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维文: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33:38

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中国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胡适(1939)、林语堂(1940、1950)、沈从文(1988)、艾青、北岛、钱钟书、巴金、王蒙和李敖。

     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先生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感到是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当年925日,鲁迅回复了台静农那封后来颇为有名的函件。其中相关的内容有: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话的意思很清楚。他认为自己“不配”获“诺奖”。中国的其他人当时也还不配。于是他没有被提名也没有入围。

    胡适被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也是那位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那是晚鲁迅那封信一年多后的192922628日。胡适当时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在火车上就发生了这档子事。当时胡适日记中这样记载: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 Hedin (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胡适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他在日记中说,“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首先他认为自己在提倡文学革命方面是“有功”之臣,甚至因此而提名选举也“不推辞”;再,为了获个什么奖,而自己来翻译自己的东西,不干。那实在不符合当时中国文人的自尊和体面。所以胡适用了“没那厚脸皮”这样俗而重的字眼。三,胡适自认“不配称文学家”。在他看来,“文学奖”主要是授给那些文学创作者,而他自己,主要功绩是在“提倡文学革命”方面。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情形,胡适还是很清楚的。

 据瑞典学院提供的资料,1951年至1962年这12年里,中国作家当中仅有胡适一人曾在1957年被香港笔会提名并入围评选。胡适止步于第14名。

     沈从文在入围到最后评奖之间的阶段去世了(1988)

 老舍1968年曾被正式被列为获奖者,但诺贝尔奖不授予去世的作家,经过调查,老舍已经不堪迫害自杀而死,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改授给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杨建民)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江西赣州人。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等。

    莫言获得2012年10月11日莫言以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