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利英广场舞同心园:汉中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6:31



  

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决意任用韩信为大将以后,他亲自召见韩信,详细听取了韩信的意见,有礼而又慎重地对韩信作了面对面的考察。有关二人之间会面的情况,史书上留下了一段对话,史家称为“汉中对”。

“汉中对”载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文章从刘邦与韩信分别入座开始。

刘邦问道:“丞相多次进言将军,将军有什么谋略可以让寡人领教?”

韩信起身施礼,谢过刘邦,以反问的形式回答说:“大王如今东向争夺天下, 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

刘邦答道:“正是项王。”

韩信又问道:“请大王衡量一下,在用兵之勇悍,待人之礼仁,势力之强大三个方面,与项羽相比如何?”

刘邦长久沉默之后,回答说:“不如项王。”

韩信站起身来再一次施礼,应声赞同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不过,臣下曾经在项王帐下供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

韩信首先分析项羽用兵的勇悍说:“项王一声怒吼,千百人不敢动弹,但是,项王不能使用贤将,任其独当一面。这种勇悍,不过是匹夫之勇。”

韩信又分析项羽待人的礼仁说:“项王待人恭谨有礼,言语温和,人有疾病,他会同情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当被任用的人有了功劳,应当封爵受赏的时候,他却把刻好的印章久久捏在手上,迟迟舍不得给人。这种礼仁,不过是妇人之仁。”

接着,韩信分析项羽势力的强大说:“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臣服诸侯,却不据有关中而定都彭城。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项羽背弃怀王之约,以自己的好恶裂土封王,诸侯心中不服。这是他的第二个失误。项王将旧主怀王驱逐到江南,新封诸侯纷纷效仿,也都驱逐旧主,抢占肥美的土地。这是他的第三个失误。项王所到之处,没有不摧残破灭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亲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而已。这是他的第四个失误。”

分析到这里,韩信稍作总结说:“从整体上来看,项王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优势容易转化为劣势。”

话听到这里的刘邦,入神屏息,俯身前倾,不知不觉之间,膝盖已经触抵到前面的座席了。

这时候,韩信话锋一转,由分析项羽的得失,归结到刘邦的应对,他说:“而今,大王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武勇贤将,有什么勇悍的敌人不能诛灭!以天下的土地城邑分封功臣,有什么人的心不能收伏!尊重义帝,守怀王之约,兴义兵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障碍不可以摧毁!”

……

古代史书的引用,往往都是摘录。《汉中对》也并非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司马迁从他所使用的史料中选择截取的。从文意来看,《汉中对》至此当为一段,内容是韩信借项羽和刘邦的名义,对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作战略性的比较,从总体上得出了刘邦可以由弱转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具体地分析了三秦的形势,提出了反攻三秦的设想,成为《汉中对》的后半段。

韩信说:“三秦王本为秦将,统领秦军子弟数年之久,损兵折将不可胜数,又欺骗部下投降诸侯,二十万将士,在新安被项王使诈坑杀,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脱逃,秦人怨恨这三个人,痛入骨髓。如今,项王强以威势封三人为王,得不到秦人的拥护和爱戴。

另一方面,大王攻入武关以来,秋毫无所侵犯,废除秦国苛刻的法律,与民约法三章,秦国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根据楚怀王与诸侯之间的公约,大王应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人人皆知。如今大王失掉应有的职位而去了巴蜀,关中的百姓没有不痛惜的。今天,如果大王举兵北上东进,三秦可以传檄而定。”

……

听了韩信的这番话,刘邦大喜,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了,他坚定了任命韩信为大将的决心,决定接受韩信的计划,按照韩信的安排,部署诸将做进攻三秦的准备。

汉中对,是楚汉相争历史的起点,刘邦集团由此制定了北上还定三秦,进而东进争夺天下的战略。从尔后的历史来看,汉中对的正确决策和成功推行,是刘邦集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转折点,可以说,刘邦最终能够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其胜利的基础,正是奠基于此。因此之故,有历史学家称“汉中对”为中国历史上战略决策的成功典范,将其与诸葛亮答刘备的“隆中对”齐名并举,应当是各有千秋。

仔细考察,“汉中对”,主要还是战略层面上的分析和策划。听取《汉中对》时的刘邦,身陷困境,急于打开局面。当韩信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劣,挑明了由弱转强的可能,进而分析三秦的形势,提出了反攻三秦的设想时,他的眼前一亮,思路由此开通,方向由此明确。不过,刘邦是实干家,他多年领兵作战,深知一兵一卒,一刀一枪的战斗战役之紧要,当他真要任命韩信为大将时,眼下如何实现北上还定三秦战略计划的具体方法,怕是万万缺少不得的话题。从尔后的历史来看,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韩信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第一,提出“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反攻三秦的具体计划。第二,“申军法”,就是按照秦军的规章制度,对汉军作大规模的整编和训练。

关于“明出子午,暗渡陈仓”的计划,我们在后面将会详细地叙述。关于韩信申军法,意义非同寻常而历来语焉不详,这里不得不稍作解说。我们知道,战国以来,秦军之所以能够多年不断地战胜各国军队,除了上升的国势,强君能将的种种原因而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军事制度。这个军事制度,以二十等级军功爵赏制度为中心,包括了军队的编制训练,征发动员,奖惩激励,旗鼓通讯,退役抚恤,进而连接到军人转业入仕,个人的财产身份和社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方面面,几乎牵涉到整个国家体制。这个制度的框架细则,统称为秦军法。由秦军法所规定的秦的军事制度,是当时最先进最高效率的军事制度,这个制度,是秦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军队的根本。

秦统一天下后,将秦的军事制度推行到整个帝国。秦末乱起,六国复活,各国不同的军事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复活。刘邦军自起兵以来,打着楚国的旗号,服从楚王,使用复活后的楚国的制度。进入汉中建立汉王国后,刘邦面临一个重大的制度决策,究竟是迎合关东出身的广大将士的心愿,继续保留楚国的制度,争取回到家乡?还是变更思路和政策, 采用秦国的制度,以旧秦国作为新根基,一切重新开始?

这个改制的问题,关系到汉王国立国根基的确立。从以后的历史来看,汉王国建立以后,废除了楚制,采用了秦制,确立了全面继承旧秦国的国土、人民和制度的秦本位国策,这个重大的决策,是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和制度保证。而韩信呢,他是从军制改革的角度,最先提出并推行秦本位政策的人。可以说,由韩信申军法开始的军制改革,不但将刘邦军整训为一支制度最为先进,战斗力极强的新型军队,而且为秦人秦军的加入提供了制度的保证和文化的归属。刘邦军后来反攻三秦的顺利,楚汉战争中秦人死心塌地追随刘邦与项羽殊死决战的原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可以说韩信申军法,既是汉军走向胜利的开始,也是汉承秦制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