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千日的约定:农垦“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2:59:0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的深入普及,“十一五”期间将成为实现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全面推动社会与经济各项事业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农垦系统要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发挥优势,以信息化推动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农垦经济与社会管理水平,为发挥农垦系统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带动作用、在农业领域率先实现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十五”农垦信息化工作回顾

  农业作为国家级电子政务优先工程项目中“十二个业务”系统之一,自2002年8月由农业部开始牵头实施“金农”工程。农垦系统作为“金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迎难而上,信息化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目前全系统90%垦区主管部门组建局域网,实现内部互联互通,黑龙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东、海南、上海、江苏、安徽、甘肃等二十二家垦区开通互联网站,四个直属垦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垦区实现管理部门人手一台计算机;95%以上农垦企业配置计算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人员人均拥有计算机0.45台;多数企业内部建立网络,近四分之三企业能随时连通互联网。全系统开展信息工作的硬件设施及通讯条件已基本具备。

  (二)信息化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1、管理领域:农垦各级管理部门的各种信息处理如:统计汇总、财务预算与决算、财务汇总等90%以上实现软件化处理;日常各种文件处理工作95%以上实现电子化;各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换在保留必要纸制文档基础上80%以上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换。以中国农垦信息网为门户的农垦政务信息网建设取得成效,22个垦区信息网组成的农垦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网络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媒介和网络传导有机结合,保证了各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农垦信息的需求。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海南、广东湛江、江苏等垦区广泛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土地确权与维权工作。

  2、生产领域:农垦企业中80%国有农场及事业单位、12%工商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25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开展信息化工作的20家,占80%,145家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信息化工作的64家,占44%。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例如:上海光明乳业、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米业等大力运用 ERP企业管理套件,实现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市场销售全程化信息管理。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友谊农场、新疆兵团123团、上海五四农场等企业积极运用3S技术和遥感技术,基本完成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精准化、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建立地理经济信息系统,农业生产经营初步实现精细化管理。

  3、服务领域。农垦主要科研部门100%完成上网工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获取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拓宽科研成果推广渠道,实现科技联网。农垦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大专院校建立了校园网,大部分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教室,利用通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农垦卫生、防疫、社保、公检法等其他社会管理部门,将关键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与社会对口部门实现信息互动,初步形成社会化服务网络。

  (三)信息化应用成果初步显现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支撑了农垦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展示和提高。
  农垦各级管理部门通过运用各种专业化软件,大幅度提高了日常性数据处理能力,使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数据编辑工作中解脱出来,统计汇总、财务预算、财务汇总的工作重点由数据处理转向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以电子邮件、信息网为主要形式的信息交换和发布体系,加快了信息流转速度并初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控制技术,大幅度降低农垦系统土地确权测量成本(降幅达70%),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精度,同时以确权为契机,实现农垦土地资源数字化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综合价值,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据初步测算,广东湛江垦区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精确计量土地面积,企业土地承包费增收可达15%。
  农垦企业通过实现财务信息化,提高了核算效率,规范了财务管理,精简了会计队伍,仅黑龙江垦区每年可直接降低管理成本7000多万元。部分企业例如: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统一销售渠道,实现资源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每年增收4000多万元。新疆兵团、黑龙江垦区部分企业尝试采用先进信息技术、遥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节约资源,优化投入品,降低劳动力成本,为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综合运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累了有益经验。
  垦区科研、教育、卫生防疫、社会保障及公检法等服务部门,通过大力推广信息化技术,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强化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促进垦区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以黑龙江垦区社保局为例,通过采用统一软件系统,实现三级社保机构微机联网,职工办理保险业务做到了“一站式”服务,彻底解决手工难以解决如:四个基数不实、参保缴费随意、个人账户不准、待遇计算错误等问题,使各项业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采取指纹识别技术,对异地安置3.5离退休人员进行身份识别,每年节省冒领养老保险200多万元。

  (四)信息化意识进一步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各种问题已逐步成为农垦各级管理部门、企业的共识。部分垦区和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都将信息化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几年来信息化工作实践使农垦各项工作管理者和决策者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信息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信息化工作氛围逐步形成。

  (五)信息化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农垦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为信息化建设做了组织机构、人员配备、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事业人才队伍在发展壮大。据调查统计,56%的工业企业设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业务主管,每100家企业平均拥有信息技术人员(包括专职和兼职)45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员所占比重分别为2.15%、23.4%、74.4%。根据信息采集工作需要,通过培训,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层企业中培养了150名基点调查员,他们信息观念强,信息捕捉能力强,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大量反映农垦经济运行实况的鲜活信息,成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的依据
“十五”期间,农垦信息化工作逐步由初级应用向深度应用转变,在部分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为“十一五”信息化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十一五”期间农垦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与一般性技术应用相比较,信息技术在应用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是农垦信息化工作由浅层次应用向深度应用、由信息处理模式向业务支持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工作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发展机遇。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宽,信息化应用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使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垦信息化工作面临很多有利条件。
  1、硬件技术发展不断降低信息化基础设施成本。硬件技术的不断创新使计算机、服务器、网络通讯设施的性价比不断提高,降低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成本,农垦系统可以以较低成本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农垦系统网络建设提供更多选择余地,为信息传输和共享提供多种便利途径。
  2、软件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深度应用创造有利条件。软件开发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使各种软件具有更强大、更专业化业务处理能力,满足大规模信息处理要求。软件功能进一步丰富、成熟度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实施成本进一步降低。
  3、社会化信息程度的提高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进一步畅通,社会专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浓厚。农垦信息化工作所需的外部环境如:政府、金融、社保、电信、税务等部门将为农垦信息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信息化工作外部条件将更加成熟。

  (二)不利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农垦自身深化改革的发展,对信息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五”期间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农垦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表现在:
  1、信息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农垦系统即肩负发展经济、发挥现代农业示范作用的重任,又承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农垦系统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既有宏观政策信息、政府性行政管理信息,又包括大量微观性市场信息和产品信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这些信息分布在不同业务部门中,信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需要行政、宣传、业务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协同运作,这就要求垦区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从全局角度来协调资源,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推动信息工作稳步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垦区还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工作处于部门级应用状态,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
  2、信息化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很多部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信息共享意识不够,信息发布积极性不够高,形成信息孤岛,有些部门甚至把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看作一种权力或部门特权,对于应共享的信息持封闭态度,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发布管理办法,保密信息与公开信息缺少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信息持有者抱着“宁少勿滥”的态度,使大量可以公开、共享的信息沉淀在部门或个人手中,同样形成资源浪费。
  3、对信息化工作的意义缺乏准确的认识。农垦系统绝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包括工、商、运、建、服等各类行业的传统产业,如何运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如何运用信息化解决垦区和企业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如何运用信息化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缺乏深入思考和准确定位,表现为:信息化工作目标偏离实际,信息化应用流于表面化,信息化效益未得到有效发挥。“十一五”期间,随着垦区集团化发展,这一问题将进一步突显。
  4、推进信息化工作基础能力尚存在不足。信息化的实施离不开三种基本能力的支持。一是在复杂多变的软件系统中,如何确定适应企业特点,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并推动信息化工作持续稳定发展技术识别能力。二是如何深入挖掘软件系统中的各种功能,满足企业深层次应用需要的技术运用能力。三是各种必要的投入,特别是对软件系统开发投入的资金支持能力。目前,农垦系统在这三种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不同程度制约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信息工作事关农垦事业发展大局,通过前几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一些经验,但农垦信息化工作总体应用水平较低,多数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状态。总体分析,“十一五”期间,农垦信息化事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信息化进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要从全局的高度、从农垦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高度,加强领导,把握信息化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和农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推动信息化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十一五”农垦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农垦系统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掌控能力和指导能力;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优势产业快速稳步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标准化,规范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垦区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原则。农垦系统是集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导致信息化工作具有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行业特点。因此,要全面推进农垦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做好农垦各级管理部门、各类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垦区内与垦区外的统筹协调工作。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农垦信息化工作特点,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领导。要从垦区实际出发,制定统一规划,推动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
  2、企业主导原则。企业是农垦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信息化实施主体,也是信息化收益主体。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感。做好企业信息化规划,加大投入,突破各部门的职能限制,协调组织实施。要以信息化带动管理规范化,以信息化带动业务流程科学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效益。
  3、效益优先原则。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特别注重投入成本和回报。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环节中关键问题,取得经验和效益后再逐步扩大和推广。从实践经验看,能坚持效益优先的企业,其信息化实施大多能取得成功。
  4、循序渐进原则。农垦系统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对任何部门和企业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以次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使信息化工作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有机整合,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形成信息资源统一存储、高度共享,各种关键业务实现自动化化、软件化处理,适应农垦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需要的高度协同化、网络化、集成化综合型信息服务体系。
  ——农垦核心资源信息体系。到“十一五”末,按照国家土地资源分类标准,完成黑龙江、广东、海南直属垦区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重庆、云南、安徽、甘肃、宁夏、广西、陕西、广州、南京、昆明、内蒙古海拉尔、大兴安岭等地方垦区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并以土地资源管理为基础,增加人口、环境、主要资源、组织机构等辅助信息,基本形成农垦核心资源信息库。
  ——农垦政务信息体系。农垦主管部门:95%以上的日常业务实现网络化、软件化处理;95%的垦区要建立完善垦区政务信息网。农垦局、直属垦区和地方集团型垦区要完成农垦企业(按一、二、三产业划分)基本情况信息库、科技信息库、教育卫生信息库、社会保障信息库、财务信息库、统计信息库、基本建设项目库、热作产业信息库、政策法规信息库、文化宣传信息库等十个子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各子系统要以核心资源管理信息体系为基础,通过关键因素相关联,形成高度集成的农垦政务信息库,并保持信息及时更新。
  ——农垦企业信息化应用体系。到“十一五”期末,90%国有农场、事业单位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全面支持财政预算集中支付。50%以上实行紧密型管理的集团化垦区实现资金、预算、核心产业资源的集中管理。工业企业:50%的中小企业实现关键业务信息化管理;100%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大型工业企业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20%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实现自身信息化管理基础上不断延伸信息化应用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基地和农户,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实现产业链信息化管理。
  ——农垦社会服务信息体系。农垦各级社会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对于日常性关键业务如:社保资金发放、医疗保险业务处理、学校师生情况管理、医院(地级或省级部门创建)诊治业务等80%以上要实现软件化管理。同时与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合作,建立高度网络化、高度自动化、高度便利化社会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农垦信息化工作要重点加强四大信息化体系建设。
  1、 农垦核心资源信息体系建设。要以土地确权为契机,通过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农垦系统土地、人口、环境、资源、组织机构、经济发展等核心资源信息化管理,更加有效维护农垦系统权益,反映农垦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各种优势资源得到持续合理利用,同时为农垦系统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决策基础信息。
  部农垦局、垦区管理部门承担农垦核心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建设任务。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要运用3S等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并按照国家土地分类统一标准进行田块级精细化管理,更有效地指导各项生产管理工作,为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供保障。人口、环境、资源等基本信息的管理要按照各级部门职责,制定统一指标体系,分级共享。
  2、农垦政务信息体系建设。要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建立健全面向农垦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强的政策信息、行业发展宏观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科技服务信息、社会服务信息等。同时在管理部门、企业、社会服务部门之间建立内部高效畅通的信息流转体系,实现信息互动,提高信息价值。要通过农垦政务信息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农垦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扩大影响,提高市场知名度。
  农垦政务信息体系建设要由各级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农垦企业共同参与完成。农垦政务信息体系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信息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管理部门要理清思路、提高服务意识,把握信息需求关键点,整合资源,确保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实现手段上,要广泛采用先进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对内逐步实现网上审批、无纸办公,对外按照信息发布规则实现动态发布,保持信息及时更新。
  3、农垦企业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在遵从垦区统一部署前提下,不断扩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从部门级应用逐步扩展到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应用为基础,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实现资源管理规模效益。要推广多层架构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集中存储,分散应用,支撑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拓展业务,延伸产业链,从企业内部全面推向产业链级应用,不断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实行集团化管理的垦区,要充分运用集团化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集团预算与监控管理,对资金、资产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发挥集团优势、规模优势,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推动垦区经济稳步发展。
  农垦工业企业是推进农垦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主体。农垦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推进能力。针对农垦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用物资生产等特点,要选择具有代表性企业分类进行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降低信息化实施成本,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工作主要内容:通过采用先进管理软件,对工业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产品销售、客户管理等环节实现全方位信息化管理,满足企业各项业务开展需要。工业企业要根据产品特点,选用具有行业特点管理软件,提高信息化专业水平,信息化应用领域逐步由事后信息管理转向事前预测分析、事中实时监控。
  农垦农业企业要在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管理办法》基础上,重点加强对生物性资产、社会性资产管理,满足政企分离、社企分离发展要求,并根据国营农场普遍实现家庭农场承包制这一特点,强化家庭农场核算管理,体现农场管理特点。在实现管理信息化基础上,要采用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实现生产档案从生产到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全程化质量追溯,不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建立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奠定基础。
  4、农垦社会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农垦教育、卫生、防疫、社会保障、公检法等社会管理领域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建立并完善各类专业化数据库系统,形成职工、企业、社会管理部门纵深化社会服务信息体系,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为建设农垦小康社会奠定管理基础。
  农垦各级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校园网络,发展远程教育,拓宽受教渠道,提高师生信息化知识水平。卫生防疫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疫报先行、连点成网、资源共享”原则,加快卫生防疫信息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疾病防疫能力。社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职工社保档案信息库建设,对各类业务如:养老金发放、医疗费报销、保险理赔等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处理,不断提高各类业务规范化操作水平,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四大信息体系各有重点,相互关联,共同发展。

  四、工作重点
  (一)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化框架体系。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等同重要。信息化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农垦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农垦系统庞大而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明确指标体系,理顺信息渠道。
  信息内容整合。研究制定农垦核心资源信息库指标体系,包括土地资源信息、人口信息、环境资源信息、组织机构信息,通过核心资源库反映农垦系统总体概况。研究制定农垦企业(按一、二、三产业划分)基本情况库、科技信息库、教育卫生信息库、社会保障信息库、财务信息库、统计信息库、基本建设项目库、热作产业信息库、政策法规信息库、市场与文化宣传信息库等十个子库的信息指标体系。子库信息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反映各项业务特点,满足各级管理部门业务工作需要和领导决策需要,同时各个子库之间的信息内容应相互关联、避免重复。
  息渠道整合。要加强两方面信息渠道的整合:一是信息来源渠道的整合,加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垦区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联系,明确信息采集任务,建立规范性业务模式,确保信息来源制度化,提高信息质量;二是信息发布渠道的整合,要根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受众者需求,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资源时效性,注重整体效应、集团化效应、品牌效应,防止信息资源边缘化处理。

  (二)加大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软硬件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从技术发展角度看,“十一五”期间硬件建设的重点工作是网络建设、通讯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设施建设,目标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顺畅运行。从硬件设施分布情况看,硬件建设的重点是基层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为企业搭建通讯畅通、信息资源实现集中管理、分散应用的信息化硬件环境。软件系统建设要重点加强对各种基础性、系统性大型应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引进,为农垦系统信息化建设建立先进的软件支持平台。

  (三)集中力量,强化信息化软件开发。软件体现管理,是信息化工作的灵魂。“十一五”期间,农垦信息化工作要大力加强软件系统开发工作,对于具有共性的、普遍需要的软件系统要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发,防止重复开发增加信息化实施成本。重点要加强四方面软件系统开发。
  一是核心资源软件系统开发。完成土地资源从卫片航片影像处理、土地资源矢量化处理、土地使用状况分析、土地规划、承包信息管理、作物管理、土地确权维权管理等多方面业务需要,并以次为基础,增加人口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功能,形成农垦地理经济信息系统,为各级部门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二是通用型综合数据库开发。以大型数据库为基础,研究开发通行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农垦系统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子系统的开发建设需要。建立统一数据存储平台,满足资源共享需要。
  三是通用型互联网站建设系统开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将有更多农垦管理部门、企业开发建设互联网站。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通用型互联网站建设系统,实现栏目自主设计、信息动态发布、信息安全自我控制,总体上降低互联网建设成本。
四是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开发。全系统特别是三大直属垦区要根据部农垦局统一部署,加快通用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满足农垦系统在家庭农场管理、生物性资产管理、社会性收支、胶工工资核算、预算管理等方面特殊管理需要,推动农垦企业信息化工作向更高水平推进。

  (四)规范流程,提高信息化应用效能。信息化管理一方面要适应垦区管理部门、社会服务部门、企业各种业务流程,同时也要求信息化实施单位制定规范化业务处理流程,通过信息化提高规范化操作水平。各级部门要以信息化为契机,制定切合实际的业务管理流程,以信息化带动管理规范化,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农垦系统的复杂性决定农垦系统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具有多重目标,对信息化应用存在不同需求,垦区主管部门要抓住主要矛盾,确定信息化工作主线,要在确立总体目标前提下,确定各部门、各企业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实现“一个平台、多种功效”,以全局带动局部、以局部推动全局发展。

  五、主要措施

  (一)组织保障。首先,各垦区要成立垦区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管理和分类指导。其次各垦区、企业要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实施进度要求。三是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把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人才保障。推进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类技术人才的支持。农垦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引进与开发相结合、自我培养与外部聘用相结合。要加强两方面人才培养:一是大力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不断提高技术识别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和信息化推进力,降低信息化实施成本。垦区管理部门、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大中型企业要安排专人承担信息化各项具体工作,定期进行培训,逐步形成具有农垦特点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对于工业企业,要根据产品特点和加工技术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二是要加强信息采编人员培养,要不断提高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信息可靠性的评估能力、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能力,实现增殖服务。
  (三)资金保障。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二是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列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预算内;三是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四是垦区要主动拿出资金对企业信息化支持。垦区要集中财力加强基础性数据库及各种通用型软件系统开发,发挥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四)机制保障。全面推进农垦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种有技术、有势力的企业加入农垦信息化进程建设中来。对于重大信息化项目,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信息化效益。在垦区内部,也要采用市场化机制,对于各种非公益性信息进行有偿服务,鼓励更多的企业或个人从事信息服务业,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形成全系统共同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有利局面。