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怎么去美国:读书之读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6:48

读书读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及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为主线,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其中爱情小说的价值本质是反映两性之间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演变过程。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小说与作文一样,也注重描写和选材。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怎样阅读小说?

  第一、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

        依托文字复现故事

        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艺术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的。作为借助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小说读者是通过理解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

        依托文字复现故事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通过故事复现人物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和发生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作者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因此,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理解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第二、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拆解结构看细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

        如何欣赏小说的写人细节呢?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写人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态迅速了解这个细节体现人物的“行为内容”。但小说读者鉴赏细节绝不能停留在这肤浅的第一层面上。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一般会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小说读者要从这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组合细节看情节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把一系列的细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情节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小说情节的各个细节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又具有主观的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家并不按照现实生活的原有形态来排列组合,他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小说情节加以重新构建。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生活本来的时空来说已做了新的重建与改造。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者对情节的构造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鉴赏。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根据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者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要形成对小说情节鉴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在大量的鉴赏小说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小说情节理论,在脑海里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情节因小说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有自己特殊的叙述模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结构模型;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型。

        第三、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透过形象看底蕴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局部解剖”——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时,还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

        小说作家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他将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小说读者在把握有关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有直接联系,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又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这两者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有时,小说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就使得这两者基本相同。有时,小说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者说是完全传达作家的主观意图,这可以说,是“小说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小说作品因写活了人物和事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他们有了自己的艺术生活,显露了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底蕴,那么可以说这是“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之间的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证明,小说主题包含着“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方式;小说作家在表达主观意图时有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平,这使得小说读者在鉴赏小说主题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形。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了。

        反复玩味看技巧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作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画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有时作家要正面表现的人物不让他出场,小说腾出的篇幅主要用写与他有关联的次要人物或有关联的事件,写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为影响下产生的心灵震荡和命运转折,写在细节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响和效果。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人技巧。

        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进行线性叙述时,小说作家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总想让小说读者猜不到他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因此有意制造小说的两个情节之间发生相反突变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说作家的青睐。小说作家在使用这种情节模型和技法时,不仅是让小说情节作一次突转,而是让情节连续突转几次,使小说情节方向在突转了180度后,又突转180度,有时甚至是突转几次。陈建功的获奖小说《飘逝的花头巾》中,男主人公“我”本来对生活感到无聊和绝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上和发奋;等到“我”考上了大学,去寻找“我”一年来一直梦牵魂绕着的沈萍时,情节却再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转——沈萍自己却走进了“我”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堕落生活。情节再次突转,深刻地启迪着他们性格变化里包蕴的哲理。

        叙述对比本来也是小说设计情节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小说作家却把它熟练地用成一种反跌对比的技巧。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是设置一重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重以上的对比,让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发生交织错落的变化。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惊就来自于这两重的反跌对比。主人公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以便渡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但他连续几次违规都未获得成功,待他最后听见教堂钟声和歌声,心里产生了忏悔、准备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住了监狱。想进监狱而屡不成功,而不想进监狱准备重新做人时,却被抓进监狱——这就是情节的反跌对比。双重以上的对比技巧,使情节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扩增,情节的可读性与传奇色彩得到了有力度的强化。

  读小说的好处多多:你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水,没有人会打扰你的小烦恼;你可以在别人的情节里笑,没有人会误解你的大快乐;你可以感知爱情的美好;原来读小说还有一个好处——反思自我,批判社会,展望未来!不得不爱上文字,爱上文字的深情诠释……

  所有的理论概念都可以不要,一个小说能让人读下来,读完后能把内心的一些东西惊醒,或者也让人有了写作的冲动,就是优秀的小说。

  小说是一条黑暗的隧道,这个隧道你一次次的经过,每次经过都会有不同的内心经历。只是这经历瞬息闪过,如果不能快速及时的捉住可能就会一无所有,内心空白。

  好小说是内心的光明的再现。热爱生活的人们快以赏美的眼光来读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