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湖金凯花园:四合院的村落形态(总概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7:42
    进入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北京的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此话可看出四合院与胡同有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有胡同的地方便有四合院,四合院与胡同共同构成亮丽的风景区。      (一)       胡同中主要建筑,几乎全部是四合院。这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构成的封闭式建筑。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它有繁简大小之分。

      高官富贾的大四合院,建筑考究,庭院廊柱、雕廊画栋,附带前后跨院。平民百姓的小四合院,构筑简单,门面狭窄,房墙低矮。胡同,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为便于采光,讲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其排列结果,胡同多数成为东西走向。为了便于沟通,在较大胡同之间又有许多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基本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壮观,周围加高墙以矩形圈围,整齐划一。

       清末以前,中国尚处于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封建意识中经商也是下等之事,故北京是个以帝王贵族为主的游手好闲、玩乐消费城市,其生活景象种种,大多集中于胡同中。

        四合院是那个时期生活形态和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历经朝代更迭,沧桑变幻,到清末,胡同的格局已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形式,新形成的胡同,多数集中在城外,其中建筑参错无章;许多旧有的胡同,不再整齐划一,居民成份也有所变化,胡同面貌到此由盛到衰。这是北京胡同随着封建制度开始瓦解的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向。
  (二)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种规格。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间或七间,屋里有木隔断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厢房带廊子。( 这种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给几户人家住用,刚解放时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这种房子,现在北京人口逐年递增,大伙儿都兴高采烈的住楼房去了,这种房子是越来越少了…… )

  小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间,屋里有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是两暗一明。东西厢房个两间,南房(也叫倒座)三间,都是卧砖到顶、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盘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儿的。 (三)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 特有的京味风格。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       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四合院是中国独特的建筑,而如今保持原来特点的四合院并不多,愿我的介绍使个读者对此有更深一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