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凤儿扮演者李姝:小说理论类)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2:17

RE:(小说理论类)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

    我们在考究意识流小说思想根源时不得不要提及另外两个人,柏格森和詹姆斯。柏格森出生在一个犹太的艺术家庭,本人在法国接受教育,在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都颇具造诣,曾获一九二八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最大的建树是在哲学方面,他创立了生命哲学,被后人喻为直觉主义的鼻祖。

    我们知道世纪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意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到十九世纪,这种静止的凝固的从概念出发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桎梏。
    必然要被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替代,于是便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还深刻地洞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必然消亡的命运。所以马克思自然受到了资产阶级精英们的挑战。他们一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极力调和基本的劳资矛盾,比如增加工人的工资、缩短工时、提高社会福利缩短贫富差距等,同时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并积极地构建世界的统一的市场,建立贸易联盟,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不惜武力颠覆他国的政体,构筑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目的为了更冠冕地占有他国的资源和贸易份额。他们一边对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进行抵毁和攻击,另一方面,他们想别辟他途,极力扩展理性以外的领域。
     二十世纪初,从尼采用权利意志来反对传统的思辨哲学,宣布上帝死了来反对宗教的神学开始,于是便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随后便产生了柏格森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
     柏格森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生命冲动而产生的,万物的千差万别也是生命冲动的结果,生命由向上喷发和向下堕落两种形式,前者产生有生命的东西,后者产生无生命的东西。他说,生物有一种“冲力”,因此生物才能传种进化,科学纵然能造出生物的多种性质,但难以造出生物的“冲力”,科学制造的东西不能进化也不能传种,而传种和进化正是生物本质的属性。在柏格森看来,生命的进化好像是一条艺术的大河流,她冲着物质流去,一心想冲开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的方向就是进化到人的道路。 反对僵死的教条、摒弃凝固的范畴、突破严密的逻辑体系、摆脱轭制人性的所有束缚、追求个人内心的活生生的连绵不断的生命冲动是柏格森学说的最大特色。他还认为在机械论呆板的顺序性因果性不能说明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形而上论甚至是思辨的哲学正是把世界解释为一个封闭的凝固的抽象的世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是不能服从机械论的,于是柏格森提出了绵延生命的冲动、基本自我、直觉等等系列概念。
    所谓的绵延,就是事物和生命的发展过程,它不是指量上的时间,它是指连绵不断的物质变化流,如过去到未来的连续涌进地流动,这种绵延只能靠直觉来体验,它是一种连串的自我意识流。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冲动是最基本的绵延,它不稳定也不可琢磨,像一条无彼无岸的河流,他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说:“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活下去的时候,当自我不肯把现有状态和以往状态隔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的陆续出现就具有纯粹绵延的形式。”可见柏格森的绵延就是纯粹自我意识体会的绵延流动。
    关键词:直觉。后来人又将柏格森的哲学称做直觉主义。柏格森在《创世进化论》一书中说:“无数的直觉在飞速地逝去,只在时间的间隔中映出它们的对象,直觉抓住它们,首先予以映证,然后让它们扩展,终于趋于统一,这项工作越向前推进,便越能理解直觉就是心灵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生命本身。”他认为,直觉是最高最深刻的认识,理性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和局部,只有直觉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绝对领域,也才能达到运动变化绵延到生命之流的领域。随后他又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说:“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汇使人们处以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实际上他所说的哲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神秘的人类的第六感觉和人依据自我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心理本能,也就是被现代科学证明了的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失的环节,也叫顿悟和灵感。
    柏格森的直觉有如下几个特点:一、他的直觉很神秘,直觉的对像的绵延也就是自我,他认为精神和意识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创造力,也是一种记忆和回忆,他的根本在于自由地把绵延的每一瞬间聚集在一起;二、直觉的过程是靠内心直接领悟去把握对象,同时直觉又具有创造力,所以在直觉的过程中就将对象无限地扩大;三、直觉的目的在于直觉本身,不在于发现真理,也不在于指导实践,是在于苦思冥想那流变之物,达到“理智的同情”。置身于对象之中,同时体察对象自身。
    直到现在我们都很难揭开柏格森直觉的神秘面纱,但他的学说似乎对人的第六感又挨进了一步。柏格森攻击科学研究,抵毁理性能力,极力抬高直觉的神奇作用。他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工制造的概念和符号,使科学成为符号的科学,这种科学与事物的本质毫不相干,毫无价值可言。他的目的恐怕是给人的心力探索一条不需借助科学技术和理性手段就能达到事物宏观和微观领域的通道,他想寻找人类的第三只眼。
    其实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有了太多的唯灵论的神秘色彩,从某一种意义上说科学和理性应该是人类第六感的物化和延伸。

    就在柏格森提出生命之流后,美国的威廉*詹姆斯又提出了“意识之流”。
    詹姆斯生于一八九二年,是生理与心理学家,同时又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大师,其代表作有《实用主义》《心理学原理》和《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等。他十分地推崇柏格森,其学说有着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的信仰是由情绪决定的,推理和概念都要受到人的欲望的影响,并以满足欲望为目的。他还说,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形态,而这种形态是不断流动的思想河流,意识本身并不表现些格离的片断,也不是被连接起来的东西,它是流动的河流,也称之为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人个体所特有的东西,人的意识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人的内心世界的构成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是否有共同意识,詹姆斯还无法确定,人的集体无意识后来是被荣格发现并界定的。在詹姆斯这里,人的意识是常变的,而每一处心理状态都不会重复出现,同时意识又是穿流不息连续不断的。很明显有着柏格森绵延学的痕迹,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有实体状态和过渡状态,就像波浪一样有峰有谷,于是就形成了连绵不断河流。
    关键词:意识流。詹姆斯的意识流说是建立在彻底的经验主义理论上的,是完全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所谓彻底的经验主义,就是把万事万物都当做经验,把世界看成一个纯粹的经验世界,这种经验是无需通过感觉来获得,完全是人的主观经验,它包括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例如:梦境、昏迷、精神失常的心理活动和想像,这种经验只能领悟,而不能言传、表达和下定义。意识流动中的纯粹经验,没有任何逻辑结构可巡,混沌不清,无法用科学和理性来把握它。詹姆斯的实用主义是彻底的经验主义理论,这种经验主义是和理性针锋相对的,他认为,经验和理性的差别在于,理性的实在一直就是现成的、完全的。实用主义的存在是不断创造的,其一部分面貌尚待未来产生。前者认为宇宙是绝对稳定的,后者认为宇宙还在追求奇遇之中。詹姆斯所谓的经验主要是人的本能和下意识的心理活动,把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中的一些心理状态当做认识的源泉和基础。从某一方面看来,詹姆斯和柏格森和弗洛伊德他们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詹姆斯的意识流和柏格森的生命之流都是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本能欲望放在首位,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加以放大,正好迎合的当时文艺思潮变革的需要,因此也就成为了意识流小说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 待续------

RE:(小说理论类)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

                                 三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当人们的概念无法企及事物的本质时,就去做比。昆德拉曾经说,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时代,只去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理论、文化是不够的,一定要去研究它的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假如对此有怀疑,翻开《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的时代一定会像电影一样在你脑幕中显现。
   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以后,耶酥为民受的重重苦难便落到了现代人自己的肩上,包括人的主体性提升以后的种种责任和烦恼。
   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第一次与传统文学决裂,尤其是小说,并将小说的本体转向了人的自身,人的内心世界的心历路程,启开了现代小说的扉页。
   首当其冲的是意识流小说的兴起。我们知道首创“意识流”概念的詹姆斯和生命“绵延”之说的柏格森对意识流小说的催生起了相当作用,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更为重要。可以说从世界观方面对人的本质——反传统的认识,支配着意识流小说乃到整个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价值观。虽然三位大师对人的意识的认识很相近,但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的研究远比他们深广而具体。
正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向人们昭示了人丰富又复杂的心灵世界,犹如一座黑暗的地狱,一口沸腾着的情欲的火锅,以及无意识的欲望只暗照唯乐行事的原则。所以意识流小说家根据各自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和经验认同了弗洛伊德对人性本恶的介定,肯定并追随着这一新的价值观。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如实写出人的内心,人心灵的丰富和复杂性,自然将笔锋伸入了人的梦境。歇斯底里、性变态、精神病症以及各种各样的想像幻觉的无意识世界。如果说这些是小说家对小说题材领域进行新的开拓的话,那么意识流小说家对于小说艺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之二便是引入精神分析临床中的自由联想法。这一方法在弗洛伊德那里是为了让病人克服抗据将隐匿心底的无意识欲望和盘托出。因此,意识流小说要具体描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无意识的心理历程,在表现手法上对自由联想如获至宝,无需过多更改和修饰,只需打乱时空的传统序列,如实地将人物内心的非理性无逻辑的随意性和跳跃性的潜意识展开来,便会为读者打开有别于传统小说中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其三是意识流小说也引入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并将此发扬光大。柏格森认为一般人所理解的时间是用空间的概念来介定的,把时间看做各个时刻按序列依次延伸,是表现长度的数量概念,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无序的跳跃的相互渗透的表示强弱的质量概念,在柏格森看来,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就越能适应心理时间的概念,因而意识流小说家据此来打破传统小说以时间为序的结构,采用过去现在和将来彼此颠倒和相互渗透的方法,给小说的叙述开辟了新的天地。
   特色之四便是内心独白的方式,这一手法最早源于戏剧,即舞台人物面对观众独白内心的所想。由于意识流小说家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不愿意受作者的外来干扰,于是他们便大量采用内心独白的方法,让人物通过独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特色之五便是回忆,使用意识的自然回流随意地切换到过去的任何时光,或从现实的一点感触放射性地延伸到意识的深处,那曾经的印记用于安抚记忆的伤痛,此种手法多用于表现忧郁失意型的人物。
   除以上主要的表现手法外,另外还有旁白、追忆、梦魇等等。四十年代以后,意识流的技巧已被很多现实和现代派作家采用,目前已不存在独立的意识流派了,只是更多地继承和发展意识流的技巧而已。    待续------   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最先发轫于英国而后遍布欧美。这一流派开启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对小说艺术现代性的开拓影响极其深远。其中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作者有: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沃马夫和乔伊斯,以及美国的福克纳等。
    关键词一: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普鲁斯特是法国现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是意识流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成就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以及后来的马尔克斯,被喻为世界文学史的四座丰碑。
    普鲁斯特出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浓郁浪漫之都巴黎。父亲曾任第三共和国的卫生总监,母亲是个犹太富商的女儿。富裕的贵族家庭养育了他多愁善感而抑郁优雅的性格和气质。他自幼患哮喘病养尊处优,经常涉足于上流社会,与文学艺术家交往频繁,却很少从事社会职业。一八九五年他获文学硕士,在图书馆短期任过职,由于身体病况,后长期休养。
    普鲁斯特从中学就开始写作并不段地向报刊投稿。一八九六年出版《杂感集》《悠悠岁月录》,一八九九年写出自传体小说《莫忘桑德依》,但未完成。从一九零六年到一九一三年他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被蕴育成熟。全书七大部分,共十五册,二百七十万字。一九一三年小说的第一部《斯万之家》完成,自费出版,反映平平。一九一九年,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身旁》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并因此成名。一九二一年发表的第三部《盖尔其特之家》,一九二二年又发表的第四部《舒多维和格维勒》,一九二五年分别发表了第五部《雨秋》和第六部《逃之者基失踪的阿尔内丽娜》,一九二七年完成第七部《过去的时光重现》,五到七部都是在他死后发表的,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普鲁斯物在巴黎病逝。
   《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巨制,作品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法国生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童年、青少年生活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法国上层社会的历史变迁。并以主人公的爱情生活表现了资产阶级和小资青年忧郁和苦闷的精神状态。
   《追忆似水年华》带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主人公“我”出生在殷实富足的家庭,从小就体弱多病并喜爱读书,兴趣广泛,尤其热爱文学和绘画,青年时常处在巴黎的上流社会并广交名流豪门。早年追求富商的女儿吉尔布特,无果而失恋,后病发回故乡依海滨疗养又爱上了少女阿尔贝丽娜,有了一段又幸福又痛苦的美好时光,后来他发现阿尔贝丽娜有同性恋倾向,就痛苦地离开了她,最后阿尔贝丽娜意外地死亡,沉重地打击了“我”,从此便自我囚禁,整天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并用文字将已逝去的美好时光留下,以期能时时重温。作品中为主干的我所经历的事情和场景时隐时现,断断续续,并非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仅仅是一个链接,是联想的基点而已。作者真正要展现的是以我的生活向四周扩散的生活枝蔓以及那些生活场景如潮水般的荡漾和翻卷的情景。文字的缝隙里充满着对以逝去岁月惆怅的失意与忧伤的情怀。普鲁斯特在最后说“真正的幸福是已经失去了的乐园”,这种感慨是来自作者生活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人生的真谛。

    我们知道普鲁斯特十分地推崇柏格森而且深受其绵延说和心理时间说的影响,同时也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理论的影响,开创性地对小说艺术进行了新的尝试,那么《追忆似水年华》有哪些开创性的艺术成就呢?

   首先,这部长篇小说用极其细腻而慎密的笔触刻画人物的细微情感,包括变态心理以及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作品的视角和结构都有别于传统小说,它是从每一点和事物的初始感觉进入人物的内心境地,同时再折射出外部世界的人事变迁。其最主要的手法为回忆、切入和联想。从小说中主人公躺在床上回忆自己的生平开始,他的思绪像流水一般涌动流淌不止,又像海潮般翻卷跌宕绵延无边。

  《马德兰的点心》便是小说中精典的片段,小说开头作者通过主人公小时候在姑妈家喝茶时,吃到马德兰点心屑的茶碰到了上腭的感觉,同人物的记忆联系起来并以此漫延开始,启开了人物的很多生活印记,情感封闭的领域,于是童年时在孔布雷的生活情景便陡然显现和复活了。他的不同感觉循序渐进地寻找那即陌生又熟悉的生活体验。在孔布雷每个礼拜天的早上我到姑妈睡房里向她问好的时候,她总是把小块马德兰点心在茶里浸泡一下给我吃。多年来,一看到糕点铺货架上的马德兰点心就自然联想起和孔布雷小镇那些分离的日子,也每每感慨万千。当人亡物伤,昔日的一切荡然无存时,只有气味和滋味长久存在,而那些无形的点滴记忆却依然载负着宏伟的记忆大厦。普鲁斯特说过,人只有经历过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因此小说是记忆的神话。

    其次,普鲁斯特有意识的将叙述提升到方法论的位置。作为整体叙事的依托,叙述这一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法首次突现在主要的位置上,成为统领小说功能性的要素,从而使小说的话语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拓展了小说的结构和容量空间。我们知道,在传统小说中,叙述是和描写以及对话处于同一平台的,其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一般只做小说结构的引线。例如对人物历史的概述,对事件过程的说明,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等。作品主要是以描写和对话来完成的,叙述只是作品中的补充手段。比如传统小说作品一开始总是地点和场景的描写,依次是人物的出现,然后就是人物肖像和行动的描写,接着便是由人物的行为引发矛盾和冲突。而人物的交流和冲突的发展又多半是由对话来完成的,作品中叙述的成份占了很少的比例。然而在普鲁斯特的小说中叙述就提到了首位,描写和对话只是作为叙述的补充而溶入在作品的叙述的河流中,使小说真正成了语言的叙述艺术。让我们看看《追忆逝水年华》里《斯万的爱情》卷,“这样她总是坐着斯万的马车回家。一天晚上,她刚下车,他对她说明天见,她匆忙在屋前的小花园里摘下一朵最后菊花,在他还没有走之前递给他。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把菊花紧紧地贴在唇上。几天以后,菊花凋谢了,他便将它珍藏在书桌里。
  
    然而,他却很少去她家,印象中只有两次,是在下午,他参加了她认为很重要的喝茶活动。那几条短短的通道僻静空旷,两旁几乎皆是鳞次栉比的小住宅,有时出现一个阴森森的小店打破了单调,它是这些昔日名声不好的街区的见证和可恶的残迹。花园里和树枝上还残留着不加修饰的冬景,近在咫尺的大自然景物,这一切都给斯万进门后所见到的喧哗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普鲁斯特在叙述中将女主人的家居环境描写出来,同时也将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了,而这些都是在叙述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读来即自然又亲切。接下来“奥黛特接待了他。她穿着粉红色的丝制便袍,颈和手臂裸露在外,她让斯万挨着她坐下。这是墙壁凹进去而形成的一个隐密的避角,这样的避角在客厅里有很多。它们前面设有一道屏障——装在中国花瓶里的硕大的棕榈树或是挂满照片、丝带节和摇扇的风屏。她对斯万说:‘你这样不舒服可以等一等,我来给你好好地弄一下。’于是,她仿佛炫耀自己的某种特殊发明,微笑着在斯万的脑后的脚下放了几个日本丝织的靠背,她揉打着靠背,似乎毫不吝啬这些贵重的物品。”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普鲁斯特在从容委婉的叙述中自然地加入了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环境和动作,同时还将对话溶入其中,给人以情景交融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普鲁斯特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翻开《追忆似水年华》,几乎每一章节和段落都精彩纷呈,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待续-------

RE:(小说理论类) 西方现代派小说及批评论概述

   关键词之二:詹姆斯*乔依斯。如果说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鼻祖,那么乔依斯便是意识流小说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

   乔伊斯(1882-1971)出生在爱尔兰都伯林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父母希望他将来能成为神父,然而他却对哲学和文学情有独衷。十八岁时便以评论易仆生的戏剧在文坛展露头角。二十二岁时他便自愿背井离乡,到欧洲各地流浪,以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期间做过短暂的银行职员和教师,一九二零年受都德的注意和呵护,在巴黎定居。后来又迁居苏黎士,直到病逝。
    乔伊斯一九一四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一九一六年出版的《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在艺术上突破了自我,走向了意识流。艺术上大胆的尝试使他达到了意识流小说的新高度。一九二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尤里西斯》便使他跃入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也成了意识流小说的领军人物。据乔伊斯自述,他是最后一篇小说《芬内根人的苏醒》是一部梦幻文学,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芬内根午夜时的一场恶梦,在梦里爱尔兰及世界历史都在他脑中流过。作品的主题是情欲创造人,而战争又消灭人,并以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人类所谓的文明史,说明了作家以人的原罪为依脱的宿命的历史观。
   让人感慨的是,小说中有十八种语言,纷然杂陈,不断地自由组合,五彩缤纷而又光怪陆离。乔伊斯说没有梦幻般的语言,非此不足以表达他的梦魇。
    乔伊斯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他的长篇小说《尤里西斯》之中了。这部具有史诗风格的现代派经典小说几经磨难,最后在作家四十岁生日的时候由法国巴黎的沙士比亚公司出版。一面世就享誉全球,并垫定了他在意识小说中的领军地位。
   《尤里西斯》最大的特点是意识流技巧的日臻完美,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潜意识里,开拓了意识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诸多可能性。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也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和创新,采用内心独白、旁白、凭空道白、多种叙述的回转、倒插、时空的自由切换和混淆等手法,来描写人物不断流动的意识世界,从而使小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尤里西斯》描写了都伯林三个居民在一天中所历的人事,并把他们的活动细节构成一副万花筒式的图画。达德鲁斯的虚无、布鲁姆的庸俗和穆莉的肉欲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尤里西斯》从总体结构上看由三大块构成。第一部分大致有三章,以人物达德鲁斯为中心。这个人物作者在《青年艺术家画像》中出现过,基本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原型。达德鲁斯在外流浪,后来母亲病危才得以返乡回都伯林,于是便勾起了他无限的感慨和联想,主要有对母亲的内疚,有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现实生活的厌倦,精神上一直感到毫无寄托,人生显得是那样地毫无意义。
    小说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共有十四章。主要讲一个报馆广告经纪人布鲁姆的故事。布鲁姆为了生存,整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孩子的夭折、妻子的外遇都使他感到生活的沉重和毫无意义。更为痛苦的是精神的空虚,于是便整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第三部分虽然只有一章,却写的是布鲁姆妻子穆莉临睡前的一段心理,占有很长的篇幅,而且不分段落,也没有标点符号,就像绵绵流淌的河水一样,将穆莉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将她灵与肉即矛盾又复杂的内心描述得淋漓尽致。
   《尤里西斯》的艺术成就有如下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尤里西斯》的主人公布鲁姆是文学史上十分闪光的边缘人物形像。他有别于传统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个人奋斗者以及多余人的典型形象。布鲁姆是一个典型的被大工业异化的产物。他忠厚老实,按部就班,但又懦弱和猥琐。在现实的商品关系中他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所以他时时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残酷的市场经济压抑着人的生存空间,面对妻子的背叛他也无力反抗。于是一个被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异化了的边缘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文学史的殿堂里。
    其次,《尤里西斯》呈现出浓郁的意识流色彩,尤其是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层被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特别是潜意识里的欲望和现实准则的强烈冲突。
       乔伊斯继布鲁斯特之后又更多地拓展了意识流的表现空间,并大胆进进行意识流艺术手法的试验,大量地使用联想、内心独白、插叙、倒叙以及时空混淆等手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意识的流动状态,从而使意识流走向了更加成熟的境地。增强了意识流走向世界、传播和发射的生命力。
     再其次,《尤里西斯》其独特的结构特色。小说在情节和细节的设置上都模仿了荷马史诗中《奥德赛》的结构框架。其实小说中尤里西斯的出名就缘于奥德赛主人公奥里修斯。乔伊斯借用这一神话模式里奥里修斯在特洛伊亚战后十年落迫飘泊的生活来预示着英雄时代的终结。于此相对应的是平庸、肮脏、萎锁的现代都市的物欲横流的生活以及社会主体的人对现代工业文明无情的异化和边缘化的特点。
    最后,《尤里西斯》是多种文体风格的新试验。乔伊斯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意识流,同时还大胆进行了文体的变换尝试,为意识流的壮大和普及做了较大的贡献。在《尤里西斯》的第四章,乔伊斯用不同风格的文体来像征胎儿在娘体里十月怀胎的全过程,用以演示新生命诞生的艰辛。最可贵的是对先锋问题的试验,乔伊斯有不断创新的过人胆识。
   尽管乔伊斯的作品晦涩难懂,像迷宫又像天书,但可喜的是他坚定地撼卫了作家选择读者的权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