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固网打印服务器:医院感染(连载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05:33
医院感染(连载九) 已浏览 27 次 编辑:本站  更新日期:2010-10-17  
     

第九章  隔离预防

第一节  隔离的概念

1.概  念

    随着对医院感染研究的深入,现在认为即使是一般弱毒的或“无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也普遍地认为需要隔离。因此,隔离是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讨论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隔离技术时,首先对隔离这个概念要有全面的理解,不能看作仅是对传染病人的隔离。所谓隔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预防感染者的病原体传播给他人和污染周围环境所采取的“感染源隔离”;二是为保护对感染有高度易感性的病人免受医院内感染而进行的隔离,称为“保护性隔离”。为控制医院内感染的传播,各种保护性隔离技术措施也非常重要。

    隔离措施贯彻的好、效果显著的医院,不但医院感染发病率低而且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相互之间仍然为和谐的整体,尽管病人生活在严格的隔离环境内,病人却不会感到与其他人群完全断绝往来,病人相有关人员都不会承受“惧怕”、“歧视”、“悲观”、“逆反”等种种心理压力。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发展和充实。但是,总的来讲,若要做好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有关隔离的知识和技能。

    2.  隔离区域的划分.

    为了便于消毒隔离的护理程序能顺利进行,保证消毒隔离措施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内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且制订人们在上述区域内的活动规则。

    (1)污染区:指被病原菌污染的区域,如专供传染病人用的病室、外走廊、洗漱间、浴室、辅助诊室、厕所、杂用间、餐具消毒室和娱乐室等。此区的任何物品不经消毒不得带到半污染区或清洁区。工作人员进入前必须在缓冲间根据病种的需要穿戴隔离衣、帽、口罩、手套、鞋等防护用具。在接触不同病种的病人时,须更换隔离衣,末进行消毒之前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及清洁区。

    (2)半污染区:指介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可能被污染的区域,如传染病房的缓冲间、内走廊、医师和护士办公室(包括空气),应经常保持清洁,每日清洁消毒2-3次,特别是地面与水池要常擦拭清洁。在进行简单操作,如接电话、开门窗或传递物品时,工作人员应用避污纸。

    (3)清洁区:指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传染病区以外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值班室、浴室、休息室、配餐室和仓库等。传染病人不得进入,工作人员进入此区内先在缓冲间摘下帽子、口罩、脱去传染病室的隔离衣、隔离鞋,分别放置于规定地点后,再洗涤消毒双手和换穿简单的过渡衣和鞋等,最后在更衣室穿上外出衣。任何物品一旦发现有被污染的可能,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一般每日常规清洁消毒一次。三区物品必须截然分开,未经消毒处理,不得混用。

    3.避污纸的使用及管理

    避污纸是用于避免污染各种物品,防止交叉感染的清洁纸张,一般剪裁整齐,悬褂在半污染区、污染区;隔离室门外及污物间等必要和适宜之处,都应准备避污纸备用,保持双手或物件不被污染。避污纸有下述用途:

    (1)以清洁手接触污染物品,如收取污染的药杯,病人用过的用具或拾取在污染区地面上的东西时,可垫以避污纸,以保证手不被污染。

    (2)以污染手接触清洁物品时,如开关、自来水龙头、电门、仪器或移动其它东西时,可垫以避污纸,保持清洁物品不受污染。使用避污纸时,应从上面抓取(不可按触备用纸),用后将污纸投入污物桶内,以便集中后焚烧。

第二节  隔离的原则

一.洗手(Hand washing)

    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最简单、重要的方法。工作人员应常常洗手,即使戴着手套或脱卸

手套后也应洗手。

(一)洗手的目的

洗手的目的为清除手上的致病菌,以减少其传播。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简单且重要的方法。

(二)皮肤上的细菌

1.固有性细菌

(1)存在皮肤裂缝深处和毛囊内,可在皮肤上繁殖。

(2)细菌的种类及数量,经常维持恒定状态。

(3)不易以肥皂或消毒剂清除。

(4)大部分无致病性,除非在低抗力病人或免疫防卫系统严重破坏时,才可能致病。

2.暂时性细菌

(1)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致病性,为造成院内交互感染的罪魁

染的罪魁祸首。

(2)原本不存在皮肤上,由于接触而附着。

(3)与皮肤的结合不紧密,很容易以肥皂或消毒剂清除。

(三)洗手的种类

1.普通洗手

  使用肥皂或药皂及清水搓揉至少15秒,可清除大部分的暂时性细菌。

2.保健洗手

  使用含杀菌成分之去污剂来消毒手部。可杀灭暂时性细菌及减少固有性细菌。

(四)保健洗手的时机

1.执行侵入性医疗措施之前。

2.照顾低抗力病人或新生儿前后

3.接触伤口前后。

4.接触粘膜、血液、体液、分泌物之后。

5.接触被微生物污染的物品之后。

6.照顾具传染性或有多抗药性细菌菌落聚集患者之后。

(五)工作时若戴手套,两个患者之间应洗手,服除手套时亦应洗手

(六)洗手的设备

包括洗手台、肥皂、消毒剂、擦手纸、垃圾捅。

(七)洗手的步骤

1.取下手上的首饰及手表。

2.打开水龙头。

3.湿润双手,再涂抹肥皂或使用消毒剂。

4.双手用力搓揉,注意指尖、指缝,范围包括双手、手腕及手腕上10厘米。

5.冲水。

6.取探手纸拭干双手。

7.以探手纸包住水龙头,将其关掉。

(第七点十分重要,否则以洗净之手直接关污染的水龙头,等于前功尽弃。)

二.单独房间(Private Room)

(一)目的:将易感染者及已感染的病人分开,并提醒工作人员离开房间时确实洗手。

(二)适用情况

1.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患者。

2.无法维持个人卫生习惯之患者,如婴幼儿或智能障碍者。

3.分离出流行性或多抗药性微生物的患者。

(三)设备

1.人口处应设有小房间或有隔离车,放置口罩、帽子、手套或隔离衣等用物。

2.应有洗手设备和单独的卫浴设备。

3.空调:易感染者房间应采正压;已感染病人房间则为负压。

4.空气交换次数应每小时至少有六次,可减少病原经由空气的传播。

5.为使病床能充分运用,相同疾病患者可同住一个房间。

三.口罩(Masks)

(一)目的:用于预防由空气传染的疾病。

(二)适用情况

    当疾病借由大的飞沫传播,并密切接触患者时才须戴口罩;若疾病可传播较远的距离(约3英尺以上),则建议进入房间的所有人员应戴口罩。

(三)注意事项

1.口罩以使用一次为原则,当湿时应立即更换,也不可悬挂颈上或放于口袋内再使用。

2.口罩使用时须完全覆盖口鼻。

四.隔离衣

(一)目的:避免照顾患者时,工作服受到具有传染性物质的污染。

(二)注意事项

1.以穿一次即更换为原则。

2.隔离衣应完全覆盖工作服或长及膝处。

3.使用后隔离衣的正面及背面腰部和肘部以下视为污染区;脱卸时应将污染区包于内面。

五.手套

(一)目的

1.可减少工作人员被已感染患者之微生物污染的机会。

2.可减少工作人员将身上的内源性菌丛传染给病人。

3.可减少工作人员将手上的暂时性细菌传染给其他病人

(二)适用情况

手套适用于接触具有传染性物质时使用。

(三)注意事项

1.以使用一次即丢为原则。

2.当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六.穿服隔离农、手海、口罩的步骤

(一)穿戴步骤

洗手、穿隔离衣并系好颈后带子及腰带、戴口罩、戴手套

(二)脱卸步骤

    解开腰带、脱手套、洗手、脱口罩、解开颈后带子,脱隔离衣并将污染区包于内面洗手。

七.物品的处理

(一)可重复使用的物品

    若受污染时于使用后应以双层袋包扎,贴上隔离标签,先送消毒再清洗或灭菌后才可再使用,如医疗仪器、器械、床单、衣服等。

1.血压计或听诊器受污染时可用75%酒精擦拭。

2.床单、衣服受污染时应以双层包扎法送洗:内层为特制传染性污衣隔离袋,外层为红色塑料袋。

3.内视镜或抽吸器受污染时,可用2%Glutaradehyde(如zidexin,Cidex)。

(二)不可重复使用的物品

    隔离病人使用用后即丢的物品或废弃物应视为污染,丢弃于红色塑料袋内井以双层袋

包扎妥当,外层贴上隔离标签再送焚毁。

(三)空针及针头

1.应使用用后即丢的塑料制品为原则。

2.使用后针头不需套回,也不可弯曲或折断,应丢弃于硬壳容器内。

3.丢弃于容器内之针头不可再取出。

(四)其它

1.餐具:应采用兔洗餐具。若为可重复使用的餐具,须经高压灭菌后才可再使用。

2.体温计:以一人使用一支为原则。

3.尿壶与便盆:隔离患者使用后应先清洗、消毒才可再给其他患者使用,但最好一人使用一套。

4.病历:不宜带入患者单位,以防被污染。

5.排泄物及分泌物:具有传染性者,应先以化学消毒法(如:6%漂白水处理后,再倒入下水道)。

6.标本及检体:收集或运送具有传染性标本或检体应戴手套执行,容器外应贴有隔离标志以提醒其他工作人员并避免污染。丢弃时应先在实验室内蒸汽灭菌后再丢弃。

7.书籍、玩具:被传染性物质污染时,应予焚毁或消毒。

八.访客

    进入病室前应允向护理站报告,经允许后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才可探视患者;如有疑问请向护理站查询。

九.转床、检查或手术时

应先通知对方单位,注明所采取隔离种类及适当的隔离措施。

十.隔离病房的清洁

(一)常规清洁

1.执行清洁工作的人员应按规定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以保护自己及患者。

2.每天清洁方式和一般病房相同,地面仅需以清水拖地即可。若遇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物时,应加用消毒水(如0.6%漂白水)清洁。

3.应自备一付清洁用具为原则,不宜与普通病房共用;未经消毒的清洁用具不可拿至普通病房内使用。

4.凡是已被污染的清洁用具须经消毒清洗后才可再使用。

(二)终期清洁

1.执行清洁工作的人员仍应采用患者住院时的隔离措施。

2.物品处理如前所述。(见第七项)

3.所有家具表面应以含有杀菌成分的消毒剂擦拭。

4.地面应以沾有消毒剂的湿拖把拖地。

5.天花板、墙、屏风或窗帘不需常规清洗,若受污染时应清洗或更换。

十一.尸体的处理

    处理或解剖尸体的工作人员应采用患者生前相同的隔离措施,以避免污染;并于尸体外标示隔离标志。

十二.隔离卡及隔富标定

为提醒工作人员及访客注意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

第三节  隔离的种类

1.严密隔离

    严密隔离是为了预防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强毒力性病原体感染,如鼠疫、霍乱、炭疽、狂犬病;百日咳、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经由空气与接触等途径传播而设计的隔离类型。严密隔离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单人间隔离病室,病原菌相同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2)设专人护理。进入隔离室的所有人员应穿戴隔离衣、帽、鞋、口罩、和手套。离开隔离室时应脱去这些穿戴,并消毒清洗双手。工作人员下班时,必须淋浴、:更衣后才离去;如果出现抵抗力低下或皮肤破损现象,应停止护理此类病人。

    (3)室内一切物品都固定专用,并均应视为已湾污染,不得随意带出隔离室或给其他人使用。需要移出的物品先经恰当消毒处理或包装,经过灭菌后方可转为他用。

    (4)病人不能离开隔离室。如果被隔离的病人必须移出病室,应妥善覆盖,以防在转移过程中污染环境和别人。护送病人的担架或车辆,事后要彻底消毒。污染物品应装入双层污物袋加以标记,并经消毒后送出销毁或洗消处理。

    (5)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要严格消毒。用具彻底消毒,无害化处理或焚烧。

    严密隔离确能有效地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扩散,但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i如大多数隔离时间很长,费用大而坚持严格护理困难。这项隔离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勿让病人感到心理上遭受隔离,因此要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

    2.呼吸道隔离

    主要是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经由空气或病人飞沫传播和扩散。它所针对的病种通常是开放性的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为了更好地控制病人呼吸道的排出物(疾病传染源),具体措施有:

    (1)病人应单间隔离:或同种病人安排在同一病室,但病床的间距应保持在一米以上,非同种病人应避免入内;医护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内必须带口罩。

    (2)对一切被呼吸道排出物污染的物品,必须进行消毒。病人的痰杯每天消毒1-2次。病人集聚的口腔、鼻腔分泌物和痰消毒后方可倒掉。

    (3)病人使用的呼吸器、吸痰器、雾化吸入器等,要分别采用气体或化学、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4)室内空气采用无臭氧紫外线照射,每日3—4次。注意通风,但不能把隔离室的空气排入走廊。

    (5)应教会病人使用一次性手帕纸擦拭口、鼻等部位,使用后的手纸故入密闭袋中,经标记后每日焚烧一次。隔离间的病人离开病室时,必须戴口罩。密切接触病人的各类人员必须戴口罩。

    3.肠道隔离预防

  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粪便和呕吐物等媒介传播,可采取此项隔离方法。肠道病原菌有可能迅速扩散而导致医院感染流行和爆发。通常所用的消化道隔离措施有:

    (1)病人员好采用单间隔离,即使在大病房内,亦必须实行床单位隔离,不同病种应分开居住。

    (2)—加强洗手消毒、隔离效果主要取决于直接和间接接触排泄物后是否实行严格、认真的洗手消毒。洗手用水源开关最好用脚踏式,未洗过的手不得污染门宙、门把柄及各类物品。

    (3)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所有人员必须穿隔离衣,但可不戴口罩。

  (4)尽量采用一次性餐具,用后焚烧;若无条件,用的碗筷等餐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洗刷后,再煮沸或蒸汽消毒。

    (5)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均需消毒后方可倒掉,便器亦须经消毒后再用。

    (6)病人只限于床边活动,用具必须专用,用过消毒后再作他用。出院后隔离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室内应做到无蝇、无蟑螂。

    4.抗酸杆菌隔离

    专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隔离措施,即痰涂片及透视皆为阳性的结核思考(喉结核也属此类)的隔离措施:

    (1)病人应收入有特殊通风的专用隔离室,门要经常保持关闭。有相同微生物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2)护理正在咳嗽的病人时,要戴口罩。

    (3)只在需要防止衣服被明显污染时,才穿隔离衣,不须戴手套。

    (4)接触;专人及污染物后及护理下一个病人前,均应认真洗手。

    (5)病人用过伪物品应充分洗涤消毒或销毁。

    5.伤口或皮肤接触隔离预防

    这类隔离主要是伤口引流物、分泌物污染的物品直接接触而发生获得性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实行这类隔离通常应做到下列几点:

    (1)住院病人发生广泛的皮肤感染,应在病房内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措施。若感染部位的脓液或渗出物多到每四小时更换2次以上敷料或用敷料难以覆盖时,对这样的病人应实行单间隔离。

    (2)某种疾病,在有传染性的微生物集中于脓液或其引流物中,为防止这种传染的传播,凡与脓液或引流液及带菌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都应穿隔离衣及戴手套。进入隔离室人员必须认真洗手。为病人更换伤口敷料或冲洗伤口时应采用“不触模”技术,能起到预防感染的屏障作用。

    (3)接触伤口或分泌物品和器具,必须先消毒、再清洗后进行高压灭菌;

    (4)从病人伤口换下的敷料应立即双层包装、密封后送去焚烧,不得回收。

    (5)病人出院后,病房所有物品、器具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6.血液-体液隔离

    此项技术主要为血液-体液感染的预防措施,适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而传播的疾疾,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主要隔离预防措施:

    (1)因治疗或护理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必须先在病房内使用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初步消毒后,再送供应室交换。为此类病人采血或注射最好采用二次性注射器及针头,用后装入耐碰撞、防水的容器内,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和无害化处理后再送回收站。

    (2)取出的血标本应注明隔离标记,以引起重视,防止血液污染台面和扩散。发现溅出或溢出的血,应立即用0.5%次氯酸钠水溶液清洁及消毒。

    (3)必要时戴手套采血,并注意操作完毕后认真洗手。如准备操作时,考虑有污染衣服可能应先穿隔离衣预防。

    (4)操作时要注意勿刺破皮肤。注射0.4μ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即可使感染率高达50%。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7.昆虫隔离预防

    适用于昆虫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和疟疾等。室内每日喷洒有针对性的杀虫药物。

    (1)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是由蚊虫传播的疾病,因此病人房间应设有纱门、纱窗、蚊帐,并经常喷洒对病人无害的灭蚊药。

    (2)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者是助和鼠。患者入院后要先林浴更衣,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3)斑疹伤寒和回归热通常由虱类传播。病人入院后须休浴、更衣和全面灭虱处理后才进入病室。

8.保护性隔离预防

    在一些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里,为了保护高度易感的病人。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早产婴儿,器官移植、血液病患者,他们很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器具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均应采取隔离措施。这些措施称之为“保护性隔离”或“被动隔离”。

    (1)隔离室保护隔离要求:

①  单间隔离;

②  进入病室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③  进入病室洗手;

④  接触病人时戴手套;

⑤  随时做好病室内消毒工作。

    (2)无菌隔离室要求:

①  病人在专门隔离室,室内具有空气净化系统,室内空气应达到无菌要求;

②  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内,穿戴灭菌隔离衣、帽、口罩、鞋、手套等;

③  所有进入室内物品,包括食物、药物、床单、护理用品均应经消毒达到无菌要求;

④  一切护理操作,按无菌操作操作标准要求;

⑤  病人进入室内前,全身药浴;

⑥  严格执行随时消毒制度。

    此外还要控制内源性感染,主要用非吸收性联合抗生素彻底消毒病人肠道,上呼吸道茵群一般常用制霉菌素50万单位,新生霉素0.58,粘菌素150万单位,灭滴灵0.48,每小时1次;同时做好皮肤、口腔、肛门的消毒防护等。在设有层流空气净化系统条件下,采用正压通风调节、空守肖毒,以及严格执行其它消毒操作措施等,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感染防治亦取得良好效果。

    (3)隔离室的管理:

    每个临床科室都有可能存在需要隔离的感染者或需要保护性隔离的高度易感者,因此都应设置隔离室。设立隔离室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将已发生感染或有病原菌病人与易感者分开,并可促使医护人员特别注意洗手等基本隔离技术的实施。

    ①一般来说,相同微生物感染的病人可收入同一房间内,至少感染的病人不应当与易发生感染或一旦发生感染其后果严重的病人同住一间房间。有时也可以将感染的病人与非感染的病人收在一间房间内,这时医护人员都要设法防止感染的扩散,做好“床边隔离”的工作。

    ②不论是一般或严密性隔离,病人护理基本操作均应符合隔离要求。如体温计专用、痰吐入有盖容器内,使用后应消毒;便器专用、转给其他病人使用前应予以消毒;即使在护理两个病人短暂间隙期间亦应洗手;采血、尿等临床化验标本后,应置于容器内送捡;勿污染环境。

    ②应逐步推广使用污物袋,防止中间环节出现问题。不需回收的物品,可集中放于塑料袋中并封口扎紧袋口,当病房收垃圾时,于隔离室门外再装入另一只清洁塑料袋中运出销毁。需要回收再用的物品,小件可在隔离室内初步消毒,清洁后装袋。大件者如床单则直接装袋,然后按上述双袋法运走。袋上应标明内容或有颜色的标记,以便与它接触的人一看就知道袋中内容的危险性。

    ④隔离病房的病人离开后,应对全室进行清洁及消毒处理,清洁消毒的重点为曾经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有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物品。

    保护性隔离使很多处于易感染状态的患者得以顺利度过治疗阶段,这是近代先进医疗技术的标志之一,也是传统的隔离观念上的一次更新。我国医院管理中实行了不少种保护性隔离技术,但还要进一步完善、深化和普及。

第四节  隔离卡的应用

    一经确定隔离的病人,无论是单间隔离还是普通病房床边隔离,均应在隔离单位门上或床边设有不同传染病种或途径的隔离标志。参照美国疾病中心推荐标志,结合我省情况,在病人床头牌及病历夹右上方安置不同颜色的卡片,以便提醒医务人员避免不同病种的交叉感染,同时亦告诫他人(探视、周病室病人等)遵守预防措施。

    隔离指示卡用八种颜色代表不同的隔离种类,介绍如下:

    黄色:严格隔离。

    橙色:接触隔离。

    蓝色:呼吸道隔离。

    灰色:抗酸菌隔离。

    棕色:肠道隔离预防。

    绿色:引流物/分泌物隔离预防。

粉红色:血液/体液隔离预防。

第五节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方法

1.布局合理

    (1)手术室布局应符合消毒隔离原则,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等不同清洁梯度区域,入口处应设置过渡清洁区,入口处的消毒液垫应定期清洁更换。

    (2)现代手术室的设计尚应注重对空气流动路线的控制,使经常受到污染或可能会发生污染区域的空气不会进入无菌室。

    (3)更衣室靠最外,办公室、敷科室、洗涤室、器械室、高压蒸汽灭菌室、麻醉室、复苏室等没在相对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内严禁堆放杂物。手术室、洗手间、无菌贮藏室设在无菌区内,无菌区和相对无菌区之间应有门相隔。

    (4)内部装修要有利于消毒,如地面光滑无缝,能自动控制关闭的门,双层玻璃宙、墙与地面及天花板交界处成圆角等。

    (5)按外科病床计算每25—30.张病床设手术室一间,根据分科需要设大、中、小不等的一般手术间、感染手术间、无菌手术间(无菌净化手术间),但最小手术间不得小于16平

方米。

2.  清洁、消毒与无菌技术管理

    (1)清洁卫生:建立定期清扫制度,采用湿式打扫,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时、定点,要求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每次手术完毕应及时整理和清洗。凡手术中切除的坏死组织和污染物应及时从污染物通道送出手术室。

    (2)室内用物保持清洁整齐,无菌物品和污染物品分室放置,各种灭菌物品应注明有效日期,过期物品应重新消毒。手术器械宜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避免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3)空气消毒和净化:宜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较为理想的通风空调系统都应装空气过滤器,至少应设置初效或中效过滤器,有条件单位可安装高效过滤器(HEPA)。

    手术间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2次,每周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每月作细菌培养2次。

    (4)各种无茵物品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翻蒸或更换,手术所用器械及敷料,在打开消毒包前应再次检查,符合无菌要求方能使用。

    (5)尽量减少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带菌者相有皮肤感染者不得参加手术室工作,HBV或/和HCV带毒阳性者应调离手术室。非手术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间或无菌储藏室。

    (6)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进手术间必须穿戴好手术室的鞋、隔离衣、帽子和口罩,护士长应经常检查监督。手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

    (7)术中所需生理盐水等常用药液均需达到药政管理标准。

    3.特殊感染的处理

    特殊感染主要指包括破伤风和气性坏疽。

    (1)应设1—2间隔离手术室,与其它手术问有较远的距离,室内设备力求简单,不放置任何与手术无关物品。

    (2)手术使用物品尽量采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术中需用室外物品时,应由室外人员传递,室内人员不可随意外出。

    (3)术后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凡与病人接触过的人相物都有可能被传染性微生物污染,因此均应进行严格消毒;对于不再回收的一次性物品应密封于包装袋内运出销毁,对于重复使用的物品与手术器械应先行甲醛熏蒸消毒或用消毒液浸泡、洗净后再送高压灭菌消毒。

4.麻醉操作中预防感染的基本原则

    (1)麻醉师在实施每一例麻醉操作前均应洗手,行腰麻、硬膜外麻醉和局部麻醉时,均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2)麻醉装置应保持洁净,每使用一次后,应该消毒的装置必须及时清洗、消毒。

    (3)注意气管内插管、储气袋、螺纹管和口罩连接物等物件的消毒。

    (4)每一步操作,包括腰穿、硬膜外穿刺、加药、加液等,均应按无菌原则规范操作。

    (5)有皮肤感染或传染性疾病考,不宜担任麻醉工作。

5.  其它方面的管理

    (1)手术室应建立健全的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室护士长、感染监控护士及麻醉科感染监控人员应注意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检查和总结工作经验与不足之处,认真做好感染监测工作。

    (2)经常对本科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的在职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3)除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带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以外,手术室感染监控人员应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深入外科病房,随访、调查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情况,尤其是无苗手术切口感染率的高低。

第六节  重症监护室和心电监护室消毒隔离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电监护病房(CCU)的病人要比一般病房的病人更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威胁。其原因不仅因为病情重、器官功能不全、免疫能力差,同时也由于常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因此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尤其重要。

1.  ICU和CCU的设计

    (1)合理布局:ICU在建筑设计中应使其与麻醉、手术室和外科相毗邻,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CCU可与心内科相毗邻。室内均应严格划分清洁区、过渡区和污染区。

    (2)空气净化装置:安装层泥空调装置,使用进入ICU和CCU病室的空气经过过滤器(10万级)过滤,过滤器每半年清洗或更换1次。室内每月做1次空气和物体表面微生物学鉴测,细菌含量须小于200cfu/m3和小于5cfu/cm3

    (3)设置隔离室;室内配备专用器械,以便及时隔离获得感染的患者或有开放性创伤的病人,感染者和末感染者应分室诊治和护理,并对每一例病人均实行床边隔离。

    (4)洗手设备:应有一定数量的洗手池,使用脚踏式或自动开关,池旁备有消毒液,以便随时清洗和消毒双手。洗手池不应安装于病室内,因潮湿处常常是绿脓杆菌和真菌的

滋生地。

  (5)建立消毒室:具有一定规模的ICU和CCU应独立设立小型消毒室,对严重感染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2.  ICU和CCU的管理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随时检查落实情况,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2)严格限制人员的出入和病室内人数,防止病原微生物的空气传播。ICU和CCU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多在入口处和走道或在医师会诊、护士交班时最严重,因此要将进出ICU和CCU的人员减少到最低限度,禁止人员探视,减少医师、护士和其他人员的不必要进出。

    (3)严格更衣、换鞋制度:每一进入ICU和CCU的人员都应更换清洁的隔离衣、戴好帽子和口罩,更换拖鞋或套上一次性无菌塑料鞋套。

    (4)养成洗手习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接触有活动性感染或传染性疾病患者之后应先在消毒液中浸泡双手、再以流水冲洗干净。

    (5)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注射器、注射针头、输液装置、气管插管、血管内导管、手套和集尿器等反复使用的物品,虽经消毒但仍有造成感染的可能,因而尽量使用一次性制品。有条件时每个患者应分别备有专用的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无条件单位至少应将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分开使用。

    (6)室内环境消毒:空气除层流空调净化外,每日早晚用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1小时,地面和物体表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1次。

3.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

   (1)ICU和CCU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掌握ICU和CCU的工作特点、仪器性能、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技术,了解ICU和CCU对各项消毒隔离的要求。

    (2)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病人收治、护理原则,消毒隔离制度等。

    (3)由护士长、科主任、感染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本科室的感染监控小组,详细记录细菌监测资料和感染控制情况,定期分析细菌的检出部位、菌种、苗型和药物敏感情况,主动配合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分析感染来源以及传播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境,提高监控效果。

    (4)合理应用抗生素。

4.  消毒灭菌环节管理

    (1)任何仪器设备(如内窥镜、呼吸机、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心脏监护仪、血管导管等)在接触病人前均应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2)消毒或灭菌后的物品要标上醒目的标签,注明失效日期,并妥善贮存于清洁间内,超过失效朗的物品应重新消毒灭菌。

    (3)急救复苏器材、呼吸设备、辅助循环设备的各种管道系统,使用结束后应拆御、彻底清洗消毒后,用环氧乙烷灭菌。能耐高温的器材用高压蒸汽消毒。

    (4)各种消毒液应定期做好细菌学监测和灭菌强度、效果的测定,按规定定期更换。

    (5)进行各科诊疗操作应严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消毒工作。

第七节  产房消毒隔离管理

产房的管理是现代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科治疗的对象是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并非病人,一旦感染势必影响母婴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和引起暴发流行;尤其妇女阴道及宫颈内有多种细菌寄生,又与肛门毗邻,手术和分娩创伤及手术前后导尿,为细菌侵入机体提供了门户,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因此产房的消毒隔离管理,对预防医院感染十分重要。

1.产房的合理布局

    (1)对建筑和设施要求:应设置治疗室、待产室。(包括隔离待产室)、分娩室(包括隔离分娩室)、检查室、洗手地、浴室、洗涤槽和厕所。产房入口处设过渡清洁区,产房拖鞋与私人鞋、外出鞋分区存放,入口处的消毒液垫应定期清洁更换。

    (2)布局符合消毒无菌原则:严格划分限制区、非限制区和半限制区。产房地面和墙面要采用可冲洗的材料。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适宜,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空调,以保持新鲜空气流通。

2,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穿戴专用清洁工作衣帽,换拖鞋和数好口罩,外出时应更换,并定期刷洗消毒。

    (2)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传染病者,应禁止入内。

    (3)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必要时穿好清洁衣后方可进入。

    (4)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包括胸透、HBV和HCV标记彻检查、鼻咽部和大便细菌学培养。对病原体携带者和感染患者应暂调离本岗位。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有关操作规程,特别要注意操作前后手的清洗。

3.预防医院感染措施

(1)产妇产前定进行HBV、HCV标记物检查,隔离产妇时,应严格按照有关传染病的管理条例消毒隔离。

    (2)认真进行消毒效果监测,产房各室空气细菌含量,物体表面、氧气湿化瓶、洗手效果等的细菌监测,菌落数均应在标准范围之内。

    (3)对患有上感的产妇,哺乳前应戴上口罩;对有不明原因发热或思有急慢性感染的产妇,应暂停哺乳。

    (4)对疑似病毒、细菌感染的孕产妇,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5)全子宫切除术和经阴道的各种手术于术前3天进行阴道清洁准备,并清除其分泌物。

    (6)术后留置导尿管不应超过24小时,如有特殊病情,需延长留置导尿管者,每日用消毒液清洗其外阴部,并维持导尿系统的密闭和通畅。

  (7)阴道内填塞沙布或引流条者.24小时后取出,并仔细检查有无感染迹象。如需延长留置者,注意应认真清洁外阴并置无菌垫

    4.清洁消毒工作

    (1)在产房工作卫生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湿式打扫,每日应用有效消毒液撩洗用物和地面。

    (3)经常去盖的无菌盒和固定敷料,.要定期重复消毒灭菌。

    (1)库领各种未经无菌处理的橡皮类、硅胶管、内固定器械等应清洗干净,对于耐热物品要高压蒸汽消毒灭菌,不耐热物品用甲醛熏蒸消毒灭菌。

    (5)产妇推车、输液架、转恃、检查台和手术台应每周用有效消毒液擦洗后,紫外线照射l小时,或日光爆晒4—6小时。被褥、垫子、血压计袖带和约束带定期消毒清洗。

    (6)各类金属器械定期擦洗。产床每周整理1次(包括去污迹、污物和加油等),氧气湿化瓶、吸引皮管和吸引瓶应消毒清洗后干燥保存。

    (7)产房每日紫外线照射1—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大消毒1次,每月做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和紫外线强度测试,均应有登记和签名以备查。

第八节  新生儿室、婴儿室消毒隔离管理方法

    新生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极易导致医院感染,其中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苗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在新生儿(婴儿)室出现.暴发流行。因此要切实加强新生儿室、婴儿室(包括母婴同室)的管理。

    1.  合理布局,

    新生儿室(婴儿室、母婴同室)要构成合理布局、符合隔离、无菌原则,能适应新生儿的各种医护需要,母婴同室病房的设备要适应产妇需要。

    (1)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限制区包括敷料室、器械室、病房,非限制区包括探视室、走廊等,办公室、处置室、配奶室;淋浴室等均应设在半限制区。

    (2)应设置隔离室,给发热、感染以及HBsAg阳性的产妇及婴儿住。

    (3)新生儿室和婴儿室每床间隔应保持0.5-l米,病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3-26℃之间,相对湿度50%-60%,保持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室内应配备紫外线灯或电子灭菌灯。

    (4)母婴同室的布局、结构均应能满足UNICEF及WHO所提出的十点措施要求,每个婴儿应有独立床位。

2.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除要求掌握必备的业务知识以外,尚应包括以下要求:

    (1)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相传染病患者不宜从事新生儿室(婴儿室、母婴同室)工作。

    (2)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穿戴清洁工作衣帽、换拖鞋、藏口罩,室内人员外出必须换衣或穿外出衣服。

    (3)每年全面体检1次,包括胸透、HBV、HCV标记物,病原体携带者或感染者应调离。

    (4)熟悉新生儿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感染管理的各种措施、对新生儿感染管理的要求和标准。

    (5)皮认真执行各项无苗操作规程,特别要强调勤洗手。

3.感染管理的措施

    (1)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一切非工作用品不得携带入室,母婴同室亦应严格限制探视人数,原有各种活动性感染者禁止入内。

    (2)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应分室诊治,一切奶具、尿布、衣物、诊疗器械应分开使用,在进行诊疗操作和护理时,应先非感染性疾病后感染性疾病患者,最后传染性疾病患者。

    (3)每次接触病儿前后均应用消毒液浸泡双手,以流水洗净;在进行诊疗操作和护理时,每换一个病人之前应洗手1次,各种诊疗操作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4)新生儿的奶具、毛巾、衣物等应各人专用,毛巾和餐具要;人一用一消毒,医护人员在喂哺前须彻底清洗双手,母婴同室者在喂哺前先用消毒液浸洗双手,并用无菌湿纱布

擦洗乳头。

    (5)婴儿所用的尿布、衣物均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新生儿室(婴儿室和母婴同室)的一切物品应注意勿随意拿出,不得和其它病室交叉使用。

    (6)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日湿式清扫,各种物品摆放有序,无菌物品应置于消毒柜内,不得和污染物品混放在一起。

    (7)室内每日用高效广诺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头柜、地面等;每日行紫外线消毒1次,消毒剂空气喷雾1次。母婴同室在探视后应立即用有效消毒剂进行空气喷雾,洗澡油、海绵势每天使用后应经消毒液浸泡消毒。

    (8)推广使用各种一次性用品,包括口罩、帽子、鞋套、注射器、注射针头、头皮针、静脉输液器、输血器以及各种导管等。

    4.感染管理标准

    (1)空气细菌监测标准:新生儿室、婴儿室和母婴同室内的空气中菌落数不得超过200个/m3

    (2)每周对紫外灯强度、各种消毒液浓度及其含菌数检测1次。

    (3)每周抽查五项物品作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其细菌苗落数应在标难范围内(即细菌总数不超过5个/cmm2),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5.其它

    (1)新生儿室(含婴儿室、母婴同室)至少应单独配备一名感染监控人员(医师或护士),负责本室病人的《医院感染病人调查表》等表格填写、资料总结,配合医院感染管理

科对本室的监控、管理工作。

    (2)一旦发现感染流行暴发迹象,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感染管理委员会,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毒隔离,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病人,使感染流行及时得以控制。

    (3)对新生儿室、婴儿室、母婴同室工作的专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

    (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NICU)的消毒隔离措施可参照新生儿一般病室和ICU的消毒隔离措施来进行,但由于其免疫功能更低,各种诊疗操作尤其是侵袭性操作(如各种导管)更常见,所以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更高,对各种消毒、隔离的要求则更须严格。

第九节  药房和制剂室消毒灭菌管理

    药剂科担负着全院的药品供应、管理以及制剂的生产,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消毒灭菌和预防感染规范

   (1)人员管理要求:

    ①工作人员须具有中专以上药学专业知识,身体健康,无任何传染病和皮肤病,无药物过敏史。

    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观念强。

    ③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挡案。

    (2)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

    ①工作区周围应无任何污染源。

    ②建筑布局合理,有利于清洗和消毒,人流和物流应分开。不同工作区应有易于区别的帽、鞋和工作服,不得混穿。

    ③灭菌制剂应设置洗涤室、配制室、灌装室和消毒室等。洗涤室和配制室应严格分开。配制室和灌装室外应有缓冲间,并应有符合要求的空气滤过调节设备,以保持室内规定的空气净度。

    ④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26℃,湿度在45%-65%,以免墙壁和物品受潮长霉。

    ⑤室内每日早晚紫外线照射各1次。灭菌室应每月进行1次细菌培养(动、静态),并作记录。

    (3)药剂工作的管理要求:

    ①在编人员中设一名药师,负责感染的监控,制度管理和法规的执行,并对自制各种制剂质量承担责任。

    ②制剂室建筑、设备条件和人员素质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开展药剂制备工作;

    ③工作人员操作时应着工作服、帽子和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④严格实行各种制剂质量全面管理制度,特别要注意避免发生制剂的细菌污染事故;

    (4)药品原料及蒸馏水要求;

    ①所有药用原料必须符合药典标准要求,包括不得使用变质、过期的原料、不得污染和不得破损。

    ②配制注射剂及眼用制剂的蒸馏水,必须符合药典规定。注射用水存放时间不得超过4—6小时,清洗注射药用瓶的蒸馅水也不能超过24小时,以防污染。

    (5)消毒与灭菌要求:

    ①凡无菌制剂能进行终端消毒的都应严格按要求进行终端消毒灭菌。

    ②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灭菌方法。

    (6)制剂质量管理要求:

    ①注射用蒸馏水必须进行致热原测定,以保证无致热原。

    ②灭菌制剂(包括注射剂、限用制剂等)除含量测定外,必须进行无菌监测。

    ③普通制剂应定期抽查,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7)制剂灭菌质量标准:

    ①注射剂必须绝对无菌,凡已污染或包装密封不严的注射剂一律不得使用。

    ②眼制剂要求在配制过程中采用无菌操作技术。

    ③内服制剂不得含致病菌。

    ④外用制剂不得含有金葡菌、绿脓杆菌、破伤风杆菌以及可引起制剂腐败的微生物。

    ⑤各种制剂所含杂菌和霉菌的限度应符合卫生部规定要求。

    2.参加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药剂科应由一名负责人参加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与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工作结合起来,承担以下任务:

    (1)采购抗生素和消毒剂必须根据医疗工作的需要,不得积压或脱销,不得购进无商标、无批量:无厂牌的“三无”药品。

    (2)在药品运输、贮存印分装过程中,不得受各种病原体污染。

    (3)对有效期内的消毒药品或抗生家必须执行药品的有效期管理规定,对过期失效的药品不得发配使用。

    (4)抗生家和消毒药品的保管要注意避光、通风和防潮,必要时要冷藏,以防变质失效。

    (5)应经常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以及临床科室联系,定期刊出‘“药讯”,互通情报,介绍新药和了解用药信息及细菌耐药发展趋势,为选购消毒药品和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6)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药师应深入病房,参与临床病人用药监测工作,了解用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如向临床医师报告病人抗茵药物浓度,讲解用药知识,调整用药方案,纠正不合理用药等。

    (7)提供和指导使用消毒剂。药剂师借助于化学、药剂学和医用生物学的知识,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消毒剂的特性,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

第十节  门急诊消毒隔离管理

1.  门、急诊医院感染特点

(1)门诊每天要接待大量的病人,其病情有轻有重;停留时间有短有长;病人中有老有少等,变化较大,感染的机会亦较多。

    (2)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因此统计医院感染率和其它指标均较困难。

    (3)多科病人混杂在一起。健康者和患者、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甚至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亦混杂在内,一起排队挂号、取药,污染物品移动度大,医院感染控制较困难。

    (4)门诊大厅、外科候诊室、内科侯诊室、急诊室、换药室、检验科、儿科、肺科、信染病科等均是医院感染的易感区域,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含菌量较多,需重点监控。

2.  门、急诊的科室设置和布局

应符合卫生学要求,符合消毒隔离的原则。

    (1)应设置分诊处,使病人在挂号以前所知自己应该在那科侯诊,可避免不同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思者的盲目流动。

    (2)应设置导诊、导医和询问处,一方面可方便病人,同时亦利于感染的监控,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3)急诊室(科)、儿科、传染病科、肺科等,应设有单独的出入口。

    (4)每年5—10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设置肠道专科门诊,所有腹泻病人的侯诊、检查、化验、收费、取药、补液观察、厕所等,均应和普通门诊分开,有条件的医院可常年设置肠道门诊。

  (5)应设立肝炎专科门诊,并做到诊室、人员固定,器械、物品固定,用后物品要遵循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原则进行处理,肝炎病人采血、注射、取药、记帐或付款等,亦应与普通门诊分开。

    (6)传染病流行期间,门诊应设立临时检疫岗,对每一就诊病人都要进行预检,可疑者要进行隔离观察。

    (7)医院应创造条件在入院处设立卫生处置室,病人入病房前要根据情况进行卫生处理,并换病人服装,病人衣、被等多余物品不得带入病房,对传染病或疑为传染病的病人

在处置室用过的一切物品须严格消毒。

    3.医院感染管理

    (1)在人员集中和较多的地方设置废物篓和痰盂,严禁随地吐痰和乱扔废物。

    (2)采取措施解决“三长一短”问题,缩短病人在门诊就诊的时间,减少接触传染源的机会。

    (3)注意门诊大厅和侯诊室的通风换气,侯诊室内禁止吸烟,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

    (4)各候诊室内每日用移动式紫外线杀菌灯照射或用过氧乙酸喷雾,对空气进行消毒,诊室的桌、凳、门、窗及地面除保持清洁外,定期用消毒液擦拭。

    (5)体温计、压舌板等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口腔科和放射科一律使用一次性口杯,开钻等器材应定期使用对乙肝病毒有效的消毒液进行消毒。

    (6)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口罩、帽子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检查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人后应在消毒液中浸泡双手,再以流水洗净。

4.  急诊室消毒隔离管理

    急诊室通常包括诊察室、,治疗室、清创室、抢救室和观察室等。

    (1)各室每日通风2次,定期进行紫处线照射空气消毒,做室内清洁卫生时应湿式打扫,诊察床单每日更换,有病人分泌物、排泄物及血迹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2)各种急救器材应摆放有序,按规定进行定期消毒,推广使用一次性治疗用品。

    (3)急诊室应设预检处,发现传染病患者应及时进行隔离。

    (4)观察室留观病人应分感染病房和非感染病房,其消毒隔离措施参照一般病房处理。

    (5)医护人员在进行输液、导尿、各种穿刺、气管插管和湾创缝合时应严格执行无茵操作原则。

    (6)急诊室的抢救室、治疗室、清创室内要保持整洁、严禁非工作人员出入,诊察室和观察病房内尽量限制医护人员数量、减少环境污染。

5.其他措施

    (1)门诊部应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等进行医院感染和消毒隔离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应印发《门诊病人就诊须知》,使病人能井然有序地挂号、侯诊、付款、取药,避兔病人过多的流动。

    (2)门诊部应设医院感染监控小组.,由门诊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组成,负责做好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工作。

    (3)门诊部和急诊科为医院感染重点监控区域之一,医院的感染管理科专职监控人员应定期来门诊检查、总结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在传染病高发季节,除加强卫生宣教,预检、分诊等工作外,、可采取一定的消毒隔离措施,如分发一次性口罩预防呼吸道感染。

第十一节  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

    检验科每天接受和处理大量标本,标本来自各种各样病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合有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苦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必须正确地采集、处理、保存和废弃各种标本、试管及其它用品,避免污染医院环境,保护检验工作人员避免因接触标本而发生交叉感染。

  1.布局合理

  (1)检验科应设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办公室、值班室、业务学习室等设于清洁区,各实验室和有病人出入的地方为半清洁区,废品和污物处理、厕所等为污染区。

    (2)每一实验室应有洗手设备,并与清洗和处理废物的设备分开。

(1) 常规检查室、生化检查室、细菌检查室和免疫指标检查室应分开设置。

2.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1)实验室工作人员需正规着装,工作完毕注意于手的清洁与消毒。细菌室工作人员应穿隔离衣。

    (2)熟悉医院感染和消毒隔离的有关知识和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3)由检验科主任和感染监控检验师等组成科室的感染监控小组,协助感染管理科的工作,对感染监控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3.标本的采集处理原则

    (1)凡进入人体组织所用的各种穿刺针、导管、血红蛋白吸管、注射器等要绝对无菌,采集标本时应一人一针一管,采集标本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推荐使用一次性穿刺针、注射器和注射针头。

    (2)各种检验后的废弃标本应初步消毒后再经高压蒸汽灭菌方可废弃,血液、体液倒入水池入下水道,经污水处理站统一无害化处理,微生物培养物不能倒入下水道,必须经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后方可废弃;实验用的动物尸体应予焚烧或深埋。

    (3)肝炎和疑为肝炎病人的标本应于一般人标本分开,抽血后的空针要先浸泡消毒后再送供应室处理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4)所有检验操作中,所有液体吸移时应使用移液器,禁止用口吸吸管。

    (5)检验室直接用于标本检测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试管、各类容器等,使用后必须先在消毒液中浸泡,再用流水冲洗,最后果用以下消毒方法:

    ①耐湿热的器材可煮沸15分钟以上或高压蒸汽(120℃,1kg8/cm2)消毒;②不耐湿热者可用干热180-200℃,消毒30-60分钟左右;③不耐高温的塑料制品,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法,环氧乙烷450—800mg/L,温度50-60℃、湿度30%,25个气压下5个小时或正常气压下24小时。

    4.  其它消毒隔离管理

    (1)试验台及地面每日进行消毒,有污染时应随时消毒,可用有效的消毒液揩拭、拖擦。    (2)工作室环境必须保持清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可用过氧乙酸喷雾或紫外线照射。

    (3)来检验科检查的病人,凡明确诊断为感染者都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血、粪、尿等标本的检测应严格分开。

    (4)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内禁止吸烟、进食和饮用饮料。

    (5)检验报告单应尽量保持清洁,避免与标本、容器接触,经适当消毒后再发出。

第十二节  输血科消毒隔离管理

    输血、成分输血是现代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在战伤、外伤和外科、妇产科手术病人的抢救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进展,使得输血科在内科系统的应用中得到长足发展,抢救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生命。然而,血液也是传播感染因子的重要媒介物,包括细菌、病毒、原虫在内,常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病。

    1.输血科医院感染的特点

    (1)输血科由于频繁的与血液接触,在采血、储血、输血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受到来自环境、器材、献血员和工作人员的病原体的污染,因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

    (2)交叉感染不仅可发生于献血员与病人之间,也可殃及工作人员。

    (3)一次感染可造成多人同时发病,如某一献血员为疟原虫4末发病)携带者,则所有输其血者均可能发病。

    (4)感染的病原体以肝炎病毒、疟原虫、巨细胞病毒等多见,感染途径均为经血液传播。

2.献血员的选择条件

    应严格选择健康献血员,按照《献血者健康标准》进行筛选和检查,其血液内必须无已知病原体,应常规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标志物的检测,有条件单位尚应进行巨细胞病毒的检测,HbsAg和HbeAg、抗MBC和抗HCV中任何一项阳性者,均不应作为健康献血员参加供血。患有急性、活动性感染者应暂停献血,待感染完全治愈后方可恢复供血。

    应重视对义务献血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在鼓励义务献血的同时,严格掌握健康条件,不符合条件者应劝其不要献血。

3.输血科的条件

  只有经上级验收批准的输血部门,才能从事专职采血、贮血、供血及制备血液成分的工作,其消毒灭菌条件应按《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执行。

    输血科应设置采血室、配血室、实验室、贮血室,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置成份输血室,各工作室均应配备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

4.  消毒隔离管理措施

    (1)严格遵照卫生部颁发的《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

    (2)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工作前室内空气中细菌数应少于200个/m3,工作后室内空气的细菌数比工作前增多不超过120个/m3,工作前后空气的细菌培养均无致病菌存在。

    (3)严格选择一次性塑料输血器材,输血器必须无菌、无毒、无致热原。

  (4)严格质量检查制度,每月抽查一次库血,每次抽查4袋以上,全血、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白细脑及冷沉淀均应无细菌生长。库存血液(ACD保存液)不得超过21天,发出的血液若因故末用或末用完者不得收回重复使用。

    (5)各工作室定期进行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过氧乙酸喷雾或紫外线照射,工作台面及地面、门窗应用消毒液擦拭。

    (6)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室内,室内禁止吸烟、进食,保待室内空气新鲜。

  (7)采血者应修齐指甲,采血前应刷洗双手,再用0.1%新洁尔灭浸泡1—5分钟,穿戴清洁工作衣、帽子,口罩后方可开始工作。献血员在献血前先用肥皂水刷洗双臂,穿无菌短袖上衣,采血部位先后用3%碘酒和75%酒精严格消毒,消毒范围不应小于10×6cm2,采血时每针只作一次性穿刺。

  (8)采血、输血用器具和保养液宜用热力灭菌法进行灭菌。

    (9)应注意保护工作人员免受感染,除保证基本的洗手、更衣和消毒等设备以外,工作人员应增强自身保护意识,防止被污染的针头刺伤,一旦发生血液污染环境、衣服和皮肤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有效的消毒措施,对乙型肝炎标志物阴性者一律给予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10)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衣服、被单、敷料等采用双袋法(先在痉内装入塑料袋、离室前再套上一个塑料袋)运出,然后进行消毒处理。交叉配血和其它试验后的废弃标本需作无害化处理后再倒入下水道。各种玻片、试管的消毒处理参照本章《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三节  血液净化室消毒隔离管理

    血液净化属一侵袭性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均可能将微生物植入体内而感染,同时接受血液净化治疗者多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中毒病人,因此免疫机制不健全,对多种微生物易感,极易出现医院感染。

1,止液净化室医院感染的特点

    (1)感染率高,由于侵袭性操作损伤了人体的屏障功能,因此细菌性或病毒性医院感染多见,高于医院内的其它部门,为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区域之一。

    (2)在血液净化过程中感染者,以乙型肝炎(或带毒者)患病率最高,我国某市六家血液净化室工作人员l00%为HBsA8阳性,病人透析两次以上者也l00%阳性。据报道血

液透析所致败血症中,金葡菌感染占44%、大肠杆菌占28%。

    (3)血液净化室的工作人员亦易发生感染。

    (4)感染以茵血症、败血症、肝炎等多见,感染途径均为经血液传播。

2.血液净化室的合理布局

    (1)治疗室、监护室、准备室、储藏室、污物处理等应严格分开,治疗室为患者治疗操作室,为清洁区。

    (2)病人与工作人员的卫生设施应分开。

    (3)房屋的构造应便于进行消毒、清洁打扫,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设有洗手池,采用脚踏式开关或自动开关。

3.血液净化室工作人员要求

    (1)除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操作规程外,需有牢固的无菌观念,熟悉本室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掌握一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和监控知识。

    (2)应定期检查身体,新工作人员上岗前亦应检查身体,合格者方可上岗,传染病患者应暂时调离,病愈后经保健科允许亢可参加本室工作。

    (3)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配备兼职监控医师、护士(或技师),建立健全本室的规章制度,配合感染管理科做好本室的感染监控工作,努力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4.消毒隔离管理

(1)透析液在制备、输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每批透析液在使用前均应抽样检测其含茵量,超过200个/ml为不合格,禁止使用。

    (2)治疗室内应保持洁净,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病人和工作人员入内前必须换鞋或使用一次性鞋套,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进入治疗室后不得随意进出。

    (3)、工作人员应按操作常规进行操作,每次操作前后用含氯消毒剂泡手1-3分钟,操作中应戴无菌手套。

    (4)透析液应在完全密闭的管道中输入病人体内,透析器及管道使用后,以1%氢氧化钠充满,保留12小时后用净软水冲净,再以2%福尔马林溶液灌入,保留12小时后排尽备用,每次使用前应先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10一20分钟。

    (5)病员透析前需进行肝炎病毒和肝功能全套检查,长朗透析者应定期检测血中乙肝、丙肝病毒标记物以及血、尿、粪的细菌检查每年1—2次。肝炎病人应有单独治疗室、病床和透析设备,乙型肝炎与非乙型肝炎病人应分开透析。

    (6)血液净化室每日行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门、窗、桌、椅、床头柜及地面每日均应以高效广谱化学消毒剂擦拭,每周彻底清洁、消毒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7)及时处理被污染的衣物,每次透析后应更换被单、枕套,工作人员在接触处理病人的分泌物、排泌物及用过的器具时必须戴手套。

    (8)短期内需重复使用的透析器亦应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每个病人透析前后,室内空间均应以紫外线灯照射30-60分钟。

5.部分医院感染监控指标

    (1)透析液含菌量应少于200个/m1。

    (2)室内空气含菌量应少于500个/m3

    (3)工作台面及医护人员双手带茵情况不得超过8个/cm2

第十四节  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管理

    消毒供应室是向医院各科室供应无菌器材的重要场所,与医院内感染的控制有密切关系。其清洁、消毒、灭菌各个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护理的效果和病人安全,所以对消毒供应室的消毒隔离管理,应该引起重视。

1.建筑布局

    (1)供应室的建筑周围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区域,内部工作流水线由“污”到“净”,并避免外界干扰。

    (2)应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明确划分,绝对不得交叉或逆行。

    (3)要有接收污物处、韧洗室、精洗室、包装室、消毒室、无菌物品存放、无菌物品发放处、专用晒场、敷料创作发放室、办公室、更衣室、卫生间,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热原监测室。

    (4)通风采光良好,室内墙壁、天花板应无裂隙,地面要光滑、有地漏,便于清洗消毒。

2.  消毒隔离

    (1)工作人员应衣幅整洁,着装符合要求。宾内经常保持清洁整齐,门、窗、桌、椅每日用化学消毒剂擦试。

    (2)无茵物品存放室、精洗室、包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1小时,每周用化学消毒剂熏蒸1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无菌物品存放室细菌数不得超过300cfM/m3,清

洗包装室细菌数不得超过500cfu/m3

    (3)无菌区物体表面细茵数不得超过5cfu/cm2,清洁区物体表面细菌数不得超过10cfu/cm2,以上两区工作人员手的细菌数不得超过5cfu/cm2

    (4)污染物品、清洁物品、无菌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

    (5)回收污染物品均应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后再分别处理。

(6)定期监测各种化学消毒剂及洗涤剂的浓度。

(7)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低于70μw/cm2应更换灯管。

(8)负责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的回收、毁形、消毒工作。

3.洗涤过程

    (1)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均应用2%三效热原灭活剂泡3小时以上,再用清水、新鲜蒸馏水冲净,包装后高压蒸汽灭菌。

    (2)使用过的静瓶、滴管、接管等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干后浸入2%三效热原灭活剂中3小时以上或硫酸重铬酸钾洗液中4小时取出,清水、新鲜蒸馏水冲净。乳胶管揉搓后,清水冲洗沥干,再浸入4%盐酸溶液中12小时,再用清水、新鲜蒸馏水冲净及沥干,包装后2小时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4.无菌物品质量要求

    (1)凡已灭菌物品,必须标明物品名称、有效期、责任者,有效期超过7天,冬季超过10天,—律重新灭菌。

    (2)包装外观应完整、清洁、干燥。

    (3)输液器具质量标准:

    ①澄明度;输液器、注射器注入灭菌注射用水冲洗内壁不应混浊。

  ②氯化物:检查细菌内毒素后剩余水,如硝酸银试液后不得发生混浊。

    ③酸碱性:检查细菌内毒系剩余水,涵在广泛pH试纸上,pH应为5-7。

    ④细菌内毒素检查:采用送试验法,结果不得示阳性。

    (4)效果检测:用化学指示剂或指示胶带检测。条件不具备单位可采用点状布置,小型灭菌器选1个包装放指示剂,置低层中央;中型灭菌器选3个包装,上层中央、下层前后各放1个;大型灭菌器选5个包装放指示剂,上层、中层中央及下层前、中、后备放1个。每次检测只要有一个包中的化学指示剂未达到合格要求,均应视为灭菌不合格。

    (5)生物指示剂监测:每季度或半年一次,应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茵片,其含菌量为5×105-106个,培养应无菌生长。

第十五节  传染病科消毒隔离管理方法

    (1)传染病区设置应符合卫生设计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印国传染病防治法》,与普通病房分开,远离公共食堂、水源等公用场所。

  (2)病人入院和出院线路分开,工作人员和病人分道出入,工作人员进出口设擦脚垫,并备消毒液泡手。

    (3)传染病区应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清防区系指科办公室、值班室、库房等未和病人直接接触、末随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半污染区指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更衣室,医护办公室、治疗室、内走廓等,污染区系指和病人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地区,如病室、病人厕所、污物间、消毒室、外走廊等,病人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污染区)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和半污染区。

    (4)病人应按疾病种类分室收治,病室门口设有病种和隔离标志,不同种类疾病的病人不得互串病室,住院期间不得外出。

    (5)传染病区设污水、污物处理装置,污水、污物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

2.消毒隔离管理

    (1)消毒管理:

  ①随时消毒内容:大、小便器用5:1000漂白粉液浸泡半小时;用具类如床、桌、椅等用2%来苏尔溶液擦拭数次;消毒双手用0.2%过氧乙酸液浸泡1—3分钟后再用肥皂水、清水冲洗;餐具类消毒先用1:1000漂白粉浸泡1小时后再煮沸半小时;被服、床垫、枕套、凉席等以紫外线照射,每天半小时,每周再用福尔马林封闭熏蒸消毒24小时;粪便、呕吐物、分泌物用漂白干粉拌匀,消毒3小时后排入下水道;敷料、柿球等焚烧处理或用3%来苏尔溶液浸泡2小时;病室地面每日用来苏尔消毒液拖地两次;空气消毒:每日晚用紫外线照射半小时。

    ⑨终末消毒:凡病室更换其它病种时,室内须进行终末消毒,首先将门窗打开,使空气流通,阳光照入,床、桌、凳子等家具以2%来苏尔液擦拭,用2%热肥皂水洗刷,墙壁、门、地面等用0.5%过氧乙酸洗刷或喷洒,或用福尔马林密封消毒(30ml/m3)或乳酸加热密封消毒(5—6m1/m3)。经终末消毒后的病室,须经24小时放置后方能收治病人。

    (2)隔离措施

    ①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必须遵守隔离要求,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换病区专用鞋;进入清洁区不得穿工作服,脱工作服之前应洗手;凡进行输液、注射、体检、抽血、特护等技术操作,以及换床单、收污物、洗餐具等工作时必须穿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隔离衣统一挂在病室门旁的小橱内,清洁面朝外。

    ②不同种类病人所用的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严格分开。

    ③医生查房时病历不许带入病室,每检查一类病人之后应消毒双手,再检查另一类病人。

    ④传染病患者应尽量做到无陪护人员,特殊情况需陪护者(如婴幼儿、病危等),陪护人员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⑤传染病思者原则上不得探视,对特殊情况需探视者,应严格遵守隔离原则,烈性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患者一律禁止探视。

    ⑥传染病思者所接触的一切物品应相对固定,病人出院后应彻底消毒、洗净,才可再给其他病人使用。

    ⑦清洁区、污染区的物品只能在相应的范围内流动,不得随意越区使用;传染病区使用的票证,人民币等亦需经消毒后方可带出病区。

    ⑧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注射针头、输液器、导管、餐具等。

3.组织管理和制度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建立健全的病区管理制度,加强消毒、隔离的环节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

    (3)建立职工健康检查制度,对乙肝标志物朗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增强职工自我保护意识。

    (4)正确使用抗生素,制定本病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办法》,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5)由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师、监控护士组成本科室的感染监控小组,做好本科室的感染监控工作,对全科职工进行医院感染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科主任应参加医院的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

    (6)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增强消毒隔离意识,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十六节  营养室消毒隔离管理方法

    医院的营养室是为病人服务的,其目的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需要外,部分营养室还配制药膳,参与疾病的治疗,促进疾病的恢复。

    除了病原微生物污染食物从而导致病人感染外,食品原料的送货人、配膳人员以及蝇、婶蜘等接触食品和餐具也可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其感染途径多通过胃肠道传播,感染部位也以胃肠道为主,如胃肠炎、痢疾、伤寒、肝炎等。

    1.建立制度严格管理

    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结合本医院和本科室的工作实际,制定一整套的工作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2.对营养室工作人员的要求

    (1)营养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从业前的体格检查,并建立定期检查健康制度,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有传染性疾病、化脓性皮肤病和肝炎病窃携带者不得从事营养膳食工作。

    (2)包括配瞎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了解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方式和预防措施,培训合格者方可上岗工作。

(3)工作人员应有严格的洗手、剪指甲习惯,进入工作间必须穿戴清洁的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楼止穿工作服和围裙上厕所和外出交往,配膳和发放食品时,严禁用手直接接触饭菜和其它食品,保证食品卫生。

3.营养室工作环境要求

    (1)室内保持消治,无蝇、无蜂螂、无鼠等传播媒介物,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爽气新鲜。

    (2)桌、台和地面经常用对人体无毒的消毒液擦拭,再用清水冲洗。

    (3)营养室应建于远离传染病科、肺科之处,周围环境清洁卫生,无公共厕所、无垃圾堆,并便于通水、通气、有通畅的下水道。

    4.食品贮存卫生要求

    (1)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因此必须保持食物品的清洁,防止食品在加工、运输、分发过程中被污染。

    (2)食品应按末处理品、半成品、成品分别放缀,严禁生、熟食品混放千起。冷藏库、常温库应注意防毒、防鼠、防虫,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空气流通。食品入库前变做好验收工作,禁止污染、变质食品入库,对库存食品要定期进行卫生质量检验。

    5,食品运送、用具的要求

    (1)运送食品应按专用路线,从专用出入口行走,食品运输过程中应加盖,防尘,使用专用餐车。

    (2)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病人有用过的餐具应先消毒(化学消毒剂授泡或煮沸1分钟以上)后刷洗,最后经蒸汽消毒15分钟备用,餐具表面细菌效应少于5cfu/cm2,最好无细菌生长,餐具上不得检出致病菌和大肠杆菌,消毒后的洁净餐具存放于清洁柜内,不可与脏餐具混放一起;

    (3)洗碗用的布料每次使用后与餐具于起消毒,最好使用——次性用品。

    (4)饭车在每次开须前后用清水刷洗于净,每周定时用洗洁净彻底刷洗,用消毒液擦拭1次,残食桶每日无害化处理1次。

6.加强食品制作卫生管理

    食品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卫生制度,经过烹调和熟食品不得存放时间过长,剩余饭菜须经严格的加热后方可发放食用。凉拌食品及生食蔬菜必须彻底洗净,并经适当消毒后方可食用。

7.传染病患者严禁在公共食堂就餐

传染病科住院病人的就餐、餐具处理参照本章《传染病科消毒隔离办法》进行。

8.注意病人饮用水的卫生和消毒

9.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营养室工作人员和配餐员应有自我保护意识,注意自身的消毒隔离措施,皮肤破损者应避免接触污染餐具。

    10.营养室负责人须经常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如发现本院住院病人中有消化道疾病流行或食物中毒情况发生,必须立即协助临床科室和感染管理科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十七节  洗衣房消毒隔离管理办法

    医院内洗衣房每天需接收大量污染的衣物、被褥、敷料和其它医用布类物品以进行清洗消毒,大多要回收重复使用,因此要注意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符合卫生学要求。

    1.洗衣房布局要求

(1)洗衣房布局应符合流水作业要求,设污物回收间、清点室、消毒室、洗涤室、晒场、烘干室、贸烫、折叠、包装室、洁物贮存室、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和库房等。

(2)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洁、污物品只能在相应的洁、污区内通过,不得逆行。

  (3)洗衣房除配备洗涤机、甩干机之外,尚应设置消毒池和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

 2.洗衣房制度管理和对工作人员要求

    (1)建立健全洗衣房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2)洗衣房工作人员应经岗前培训进行有关消毒隔离和岗位职责的教育,合格者方可上岗工作。

    (3)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使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皮肤病以及携带有传染性致病因子者应暂不上岗,待彻底治愈后方可恢复工作。

    (4)增强个人保护意识,防止因污染物、致病因子的感染而出现医院感染。如清点污物时避免用手直接清点,处理污物时戴橡皮手套,工作后彻底洗手等;防止因污染物致病因子的感染而出现医院感染。

3.  其它消毒隔离管理办法

    (1)收回的污染布类要先在消毒液中浸泡或煮沸,再分类洗涤。如系单机洗涤,要先洗一般布类,再洗污染布类,最后洗传染布类。有条件的医院应按部门(科室)分机洗涤,传染布类要固定房间专机洗涤,其晒场、烘干、折叠、存放、收送均应与一般布类分开。

  (2)婴儿和新生儿使用的一切布类在清洗后均须经高压蒸汽灭菌或严格消毒后方可重复使用。

    (3)清洁物和污染物应分车运送,湿衣物和干衣物分开贮存。

    (4)运输车辆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如有明显污染则应随时清洗、消毒,洗涤机器使用后须经严格的化学消毒后再重复使用。

    (5)工作问每日打扫2次,采取湿式清扫,每周用2%过氧乙酸按8m1/m3喷雾消毒1次,地面以福尔马林溶液拖探,洁净物品贮藏室和库房应注意通风换气i必要时以紫外线照射消毒空气。

    (6)洗衣房应有专人负责消毒隔离管理和感染监控工作,配合成染管理科对各科洁净布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监测消毒效果,了解各科布类的带菌情况,不断改进工作。

第十八节  内窥镜室消毒隔离管理方法

    医院使用的内窥镜日益增多,通常包括纤维胃镜、纤维肠镜、直肠镜、乙状结肠镜、食道镜(已较少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腹腔锗、胆道镜、膀肮镜等,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内窥镜均进入人体体艘,如消毒隔离工作不完善,极易导致医院内感染。

1.  内窥镜消毒隔离要求

 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内窥镜对消毒隔离的共同要求有以下几点:

    (1)内窥镜室应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

    (2)工作人员应掌握消毒隔离常识相本专业消毒隔离的要求、措施,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严格按诊疗操作常规操作。

    (3)病人检查前应检测肝功能(SGPT)、HCV、HBV标记物,异常者应使用专用内窥镜进行检查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4)室内保持清洁,划分清洁区(办公室和放置清洁物品)和检查区;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室。

    (5.)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工作完毕应以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拖地,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2.  纤维胃镜检查时.消毒隔离措施

  (1)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衣、帽、口罩、手套,工作完毕应注意洗手,每检查一例病人应更换1次手套。

    (2)诊疗床的床单、枕套等布类初品应每周换洗两次,若被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或放传染病人污染应立即更换并进行严格消毒。

    (3)胃镜在使用前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后认真冲洗,每检查一例病人后,均应进行适当消毒、清洗(75%酒精纱布从上向下消毒至软管部,用海绵彻底清洗镜身及管道,腔内用消毒液、蒸馏水反复冲洗)后再检查下一例病人。当日工作完毕使用戊二醒进行终末消毒。

    (4)冲洗水容器应每天清洗消毒,弯盘、咬口等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

    3.纤维肠镜、直肠和乙状结肠镜的消毒用离措施参照纤维胃镜。

4.纤维支气管镜使用时消毒隔离措施

    (1)工作人员在工作前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室内禁止吸烟,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2)先检查非感染病人,再检查感染病人,最后检查具有传染性疾病思者(如乙肝标记物阳性者、肺结核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应分别使用专用纤支镜检查感染者和传染病思者。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术后对仪器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可参考纤维胃镜消毒方法)。

    5.纤维胆道镜检查时消毒隔离措施

(1)工作人员在检查前应洗净双手,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

(2)室内保持整洁,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3)每次检查前后应及时清洗、消毒仪器。

    (4)检查过程中应该滴注含有庆大霉素的溶液,必要时于检查前后应用抗生意数日。

第十九节  病区处置室、换药室、治疗室

    消毒隔离管理

    1.病区处置室制度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朔消毒和更换。保持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和消毒效果。

    (2)室内空气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1小时,每月进行空气纲苗培养1次。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意检查药物、大型输液有无变质、过期等。

    (4)剧毒、限制药品严加保管,严格交接班。

    (5)器械物品、药品放于固定位置,及时清领、严格交接班手续。

    (6)无菌持物钳、浸泡液隔日更换1次。

    (7)各种注射按医嘱执行,对需进行过敏试验的药物,按规定做好注射前准备工作。

    (8)病区处置室为存放药品、器械的场所,禁止非工作人员入内,保持环境整洁。

2.病区换药室制度

    (1)换药室须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

<,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2)工作人员入室前要衣帽整洁,无菌操作前洗手、戴口罩,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严格划分无茵区与污染区,无菌物品与有茵物品、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应分别放在固定位置,不得混淆。

    (4)换药碗、镊、弯盘、持物钳等均应保持无菌状态,并注明失效日期,超过1周者应重新消毒灭菌,无菌溶液(如生理盐水)打开后只能使用24小时。

    (5)每周二、四、六为消毒日,一切器皿均应消毒,并更换浸泡液。各种锐利器械(如手术刀片、剪刀)须高压或煮沸灭菌后,用防锈洁尔灭溶液浸泡。末用完的敷料、凡士林纱布、盐水棉球等每日消毒1次。

    (6)换药室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每日用消毒液拖地1次室内空气每日紫外线消毒,每月细菌培养1次。

    (7)特殊感染创口不得在换药室处理。

    (8)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

    (9)换药完毕,须将一切用具放置在指定位置。

3.病区治疗室制度

    (1)有专人负责治疗室的清洁卫生,物品消毒和保管;经常保持室内整齐、清洁,每班清扫1次,每日拖地1次,每次诊疗操作后整理1次。

    (2)工作人员进入室内一律穿工作服,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好口罩、帽子。非工作人员和非工作需要时不准随意进入治疗室。私用物品一律不准放入室内。

    (3)治疗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地面、家具、门宙每日用消毒液擦洗1次,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1次。

    (4)无菌持物镊(钳)每周消毒1次,浸泡持物镊的消毒液隔日更换1次,各种无茵物品注明失效日期,超过1周重新灭菌。

    (5)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思想集中,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有关操作常规。

    (6)治疗室内各项物品、药品应定点放置、及时补充、保持完整。

    (7)治疗操作结束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并做好记录。

    (8)治疗室内各种器械物品使用后应放回原处,用过的无菌物品按“二消毒一清洗”的原则处理。
  • 上一篇文章: 实用腹腔镜外科基础(连载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