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k歌词意思:元青花的时代特征(一)盘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17:23
    元青花的时代特征(一)盘类

 

 《前言》

这篇文章是根据本站以前的《近观元青花》补充修改的。原文是自己最初整理的一些元青花近观照片资料,几乎没有丝毫其它内容上的加工。随着自己逐渐补充整理了洪、永、宣的时代特征后,也发现本文许多错误等不如意处,于是感觉需要重新修改整理。因资料有限,将现有残缺资料简单归为盘类、罐类、执壶等杂类以供大家参考。
    一些瓷器论坛上,有人把以下这些照片资料看为元青花仿品的标准件并教授初学者,实在让人啼笑皆非、苦不堪言。在此不多做议论,仅为话外篇提醒众网友。
自己赏玩、接触过的元青花太少,不能与永宣成三朝相比。于是在整理本文时,许多地方认识肤浅,无法深入,希望读者理解与赐教。

《正文》

元代的制瓷种类相对明清时期更少,所制作的瓷器几乎都是日用的盘、罐、瓶、碗等类。从这些元青花器造型看,元代瓷器着重于日常实用性,不似明中之后、特别是清三代时制作的大量精巧观赏瓷。在这些元青花瓷器中,大盘类是最为常见、且流传最广的元青花代表瓷。现存元青花大盘体积硕大,为我们现代日常所难以想象,绘画风格豪迈、制作工艺纯熟、用笔精湛洒脱。凭借这些青花盘大气磅礴的气势,使人联想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大草原景色的同时,也感悟到王维在酝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所见的塞外风景。
元代的青花瓷存世量很少,历史资料也不多,因此本文许多内容都很简单。从历史资料:“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元史》明 宋濂 百官志四 卷九十八)中,我们可知,确有元代官窑制作一说。《元史》中有“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说明元代官窑也如同其它时代一样,绘画图案、造型等都直接由宫廷管辖。
制作这些大盘与蒙古族席地就餐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并且这些大盘因中东贸易也逐渐进入中东各处,最后又逐渐汇集到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等处。与此对比,国内因战乱沧桑、破旧换代等多种因素,所剩无几。
一-一.元青花盘的青花发色情况:
以现有资料看,元青花的釉水不同于洪武期的乳白釉,多采用青白釉(前中期制品)或比较清澈的透明釉(后期制品),因此青花发色一般不受釉面影响(偶有特殊情况)。青花发色艳丽,很少有不明快发色,体现很强的苏麻里青特色。并且,在近看这些青花发色时,能明显感觉青花中所含有青斑,给人感觉如同青料没有研磨精细,笔墨中尚有多数颗粒没有溶化而形成无数青料斑点一样,类似发色在永宣时也可见,但不如元青花普遍。随着逐渐青花料研磨程度更加精细,类似情况就不多见了。这些青斑点受到成后世玩瓷者的青睐,自明成化时期开始,在制作青花器时,偶尔仿制类似青斑发色特征,即青花图案绘完后用笔反复点染,模拟其效果,其中清雍正、乾隆两朝在制作青花器时,模仿最为普遍。
也正是类似青斑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在仿者在制作仿品时力求达到逼真效果,用笔沾青料反复描绘。但是由于青料迥异,发色并不自然,基本没有太大效果,类似青料颗粒现象无法达到,只要大家事前充分认识了元类似特点,可很大程度减少甚至避免受骗上当。



图1-1: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图。

图1-2: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放大图。可清楚观察青花的斑点效果。

图1-3: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放大图。可清楚观察青花的斑点效果。

图2-1: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局部特写图。有撒蓝效果,如同绘完图案、在没有上釉前用笔沾青料随意在器面甩撒一般。

图2-2: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鱼纹特写图。

图2-3: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鱼纹放大图。有撒蓝效果、青料斑点效果。

图3-1: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池局部特写图。有青料斑点效果。

图3-2: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花局部放大图。近看青料斑点效果非常明显,类似仿品很多。

图4-1:元青花凤凰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特写图。有青料斑点效果及青花变色效果。

图4-2:元青花凤凰牡丹纹棱口大盘内部凤凰放大图。有青料斑点效果及青花变色效果。
下面器5从釉面发色看与其它元青花略有不同,表面釉色显乳白,并非标准青白釉,接近于洪武时期的乳白釉。类似釉面发色在洪武青花器中常见,可能为过渡时期产品,也可能为特别少量产品。所以,青花发色不艳丽的元青花并非没有,只是数量比较少而已。

图5-1:元青花竹石瓜果莲纹圆口大盘内部特写图。

图5-2:元青花竹石瓜果莲纹圆口大盘内部特写图。可清楚观察青花的斑点效果,但是釉面不同于其它元青白釉发色,接近于洪武时期的乳白釉。
一-二.元青花盘表面上釉情况:
从制作技术来分析,元瓷制作时期早于明朝,因此制作水平应较明初落后。但从二者上釉完美程度来看,元青花的釉面较明初均匀完美、漏釉现象基本不存在。因此推测制作元青花时所使用的青白釉要比明初的乳白釉更稀,才促使元青花胎体表面容易挂釉、极大程度减少了釉面露胎现象。于是,元青花大盘、大罐以及其它琢器都不似明初洪武时期漏釉、露胎现象普遍存在(洪武类似特征可参考《近看洪武釉里红的时代特征》)。
因为这些大盘的露胎现象极少不存在,所以,我们无法从正面直接看到胎体发色。但是如果从侧面仔细观察这些大盘釉面,能观测到在苏青料涂抹浓厚处烧制形成的凹凸现象。类似现象在仿品中常能见到仿者不遗余力模仿,但因青花料不一致,二者差别很大,较容易识别。

图2-4: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侧面图。苏青料浓厚处烧制形成的凹凸现象明显。

图3-3: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花侧面图。苏青料浓厚处烧制形成的凹凸现象也很明显。
一-三.元青花盘边缘处积釉情况:
作为大器,元青花盘的盘壁边缘一般都容易出现积釉现象,类似情况在元、明初时期官窑产品中都常见,因制作技术而存在一定共性。类似情况的主要原因应为两点:一是上釉后,釉水在未干时存在一定流动性,容易聚集在盘边缘处。二是在烧制时,特别在釉面处于熔融状态,釉水更容易受重力影响而向低处流动,汇聚在边缘处釉水无法下流,就凝集在盘边缘处。现在做工技术较高、施釉水平先进,类似情况较少,但是如人为处理后,类似仿品也应特别注意。

图1-4:元青花模印竹石瓜果牡丹纹棱口大盘边缘部特写图。从照片上看积釉现象不是非常明显。

图2-5:元青花鱼藻转枝莲纹圆口大盘边缘部特写图。略有积釉现象、不十分明显。

图3-4:元青花莲池纹棱口大盘莲花边缘部图。苏青料青斑效果、积釉现象都十分明显。

图5-3:元青花竹石瓜果莲纹圆口大盘侧面边缘图。类似釉面发色较少见、青料凹凸处明显、积釉现象不明显。
元青花存世不多,有些元青花的绘画、制作水平甚至超过了宣德,堪称历代青花瓷的真正顶峰。因为它很有自己的特点,且不少特点(如苏麻里青的青斑、绘画等)是现在造假者无能为力的,致使现在模仿元青花难上加难,难度不亚于模仿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虽然仿者的造假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大家的鉴赏水平也在相应上升,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仿品与真品相差很大,稍有收藏水准者在持有正常心态时一般不易上当。但是现在社会上许多骗术已经达到使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了,置身如此环境,感觉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社会进步与骗术发展本不应该是相辅相成关系,骗术的发展与横行是社会的畸形变态,不健全的标志,这里都是话外篇,多说无益。
在我们无力去改造这个大环境时,只能逐渐去默默适应该社会发展。现今骗术可谓五花八门,不得不令我们小心提防。为了模仿传世真品的沧桑感,许多商者利用强酸、碱等腐蚀仿品瓷器表面,用种种奇异秘方仿制土沁、制作火石红等,注重多重效果,企图蒙混过关。也有利用收藏者种种心理,将仿品故意敲碎再或重新拼凑、或销售碎片,以达渔利目的。自己置身社会,深感力不从心,类似情况这里不多做笔墨,谨提醒大家在收藏时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