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师附小分校:佛到底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03:58

佛到底是什么

关于佛,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泥塑、木雕、石刻、铜铸、彩绘的各种佛像。它们在香烟缭绕中接受善男信女和各种信徒的祈祷和跪拜。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佛的偶像化。

其实佛是从梵语中翻译来的一个外来名词。最初称作是“佛陀”,也有译作“浮图”的。叫来叫去人们省略了一个字,就叫做“佛”。佛的本意是觉者,即通过修炼这种特殊的认识方式而觉悟了的人。那么佛觉悟了什么呢?他觉悟的是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和真理。因此,佛具有超越于常人的智慧,他洞彻宏观、微观、三界六道各种生命的生死轮回,对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和真理,具有极为深刻的领悟。可以说佛是宇宙真理的象征和化身。所以佛可以知人所不知。释迦佛当年不借助任何科学仪器就看到并告诉人们:“一滴水里有十万八千条虫”。这与现代科学家用显微镜观察到一滴水中有无数的微生物是极为吻合的。他还看到现代科学家用科学仪器都看不到的情况。他说:“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毫无疑问他是智者、觉者,具有大智慧,是真正的科学家。

汉语的“佛"字颇有深意,它是由“人”字和“弗”字组成。“弗”有否定之意。因此,佛是对人的否定,是超越于常人的非常的人。即如道家称修道者为真人一样,真正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佛是超人,具有超越于普通常人的超常能力。这种超常能力就是佛家通常所说的佛法神通。他可以不动手不动脚就可以做出常人动手动脚都做不来的事情。古人对此曾有描述“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 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能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因此佛无所不能,可以为人所不能为。佛具有大自在,是全能的真正的超人。因此,佛实际上是神,他是神的一种。但他所具有的这种神通变化是不轻易在常人社会中显现运用的。精通佛教《大藏经》和道家《道藏》的吴承恩,在其所著《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如来佛、观音菩萨、孙悟空等人物各种神通变化都是有根据的,是根据佛经、道藏、历史、传说几方面敷演出来的。

佛是以修善为特点的宇宙高级生命。他具有宏大的慈悲心。他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和关怀。他无条件地对众生好。他为度人可以吃尽人所不能吃的各种辛苦。他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任何代价,无条件地为被度者创造各种有助于修炼和圆满的条件,因此,佛是无私的、纯善的。他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无比崇高的道德境界。当年释迦牟尼佛为度人屈尊在人世间要饭。地藏菩萨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都是常人所不可理解和想象的事情。

在本次人类文明中,人们所熟知的佛,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关于释迦牟尼佛,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个王子。他天性慈善、聪慧、多思,虽然很快即可继承王位,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有感于人生暂短无常,并充满了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以及贪、嗔、痴的精神痛苦,于是于29岁时,决意抛弃王位,离家修道。他离别娇妻美妾和慈爱的父王,孤身一人在荒郊野外苦修悟道6年。最后,当他趺坐于菩提树下48天,于明星出时,终于豁然悟道成佛。之后,他将所证悟到的佛法广泛传播,形成了最初的修炼群体,并在其身后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但实际上释迦牟尼并非唯一的佛。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讲“如来佛多如恒河沙数”。在他讲经说法中,人们还知道了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原始七佛、转轮圣王等。藏传佛教中还有大日如来、密勒日巴佛等。而且他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修佛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除了传统的佛教外,还有许多修佛方法在民间流传。他还讲了到未法未劫时期,他所传的法败坏,将有弥勒下世重新传法度人。

为什么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有那么多善男信女崇敬佛、信奉佛、修持佛法呢?就是因为佛是具有超常思维大觉大悟之人,所讲出来的东西包含了对生命、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可以解除人的困惑,在世俗红尘中渡人于迷航。佛具有远远高于普通常人的道德境界,大慈大悲,救度众生。而且佛同时具有超越于常人的神通法力,对于一心向佛、真正善良的人,可以救苦救难,使人逢 凶 化吉,遇难呈祥。

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区别。

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有什么区别。他们是不是长的很像?我一直以为是同一个人。是不是他们旁边站的菩萨各不相同?我们一直说的西游记里面的如来佛到底是指谁?进一个寺参观的话,这三个佛一般是同被供奉在大雄宝殿里面的吗?还是分开来被供奉的呢?一般来说,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哪个最受参拜者的推崇呢?他们各自负责实现我们人的哪些心愿?换一句话说,是不是根据自己祈求的内容不同,要去不同的佛那里?

1、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

外表都一样,内心世界一样,佛佛道同。不同的是:释迦牟尼佛是此娑婆世界现在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现在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手势主要为说法印(一向前、一向下),药师佛主要为手托宝塔,阿弥陀佛主要为手托莲花。

2、他们旁边站的菩萨:阿弥陀佛旁边观音、势至菩萨;药师佛旁边日光、月光菩萨;释迦牟尼佛旁边文殊、普贤菩萨。

3、如来佛:是吴作家搞错了,如来是佛的别称,是一回事。一切佛都有11种通称,佛、世尊、天人师、调御丈夫、如来、世间解……。此世界主要简指释迦牟尼佛。

4、这三个佛一般是同被供奉在大雄宝殿里面的吗:是的。称现在横三世佛。

5、一般来说,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哪个最受参拜者的推崇呢:都一样,释迦牟尼佛教大家念阿弥陀佛的名字,所以念阿弥陀佛的人多,但念阿弥陀佛不就是等于念释迦牟尼佛吗?

6、他们只自负责实现我们为成佛而发的心愿,为贪婪、仇恨、执着歪理邪说而而发的心愿无益。因为他们只教大家如何觉悟的方法,要大家自己去做,他们无法替人来做。

佛、如来、释迦摩尼、达摩祖师有什么区别?

1)佛、如来、释迦摩尼,这三者是一个概念吗?或者说有什么区别?

2)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中是什么概念(或者什么地位和来源)?

1,佛和如来是一个意思。都是觉者的意思,也是佛陀的十种称号之一。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立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本师如来佛。

2,菩提达摩祖师,为佛教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华禅初祖。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

佛和释迦牟尼佛是有区别的。

佛,是觉者的意思。在佛教中,号称有三千佛陀,分别是:庄严劫千佛,贤劫千佛,和星宿劫千佛。

其中呢,释迦牟尼佛是贤劫最后一尊佛,星宿劫降临,弥勒会成佛,取代释迦牟尼佛的位置。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三世佛之一,竖三世佛为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横三世佛为西方阿弥陀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

  阿勒陀佛

  阿弥陀佛 ( a mí tuó fó ),其名号梵音为 Amitāyus(无量寿)、Amitābha(无量光),别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观自在王佛、甘露王。密号为清静。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据记载,在很古的时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极乐净土),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发了四十八誓愿,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愿望,而成为阿弥陀佛,现在仍在弥陀的西方净土说经法,据说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够避免一切痛苦。

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无尽愿力誓渡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

   阿弥陀佛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即日成佛,自无生日一说,该生日其实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因为永明延寿大师被公认为是阿弥陀佛再来,因此以此作为阿弥陀佛的生日。)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

  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叶尊者”,佛涅槃以后后世称他为初祖;年轻者名“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涅槃以后后世称他为二祖。

  俗称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是说某佛。就像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9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塔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那耶梭哈

药师佛

  药师佛,梵文 Bhai?ajya guru vaidūrya prabhārāja,又作 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依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

  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

  藏语音:“桑给眉拉”。此佛于过去世行 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延生续命。

佛殿里一般都有些什么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游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最好去处。 

登山晋庙,我们会看见许多造型各异、雄伟巍峨、金碧辉煌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内又有许多妙相庄严、气势雄伟、技法精湛的各种塑像;有色彩艳丽、画技高超的壁画;殿堂周边有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有袅袅升起的香烟;有喃喃回荡的颂经声……身处其间,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人类文化在瞬间的释放。宗教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细细体味,要了解佛教文化,必先了解寺院的建筑的布局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寺院原本是出家僧众礼佛修行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 

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下面,就让我做你的导游,为你打开山门,去领略一下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和文化吧。 

山门通常是一座有3个门洞的牌楼式建筑构成,中间有一个大门洞,两旁各有1个稍微小一些的洞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此称三门。我们日常说的“身入空门”,就是僧尼进入了寺院的大门――三门,从此开始了远离人世喧嚣、吃斋念佛的寺院生活。 

山门之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通道式的长方形建筑物。其左右两侧各有密迹金刚塑像一尊,造型为手持金刚杵的力士。传说古印度有两位王子皈依佛门,发誓常随佛旁,聆听佛的一切说教和一切秘闻,故称密迹金刚。一些寺庙山门殿中的密迹金刚被《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雕塑所取代,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山门之后是一座长方形的佛殿,殿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又叫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是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为姓,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悲”。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古代民众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弥勒佛又有了“送子弥勒”的称号,由此还出现了“五子戏弥勒”的塑像。弥勒龛两旁的柱子上刻有许多哲理高深的对联,常见的有:“开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殿的东西两侧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吒,职责是守护东方,脸白,穿白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国土,手中的琵琶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面青,穿青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宝剑是为了保护佛法,也代表 “风”。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着一条龙。“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名声闻于四方,手里的法器代表“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僧、护法、护国、护众生的职责。老百姓则认为他们代表“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平安。 

弥勒的背面是一尊手持金刚杵、穿甲戴盔的韦驮塑像,号称护法天尊韦驮。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是寺院的守护神。韦驮手中的金刚降魔杵常有3种姿势,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意思。一是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搁在手腕上,挺直站立,这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寺,具备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二是韦驮右手握杵触地、左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则表示不具备接待条件,不是十方丛林寺,因此云游僧人和信徒们朝拜后,应尽快离去。三是韦驮左手握杵指向天,则表示该寺只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出了天王殿的后门,迎面正对着的便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塑像较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大殿正中设台(坛)、台上供奉主尊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佛的背面配置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大殿正中为主尊像,供奉在须弥座台或莲花座上,主尊佛为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指英勇无畏、法力无边,因此将供奉释迦牟尼的殿堂叫作大雄宝殿。主尊塑像多种多样,各寺院不尽相同,汉传佛教寺院一般设一尊和三尊。 

1、 一尊主佛像:有坐、立、卧式。 

坐式是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或成道像或说法像。 

立式为释迦旃檀像,佛右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左手屈臂上升作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卧式为佛祖涅像,即佛祖入寂前,向众弟子们最后一次说法的法像。 

2、 三尊佛像: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面是药师佛,右面是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左为“过去世”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世”弥勒佛);三身佛,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因各寺所属宗派不同等种种原因,各寺一般都有本寺的主供佛或菩萨。福建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之后为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洛阳白马寺的大雄宝殿之后,建有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为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表示由此三圣接引超度世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也叫菩萨顶,该寺主供是文殊菩萨,该殿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主供观音菩萨,其观音殿也是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也有许多寺庙只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而无主供佛及菩萨殿。 

法堂又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说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的场所。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规模较小的寺院不专设法堂,而在某一殿堂内开辟一侧,或在藏经楼设有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各种各样的经卷是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雄宝殿等殿堂之后,都建有藏经楼(阁),用来存放佛教经典。 

藏经楼通常宽敞、明亮、洁净,里面摆放着许多高大的藏经柜,柜里存放着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经书。 

佛经的种类很多,通常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论”藏是菩萨们和佛学大师们对佛所说的经义加以解释、论述或发挥(发展)的文论。“十二部”是依据体裁和性质分出的12类经文。 

有些寺院的藏经楼用途较多,既可藏经,又可作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还可用作贵宾接待室。 

配殿一般由伽蓝殿和祖师殿等建筑物组成。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殿内正中塑波斯匿王、其左塑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为父子3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的左侧,禅宗祖师殿内正中通常供奉达摩,其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等。 

以上是比较完整的“伽蓝七堂制”的丛林格局。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政治经济条件和各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