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ta属于什么协定:陈登朝与栝苍古道上的孝子牌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17:31

陈登朝与孝子牌坊考辨

                                              杜 浣 溪


 

    在刘山铺“却金馆”大门口,一直写有一幅对联:上联为“泣墓三年陈孝子”,是赞扬陈登朝泣墓守孝的故事;下联为“却金一馆何忠臣”,是歌颂何文渊在馆里“却金”的美事。

    据当地老人和村干部说:却金馆村陈登朝“泣墓”守孝的事迹,是何文渊最先上奏给皇帝的。

事情发生在明宣德七年(1432)孟冬十月,温州知府何文渊进京述职,曾寄宿在丽水刘山铺的旅店。那天深夜,只见距村庄不远处的山野里有如豆的灯火在闪烁,显得格外明亮,一直迟迟不熄。何公颇为疑惑,询问店主,原来是一位青年在山里的墓旁守墓。他叫陈登朝,一向为人忠厚,纯朴老实,尊老又爱幼,更孝顺父母。家里原有些薄田、山地与家业,平日又勤劳耕作,生活过得还算宽裕。而陈登朝的父亲则知书达礼,曾是个举人出身,因而在山乡甚有名望。两年前父亲亡故,陈登朝不仅为他服丧守孝,而且在墓旁搭起草棚为之“泣墓”。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结霜飘雪,他一夜不缺地厮守墓旁尽孝。在农村里,他在父亲活着时事之以礼,父亲死后葬父以礼,如今又守墓近三年,真是个闻名遐迩的大孝子。

   何文渊向来重视人伦教化,曾写有劝世文:“劝吾民,遵圣道,孝双亲,敬兄嫂。睦姻邻,扶幼老。”对于陈登朝搭棚守墓的事迹,何文渊听完除深被感动之外,进京后还将之上奏皇帝。皇帝也对陈登朝大加称赏,并下了一道圣旨,旌表其为“纯孝”,还降旨在刘山铺竖造牌坊一座,赐名为“孝子坊”。

    村民们从缙云地界搬来上好石头,经过工匠的开采与雕凿、垒迭与竖立,孝子坊终于在村口大道上耸立起来。牌坊共有三层,顶层原有诏赐的圣旨牌,还雕有两只精致的石狮。牌坊高耸巍峨,颇有恢宏的气势。官员过此,“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以示对皇帝圣旨的敬畏与对孝子的尊崇,所以此处又有肃穆的气氛。孝子坊是刘山铺人的骄傲,也是过栝苍古道的行人顶礼瞻仰之处。

   前段时间,翻阅方志,偶然发现了关于陈登朝与孝子坊的有关记载:

   陈登朝,却金馆人。父殁,庐于墓,以孝称。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张铣以“纯孝”请旨建坊。(清同治十三年刊《丽水县志》卷十一《人物》)

   新近,又读到项士元于民国十年(1121)三月写的《仙都纪游》。其中有一段,是有关陈登朝“明庐”、匾与对联的记载:

    初有亭(却金亭)馆(却金馆),迭经太守刘廷玑、项澄诸人重建,今无存,仅有陈孝子登朝“明庐”并野店数家,戏台一座而已。庐为堂三间、翼以两厢,中悬道光二十九年(1849)钦褒“纯孝”及温守张铣“义澶”、“四知”二匾,复悬一联,系“泣墓三年陈孝子,却金一馆何忠臣”十四字。右厢,有万历十五年(1587)浙江巡抚温纯撰《修却金馆碑记》……温碑八分书,颇佳。……西南数十武(半步),有孝子坊,清咸丰间(1851——1861),浙江巡抚刘、浙江学使赵等奏建。(浙江图书馆油印本)

   县志和游记均可证明:在历史上,陈登朝是实有其人;“孝子泣墓”,亦是实有其事。而它们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史实:陈登朝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孝子,并非明宣德年间(1426——1435)的孝子。他对父亲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曾子语);“请旨建坊”,是清道光后期(1846)丽水知县张铣,并非明宣德五年——十一年(1430——1436)的温州知府何文渊。封建社会一贯倡导孝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第七》)最高统治者特别看重“孝子泣墓”之事,有地方官员“请旨建坊”,皇帝自然会钦褒陈登朝为“纯孝”,还降旨建孝子坊。但真正钦褒与建坊时间,则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离张铣“请旨建坊”已过了三年。

    近日,笔者又实地考察了却金馆村,亲睹孝子坊:坐北朝南,全用条石砌叠;三间四柱,柱为方形;顶部已缺,中坊正中刻有楷书“孝子”两个大字,左侧为阴刻楷书,直书十二行:

(陈登朝)弟 双魁  清华  男 忠良  贤圣  孙 启盛  杨元  堂云  化寅  明印  嬴荣照  鳌  玄孙 文材

右侧为阴刻楷书,直书五行:

皇清咸丰元年(1851)孟冬月建  钦命浙江巡部院存  浙闽总督部堂刘  浙江省学政赵  三大献会同题奏 

    我们从中可知:孝子坊真正的竖立,是在“清咸丰元年”,离“请旨建坊”已过去五年;建孝子坊是浙闽三位大僚,而非原知县张铣;“明庐”因棚而改、扩建为“堂三间、翼以两厢”,中悬三匾一联,当在同时或稍后;已有儿孙和玄孙,则陈登朝守墓时已非青年,当属晚年,这就更为感人。

    岁月荏苒,孝子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到民国十年时,“明庐”尚具规模,孝子坊完好无损。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也刮到偏僻的山村。造反派扬言要推倒孝子坊,老人们、尤其是陈家后代觉得不好接受。迫于政治压力,陈家后代就先把“圣旨”牌和两只石狮拆下来,再用石灰将牌坊二层的“孝子”两字刷白,以躲避强大的“红色风暴”。事后,陈金标的儿子还冒险将“圣旨”牌背回家藏着,算是躲过一劫;而两只石狮,却被作为“四旧”被“破”掉了。如今,“圣旨”牌搁置在农家灶台旁,未能将它恢复到原位。

    一场恶梦结束后,陈家后代将牌坊上的石灰用水一擦,“孝子”两字又重见天日。而牌坊顶部已难以复原,但可见证“文革”的破坏力。

    如今,村口的孝子坊又在张扬陈登朝泣墓守孝的感人事迹,昭示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