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到哭表情包:鲁迅先生不仅只是一个文人 更是愤青的典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54:46

我一直以为,鲁迅是愤青的典范。

所谓愤青,按照百度百科的释义,广义上指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因此,愤青的范畴,并不限于某个特定时代和国家,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比如怀有报国之志却遭遇猜忌而投江的屈原,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却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李白,比如以鬼怪故事讽刺社会现实的蒲松龄,比如以杂文为投枪和匕首而刺向敌人心脏的鲁迅。

鲁迅不仅只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战士,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远大为民请命志愿的愤青。面对颓废的祖国,鲁迅东渡日本求学,本以为通过像疗救父亲一样的中国国民致力于祖国强盛,可因为一部关于处死中国间谍的日本电影,展现出中国国民的冷漠麻木近乎无可救药的程度,促使鲁迅决议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的精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足可彰显鲁迅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足可视作鲁迅为祖国进行战斗的宣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自我写照,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夸张,对于社会,“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对于兄弟,“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灰暗时代,鲁迅的角色,注定充满艰险,其犀利的笔锋,正刺中社会的阴暗与腐败创面,于是,不是被跨省追捕,便是被官方封杀,以至于总是要逃走。但这并不能让鲁迅放下自己战斗的笔,相反,他用更加猛烈的方式,来祭奠为光明付出青春和生命的英雄们,来鼓励为光明进行呐喊与奋斗的青年们。

昔日世道苍凉,社会荒芜,见利忘义的社情,蝇营狗苟的人事,使得普世价值的社会“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正人君子”们所标榜的“公理”、“正义”,“只能骗鸟”。面对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的“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落尽了叶子,单剩干了”,却依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权贵们品尝着人肉的宴席,正人君子们紧随其后,见官爷和富人就摇头摆尾,温顺驯服,见穷人和弱势则狂吠不止,仗势欺人,这也难怪鲁迅有时候自感“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于是,便“只能逃走。”

逃走不是萎缩,而是为了更加韧性的战斗。

《狂人日记》不只有“救救孩子”的呐喊,更有对人吃人封建制度猛烈的抨击和揭露;《纪念刘和珍君》不只有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的赞美,更有对暴徒无耻出离控制的愤怒;《药》不只有对华老栓愚昧无知的叹息,更有对夏瑜为革命牺牲的尊崇。鲁迅眼中的中国社会,不过只是一场只供权贵享受的人肉的宴席;鲁迅眼中的中国国民,不过只是悲壮剧中拥有幸免本领的麻木的看客。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出了悲壮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为了表达对旁观者的憎恶态度,鲁迅虚构了裸着全身的一男一女,捏着利刃,对立于荒漠的狂野,直至干枯,反过来“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着围观的路人们在无聊中死去的干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国民。“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这还不算,还要麻木到竟然用为国民牺牲生命的革命者的鲜血做人血馒头,以作为疗救自己的药方。

我忽然冥冥中找到了从鲁迅笔下的国民传承至现在的冷漠的原因了。我们的周围为什么总是出现那么多不仅见死不救的遗憾事,而且还有反咬一口的稀罕事,为什么总是出现那么多权贵一族拿人不当人的暴虐事,而且还有法外开恩的蹊跷事。愤青的笔力,自然很难超越鲁迅的高度,于是,在现代的介质上,只能留下叩问事实真相与寻求社会公正的帖子,以及表达朴素正义和发泄现实不满的粗话。

英雄,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人间。即使头大尾小的小青虫,虽然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在鲁迅看来,却是苍翠精致的英雄。对于青年,以及青年的学生,鲁迅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认为,“青年们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说出来。”当然,这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掀掉这人肉的宴席,破坏这罪恶的厨房,完成这现代青年的使命,才会有新的光明。

历史会记住鲁迅,作为愤青的典范,将成为青年们推动社会发展和谋取国民幸福而膜拜的英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不死,愤青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