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da airlines: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借鉴明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2:28

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借鉴明朝?

2012-01-08 13:43360军事网【www.360junshi.com】点击:1031次 我要评论( 0)

  我们知道,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实事求是地说,毛泽东当年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策略,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即便是今天,这些策略也未必就已经过时。

    中国毕竟是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粮食既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主要物品,又是极端重要的战备物质。何况,从抗大灾、御大患的角度出发,粮食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基础。历数世界上每逢大灾大难,粮食问题都凸显出其特殊重要地位。如今国家何以三令五申强调保证粮食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何以千方百计要求确保粮食流通领域完善的再构建,都说明了“广积粮”的重要性。

    “不称霸”合乎中国儒家传统“沉着镇定,内敛内守”思想。凡称王称霸者,往往四面树敌,难以久长,今天称王,或许明天连小卒也做不成。古今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不称霸”,既是我们埋头搞建设,全力谋发展的“韬光养晦”,也是我们进位赶超、迎头赶上的“修炼内功”,更是我们国家制度、社会性质决定的未来发展模式与国际交往方式。

    至于“深挖洞”,有人说,是毛泽东当时错误“估计国际形势”,花6亿多人民币挖洞不值。其实,就笔者看来,从当时国际形势分析,做出这个决定也是相当英明和极其正确的。毕竟,此时此刻,我们国家面临着美苏两霸的“南北夹击”,不仅和美国的关系非常敌对,又遇中苏关系恶化,甚至还发生了中苏间的“珍宝岛之战”。国际形势的严峻,不能不防、不能不早做准备。其二,有备无患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经典,更是治理国家的大略。尽管几十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谁也不敢说今后没有类似战争。临渴掘井的事,只能于事无补;唯有未雨绸缪,方能百战不殆。其三,即使是今天,国际形势并不太平。我国周边的局势不容乐观,战争威胁时刻存在。美国觊觎、臣服、压制、围堵,从中国捞取利益的战略并没有改变,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穿“连裆裤”一起合作侵略他国的一贯做法也没有改变,美日韩还有军事结盟等等。建设必要的人防工事,建筑必需的战略基地,都是不可忽视的安全防御措施。

    笔者之所以认为,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策略,是借鉴明朝的做法,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扛起反元大旗时,其谋士朱升给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集粮、缓称王。”朱元很好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因而取得成功。

    只不过,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内容有些不同。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可以说,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后来成为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高筑墙、广集粮、缓称王”确实是个好的方略。大凡好的方略都因时顺势而定,都带有历史特征,都符合时代需求。

    因此,我们在探讨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策略时,不能忘记了朱元璋曾经成功的实践;我们在研究朱元璋的“高筑墙、广集粮、缓称王”做法时,更不能忘记毛泽东之所以提出此战略决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

    毛泽东在善于总结、古为今用方面,无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表率,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学习。

(责任编辑:火影神者)

>相关阅读:
  • 明朝官员“清流”气节何以不如“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