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君澜是学区房吗:“导学案”操作方法指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17:11

“导学案”操作方法指要

(讨论稿)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是我旗在对几年来课改工作的回顾总结前提下,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本着“扬弃”的主导思想,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上进一步推广和深化。这一基本模式的实施,将会给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为了使这项实验在我校稳步推进,让教师能够尽快融入到这项工作之中,掌握其中的操作要领,提高教学效率,总校汇集了全镇骨干教师,对导学案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并制定《“导学案”操作方法指要》,从“导学案”的认识到“导学案”几大环节的操作给予指引,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借鉴。

一、关于“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定位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师指导教学的路线图,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它把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基本规律、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及措施都集中体现在学案中。“导学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载体,是生生互导,师生互导,同案协作,共同发展的学习平台。学生用“导学案”学习,教师用“导学案”导学,师生是使用“导学案”的主人,不是“导学案”的奴隶。在教学和学习中,要依据“导学案”,但不依赖“导学案”,不惟“导学案”。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导学案”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编写特征

导学案是编者根据学生在学习本学科中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综合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学情,结合课程标准、学科单元训练目标、章节具体内容而设计的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顺学而导于一体的教、学活动方案。由此我们可以把“导学案”概括为以下特点:

    1、规律性:“导学案”是本着关注课标、关注教材、关注学生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级段特点、学科特点,从知识的导引渗透到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提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规律。

    2、兼顾性:从“导学案”编辑的问题难易度来看,编者充分兼顾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问题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面向大多数学生。

3、导向性:“导学案”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渗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牵引,对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清了思路。

4、主观性:“导学案”是由部分教师编辑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虽然着力体现“导学案”的全面性,但也总会留下个人对教材、对学法、教法的解读处理视角,与一些教者之间会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解读和处理方面的距离。所以,教师在充分解读课标、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解读“导学案”,把“导学案”的设计意图解析透彻,做到融会贯通,使之成为教师自己的导学思路。

二、关于“导学案”的使用

(一)“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基于对“导学案”的上述认识,我们在使用“导学案”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有机结合的原则。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要将“导学案”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中找到共鸣点,把“导学案”的作用发挥到最好。

2、坚持灵活性的原则。“导学案”是教学的预设方案,问题的设计呈现的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灵活把握,适当调整,恰当删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坚持创新性的原则。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要依据“导学案”,而不依赖“导学案”,教师要善于从“导学案”的思路中萌生新的导学思路,从而实现在“导学案”大的背景下,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导学,以此进一步丰富优化“导学案”,提升“导学案”的载体作用。

4、坚持引导性的原则。教师要充分利用“导学案”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转变上的引导提示作用,要脚踏实地的,有条不紊的实施强化,最终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形成能力。

(二)导学案的结构分解与思考

综合各学科“导学案”的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前言(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准备、学法提示,课时安排)——课前预习——合作探究(探究新知)——拓展训练(拓展阅读)。其中,语文、品德与社会学科还设置了相关链接环节。

通览各学科的学案,从内容上我们有以下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1、导学案本身的问题。

    A: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更趋进书面语言,一般以一问一答或按文填空的形式出现的,机械的运用,将会导致课堂的气氛枯燥呆板,消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如何将其变成富有启发性、亲和力的课堂问题语言,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探究的问题。

    B:导学案受篇幅的限制,有些问题的设计有些简单或笼统,教师如何导述明白?

    2、导学案与教者的衔接问题

由于编者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不同,解决文本的思路不同,问题的设计思路与学生或本人的解读思路有差异的的地方,教师如何修订调整?

(三)操作过程中“导学案”的解读

教师对导学案的解读

    教师对“导学案”的解读,也就是教师导学方案的形成过程。

    ◇一次备课的形成步骤:

 课标解读——教材了解(单元目标的了解把握,具体课文或具体课时内容的解读)——导学案解读(掌握编者的设计流程,编排意图)——教材、学案结合解读(边读学案边看教材,从学案设计的问题入手,寻找教材内容与学案问题设计的对接点,理清学案设计的设计思路)——提炼学案(根据学案的问题设计,思考学案中的问题呈现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学案变为教师导学的操作手段)——预设方案(根据自己的解读与理顺,按导学案设计流程,形成自己的导学方案即: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的形成步骤:

    主要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完成,其流程为:

    个体方案——集体交流(由主持人或中心发言人组织)——存同求异——交流论证——解决问题——完善预案

    ◇三次备课的形成步骤:

    学生预习——信息搜寻(教师)——剪辑归纳——相机调整—— 确定预案

    ◇课后反思与整理形式:

    回顾(回顾一课的教与学的过程)——总结(总结教学的得与失和“导学案”可取与不足之处)——提炼(总结出好的导学方法或导学案设计)——反馈(以教学札记、教学叙事或研讨交流等形式呈现给同事、领导,完善“导学案”。)

学生对导学案的解读

◇课前解读流程:

    初读教材——了解导学案(问题的解读,学法提示的解读)——选择预习目标——再读教材(简单批注)——解决基础问题——品(研)读教材(详细批注)——深度解决问题——自查预习效果(完成“导学案”部分习题)——回归教材——修正预习结果(必要时学生可以再定目标进行深度解读)

    课中师生解读流程(合作探究或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预习检查——问题导学——合作交流——达成目标

   (此流程可根据学科、根据课型,根据教师、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不一定统一要求)

(四)导学案中相关环节的使用细节

关于“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在设计课堂情境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要彻底转变以往看待学生的观念。明确使用“导学案”后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任教师涂抹”的从动者,他们已经有了对本章节,对本篇课文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体验,是带着问题、带着体验、带着挑战走进课堂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因素,结合授课内容精心设计。情境创设要体现以下特点:

◇语言简练。首先考虑到学生是在对教材有所知的情况下走进课堂的,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进行冗长的说教或内容介绍,要直奔主题,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 切入点准。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学生最为关注的是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抓住学生的探究心理和知识点组织话题。

◇ 激情生趣。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自然得当。情境的设置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不要故弄玄虚,或者是不着边际,让学生一头雾水,懵懵懂懂。

 关于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做以预先初步的熟知和探究。学生走进课堂时对教材的内容、学习的线路由原来的未知转变为已知或部分的知道,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是带着疑问、带着困惑,带着挑战走进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

   ◇课前预习指导

要从关注课标、关注教材、关注学案、关注学生的角度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语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所反映的内容。(1—2遍)。

使用方法:圈画法(圈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2、浏览学案,理清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了解学案设计的诸项问题,选择确立预习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适当选择)。

使用的方法:标注法(在学案的学习目标板块上,画出自己所预习的学习目标。)

3、再读课文(读课文2—3遍),解决基础问题。

使用的方法:A:标注法(在生字上面注音,在生词旁边标注词义);B:强化理解、记忆法(对不熟的生字重点读几遍,一些难写、难记的字,要求学生在田字格、随文习字本上写一写或书空几次,一些生词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反复读几遍,加深理解)

4、品读课文,深度理解(默读、选读、浏览、反复读等)

使用方法:①圈画法(圈画出文中好的词、句子,精彩段落);②批注法:A欣赏性批注(指出圈画的词语、句子、段落好在哪里以及在句子、段落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B解释性批注(对句子、段落内容、表达的情感进行简短的解释);C联想性批注(根据某一段落的描写或叙述,写写自己的感想);D质疑性批注(向文本发难,对文中的写法、内容提出相左的意见)

    5、回归学案,自测预习

    按照预习题的设计,完成“课前预习”中布置的预习题,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进行尝试练习(注意:教师一定不要让学生看一个题,然后读书做一个题,一定要在学生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完成预习题,包括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学生在书上标注完成后,在做检测题)。

    6、回顾课文,对比学案,整理问题(学到了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7、盘点预习,自我评价(从方法、过程、结果进行盘点评价)。

解释说明:上述环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有所删改或调整预习流程和指导方法。

数学:

1初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所反映的内容。

2、浏览学案,理清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了解学案设计的诸项问题,选择确立预习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适当选择)。

使用的方法:标注法(在学案的学习目标板块上,画出自己所预习的学习目标)。

3、完成预习问题

4、预习与教材对接。再读教材,理清预习部分与教材问题解决有哪些联系。

5、尝试解决合作探究(或探究新知)部分。找出问题,做出标注。

使用的方法:

    A:标注法(标注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有哪些疑问。可以在学案上标注,也可以在教材上标注。)

B:强化理解、记忆法(对概念性的问题要反反复复读几遍,加深理解)

6、做好探究新知环节的学具准备。

科学:

1初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所反映的内容。

2、浏览学案,理清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了解学案设计的诸项问题,选择确立预习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适当选择)。

使用的方法:标注法(在学案的学习目标板块上,画出自己所预习的学习目标)。

3、完成预习问题

4、预习与教材对接。再读教材,理清预习部分与教材问题解决有哪些联系。

5、独立尝试解决课堂探究部分。

使用的方法:A:标注法(标注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有哪些疑问。可以在学案上标注,也可以在教材上标注);B:强化理解、记忆法(对概念性的问题要反反复复读几遍,加深理解)

品德与社会:

1初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所反映的内容。

2、浏览学案,理清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了解学案设计的诸项问题,选择确立预习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适当选择)。

使用的方法:标注法(在学案的学习目标板块上,画出自己所预习的学习目标)。

3、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预习问题

4、自我检查。

使用的方法:A:标注法(标注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有哪些疑问。可以在学案上标注,也可以在教材生标注);B:强化理解、记忆法(对概念性的问题要反复反复读几遍,加深理解)

5、联系实际,准备资料。

    对照拓展延伸部分,学生准备相关资料,为课中学习探究做准备。

预习检查

1、学案检查

A:检查学案,归类问题(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

B:反馈检查,个别指导(主要针对学困生,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要及时找到他们,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提前解决)。

2、课上检查

其检查的方法:

A:学案习题逐检法(学生根据学案的习题,分别指生回答问题)

B:集中演示法(学生板演法,教师板演法,此方法适合于共性的问题)

C:读文检测法(主要用于语文的生字的检查和对学生预习时读课文情况的检查)

D:同桌互检交流法。(有些时候,教师根据问题的内容特点,可以安排同桌或小组检查,以节省时间。)

E:反诘法(教师要善于提出几个为什么,或提出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一步解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避免学生照抄照搬现成的资料。)

    ……   ……

    注:检查方法有很多,不仅局限在上述几种方法上。教师要本着节省时间,高效低耗的原则,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检查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千万不要忽略学困生)。

关于“合作探究”(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是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学习应用、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过程。

语文:

对语文学科而言,合作探究部分也就是原来讲读课的第二课时,即:课文解读部分。对略读课文来讲,是检查预习后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部分。

    课堂导学探究的基本形式

1、讲读课文导学探究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整体——部分——整体(阅读教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具体流程:

    ※承上启下,引出环节(教师检查预习后,设计得体的过渡语,引出本环节的内容,导出目标)

    ※整体读文、自我感悟(可以是自读、指读、范读,根据课文的篇幅,可以选整篇读或部分读。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和课堂读文的理解感悟,说一说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师注意提炼学生提出的学案以外的问题,做好下一环节导学思路的调整)。

    ※部分选读,深层理解。1、按照学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过渡语,引出学案中的问题;2、明确或确定核心问题、重点问题;3、设计好过渡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读文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先自主学习,标注,然后小组或同住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学生评价,促进问题的解决)

    ※个性阅读,挑战质疑。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阅读课文,向文本提问题,向老师、同学提疑问,并将问题标注在教材上。师生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解决。

    ※回归整体,总结提炼。学生回读课文,从写作手法,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帮助总结,最后掌握表达方法,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学后展示,交流评价。以说、读、写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略读课文导学探究的操作流程

基本形式: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归纳提升——自我展示

    基本流程是:

    ※自读自悟:学生根据合作探究的问题逐项解决,将自己的理解标注在课文空白处。

    ※合作交流:小组或同桌交流,修订自己的理解;全班交流,实现理解互补。

    ※归纳提升:从文章的内容写法以及情感表达方面师生协作归纳,最好要与单元讲读课文结合起来。

※自我展示:根据课文的体裁不同可以设置相应的展示活动,如:课文朗读,续写或改写课文、写读后感言等设计。

数学学科导学探究的操作流程:

基本形式:

※承上启下,导出目标。教师对预习情况予以总结,提出本环节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问题引导,经验对接。提出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审视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尝试练习,验证尝试。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究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解决得是否正确。同桌、小组、全班交流评价,再次验证解决问题方法的正确性。

※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师生对得出的规律、方法进行总结。

※巩固训练,达标测试。

科学学科导学探究的操作流程:

基本形式:

※承上启下,导出目标。教师对预习情况予以总结,提出本环节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问题引导,经验对接。提出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审视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和思路。(实验操作类型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了解实验内容——探索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方案的基本流程)

※尝试练习(试验),验证尝试(实验)。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究解决问题(或按照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验证问题解决得是否正确(或验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同桌、小组、全班交流评价,再次验证解决问题方法的正确性。

※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师生对得出的规律、方法进行总结(涉及实验内容的,要填好实验报告单)。

※巩固训练,达标测试。

品德与社会学科导学探究的操作流程:

基本形式:

※读书感悟,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学案提出的问题,将自己的理解标注在课文空白处。

    ※合作交流,师生评价:小组或同桌交流,修订自己的理解;全班交流,实现理解互补。

    ※归纳提升,整理收获:从文章的内容所反映出的事理方面师生协作归纳畅谈自己的收获。

※联系实际,自我展示:根据课文的事例和反映出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活动,如:谈体会,说打算、根据生活实际说感悟、写读后感言等设计。

拓展训练的指导操作方法

总的基本形式:提炼方法——迁移应用——问题解决(其他学科亦可借鉴)

各学科操作流程

语文

    初读短文了解大意,——交流讨论(回顾相关课文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学习本文的方法)——阅读习题——研读解决(带着问题阅读短文,解决文后习题)——交流汇报(学生汇报,评价,教师引导)——总结提升(总结学法、文章的写法,读书心得,学后感言等)

数学、科学

审视问题,链接方法:自主研读拓展题,回顾对比,找出课上探究题与拓展题的异同点,提供解题思路与办法。

合作交流,确定思路。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办法,得出解决问的方法思路。

尝试练习,交流过程。学生自主解题,把解题的过程,结果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统一学生的思想。

总结规律,形成能力。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

审视问题,展开联想(思考)。理解题意,根据问题的内容采取思考或联想的方法,对问题的涉及面进行拓展深化。

组织材料,实施设计。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材料,并依据问题的要求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来表述清楚。

相互交流,师生评价。通过同桌、小组、全班交流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更深的认识,受到更大的教育,收获更多的启迪。

 关于相关链接

   在语文、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此环节的设计。 “相关链接”的内容,有的课文后面选择的是课文的背景、作者、文体介绍,有的是相类似的文章或相关资料。教师在处理这些文章和资料时,要灵活机动,该背的则背,该读的则读,该让学生写一写的就写一写。同时,还可以搞一些链接接龙,启发学生多搜集、多读一些有关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加强知识积累。

三、关于“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评价这一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按照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生共同评价三个方面,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自我评价: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探究中对自己的表现做一个中肯的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师在对学生在课前预习、合作探究、拓展训练等环节的表现而进行的口头或书面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1、综合评价(面向全体,针对总体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

2、个别评价(对某些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3、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进行评价)。

4、激励性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更高的起点或目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探究)。

5、导向性评价(从方法、思路上评价学生的同时,给学生一些这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评价:一周或两周,班级召开一次学生学习评价会,让学生介绍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通过学生的介绍和实际表现,师生共同评议,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定。依据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师生共同评价的积累,期末进行总评,将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

注:关于学生学习评价,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被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评,各校要认真研究,拿出一定的办法,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即进行评价,不要机械使用。

四、关于“作业设置

作业设置分“常规作业”、“回顾性、巩固性作业”(或检测性作业)和“学科活动作业”三种。

常规作业的设置

常规作业,即“导学案”设计的作业。

其基本要求:清   准    实

    清:堂堂清——每个环节的习题都要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课课清——一课上完,在上新课之前,所有的习题必须要处理完毕。

    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把握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要准,所布置的训练习题,要使学生做到做一个会一个对一个,不能含糊。

    实:批改要实实在在,不得巧立名目减少教师的批阅次数,或者是不批,使教学与信息反馈脱节。

    巩固性或回顾性作业(检测性作业)的设置

作业内容的设置:包括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两种,教师要根据学情自己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基础,设计的问题要精当,考虑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此项作业的设计可以按两课一次(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30分钟)。

学科活动作业的设置

    学科活动作业是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一些动脑、动手、动口的作业。每2周要有一次。

以上是我校在“导学案”操作上的有关方法指导,是否可行,还需实践上的检验,更需要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我们用好“导学案”,体现“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这一理念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