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邪恶动漫名字:中职生“心理不就业”现象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58:45
近几年,我校加大了学生就业的工作力度,先后与威海三角集团、烟台富士康集团、青岛海尔集团、齐鲁石化机械厂、威海荣成市企业局等多家单位签定了用人协议,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多么优越的单位,总有一部分学生干一段时间后就辞职,调换工作的频率很高,而且纵向来看这部分学生在毕业生中所占比率和调换工作的频率都呈现上升趋势。那么,就业单位待遇挺好,也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这其中比较突出的个体原因是学生的心理不就业。
一.什么是心理不就业
心理不就业是目前一种客观存在的学生心理状态。心理不就业的学生主要特指部分学生由于心智能力不成熟导致不愿或不能就业,或者虽然就业但由于态度不端正而不能持久。这其中应排除已经有明确的目标暂时不予就业的学生,如心理不就业的学生不包括毕业后虽暂时没有就业,但是自身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已经付诸实际行动的学生。
心理不就业学生的特点是虽然个体有健康的体魄,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时间概念,跟着感觉走,贪图享受或者“常立志”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心理不就业包括两类学生:一是主要由于性格原因,如胆怯、不愿吃苦等,毕业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一直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学生不愿就业的理由一般都是“工作没意思”、“没心情工作”、“太累”、“还年轻,玩两年再说”;二是毕业后虽然暂时勉强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从内心并不珍惜工作机会,在工作中没有全身心投入,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原因随时可能撤离工作岗位,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频繁跳槽。
二.心理不就业的原因
首先,学生欠缺生存忧患意识,没有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观念和责任。这部分学生共同的特点一般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父母对于子女比较娇惯或者比较纵容,养成其自立意识和能力薄弱,毕业对他们只是一个形式而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造成学生不思进取的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缺陷。考试指挥棒下的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认真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况且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入学后自己的生活都料理不好,更谈不上照顾他人。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学的事迹感动和震憾了很多学生,被评为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根本原因就是当前很多学生生活过于安逸、享受,没有生存的压力。
第二,学生“长大不成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不就业族”的头脑中完全充斥着自我,考虑就业问题几乎完全是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的表态。这部分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年龄远远低于生理年龄,社会化成熟度低,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淡薄。如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以自我为中心,以高工资优环境为目标,贪图生活享受,不愿下车间,不愿从事艰苦行业。
第三,错误的职业观。收入水平已错误地成为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05年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七成月薪在1500元—2000元,超过2500元的不足10%,大学生中出现了“毕业漂族”、“啃老族”,而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就更为普遍,只是相对于大学生,他们年龄偏小,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所流传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等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了部分学生的职业观念,使他们对职业有过高的期望值,主观上已经对职业划分出高低贵贱,没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概念。对职业的过于挑剔,使他们总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错误的职业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另外,学生被动地等待就业岗位,没有创新意识和魄力也是当代学生面临求职困境的原因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他们必须主动地、全方位地寻找可能的岗位并通过施展才华使其成为自己的现实工作。
第四,求学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自己没有学习计划,学习是被动的、敷衍的。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充分被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同时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不可能有意识、系统地拓展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导致知识和社会技能欠缺。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标准降低,大多数学校基本没有什么门槛,进校后对学生的要求不严(学生素质较低,难以严格要求),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掌握很差,毕业时虽然能勉强过关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遍看重人品和能力,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这部分学生是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
第五,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依赖性太强。这样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只要受到打击就会一蹶不振,很难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不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乐观地寻找出路,而是变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
三、心理不就业的矫正对策
1.心理辅导是解决“心理不就业"的有效手段   心理辅导是对中职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根据中职生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其进行帮助、指导。现在的中职生面临许多心理困惑,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感情问题、择业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利用班会、讲座、心理咨询室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除烦恼,克服障碍,增强抗挫折能力,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择业观。
2、就业指导是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择业观的重要环节  中职生所面临就业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是自身资历不深,二是期望值过高,不少中职生没有正确择业观,应聘面试时常常面临失败。有些中职生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脚踏实地,好高骛远,由此产生种种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人格裂变。因此,应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范畴,授课时间不少于80学时,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形成规范、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其中应包括见习、参观实习、企业经理人讲座、模拟 招聘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内容,切实加强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就业安排,思想上重视就业岗位,从而达到心理、思想、行动上的一致。
3、建立正确社会人才观的舆论氛围  职业学校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来的“八荣八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身体力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
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成人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如榜样的示范效应、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另外应考虑将成人仪式与具体活动联系起来,而不能将它仅仅当作一种仪式,要把成人的意识种到学生的思想中,增强其成人感,树立其社会责任心,防止他们心理年龄低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