【答案】A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的知识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在本题中,命题D是不对的,真理之为真理不是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公共性所决定的。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讲的是真理的功能,所以不选C。
2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特点,具体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选择问题。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思维活动还要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还要受到人的感觉器官的制约。
24.【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认识问题的理解。“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正确把握。“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B、C项都是可能的。D项不恰当。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2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发展的过程,具体是考查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比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更伟大的一次飞跃。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所以更重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使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命题ABC均选。至于命题D不是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所能解决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主客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2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命题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不属于唯物主义。BCD命题都准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2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原理。选项ACD都是关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意义的正确表达。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本身就包含着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环节,所以不能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只是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故而不选B。
28.【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运动的关系。由于革命的运动是人的高度自觉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的指导是产生不了的。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理论包括革命的理论,从其产生的总根源来说,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的理论总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并没有否认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观点,只是强调了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辩证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所以本题选BC。
29.【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真理与谬误概念的正确理解。A命题的后半句话即“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对的,但不能由此得出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的结论,所以命题A不选。命题C指出了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具体条件,与题意一致。命题D指出谬误转化为真理的条件,与题意相符。B命题是错误的,因为在同一范围内,对于同一问题的同一回答,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在同一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转化,否则真理就没有绝对性了,所以命题B不选。依据上述分析,本题选CD。
30.【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四个命题都指出了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命题A指出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命题B指出真理和价值侧重点不同从而指向性的不同,命题C指出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命题D则是指出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检验标准,所以四个命题全选。
31.【答案】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真理的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理解。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讲真理的条件性。A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真理的具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具体性理解生动的形象,这是艺术上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所以命题A混淆了两种意义上对具体的理解,故而不选。B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C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D项更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BCD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是正确的选项。命题BCD都准确反映了真理条件性或曰具体性的含义,即真理的具体性是与真理适用的范围、条件、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相关的,正因为这样,真理不具有抽象不变的公式。
3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在本题中命题BD是一个意思,因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也就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是不同的表述。
33.【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实践和实践证明是人类的自觉活动,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实践检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命题ABCD,准确反映了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是正确的。
3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的概念和特征。以上各项都是价值的特性即主体与客体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正确表述。
35.【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价值评价问题的知识点。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
36.【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37.【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教条主义是指理论脱离了实际,结果是“左”的和右的错误,其根源都在主观脱离客观。认识和实践的脱离,不必然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38.【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理解把握。命题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真理性的表述。归纳方法的不完满性,同样是强调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A、C、D命题符合题意。
39.【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掌握,具体是考查价值的客观性问题。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0.【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另一个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内在统一的。命题B、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41.【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价值理论的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主体为了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价值评价,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称为客体,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命题A、B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述。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人民网――奥运频道”、“人民网――《**报》”、“人民网”的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人民网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5368446联系。
(责任编辑:闫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