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儿歌歌词:论语(三)金海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09:01
 
',1)">
金海峰,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兼职教授。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负责人。
刚才讲得是《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第一章,从学习开始。
其实第二章就涉及到了儒家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边有涉及到一个孝,孝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具有鲜明特色的、有特征的这么一个文化概念。你要是把儒家文化了解的稍稍熟悉一些你会发现,我们说在专业层面上把儒家文化称为经,但是儒家文化这些经典比较全的,我们说把它归纳的比较完整的,一般我们就说是《十三经》。《十三经》里边的前三个,诗、书、仪,这是三个经,然后是礼,礼一分为三,周礼、易礼、礼记。然后春秋是一经三传,春秋左氏传、公良专、孟良传,据说还有周氏还有贾氏,有的是无书有的是无诗就没传下来,解春秋的一共有这么几家,传下来三家是三传,这就九经。接下来再加《论语》,再加有一个《孟子》,再加一本解释这些经典的词语的词书《尔雅》,再加以一篇文章入选的《孝经》。这《十三经》里真的以经命名的还真就是这《孝经》。然后你看《十三经》著书就更有意思了,这个解读《十三经》的都是历代的大学者,唯独解读《孝经》的是唐明皇,一个皇帝屈尊把自己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学者来解读一篇文章。足见对它的重视。我们中国文化强调是什么?就是汉唐。汉代也很有意思,汉把这个孝也看得很重。大家知道汉代这些皇帝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追封前皇帝,里边都得一个孝字,孝文皇帝、孝锦皇帝、孝武皇帝。这两代都重视这个东西。孝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一个理念。所以在这块一定对这里重视。
我解这个孝字,我想和大家从几个角度去分析,第一从文字学的角度,这个孝很有意思,大家看一下,孝字从哪来呢?《说文》里边说,它是从老说,是“老字”经过裁减省略,重新组成出来的。“老”字很有意思,这个字最初它不这么写,最初它是个象形字。
什么意思呢?谁一个人头发很长,长胡子了,驼背了,手里还拿着拐杖,这人就老了。后来到什么时候了?到了汉代,大家要是学传统文化,一定重视汉文化。汉是中华文化一次大的整理、反思、调整的这么一个时期。文字到了汉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文字,汉隶就能看出来这个字形了,这么个东西。就很符号化了,笔划、竖很具体,有笔顺了。说是不是到这个时候它的象形的意义就消失了呢?我觉得没有。当然了我这有一个解读,它有一点文化学的味道,从文字传承本身现在还没有找到例据。而什么叫老啊?其实你看这个字就很有意思,说这个人生他就是一个不断的往土里扎的过程。开始还没什么感觉,这就是要埋半截了,到这里就是入土为安了。老了其实就是死了。这个解读对不对?其实从文字的演变上是不对的。但是我不相信当时改这个字的时候一点这个因素都没搀杂进去。因为从文化学角度讲这是人对生死这个问题的一个共识。《圣经》里边就有这么一段话,你是尘土必归于尘土,人是什么呀?人不就是碳水化合物嘛!你最后你还得回到土里去。而从文化学角度来讲解读它,还有那么点意思。什么是老了?西方文化说岁月催人老。时光就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柄利剑。利剑在哪儿呢?我怎么看不着?这时光就是顶在我们腰上的一把匕首。它有不可逆性,就把你逼老了。怎么样才能让他不老呢?其实也很简单,你把这个东西忘却了,你忽略它。换成个什么东西呢?换成个大胖儿子,这不叫子承父业,这就是孝。从文字转换的这块它有点意思,孝就是儿子背着父亲,一代一代地往前走,让老年人忘掉这种对时光的恐惧。孔子有没有这个思想?有。孔子说,父母之命不可不知,晚辈一定要记着老人生日,虽然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但身体还健康,这是惜。为啥还要惧呢?尽管健在,但是一步一步走向衰老。但是这是儿女的该记得,别让老人总在这个问题上很沉重地去思考。人老了什么事最高兴啊?儿孙绕膝,几代同堂,最高兴了。孝是啥?就是子承父业,让这个老人忘记时光的这种危险,不断地背着他往前走。文字学的转化就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