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开头的英文国家:宗萨钦哲:中观见(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30:51

 中 观 见(2)
宗萨钦哲仁波切

 

  A(翻译):从上一次开始,我们一直谈的是有关于见地,主要是根据龙树菩萨的观点来介绍佛教的哲学。
  
  见,或者说见地这个字,或者是这个术语,它是很哲理性的,很学理性的。你可以说这个是佛教使用的不太常见的哲学的字眼,但是就像上一次讲的一样,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一定有一个见地存在,至于我们叫不叫那个是见地,那是另外一回事。见地的另外一种解释,或者是翻译的方法,就是我们做事情的一些建议,或者主张。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佛教的哲理很深奥的哲理,希望你在听得时候,用非常质朴的心情听这样的哲理。决定我们生命的是见,或者是见地,所谓正确的,或者是不正确的见解,或者我们说完全的,或者是不完全的见解。或者用另外一句话说有效或者是无效的见解。我们所有的不管是动作、主张和别人的沟通,都是建立在对于某一个东西的见地上,无论我们叫不叫它见地,那是另外一回事。现在我们问为什么龙树对于见这么有兴趣?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知道见是决定我们一切事情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两个人之间有同样的见解,同样的见地,那我们就可以和平地相处,如果我们的见解或者是主张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够和平相处。龙树菩萨觉得如果说你有一个错误的见解,或者是不完全的见解,或者是无效的见解,有这种见解有一定产生紧张的情况,或不安全的感觉,这一类的问题。
  
  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现在先提一点,这一点就是由于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我们称为“我”的概念。无论你是不是相信某些宗教,或者你是不是一个佛教徒,这不要紧,只要你是一个生物,你就有这种感觉,或者是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叫做“我”。你听了很多次别人讲“空”,也有人讲“无我”,在某方面来说,刚才讲的这些题目很有兴趣,这个很满足我们对学理性的饥渴,而且又好象是一种玩弄字眼一样,对我是一种满足。我们的目标比较高一点,我们把这种哲学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比如说龙树他觉得这个所谓我的概念,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无效的,而且是不完全的一个概念。这一点我们已经会再讨论的,也许下个礼拜。
  
  对他虽然讲的这一次教授,基本上是根据面前放的这本小小的书,但是有时候大家谈某一个题目的时候,就一直被那个题目带着走了,在那种情况之下,大家可以提醒他一下,让他回到原来这个题目来。那些拼命在写笔记的,你们要对这一点负责。
  
  现在再回头谈“我”这个概念,多半的人,当他们听到佛教谈到无我的时候,他们认为佛教讲我是不存在的。对,无我的确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的了解还有一些偏差。所以当佛教讲到无我的时候,多半的人的感觉是什么?是当你修某一些法之后,我就不存在了。所以多半人的感觉是说你修了某些法以后,你就再不会有这个我存在了。这个都是多半的佛教徒存在错误的地方。佛教所说的“无我”,并不是说原来有一个我是存在的,但是当你修了某些法,或者做了有些修行之后,这个我被你从大门口踢出去,并不是讲的这个。我从来就不存在,从无世开始就是这样。所以任何一个修行,都不能使原来不存在的我更不存在,你是否能把你头上的脚切掉呢?那个脚从来不存在你的头上,对不对?只有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才能在某一个时刻之后变成不存在。
  
  他说他现在正在谈我,所以你不要把他的我变得更大了。你们了解刚才讲的吗?你现在应该重复这一句话,只有一个原先存在的东西,才可能在某一个时刻以后,变得不存在,现在大家应该重复这句话。这个是龙树菩萨所讲的。对于一个想他这样的,我值非常重的人来说,当听他老师讲我实际不存在的时候,他觉得非常得惊讶。我这种概念会制造很多的期望,各式各样的紧张的状况,我们现在再回去谈见地,有没有人觉得有一点迷糊,或者是没开始迷糊,一部分是因为翻译的错了。
  
  再谈见地。龙树菩萨谈了两种见地,我们再讲更基础的。如果现在有一个人问你说,佛教徒,或者说佛教最基础的见解是什么?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说佛怎么说,我就信什么,那这边讲得稍微令你觉得不舒服一点,如果你这样讲,你就是孔子的,或者是儒家的信徒一样。因为似乎在儒家里面,我们遵从某种义务去做,这样很重要。在中国人的社区里,义务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对于佛教徒而言,遵从佛所说的话,是不是我们最基础的见地,我们最基础应该所做的事呢?在他的观点里说,如果我们所的佛教徒就是相信,并且跟从着佛的指示做的人,这种答案不是很好的答案。尤其当我们说到佛的时候,如果你把佛当成是一个宇宙性的真理,那很好。但是你如果把佛看成是一个生在印度,而不是在台湾的人,说你基本上是跟从了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真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非常有限的。
  
  他自己一直觉得佛教在这个世界上是绝对不可能大大兴盛的,至于这种不会大大兴盛,他倒觉得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值得骄傲的地方。之所以这样觉得,因为他觉得佛教是一个学理性的哲学,所以它能够吸引的人一定是少数的。因为佛教的最基础的这种见地,并不是相信一个佛,或者说是一个神,一个很有力量的一个什么,并不是这样的。人是很奇怪的,人类很喜欢被人家,或者接受别人的指示。无论你说你自己很民族,很开放的,很自由的,不管怎么样,在情绪上我们永远在寻找一个人可以带领我们,可以指示我们怎么样去做。所以对佛教来说,佛教永远说你自己可以决定这个事,佛说我已经给了你这个道,你要用你自己的智慧判断来走这个路,这种跟前者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变成这种情绪化的,我们并不便于发动一场圣战,因为这种是很情绪化的动作。人很喜欢接受别人的指示,别人告诉他怎样做。他这样讲是等于偷偷地透露一点做西藏人的秘密给你,这就是西藏人怎样在你的生活里占便宜的方法。
  
  他经常觉得他今天就算他真的有能力能够让你立地成佛,他说在他这个自私的立场上,他也不愿意干这种事,如果你成佛了,他吃什么了?也许你可以说佛教最基本的见地是空性,但是这样的答案太简短,太简略。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讲,佛教徒最基本的见地就是原提法,就是接受一般都是由因和缘产生的。龙树菩萨是这样解释的。他的立场就是因缘法和空性,实际上是两个一样的东西。前面讲了龙树的两种见地。所谓两种见地,当然很多人也听了很多次。如果下面这个你不想听,也可以先出去一下。这两种是相对和绝对的真理,也许再听一次会很有趣。因为当他听到这些佛教的学生,当他们谈到所谓相对和绝对的真理时,他们认为它是一种对象。所谓或者我们说的之所以定义两种真理,那并不是因为有两种可以被见到的对象,而定义出两种真理,而是因为有两种去见到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才定义成两种真理。有时候有一个例子说说明前面这个,比如说雪山,那是一个对象,两个人在看这座雪山,有一个人戴着是绿色的太阳眼镜,另外一个人没有戴眼镜,就是用眼睛看,所以对于那个带着绿色的太阳眼镜的人雪山是绿色的。现在问题就是说戴着太阳眼镜的这个人,他所见到的绿色的雪山是不是正确的呢?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讲,他所见到的这个真理是不是有效的,或者我们说它是不是一个就近的真理。不是!我们之所以说它的见地不是一个就近的见地,是因为我们指出这个见的这个人和他所见的山,之间有一个阻碍他的东西,或者打扰他的东西,就是这个太阳眼镜的存在。就是他所见到的这个绿的雪山这个见地,所以这边你要注意,我们并不是在谈这个雪山,而是谈这个人所见到的绿色的雪山。
  
  A(翻译):当我们看到一个美的东西的时候,或者我们看到丑的东西的时候,或者我们闻到东西的时候,或者我们尝到东西的时候,或者我们感触到东西的时候,那龙树觉得当我们做这种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见地或者感觉不是有效的,因为我们带着绿色的太阳眼镜。所以这个绿色的太阳眼镜,或者绿色的眼镜是什么的?就是我们的自我,很简单,对不对?精神层次很高一个人,他就不会见到我们看到的这种情况,因为他没有戴我们戴的眼镜,这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你要了解的一件事。为什么前面我们对这种见地都是把它当做一个对象性的?比如说这边有一个人他戴了一个绿色的眼镜,他旁边的人跟他讲雪的颜色是白的,可是这个人他通过他绿的眼镜看的雪山,他很执着这个眼镜,他不愿意把这个眼镜拿下来,但是他仍然有一点就是说至少学理上的了解,他知道雪是白色的。他就跟这个人讲我知道雪是白色的,但是我看的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呢?他这样问的时候,他实际上并没有了解到,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取决于你把不把你的眼镜拿下来。
  
  问一些问题,好吗?就站起来问,这样比较直接一点,问5个问题,然后就往下。
  
  问题1:为什么我们通过绿色眼镜看到的东西为什么是无效的一种东西?
  
  A(翻译):因为它是经过了一层干扰或者是阻隔看到的东西。
  
  问题2:如果看到是绿的,那为什么绿的是无效的?
  
  A(翻译):因为在一般的世界里,我们知道雪不是绿色的,绿色是经过干扰以后所见到的,所以我们知道它是无效的。
  
  这个问题很好,因为这个问题很佛讲的四圣地牵扯在一起。佛讲过四圣地,大家都知道。我们就拿前面讲的太阳眼镜做一个分析。佛说你要知道痛苦,然后放弃苦的原因,苦是可以止息的,有一个道可以帮助你,或者带领你得到这个苦的止息,我们在这边谈的主要的基础就是苦是可以止息的基础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会止息?比如说你现在有头疼,为什么说你认为头疼可以被治好呢?因为头疼不是你,你现在可以说你是有头疼,或者是得到头疼,但是你不是头疼,如果你就是头疼的话,那佛也没有办法。同样太阳眼镜也是这样。如果你从妈妈的肚子是生出来,你有带着一副太阳眼镜,那对你来说绿色就是一个有效的真理,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只是戴着这副眼镜,但是我们不是这副绿色的眼镜。所以说你所见到的绿的东西,它并不是你所见到的,而是你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受到的。龙树菩萨觉得这种情况很不舒服,就是说这种见地令人很不舒服。
  
  问题3:刚才讲的……
  
  A(翻译):因为有一些人不讲中文,所以他先把这个问题重复一下。他个人觉得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什么,就是让你达到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你再也没有任何的参考点,所以当你如果谈到到底我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面对这个事业,你就是谈一个参考的东西,如果你有一个参考点的话,你就永远会和这个参考点互相比对。当你比不上这个点的时候,就酒会害怕;或者当你比这个参考点好的时候,您就会很骄傲,这个是很不好的。所有的参考点都要终止,这个是我们谈到的最后的成佛。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经常这样讲,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想成佛呢?如果我们认为所谓成佛,只不是我们的高速公路系统变得更好,更精良了,我们的电话系统变得更好,如果你认为所谓的成佛,只不过这种状况,这就表示你所谓的成佛只不过是我们目前生活里的一个困难的比对的好的状况罢了。
  
  成佛不能拿我们的情绪的这种层次的东西来判断,他有这种感觉人是这样在做,或者是我们说的极乐世界,你不管走在那里,花都是在那里开放的,你在大太阳底下走路,突然树跑到你的脑袋上遮着你,你踩到石头,石头就陷下去了,变得像沙发一样,这一类的问题,但是并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你从很情绪化的观点看成佛,成佛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讲,成佛是一个让你失望的地方。至于说怎么面对世界,他还要再回答你。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参考的地方,像你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世界,如果我们丧失了我们的一切立足点和参考的地方,那我们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呢?当你谈到怎么面对世界的时候,你谈到的是怎样面对动机。所以当你谈到所谓面对世界的时候,实际上你谈的是别人的观点怎么样。在印度一个很出名的7世纪的学者,他讲了佛就是太阳。那佛的这种慈悲并不是我们说有意图的,就是他想这样做。任何一个有这样因缘的众生,他们就可以看到佛,就是这种光,它主要依靠的是这个人的这种概念,上一次曾经讲过。举例来说,比如说你是“幕学”的学生,如果“幕学”教你,目前他没有成佛,他现在教你,你成佛了,比他先成佛,这样的话,这对做老师的多不好意思,老师应该先成佛,怎么徒弟先成,应该是这样子。但是,在这个之中,其实还有美的地方,做老师并不必觉得不好意思,如果今天晚上你成佛,当你明天看这个老师的时候,你的老师一看你,他觉得你还是那个蠢又顽固的学生,当你看他的时候,因为你已经成佛了,你看他就是佛,所以在那个情况下一点问题没有。
  
  问题4:……
  
  A(翻译):我们先来谈谈这个,所有的问题大家听到了,刚才这个问题可能下面讲的,再一个问题好不好?
  
  他没有什么太多话讲,就是这样子来混时间。没有别的问题吗?
  
  问题5:……
  
  A(翻译):这样讲并不是真的是这样子,如果你说这个太阳眼镜本来不是我的本性,他同意。比如说如果你说贪吃不是你的本性,这个目前还同意。因为身为一个佛教徒,他所相信的是佛性,你真正的本性是佛,问题是说当我们带这个太阳眼镜的时候,你没有试图把它拿下来,我们甚至不试图从那个太阳眼镜的边上往外看一看,因为那个太阳眼镜越戴你越想戴,所以到后来你从来不把它拿下来了。那不只是说我们不把它拿下来,你还跟别人讲戴太阳眼镜多好。
  
  问题6:……
  
  A(翻译):您如果这样讲,等于说你更深一步讨论,前面有的例子,只不过是我们平时了解的事例来讲清楚,或者是证实相对就近两个字。为了回答你的问题,他需要加一个人进来,一个人戴太阳眼镜,一个人没有戴太阳眼镜,另外一个人是完全没有这些烦恼,就是这样的。是不是?
  
  我们现在再回去谈“见”,回答刚才坐在角落里那位小姐的问题。中观,或者说中观见就是避免你落入这种所谓的极端的状况,如果我们用佛教的术语就是避免你落入二边的状况。前面我们谈到说不正确的这种见地,或者说无效的见地,我们说一个见地是有效的,什么使它是有效的,什么使它正确的呢?我们谈一下什么是正确的见地,什么是不正确的见地。正确见地其中的一个特性就是说它不会改变,我们通过我们的概念,让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对那个东西产生一定的看法。也许今天你觉得这个人是好人,明天你觉得那个人不那么好。这个人在你的概念里就改变了,昨天你认为他好,你认为他这个人是真正好,真好,今天晚上有人给你讲这个人的某些事,他不会进我的秘密来。当你听到这些以后,明天你对同样这个人的感官就改变了,这个事在我们生活里一直这么发生,我们等于是被人操纵的对象了,现在这一刻在操纵你,在改变你。
  
  A(翻译):他受了17年的训练怎样了操纵别人,他做这个做得很好,想想大家觉得很可怜,经过这么多令人疲惫的这种长时间的以后才告诉了,因为这种大都会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同样的生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因为有上面这种困难,所以你希望寻找一些精神性的答案,你这种期望正好是我们需要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实际上是你的一种弱点,为什么呢?因为你有这种弱点的时候,别人讲什么你都会相信,他就会占你这个便宜,他就会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这个职业就是这个。你不要跟任何人讲这件事。
  
  我们任何对于所谓的政治、经济,对于某些人我们丈夫、太太、情人,只要有一点理由就可以改掉,一个小小的理由就可以。比如说这个人老咳嗽,这个咳嗽让你觉得不高兴,这种人他老咳嗽,你就不想见这种人。龙树他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见解,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很多问题。正确的见解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正确的见解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制造出来的,你千万不要认为所谓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性,这个是2500年前佛汉菩萨制造出来的一个真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事实。
  
  所谓讲到空性这个字眼,也许令人觉得有点迷惑,下个礼拜再谈一下。但是因为这个词汇目的要重复地使用,所以给你简短的解释,当他说空的时候,你不应该认为他讲的是不存在,当他讲空的时候,他不但讲的是不存在,同时也讲的是不存在不存在。是有点迷惑,没有关系,忘了就是。
  
  我们说到本性,本性它不是制造出来的,它不是由什么东西创造出来的。在我们一般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这样说,白色的雪一直在那一边,至于你所看到的绿色的雪是制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大家了解不了解,如果不清楚,我们可以再解释。任何一件东西,或者任何一个见地,如果它是因为某个情况产生的,它是因为在某个情况下制造出来的,因为它是被某一个情况所影响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无效的真理。
  
  当讲到这是一个无效的真理的时候,他并不是说把这个真理丢掉,他只是说让你知道这一点,比如是这个翻译他今天是好,明天变得不好,当你认识他不好的时候,你要知道,您以前认为好的这个人,他当时也并不一定是存在的,你现在认为不好,这个不好可能在明天就变了,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的。你这一辈子最喜欢吃的食物已经改变了多少次了,你想想就知道了。所以你可以这样讲,你喜欢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你永远喜欢的,他们都会改,因为情况而改。任何一个情况如果可以被外面的状况所影响而改变,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相对的。所以说你认为说某某这个喇嘛他很棒,他是某某佛的化身,他是某某人的转世,这种概念是可以被影响而改变的,所以这个是一个相对的真理。因为这种情形是在某种情况之下而产生的,所以当你被这种正面的东西所影响的时候,这种负面的就没有办法影响你。就算我们认为说这种很坚固的概念,太阳、月亮,我们也认为太阳就是太阳,永远变不成一张桌子,这个也可以改,因为太阳这个概念也是由某些人所教导我们的,而且它也是在某一个状况之下产生的,所以用同样的讲法,这个概念也可以被我们毁灭掉。
  
  我们讲的“见”已经讲得够多了,我们现在就想更深一层的龙树菩萨的见解。我们有这种所有的见地里面,龙树菩萨最担心的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见”,我们其他的一切对于人,对于政治,对于经济,对于各种哲学的这一些观念,或者是这一些见地,都我们不会造成主要的障碍,但是真正消灭我们的和谐、平静、沟通、我们跟人家的关系是什么?最后就是说什么会打扰我们成佛呢?就是自我。可是我们倒认为相反,我们认为我们跟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要做生意,甚至我们要成佛,我们非有这个自我不可,所以这个情形和前面讲的正好相反,最坏的东西是我们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也许讲这个自我要去掉,实际这样讲你必须要去掉自我,实际上他真正跟你讲的就是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去掉,唯一就是你要知道你所认为的自我完全是一个幻象,是一个错误的见解、无效的见解,是一个错误的,或者在某些情况之下所产生的,可以被改变的。
  
  让你接受自我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概念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所有的习惯,不管是抽烟、喝酒这些习惯里,这个认为自我是存在的,这个感念是最深入的,所以几乎自我这个观念已经成为自我,成为你了。前面已经讲了,你到一个酒吧去,你第一去酒吧,你生平第一次去酒吧,你看到大家在喝酒,你第一次去几乎连酒是什么酒有搞不清,什么叫啤酒,什么叫马啼尼,或者什么叫威士忌,你都搞不清。但是你很聪明,你看看别人,他们喝什么酒,他们点了他们要什么酒,也许你在那个酒吧里你找一个喝酒的上师,那个喝酒的上师可以给你喝酒的传程。假如你很聪明的话,你就不需要找上师了,你看看喝酒的人,你就可以获得不是直接的传程。当你第一次喝这个威士忌酒下去的时候,这个辣得很,从你的喉咙下去,很难过,这是我们说的修私家刑,但是你很有这种热诚,你很爱你的上师,你很努力地喝,总有一天您会到别人喝多少你喝得到。到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说你和上师无别,到那个情况之下,你就得到了最后的灌顶,所以在喝酒上来说,你就成佛了。这个时候你变得传程持有人,你就开始教导别人怎么喝酒,在那个时候你实际上就成为了酒,就像这样子。对,很难去知道真正的无我,为什么呢?因为我这个概念已经跟我这么久,这个我,就是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方式也是非常非常得聪明。
  
  有一些事你应该知道,在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是鼓励大家修佛法,刚才举这个到酒吧喝酒的例子,这件事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每一件事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东西,我们拼命都在修它们。我们一直在修什么呢?我们在修钱、权利、地位、关系、车,很简单的那种唱盘,有一些东西很无聊,带什么样的领带,所以对于这些我们的修行是非常好的修行人。所以同样的这种情况,但是我们现在可以修别的东西,我们现在再回去谈谈自我,我们很需要谈谈它。因为龙树认为实际上自我是产生所有麻烦的原因。但是最令人感到好笑的就是刚才一直强调、重复的,这个自我实际上它从来不存在,但这个不存在的东西居然给你带来这么多麻烦。现在这个自我做一些什么事呢?他好象是一个翻译官似的,他依照他自己的需要来翻译一切东西。你去看一个老师的时候,你问他问题,你让他给你一些建议,当你听到他给你答案,给你建议的时候,那时候你要很小心,因为你的自我要等在那一边,要照他的意思翻这个答案,你要依照你自己的方式来思考。你了解这个永远都是这样发生的。突然想不到该怎么讲了。比如说你的老师现在给你讲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你不愿意听到的,这一点实际上他注意到了。他自己虽然不常做西藏的这种占卦,但是自我是很奇怪的一个东西,比如说你想买两栋房子,5号和6号的房子,你自己实际上是想买5号那一栋,你的自我是想买5号。自我它有一个它的本性,他一直希望从外在得到一个证明,或者是一个同意他的。
  
  A(翻译):这一点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他是这样的。他的自我永远按照他所希望的情形解释这个状况,问题就是说如果只有学生有这种自我,老师没有这种自我,有50%的问题就没有了。但是很多时候老师也有自我,所以现在有两种自我,学生的自我和老师的自我。自我的另外一个本性是很自私,现在这样来说,这个学生对这个老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弟子,这个学生好象是一个很重要的师祖,这个学生本来喜欢吃肉,这个老师当然他知道在大众里肉是要避免的,他跟学生讲没关系。这个时候老师的这个自私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出现,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失去这样重要的学生,这个事实是这样的,而且他经常是这样做的。我们就好象老师和学生互相喂养对方的自我,如果说你真正是要找一个老师,或者你真正收一个教授的话,这个老师或这个教授,必须把自我完全打碎,这种情况下你会说这个老师在虐待我。
  
  如何时候我们听到老师讲什么,我们永远按照我们自己的需求来解释它,这一种自我是这样,很奇妙,举例来说上帝的概念,或者神的概念。目前认为神的概念实际上是自我的一个产物。为什么呢?因为自我孤独的时候需要人陪伴它,当他觉得不安全的时候,他需要有人能够帮助他,或者能够祈祷在那边感到安全。当自我感到很安全的时候,神就被忘掉了。他忘掉神。为什么会忘掉呢?有很多理由。我们整个的世界,我们的社会里,只要你从这个门走出去,你看一下,每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自我的表现。自我所做的别的事情罢了,但是自我所做的最差的事情就是自我从来不给别人的自我任何机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自己心里从来不相信,或者他不能100%地接受,有一个人可以100%地爱另外一个人。真正的爱是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当你有自我的时候你最爱的是你自我。当我们有自我的时候,我们所谓的男朋友、女朋友,只不过是你自我所使用的一个目标罢了。当然了,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他没有他的自我,这种情况不会有什么冲突,但是问题就是说我们找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他也有他的自我,所以这两个自我就会有很大的冲突。大家从自我经验说,如果你现在碰到一个很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这种所谓两个人相处很好的时间到底多长?是一个礼拜,还是一个月,还是一年,比如说你们约会的时候大家觉得很高兴,慢慢订婚了,那个时候觉得没有太大意思了。但那个时候至少两个人分开住,那还不错,因为那时候两个人的自我产生正面的冲突还不太容易。所以说想一想搞不清,为什么自我要如此弱,但是两个人决定结婚,然后就结婚了。这个情况之下,你看了另一个人的脸天天看,越看越多了,您就会说上帝啊。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误会就开始了。当你受到这种痛苦的时候,你有没有回头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约会的时候你那么甜蜜。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自我表现得非常非常得谦虚,它表现得不高,很低。所以你会不会认为头几天,或者头几次约会的时候,你的自我表现得很低,那并不是很好。实际上这个是自我最迂回的一个办法来征服某一个人。这个时候你的自我慢慢地把手伸到对方去,他知道这个时候一定要表现得很谦虚、很低的样子。比如说一辈子不想吃比萨,但是你的女朋友今晚我们去吃比撒好不好?你说好,
  
  说我最喜欢吃比萨了,那么你的自我就没有表现出来。你到了这个卖比萨的店,一边吃一边流汗,心里面觉得很不舒服,但是你还是把这个比萨吃了,你的自我就是这样的。另外一个自我被你把在手里的时候,你就不愿意再这样了,这时候你的自我和那个人的自我同意你,这时候如果你的女朋友再说我们去吃比萨好不好?你就跟她说我一直恨这个比萨。你绝对不要定别人送来的比萨,就是这一类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自我,自我好象总是这种不是直接的,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出家人,男的、女的出家人,他们表现得很谦虚,但是谁知道呢?这个可以是自我的一个非常迂回的一个表现方法。你佛法学得越多,你越知道说这个自我多么不好,自我越知道怎么去解释,这个时候你怎么做呢?你这时候把自我放弃掉,但是你不是放弃真正的自我,自我永远会制造一个复制的自我,然后你把这个复制出来的自我丢掉,然后因为你去到这个假的自我,觉得自己非常得骄傲,谁在觉得骄傲,还是你,情况一直都是这样的。下个礼拜六再多谈一下自我。
  
  问题1:……
  
  A(翻译):当我们把对和错去到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了,所以我们说是空。但是当他说没有东西剩下的时候,这个话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问题2:……
  
  A(翻译):是这样的。同样有的时候我们说无我,无我实际上是替自我做了一个最好的防御。在佛教基本的理论里认为任何一个情况是由因缘所生的。他刚才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比如我们说永久的概念,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对我们而言,所谓永久就是一个继续下去的东西,我们称它是永久,是不是?比如说我们说太阳、月亮,或者说我这个永远的家,但是假如我们用哲学性的讨论讲,我们就会讲这种所谓继续,一个相续,它本身就有时间夹在里面,比如我们说的续就是一个时间,对不对?所以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是继续,或者是相续的,他就是无偿。很像你去同样一条河,比如那条河你5年前去过,你指着这条河说这条河就是我5年前看过的,你当时看到的那条河已经走了,5年前的那条河早就过去了。可是不可改变的是不能够被时间和空间所干扰的东西。所以当我们讨论说现象的本性的时候,我们应该讲不被时间、空间所干扰的东西。
  
  问题3:这样的东西存在吗?
  
  A(翻译):相对意义来说是的。在就近来说,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这两个答案都是二边。如果他是这是存在的,那是有时间在里面,有地点在里面;如果他说不存在,同样也有时间、空间。我们讲的东西是原来没有办法用我们的语言讲的。
  
  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